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損調查 國人年均浪費 170 公斤食物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食物耗損情況持續未解,根據亞太糧損資料庫最新統計,台灣2020年一整年的糧食耗損量超過405公噸,相較於2011年的373公噸,多出32公噸之多;依照當年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人每年平均損耗170公斤的食物,若以450公克的國民便當計算,等同於每人每天都浪費了超過一個便當的食物量。

對於台灣人浪費食物情況不減反增,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分析,這和消費型態改變,疫情影響都有關,建議農業基礎生產規模應縮限,且農委會、環保署、衛福部應共同合作,設定減量目標並執行。

消費者少吃米 穀類耗損最多

根據徐世勳研究團隊所規畫的亞太糧損資料庫顯示,2020年台灣糧食損耗,其中以米糧穀物占最多,總計106公噸,其次是水果77.4公噸、蔬菜74公噸、魚類57.1公噸、肉類45.2公噸等。

整體生產端的損耗比率為39.11%,而消費浪費的比率為60.89%。其中生產端耗損由農委會監督精進,但高達6成的消費端耗損,我國並沒有專責機關統籌。

徐世勳表示,所謂耗損,是指「人吃掉」以外的量,穀類耗損最多,主要是消費者「不吃米」了,過去每人每年吃150公斤,現在掉到43公斤,但農業生產仍維持大量,導致嚴重過剩。

徐世勳也提到,我國農業沒有生產管理,加上補貼政策,讓農民有恃無恐,自由種植,賣不出就要政府負責,不過受到新冠疫情與中國大陸農產禁令,農產品供應鏈斷鏈、消費遲滯,包括魚、肉、乳製品、蛋品,在零售消費端的損耗量都高達8成,如果真的消費不了,就該規畫離農離牧,甩開傳統基礎農業生產思惟。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靜貞表示,從氣候與糧食供應鏈體系間的互動關係角度來看,減少糧食損耗及食物浪費,可被視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影響下的「調適」與「減緩」策略。

在COP27中,也啟動連署,加速推動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措施,納入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方案。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坦言,若以稻米而言,確實種植量比較多一點,近年也鼓勵轉作雜糧,如硬質玉米、大豆等。

露天菜車載送 耗損比例近4成

至於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傳統,絕大多數的蔬果,都用露天菜車載送,不過由於地處亞熱帶,農產品卻缺乏冷鏈系統以及採收後處理,光是從農產品生產、採收,一直到運送至消費地,源頭的食物耗損就逼近4成之多。對此,農委會表示,相關試驗改良場所研究單位正在合作,盼制定標準作業方式,透過冷鏈以及採收後處理精進,以降低糧損。

另外,為減少剩食,衛福部食藥署提醒,民眾點餐時應考量食量,並提早告知店家個人的飲食需求,若有吃剩的料理也應打包帶回家,較不會造成時物浪費。至於業者方面,採購應買得剛剛好,適量進貨、妥善儲存,掌握先進先出原則;烹調時則煮得剛剛好,善用食材、適量烹煮;並提供不同餐點分量供消費者選擇,並提供點餐相關建議。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