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癌細胞擴散 瑜伽處方證實有幫助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一名幼兒在媽媽身上沉睡。圖/法新社、美聯社
吉隆坡一群瑜伽愛好者在國際瑜伽日一起做瑜伽。圖/法新社、美聯社
冒牌貨醫生恐影響病患健康。圖/法新社、美聯社
英國威爾斯親王夫婦訪問一家健身中心一起騎飛輪,鼓勵運動。圖/法新社、美聯社
莫斯科冰泳者頂著酷寒下水游泳。圖/法新社、美聯社
以色列一家醫院的醫師為病患治療。圖/法新社、美聯社
研究指出,走路、瑜伽有助減緩癌症擴散、復發。圖為紐約街頭的運動人士。圖/法新社、美聯社
新興運動「匹克球」吸引不少愛好者。圖/法新社、美聯社
假資訊氾濫,也衝擊醫界。圖/法新社、美聯社
瑞典一家公司鼓勵運動,員工參加公司的瑜伽課。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走路、做瑜伽是相當普遍的運動,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球最大癌症醫學會議、「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年會上提出的3項研究指出,這兩種運動雖然相對溫和,卻都有助降低癌症擴散或復發。這些研究,再次為運動有益癌症患者的論點增加說服力。研究甚至認為,臨床醫生應該為癌症患者開立「瑜伽處方」。

全球每年有超過1800萬人罹患癌症,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這一點早已為人所知,但是過去數十年,許多腫瘤學家和醫學專業人員,考慮到癌症患者接受治療時期所受折磨,對於力促病患運動一直有所保留,不過隨著研究人員對於罹癌後採行或者維持多活動生活型態的益處,有更多了解,現在趨勢顯然正在轉變。

這3份研究,第1份是針對做瑜伽對身體發炎的影響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發炎可能在癌症進展發揮強大作用,助長體內腫瘤生長和擴散。這份由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從全美招募500多名癌症患者,平均年齡56歲,都在研究進行的2個月到5年前之間接受過癌症治療。

這500多人隨機分成瑜伽或者參加癌友健康指導課程,每周進行2次、每次75分鐘,持續4周;瑜伽組做的是溫和的哈達和修復瑜伽。之後對兩組患者抽血檢驗,比對發炎指數,發現做瑜伽者「促進發炎標記值顯著較低」。

研究報告作者指出,「我們的數據意味著,做瑜伽大幅降低癌症存活者的發炎情況」,報告第一作者慕斯田(Karen Mustian)甚至建議,臨床醫學家應該考慮給經歷發炎情況的患者開立「瑜伽處方」,因為發炎可能提高癌症惡化、復發和二次癌症風險。

第二份研究同樣由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進行,檢視做瑜伽對癌症患者身體疲勞、生活品質的影響;173名至少60歲的癌症患者一樣分成做瑜伽、上課兩組,頻率、持續時間也與第一份研究相同。結果發現,做瑜伽比較有助於紓緩疲勞、維持生活品質。

第三份針對巴西2600多名患者所做研究,則顯示多運動有助於降低癌症病患死亡率將近20%。研究將患者生活型態分成每周5天、每天至少走路30分鐘的多活動組,以及少活動組,180天後,多活動組患者有90%仍存活,少活動組為74%。

帶領這項研究的巴西醫學家利瑪(Jurema Telles de Oliveira Lima)說,只要能避免長時間坐著、躺著,運動不管多或少,都會有幫助,甚至只是做一點家務,都可能帶來改變。

在癌症控制上居於領導地位的專家哈德遜(Melissa Hudson),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上指出,「過去是『你生病了,慢慢來、多休息』」,現在愈來愈多醫生抱持的看法是,病患應該恢復運動,就算是從少量運動開始也好,「宜早不宜遲」。

全球真醫生 挺身對抗冒牌貨

一名泰國醫生為一種令人存疑的糖尿病療法背書,一位菲律賓醫師讚揚特殊磁力內褲,還有一個美國醫生挑起反疫苗的陰謀論......這些都是困擾醫界的醫師身分盜用受害者。這些「冒牌貨」不僅破壞真醫生的專業名聲,甚至可能延誤民眾接受治療,危及生命安全。

泰國神經醫學家席拉瓦(Thiravat Hemachudha)教授的名字曾被人和「臉書」推銷糖尿病療法的廣告連結,他說,「我(幾乎)每個月被人冒充」,雖然不清楚這些假資訊的幕後始作俑者,但是此事「對消費者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菲律賓人瑪麗莎(Marissa David)購買臉書廣告中宣稱是知名華裔醫師許偉利(Willie Ong)建議的一款乳霜,以為找到了解決她身上良性囊腫的良藥,但其實,這款要價12.5美元(約1026台幣)乳霜毫無療效,更未獲得許偉利背書。

另一名菲國醫師溫斯頓(Winston Kilim anjaro Creones Tiwaquen),也被冒充身分,不僅大肆宣稱一款磁力內褲的功能,還用他的名義大做廣告推銷。

法新社的事實查證揭露全球好幾起冒充醫師、捏造醫師意見或者背書言論,來推銷假療法或產品,凸顯醫療專業人員常成為網路詐騙者冒用身分的目標。

對真正的醫療人員來說,這些行徑損及專業名聲、造成騷擾,有些甚至帶來官司;對一般民眾而言,除了被騙錢,也可能耽誤他們接受可靠治療的機會。

美國佛州重症醫療專家索倫科娃(Natalia Solenkova)曾被美國保守派評論家假藉其名,捏造新冠病毒疫苗推文。她說,「我們(醫師)需要持續組織起來,挺身對抗這類不實資訊」。

動得多睡得好 裨益維持認知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運動列為維持認知功能的一種方式,但是根據英國一份針對將近1萬人的研究,對中年人來說,要獲得運動對認知力的益處,還得搭配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即使有運動,記憶、思考、注意力等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仍會和不運動者一樣快。

這份由倫敦大學學院(UCL)進行的研究發現,50、60歲的人,規律運動但是每晚睡不到6小時者,整體認知能力衰退速度比較快,經過10年研究期間後的認知能力,與不運動者相當。

這份7月於《刺胳針健康長壽》(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發表的報告強調,隨著人的年紀增長,睡眠對於保護認知力衰退的必要性。報告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暨健康照護研究所學者彭博(Mikaela Bloomberg)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要獲得體能活動對認知能力的充分好處,或許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

研究人員以「英國老化縱向研究」中約9000名50歲以上參加者為對象,在10年期間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以及用問卷詢問睡眠時間、運動程度。研究展開初期,多運動者不論睡得多或少,認知功能都比較好,但是10年後情況出現變化,50、60歲時體能活動較活躍、睡眠卻比較少的人,認知能力退化較快。不過,對70歲以上的人來說,儘管睡眠時間少,運動仍對維持認知力有益。

報告共同作者史泰普托(Andrew Steptoe)教授說,運動已被世衛列為維持認知力的一種方式,但是也應該考慮睡眠習慣,以得到對認知功能健康的最大好處。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