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胃癌多染幽門桿菌 5 高風險族群應檢測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要預防胃癌,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

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

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

症狀不明顯 4方法可檢測

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4種檢測方法:

1.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

2.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

3.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

4.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

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

1.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

2.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

3.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

4.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3倍。

5.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

多吃新鮮蔬果 勤洗手預防

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

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

另外,要預防胃癌,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也可多攝取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並且,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不吃發霉食物,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



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

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