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續說馬鈴薯

THE MERIT TIMES
文/林一平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作者繪詩人塞克斯頓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我第一次聽到塞克斯頓(Anne Sexton,1928–1974)其人,是在2017年。詩人余光中要我畫這位女詩人的肖像,並建議我讀她的〈45號慈悲街(45 Mercy Street)〉一詩來尋求畫像的靈感。我還特別看了塞克斯頓被採訪的影片。她談話帶有一種陽剛的風格,聲音強烈而實事求是,是一位酷炫的女性。

塞克斯頓認為真正的我,存在於文字中,而不在於文字的意義。如何創作?她說:「將你的耳朵貼近你的靈魂,用心傾聽。有時靈魂會拍下它所渴望但從未見過的事物的照片」、「我正在追尋真相。它可能是一種詩意的真相,而不僅僅是事實上的真相,因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另一個真相,一種祕密的生活。」……她靠不斷創作解放自我,說:「詩歌牽著我走出瘋狂的深淵。」

然而她一直在折磨自己的靈魂, 在〈45號慈悲街〉這首詩中,她沉思死亡。縱然獲得普立茲獎等榮譽,她仍對成功感到不安,也並沒有使她強烈自白的詩歌中的黑暗幻象消失。

塞克斯頓感到孤獨,說:「我獨自一人存在於我的思想中。這裡沒有地圖,也沒有道路。它獨一無二,就像你的一樣。」對自己也甚感無力,說:「也許我是個無名之輩。確實,我有一具身體,而我無法擺脫它。我想飛出我的頭腦,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她渴望分享快樂:「不分享的喜悅早逝。」她渴望分享悲傷:「和我談談悲傷。我在自己的腦海中談論它太多,但我也不介意別人談論它;有時我感覺自己極度需要其他人也談論它。」

〈45號慈悲街〉對記憶、對衰敗和自我發現進行深刻的探討。詩名定位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即慈悲街,這個地方既具慈悲之意,又代表著一種困境或掙扎。這種雙重性設定了整首詩的調性,表明這個地方,無論是實境的還是隱喻的,對塞克斯頓的生活都有著深刻的意義──生動的意象、宗教象徵和深刻的個人敘述。她邀請讀者進入她內心世界的複雜領域。

塞克斯頓意識到她將無法實現地址的承諾時,在詩中寫著:「拉下窗簾──我不在乎! 閂上門,憐憫……」

詩歌的結尾部分,「我來自神聖的火和純淨的種子」,引入了救贖超越的音符。「神聖的火」意味著淨化的力量,而「純淨的種子」則表明了更新生長的潛力。儘管詩描繪了困境和衰敗,但在最後仍然有一絲希望和堅韌。

塞克斯頓似乎是為了黑白紀錄片而生。在攝影機前,她的臉龐被完美雕刻,當她做手勢表達時,黑色的頭髮流動。當她行動時,這位詩人一點都不退縮。她的勇往直前,在她最終選擇結束生命時更顯得悲愴。據此,我畫出心中的塞克斯頓。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