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6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百年一夢》。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虛空眨眼》。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2

佛教與政治的關係

【問】請問大師,一般人常說「政治的歸政治,宗教的歸宗教」,宗教與政治真能完全劃清界線嗎?佛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是否與「政治」有過什麼樣的接觸嗎?佛教與政治的關係又是如何呢?請大師開示。

【答】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信仰,因為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因此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不能沒有宗教信仰。
宗教與政治都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二者自然難以劃清關係,只是過去一般人總秉持「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認為彼此應該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實際上,「政教分離」這是舉世都能認同的思想,但是政治與宗教彼此又能相輔相成,互補互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佛教能影響帝王的施政理念,輔助帝王修身、治國、平天下;相對的,佛教的弘揚,也要靠帝王的護持,才能普遍推廣。
因此自古以來佛教非但未與政治分離,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例如佛陀成道後,遊化諸國,經常出入王宮說法,開示仁王的治國之道,許多印度大國的君王如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波斯匿王、優填王等,都受到佛陀的感化,皈依佛教,進而成為佛教的護法,他們將佛法的真理應用於治國安邦,福利百姓。
佛陀涅槃之後,印度的阿育王,原本兇惡殘暴,皈依佛教之後,成為仁慈愛民的君王。他覺悟到以武力來統治國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來度化世間,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國政期間,每五年會派一批大臣,到全國各地去考察佛法傳播的情況,並且在街衢要道設立許多石柱,上面篆刻佛教的經文,他認為佛法愈弘揚,國家就愈興盛。後來的迦膩色迦王、戒日王、彌蘭陀王等,也都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國,建立清明的政治,在印度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到了中國,歷代的僧侶與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來,當中有輔弼朝廷被尊為國師者,有出仕朝中為宰相者,如宋文帝禮請慧琳為宰相,日理萬機,時人稱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師請教安邦定國之道,明瞻陳述以慈救為宗;明朝的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政風貢獻很大。
佛教對國家社會的影響與貢獻,除了和諧政治,再如幫助生產、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療救濟、財務運轉、科技文學等。乃至佛教可幫助政治化導邊遠、消除怨恨、感化頑強,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
尤其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廬山慧遠大師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是彼此相輔相成的,政治在使一個國家人民走向繁榮、安定的大道;宗教則是政治前面的引導者。佛教與政治的關係進一步說,由於政治本身為了因應人事的變化,有時思想難免受限於「權」的制衡,而導致狹隘的自我主義,所以一個政治領導者,如果不能把施政的理念建立在道德上,不以佛教的慈悲心、緣起觀為施政的準則,政治就會流於權術的運作,從政者便會被權欲所支配,而謀權奪利、互相鬥爭。
甚至整個社會若不借助佛教的因果業報來教化人民,也難以安定人心,因為法律只能防止惡行,惡的根本則必須靠佛法的修行才能去除,所以有時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
然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其與政治之間有時候是政治希望借助佛教的輔助,所以帝王莫不尊崇有德高僧為國師,例如姚興尊鳩摩羅什為國師;有的朝代是帝王採高姿態,希望佛教臣服在政治之下,遂與佛教產生敵對狀態,故而有東晉慧遠大師提出「沙門不敬王者論」的主張,認為「袈裟非朝廷之服,缽盂豈廟堂之器」。
有的時候宗教與政治相輔相成和諧共存,但有時候也有民間宗教如白蓮教,乃至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竊用基督教之名,利用邪教摧倒政治的,也是時有所聞。有的時候政治逼迫宗教隱遁到山林裡,如明太祖朱元璋對佛教的政策,不但禁止俗人進入寺院,同時也禁止僧侶與世俗生活接觸;有的則是擺明了借助佛教的幫忙,如唐朝神會大師幫助政府賣度牒,現在政府每遇有重大災害,也總要佛教出面救災。
總之,佛教與政治有如唇齒相依,關係密切。佛教教義與僧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帝王的權勢則能幫助佛教普遍弘傳,淨化世道人心。所謂「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一個宗教的發展,如果有上位者加以弘傳,則普遍而快;如果由下而上,要想普及於全國,若無一兩百年,則不易竟其功,這就是佛陀臨涅槃前將護法之責付與王公大臣的原因。有了帝王的護持,佛教才得以弘化天下,暢行無礙,此可證之於日本聖德太子所訂之「十七條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世世代代為篤信三寶的佛教國家,所以日本的佛教直到現在依然非常興盛。
甚至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所以能枝繁葉茂,並且產生「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化」的現象,除了高僧的弘傳、譯經的展開、大藏經的刊行、宗派的創立、教義信仰的普及,乃至僧團制度的不斷革新等諸多原因之外,歷代多位帝王對佛法的鼎力護持,也是一大助緣。
其他如泰國國王即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出家人的威儀具足,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備,才能掌理政治;西藏一直實行「政教合一」,其他中南半島的國家,如錫蘭、緬甸、尼泊爾也都是「佛教領導政治,政治尊重佛教」;韓國亦曾以佛教為國教,並雕刻大藏經以救國。
凡此都說明佛教與政治之關係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才能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弘傳,才能源遠流長。(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