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105觀看次
敦煌石窟臨摹畫─普賢菩薩圖 圖/何山繪
圖/佛光山提供
十無益 (下) 心高氣傲, 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 積聚無益。 劫取人財, 布施無益。 不惜元氣, 服葯無益。 淫逸驕奢, 仕途無益。 ──清‧林則徐
十無益 (下)
心高氣傲,
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
積聚無益。
劫取人財,
布施無益。
不惜元氣,
服葯無益。
淫逸驕奢,
仕途無益。
──清‧林則徐
【作者小故事】
林則徐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曾任江蘇、陝西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署理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功勛卓著。他也是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禁煙運動的傑出先驅。這位「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的封疆大吏,還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
早在二十三歲時,林則徐即手書《阿彌陀經》、《金剛經》、《心經》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種經咒,共貯一函,上題「行輿日課」、「淨土資糧」八字,作為每日必誦的功課。此經本只有四寸多長、三寸多寬,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以便隨身攜帶。所寫經咒,字蹟工楷,一筆不苟,足見其對佛教的虔誠和恭敬,林公逝世後,其後人合訂為一冊,題為《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
【賞析】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人心高氣傲,即使他再怎麼博學多聞,對於做人處世,一點用處也沒有。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富有的人縱然坐享城池,但沒有仁德之心,積聚再多總有一天也會敗壞。
「劫取人財,布施無益」,劫取來的錢財,是不義之財,不管是捐獻給寺廟或慈善單位,不但沒有益處,可能還會帶來禍害。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一個人的飲食、起居、作息不正常,不隨順自然的規律,會損傷自己的元氣,吃再多藥物也沒有用。
「淫逸驕奢,仕途無益」,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對自己的前途是不會有任何的幫助。
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到了現代,仍不失警策自己及教育學人的重要意義。尤其置身在物資豐富,知識管道多元的時代,一個人擁有再多的聰明才華,擁有萬貫家財,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品德,很容易產生價值偏差,對社會造成危害的風險就愈高。因此,培養良好道德人格必須從小開始,這十則格言,值得吾人參考!


【佛教問題】
佛化家庭的生活內容是什麼?
1.家中設一佛堂,增長對佛法的信心。
2.要有佛書專櫃,開拓智慧寶藏。
3.張貼格言法語,時時自我反省。
4.早起安排定課,念佛、禪坐、誦經、拜佛,與諸佛賢聖常往來溝通。
5.每月幾餐素食,全家約定,以早齋或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註】 ,培養慈悲護生的觀念。
6.家庭有共修的時間,禪坐、念佛、讀經皆可,增進家庭的和諧。
7.共同做寺院的護法,長期護持道場,接引他人學佛。
8.常用佛法,互相勉勵。
佛化家庭的生活內容,凡是合乎佛法正道,能令家庭美滿,眷屬和樂的活動,都可以隨緣隨喜的參與。
【註】每月清淨持戒的六日,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印度自古傳說鬼神每於此六日伺機害人,故至六齋日中,遂盛行沐浴斷食之風。其後佛教沿用此一行事,並謂於此六日,四天王必下降世間,探查人間的善惡。因此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須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節錄自星雲大師編著《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家庭〉


座右銘
文/星雲大師


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句話、一個道理,能夠啟發自己,成為自己待人處事的準則,於是將之書於案桌上,每日自我提醒,如同長輩在旁,時時耳提面命一般,就叫「座右銘」。
銘,就是鑄刻的意思。座右銘不見得是鑄刻在木頭上、石頭上,或是寫在卡片上;岳母刺字,勉勵岳飛要「精忠報國」,不就是刻在背上的座右銘嗎?
座右銘更重要的,是要刻在心中,銘刻於心,永不忘失。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賢君明相、士林學子、工商企業等,各種職業,各種人等,都有各自的座右銘。
「服從領導」,這是軍人的座右銘;「童叟無欺」,這是商人的座右銘;「有教無類」,這是教師的座右銘;各校的校訓「禮義廉恥」,則是學子共同的座右銘。
座右銘有階段性的,也有終生的;座右銘不只要銘記在心,尤其要落實於行。國父立志「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佛陀發願「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印光大師的「老實念佛」,乃至一個計程車司機,在宜蘭山線駕駛四十年,從未有違規的紀錄,因為他謹守「不急不急,安全第一」的原則,成為自己一生奉行不渝的座右銘。
其實,很多格言都可以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但看你當時的心境,是否需要它,是否覺得它能砥礪你。松下幸之助以「挨罵就是進步的原動力」來激勵自己,因此他能從困境中脫穎而出;日本勤王運動中之第一功臣西鄉隆盛,他的座右銘為「人貴厚重,不貴遲重,尚真率,不尚輕率。」由此可見他的老成持重。
座右銘其實就是人生自我的定位,是自我設定的目標。後漢崔瑗的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身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明代林則徐的〈十無益〉,乃至佛門的禪堂裏,維那師以「大眾慧命,在汝一身;汝若不顧,罪歸己身」,時時自我警惕。也有人以「什麼都可以不信,不能不信因果」、「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這些明因識果的警世之語,對於我人的道德修養、人生目標的確立,都有正面的激勵之功,實應書之於案,以此做為吾人自律的座右銘。


──摘自《迷悟之間》第八冊 p.33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