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除皮肉傷 當心是內傷看不見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運動傷害急性期PRICE處理原則 資料來源/林頌凱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常見運動如跑步、打球等,建議民眾應量力而為,才能強健體魄不受傷。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台灣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瘋路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運動,常發生血腫瘀青、犁田破皮等運動傷害,但不少人在發生的第一時間因處置錯誤,反而造成傷勢更嚴重。醫師提醒,運動傷害除了皮肉傷外,更怕傷勢是肉眼未見而沒有就醫,持續運動或用錯復健方式,導致二度傷害甚至必須開刀治療。

小陳日前與好友相約打籃球,一不小心「翻船」,腳踝扭傷腫如麵龜,不過小陳未放在心上,扭傷後找人推拿,未料幾天後愈來愈痛,痛到無法走路,就醫檢查才發現,原本是骨裂傷,卻因推拿力道過大,造成骨折且脫位,最後必須手術才復元。也有不少韌帶撕裂傷個案,沒有先檢查確認傷勢,經推拿後變成韌帶斷裂。

慢性傷害

時間點不易明確

運動醫學醫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當民眾運動發生扭到腳、被球打到、跌倒擦傷等狀況,常會出現紅、腫、熱、痛或明顯發炎症狀,又能確認受傷時間、如何發生、當下感覺等,屬於「急性」運動傷害;若長期姿勢不良、運動過度,則易導致「慢性」運動傷害,像跑完步覺得膝蓋怪怪的、會痠,就是長期累積所致,難以明確說出受傷的時間點。

運動強度分等級

量力而為

若發生急性運動傷害,患部出現血腫,代表肌肉、皮下部位已有出血,可能是韌帶、肌肉受傷,甚至有骨折,要把握「PRICE」處理原則,應立即暫停運動,先冰敷及適當防護,例如膝蓋撞傷先戴護具,盡快就醫檢查,像照X光、超音波等,確認肌肉、骨頭、關節、韌帶是否受傷及處理血腫,若無礙再做復健,減少再受傷風險,若傷勢嚴重者,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一心表示,運動撞傷產生瘀青時,第一時間應冰敷,可減少瘀血腫脹;運動過程發生跌倒、撞傷,小傷口可用生理食鹽水或清水沖洗,將沙子、石頭等異物移除,避免後續發生感染問題;若傷口大於五公分,或「裂傷」即使表面傷口不大,但受傷部位可能深及肌肉、關節、骨骼,不一定看得出來,建議盡快送醫處理。

陳一心強調,若傷口不斷出血,應盡快找乾淨手帕、衛生紙壓迫傷口止血。若受傷部位外觀已變形,像骨折、脫臼,應避免再度移動,受傷部位為上肢,可利用綁三角巾固定,如果患部在下肢,建議就近找固定長板,像登山杖或硬支撐物,用手邊衣物或布將腳固定在支撐物上,將患肢抬高於心臟,盡可能把握時間送醫。

常見運動如跑步、打球、登山等屬於耐力型運動,重量訓練、短跑等則屬於爆發型運動,林頌凱指出,運動強度可依照定義區分等級,但對於每個人來說仍有不同程度影響,像跑步強度不高,然而跑十公里與超馬仍有相當大差異,一般民眾與專業運動員對運動熟悉度也不同,建議民眾應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才能強健體魄不受傷。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