【生死自在】星雲大師的生死自在與生命示現 (七)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17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深信因緣果報 力行三好四給五和 

可以生死無懼

生死大事是生命的必修課題,更是修道的契機,生死既然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所以也就無須迴避,而是要積極正面地迎接。在上周的文章中談到,星雲大師開示我們,「緣」的道理就是生死問題的關鍵,也是生死課題的中心,師父說:「總之一句,宇宙間所謂的『真理』,都在一個『因緣』裡面,能參悟『因緣』,就能透徹這個宇宙萬有的種種一切。」

師父上人不但開示我們「緣」是貫穿生死的甚深真理與奧祕,而且開示我們要「廣結善緣」,因為透過「廣結善緣」,能夠讓我們的生命跨越時空的屏障,突破生死的局限,連結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開展生命永續的各種機運。

之前,我們談到人們恐懼死亡的種種原因,有人恐懼死亡,是因為他以為死亡之後,生命化為烏有,一切都灰飛煙滅,所以極度恐懼死亡;有人畏懼死亡,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後要去哪裡,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惶恐;有人覺得死亡可怕,是因為他對「生」有很深執著與不捨,死亡意味著他將會失去他所有的一切又無法帶走,所以深感恐懼;也有不少人,即使相信輪迴與來生,也害怕死亡,因為他們擔心死了以後會墮入惡道受苦。

針對所有上述的那些對於死亡的深層恐懼與擔心,師父上人苦口婆心開示我們,其實統統都可以化解與超克(超越+克服),就是要「深信因緣果報」,只要能夠「深信因緣果報」,再加上「信、願、行」的具體實踐功夫,就可以練就「生死無懼」。

師父開示我們,眾生內在的佛性生命是不死的,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因為緣分的關係,而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到各種空間作不同的示現而已,所以上述第一種恐懼是沒有理由及根據的。

師父又開示我們,死亡就等於現代的移民一樣,有如從這一個國家遷移到另外一個國家,所以我們在生死之前,就等於在移民之前,要事先做好各種準備,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必無謂地擔心移民之後的事情,這就化解了第二種恐懼。

師父又開示我們,人生不會是所謂「一場空」的,在你的本性裡面所擁有的功德財富,比留在世間上的家業財富更重要,都是你可以帶走的。雖然說人死了之後,這一世的種種都帶不走,但這也不足悲哀,因為人生就是這樣,這邊去了、那邊來了,到了來生,就如移民到他國之後,你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因緣、新的關係,這就化解了第三種恐懼。

師父又開示我們,要「廣結善緣」,善緣結的多了,未來關係就良好;少與人結緣,將來必定到處不便。師父所提倡人間佛教的各項修行法門,諸如: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都是「廣結善緣」的心法祕笈,也都是具體可行的實踐功夫。如果一個人實實在在地力行實踐「三好、四給、五和」,一生都在廣結善緣,來生怎麼會墮入惡道沉淪受苦?就像是一個福德資糧具足的人士,移民到他國之後,卻淪落變成了乞丐,豈不是毫無天理?有了這樣的理解與信念,就可化解第四種恐懼。

師父還開示我們,在佛教裡面,有所謂「信、願、行」的法門,單單只有信心還不夠,必須要發「願」作為動力,而有了「願」之後,能不能如願,後面的「行為、行動」也是關係重大,所以「信、願、行」三者要同時具足,如古德所說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修行要「信、願、行」的資糧具足,才能功德圓滿。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經文的意思是,如果有眾生,恭敬地禮拜觀世音菩薩,他所做的這一切福德因緣,是絕對不會白做的。這一句經文中的「福不唐捐」是個關鍵詞,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福德因緣,是絕對不會白費的,大家以這樣的信念面對生死大事,就能夠「生死無懼」。

大家要能夠堅信佛言不虛,深信佛法殊勝,信受師父上人的慈悲開示,以及人間佛教各種法門的具體可行,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得到,同時要在日常生活中精進力行「三好、四給、五和」等人間佛教的修行法門,終究可以生死自在。(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