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危機威脅全球經濟 中印首當其衝

THE MERIT TIMES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水資源短缺衝擊農業、製造業乃至清潔能源轉型,在氣候危機裡影響深遠。有智庫指2030年前全球淡水將短缺40~50%,像印度、中國大陸這種大型亞洲經濟體所受衝擊最大。

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報導,在6日新加坡的年度「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期間,印度非營利智庫「能源、環境與水源理事會」(CEEW)執行長高許(Arunabha Ghosh)表示,亞洲是一正經歷最快速都市化的全球工業樞紐,有賴大量供水。

高許說:「(在亞洲)不光像鋼鐵等舊產業,像晶片製造業與潔淨能源轉型等新產業也都需大量用水。亞洲是世界成長的引擎,這些產業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

但高許警告,全球淡水需求量在2030年底前將大幅超出供給量達40~50%,水資源短缺必須視作超越整體經濟的課題,不能只當成行業類別的問題。

高許說:「亞洲各經濟體必須理解,水資源是區域性的公共財,為防嚴重缺水帶來的經濟衝擊,減輕自身將面臨的風險符合各國的利益。」

目前已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國的印度將是水資源匱乏的重災區。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儘管人口占全球18%,印度卻只有4%的人口能得到足夠水資源,成為最缺水的國家。

南亞大國印度極依賴季風雨季滿足供水,但氣候變遷導致更多旱、澇災情,加劇水資源短缺。

與印度面臨相同程度難關的是中國大陸。澳洲「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指出,中國的地下水源80~90%不宜飲用,一半的地下含水層汙染嚴重到無法供產業與灌溉之用;50%的河水既不宜飲用也不適合農耕。

儘管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在清潔能源轉型取得進展,但供電大致仍仰賴燃煤,要靠燃煤就更不能沒有水。

聖嬰現象 陸回歸南澇北旱

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也面臨類似處境,且自身難題更難解決。永續諮詢機構奧雅納(Arup)負責新加坡水業的王姍姍(Shanshan Wang,音譯)說,雖然印度與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受海平面上升威脅也高,不過兩國能靠技術與創新做到更好的儲水,而像菲律賓這類國家就既無法躲過問題,適應能力也不足。

而在今年確定出現聖嬰現象下,中國大陸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官員)周兵昨天表示,大陸氣候將回歸傳統意義上的「南澇北旱」。中國大陸國家氣候中心分析,在聖嬰現象當年夏季,大陸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

其中華北西南部、江南中部、華南東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溫日數達到30天以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