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36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8觀看次
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一坐四十年》。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千古楷模》。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4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生態保育的觀念

【問】大師曾說,佛教是個重視環保的宗教,在經典、教理上,對於環境維護、生態保育方面有一些什麼樣的觀念?

【答】佛教是一個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教的環保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的覺悟,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眾緣和合所生,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例如在《雜阿含經》裡,佛陀說:「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種植華果樹木,除了美化環境,更能淨化空氣,保護水源和大地,是利人利物的大功德。
當前環保的問題有內在的心靈環保及外在的生態環保,心靈環保要靠大家淨化自己的貪、瞋、痴三毒;生態的環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及輻射的防止等,則須靠大眾的力量來共同維護。在此方面,佛教主張:
一、護生:護生,可以長養慈悲心。任意殺生,不但汙染心靈,增加暴戾之氣,也會破壞自然生態。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戒殺護生,就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
護生就是保護自然生態,不單是動物的保護,即使是一株草、一棵樹,都必須加以培植、愛護,因為他們對空氣的淨化和水源的保護,都有不可忽視的功用。甚至護生不只限於動物與植物,大自山河大地,小至日常生活的用品,無一不是我們愛護的對象。
二、惜福: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現代社會,物質豐裕,許多人已習慣奢侈浪費,飲食日用無節制,或任意糟蹋丟棄,暴殄天物,不知惜福。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來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乃至金錢、時間、感情,都要愛惜。生活中能減少一點浪費,減少過度消耗,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更進一步,我覺得不論與我有關、無關的事物,也要愛惜它、祝福它。
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從人心開始,一般的環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國際佛光會一直積極投入淨化人心、教化社會的工作,如過去宣導「七誡運動」,呼籲大家一起「把心找回來」,同時透過環保認知與實際參與,舉辦植樹救水源、保護野生動物、賑災送溫暖、友愛服務、雲水義診等,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達到環保功效的事業、活動。

【問】除了諸佛以外,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對於環保護生是否也有什麼具體的貢獻?

【答】一般人認為佛教只會教人念經、吃素,對社會沒有貢獻,更遑論有先進的環保思想。其實在世界各國尚未實踐環保計畫前,佛教早已領先實踐環保工作;自古佛教對生態環境,就極為重視和保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古「深山藏古寺」,佛教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開山建寺同時,也把荒山禿嶺植上各種樹木,成為綠蔭蔽天,青翠蓊鬱的森林,對水土保持的貢獻很大。除了維護山林,也常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並於講經說法時,勸導大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培養大眾惜福的觀念,所以每位僧侶都可說是環保專家。如泗州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松、杉、楠、檜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氾濫。又如東都洛陽道遇法師,勸化善款,消除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
唐代百丈禪師在江西百丈山墾山闢田,自立禪院,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弟子,開創黃檗山的希運禪師也是植樹栽松,勤於作務;後唐象山縣壽聖禪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田三百畝,植松十萬餘株,對地方的水土保持貢獻很大。唐代南嶽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斬木燒山種田,危害甚鉅,於是作〈畬山謠〉,遠近傳播,上達於朝廷,而使皇帝下詔禁止燒山。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長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壞,作了一首〈誡人斫松竹偈〉,以保護山林。
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禪僧、雲水僧,到處遊方,與大自然為伍,見山地行路困難,就自持鐵器,開闢山坡道路,方便路人行走,默默實踐利他的菩薩行。自古以來,僧侶植樹、護林的善舉實在不勝枚舉。
另外,《梵網經》菩薩戒云:「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佛教的戒律思想,對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平等的慈悲救濟觀念。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前,曾於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他時常伺機將獵人捕獲的動物放生。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前,任華亭鎮將時,不時買魚蝦等物放生,有一次因手邊無錢,先暫借公款,事發後,被判處死刑,他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為護生,自己並未私用一文,而獲無罪釋放。
蓮池大師居雲棲山時,山裡猛虎為患,他廣為村民誦經祈福,施食回向,由於至誠所感,長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從此村民將蓮池奉為聖靈。他也在雲棲山中設立放生處所,專門救贖飛禽走獸,並命眾僧減省口糧以蓄養牠們,每年約需米粟二百石,並定期為牠們宣說警策法語。
蓮池極力禁戒殺生,提倡放生,著有〈戒殺放生文〉警誡世人莫濫殺無辜。隋朝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他每天看著漁民撒網數百餘里,濫捕無數魚蝦,心中不忍,便以信徒供養的功德款,購買海曲之地闢為放生池。
其他,像惠意法師以鉢中食物惠養群鼠;晉朝僧群禪師「寧渴而死,不趕擋道的折翅鴨子」;智凱法師不嫌汙穢,收養許多流浪狗,以及智舜的「割耳救雉」等,都是讓人尊敬的護生行為。另外,近現代的佛教居士豐子愷著有《護生畫集》,內容除戒殺、護生、善行之外,並彰顯因果報應,互助互愛的精神。他把佛教的慈悲具體表現出來,讓許多人因看了護生畫而棄葷茹素。
當初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為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觴。
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野生動物日益減少,生態均衡受到嚴重破壞。近幾十年來,有心之士紛紛奮起,疾呼環保的重要性。「環保」這個名詞,在古時候雖未曾有,但是從僧侶們的所言所行,可以說都是在實踐環保的工作。(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