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朱札記】百年客家詩社 ──以文吟社

THE MERIT TIMES
文/黃議震
字級
收藏文章
924觀看次
一九二八年,以文吟社擊鉢月課之一,詩題為「反哺鴉」,左、右詞宗分別為連雅堂與王華斌。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社林立,最顛峰之際全台至少有兩百多社,數量之多令人咋舌,當然如此景象絕非單純的詩文雅好,而是有著文化本質上的拮抗,其中漢文保存是重要因素。

二戰結束後,幾個關鍵要素不再,漢字新文學取代日文書寫迅速成為文壇主流,再加上傳統詩社詩人多半年齡偏長且缺乏青年參與,其式微成為時代必然。在耆老日漸凋零下,至今仍維持正常運作的詩社為數不多,一九二一年創社的客家傳統詩社──「以文吟社」,是此中鳳毛麟角。

據王湯秀春碩士論文《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調查,現存總數寥寥的「昔日」客家詩社,已多不以客語吟唱,甚或若干主持詩社的社長亦非客家族群且不諳客語,依理而言這樣的詩社應不能再沿稱為客家詩社,而「中壢以文吟社可能是目前台灣唯一按月擊鉢,以四縣腔吟唱的客語詩社,突顯了以文吟社在客家文化上的重要性。」

以文吟社在傳統文化的貢獻,除了傳承客語吟唱外,「按月擊鉢」亦保存漢文詩社的月課傳統。其「擊鉢」催詩,為傳統詩社磨練詩友即席創作的重要方式,即詩會時在事先準備的銅鉢上方以線懸一銅錢,線中繫一截一寸長的線香,計時開始便點燃線香一端,待線香燃斷繫線,銅錢落入銅鉢,「擊鉢」聲響即當交卷。

以文會友的以文吟社,自客籍秀才吳榮棣於桃園中壢創社後,儘管時移世易,百餘年來擊鉢不斷,月課依舊堅持客音如常,著實可貴。

在現今文壇能依平仄擅詩者已相當罕有,一般傳統詩社的維持異常艱難,客家詩社未來的存續亦有待有志者傳承續脈,讓擊鉢聲與客語誦詩琅琅不絕。

(以文吟社現今仍於創社社址按月擊鉢,此地亦為佛光山中壢禪淨中心。)



附:

二十多年前筆者對台灣早期詩社發展興趣勃勃,於是廣泛地查閱相關專論,發現新、舊詩社史料完整度落差甚大,新詩社無論文本或口述採訪都比傳統詩社豐富,因此為了解清末至日治時期傳統詩社昔日風采只能從古本著手。

其中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社浩繁,然而這些詩社大多規模不大,有能力將詩會詩作集結成冊的詩社比例並不高,若僅查閱日治時期出版的若干詩選,大多只能了解個別古典詩人的詩風或交遊,對於了解詩社實際活動助益不大,因此轉而蒐羅詩社每月的「月課」。「月課」紀錄大多會標明詩題、詩體、值東、參與詩友,左、右詞宗,詩作名次:元、眼、花及其他名次,這些紀錄讓往昔詩社活動立體、鮮活且躍然紙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