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能量】慈悲有益身心療癒

THE MERIT TIMES
文/本報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透過觀想、專注力與感官覺知等技巧的引導,可以協助一個人開發慈悲的能力。 圖/123RF
慈悲心也與情商(EQ)有關係,因為慈悲能讓人感覺更快樂、平靜,身體也就更健康。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慈悲(Compassion)是人類天性之一,這不僅是普世道德,更是全球各宗教的核心信念。據近代心理學研究顯示,慈悲善良的心態,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益處。慈悲心也與情商(EQ)有關係,因為慈悲和平的心境,能讓人感覺更快樂、自信、情緒穩定,因此身體也就更健康。

慈悲心是什麼

慈悲心可以表現關愛的行為,不論宗教或心理學都相信,慈悲是天生的本能。據《牛津英語詞典》對慈悲(Compassion)的定義:「對他人痛苦或不幸的同情、憂慮與關切。」慈悲具體而言究竟是什麼?從心理學上的描述通常包括:同情、關心、關切、同理心、善待、溫暖,或者如西方宗教所說的「愛」。

有些心理專家將慈悲描述為「共患難」,這意味著與他人同擔苦難。此外,慈悲在佛教的定義是:與樂拔苦,以佛教而言,每個人的內心本來都是明淨無瑕的,具有純淨、智慧與慈悲。換言之,慈悲意味著對他人的苦難存有不忍之心,並以寬容善良的心接納一切,尊重並體諒每個人的優勢和弱點。以慈悲心表達對他人的關懷,可以為社會帶來和諧與共榮。

慈悲有何好處

英國臨床心理學教授保羅‧吉伯(Paul Gilbert)表示,人人都具有慈悲的動機和能力,他所創建的「慈悲重點治療」,採用演化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演化的大腦,提供了利他、依附與歸屬行為的基礎。因此,人具有的慈悲動機和能力與生理基礎緊密相連。

他歸納出慈悲心(Compassionate Mind)有具6大特性,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對自己和他人的受苦,能開放並即刻地關注;對受苦具情感上的同感(sympathy);對痛苦的感覺具有耐受性;具同理(empathy)能力;保持正向關懷所需的不批判。

他認為,透過觀想、專注力與感官覺知等技巧的引導,可以協助一個人開發慈悲能力,慈悲心能有效促進發展「歸屬與撫慰」系統。此外,吉伯也援引神經生理研究中所發展出來的「情緒調節系統」,包括:以「威脅與自我保護」為重點的系統,讓人尋求安全。其相應的情緒為生氣、焦慮和厭惡,體內相關神經傳導則為血清素。

以「動機」而言,慈悲能給人愉快的驅動力,啟動追求並保有所需的多巴胺。以「歸屬」為中心的系統,給人安全感、幸福感,並獲得腦內啡、催產素。其中歸屬系統能讓我們與他人產生依附連結、歸屬行為,並具有撫慰功效,調節威脅與動機系統。此外,慈悲所建立的正向情緒經驗,特別是歸屬感與滿足感,能提升內在的慈悲力,化為滋養的療癒能量。



以慈悲提升幸福感

據專門研究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指出,長期對他人表現慈悲的人,並不一定能對自己慈悲,缺乏自我慈悲則容易自我批判,大腦也會經常出現消極、指責、謾罵等負面聲音,久而久之,就會內化自我成為一位失敗者,並討厭自己與他人。

反之,聶夫發現擁有自我慈悲的人,通常能發自內心欣賞自己,面對負評時能夠保護自我不陷入情緒低谷,認同並且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平時多練習自我慈悲,當遇到負面情緒時,才能無條件地接納全部的自己,包含身心靈的部分。「自我慈悲」簡單說,就是對自己多一點慈悲與關懷,因為這樣可以讓你提升幸福感與生活動力。

練習自我慈悲

聶夫提出自我慈悲有3個要素,第一「善待自己與理解自己」,能在面臨痛苦時保持寬容和理解,而非忽視痛苦或自我批評,了解世間萬事的無常,不會因為沒有達到心中的理想而怨懟。

二是「人性共通與孤立感」,當我們處於低落的情緒時,會感覺被孤立,但要永遠記得自己並不孤單,凡是人都必須面對苦難,苦難是人類的共同經驗。

三是「正念與過度評判」,自我慈悲其實與「正念冥想」相輔相成,正念指的是能以一種開放、不評判的心態去觀察自己的思想與感受,而非試圖壓抑或過度誇大。

練習正念冥想對建立自我慈悲的習慣有幫助,每天留幾分鐘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有助於維持心靈的平衡。聶夫還提供幾個練習自我慈悲的方法,例如,每天寫日記,以自我慈悲的視角處理當天面臨的困難;或是把自己當作最親密的朋友,詢問自己會用什麼方式面對挫折。放下自我批判,試著對自己更友好一點,聶夫表示,如果真想要激勵自己,愛會比恐懼更有力量。

停止自我批判

《憤怒療癒力》的作者伯納‧高登(Bernard Golden)提到,自我慈悲是能夠幫助我們平靜,以及感受到愛的能量的方法。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批評與負能量,而且多半是流於情緒,沒有任何益處。因此,唯有衷心面對與支持自我,克服情緒,慈悲才會與自己的內心連結。

他建議,先與「自我批判爭辯」,當你發現自己不夠成熟,就要立刻的終止這念頭,停止負面的情緒不斷在內心產生,以降低內心受傷的可能性。另外,就是「找到自我價值」,要看見自己的特色與亮點,讓自己充滿自信,就更容易走出負面情緒的創傷。

唯有善待自己,進而善待他人,並培養「自我慈悲」的習慣,重新讓大腦建立良好的情緒對應模式,以真誠和善意,打造健康幸福快樂的人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