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論壇:新課綱弱化基本學力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7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新課綱上路四年,學科必修學分減少,不少大學抱怨學生基礎學科明顯弱化,教改論壇昨召開記者會,有學者指出,護國神山台積電底下已經出現土石流,科技人才缺口不斷擴大,批評當今教育改革本質是「政治凌駕專業」;也有大學教師分享,現在教大一普通物理,已無法從高三知識延伸,還得從國三程度開始教,放棄學習狀況更逐年增加,為此他們拋出四大改革方向,盼減少教改衝擊。

二十年前超過百位大學教授連署發表「教改萬言書」,希望終結十年教改亂象,當年參與的學者重聚提出新建言。教改論壇召集人、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當年四大訴求亂象仍存在,因此再提出四大改革方向:調整一○八課綱、人才培育的新方向、AI時代教育要旨、教育品質再提升。

教育界憂心 政治凌駕專業

台大名譽教授黃光國表示,現在教育改革本質是政治凌駕專業,想改的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發生,民粹跟政治勢力凌駕持續在教育之上;中山女高退休教師段心儀表示,新課綱上路,每年影響百萬名學子,才上路四年卻已問題重重,逐步侵蝕學子競爭力。

國立竹山高中學生劉融諭表示,學習歷程檔案設計之初,是希望減輕學生壓力、增加資料真實性,實務現場卻與升學制度掛鉤,與原先理念背道而馳。另外,新課綱課程安排讓人壓力變大,例如化學科必修刪去的內容,全部填去選修,有些學校甚至高三下學期才一口氣教三冊選修,「不清楚台灣教育要帶我們去何方」。

近來ChatGPT等生成式AI科技發展,引起各界關注。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表示,AI時代社會的觀念和結構須大幅改變,例如傳統儒家重視「博學」,在AI時代變得不必要。學校教育應更注重探究、領域與實踐,在智育之外,重視德行與康健的教育。

應強調品德 能夠分辨是非

「凡是AI拿手的事情,都不會是國民教育的重點。」劉源俊舉例,自然學科的解難題不重要,基本概念、推理方法、判斷能力才重要;法條記憶不重要,講理才重要。未來教育應更重視分辨是非、區別善惡、評判美醜,以及服務的人生觀,和更本質的「學習之樂」。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說,大學應擺脫「學位補給站」的窠臼,也要培養文理兼修的通才,並拔尖創新人才,否則新課綱使得台灣科技人才缺口不斷擴大,已讓護國神山台積電底下出現土石流。他也提出育才「三要」,包括政府應重修一○八課綱,讓大學重新定位,並培育術德兼備的真人才。

長庚大學副教授邱韻如任教大一普通物理長達二十餘年,她觀察,新課綱驟減自然科學分,又因學測在寒假,導致高三無法完整學習,甚至高三上停上進度,高三下社區高中又僅個位數考生參加分科測驗,根本無心學習加深廣課程,「高中老師要上課簡直是在修鍊,學生程度愈來愈低落」。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