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112 】供僧的真義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素食是生活的習慣、觀念,是道德上的問題。佛教更希望信佛、學佛的人都能夠擁有「素心」。圖/ Pexels
文/星雲大師

佛世時,僧眾每天都要到大街小巷托鉢,接受信眾的供養,藉此因緣為信眾說法;此即所謂的「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制托鉢規矩,不分貧富人家、供養的食物精粗好壞,皆一律以平等心次第乞食,既培養僧眾平等不二的修持,也讓信眾都有種福田的機會。

佛教開始有「供僧法會」,起源於《盂蘭盆經》記載:佛陀的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在定中見到亡母墮入餓鬼道,受無量苦,於是請示佛陀,如何令其母脫離餓鬼道苦。

佛陀教示,可在農曆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置於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仗此功德,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道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目犍連依佛陀教示行事,母親即脫離餓鬼道苦。佛陀再慈悲叮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一般寺院會在這天,循例舉行盂蘭盆會,誦經施食,並舉行供僧法會,設齋供養十方僧眾。所以,如果想超度往生的父母、過往親屬,可以在這一天藉由供僧的因緣,比如,供養衣物、飲食、湯藥、房舍等,令現世者增福延壽,往生者超生淨土。

經典上說:「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對於供僧法會,除傳統供給僧眾生活所需,我認為應該藉著僧眾大集合的日子,給予僧眾一個講習的機會,亦即在供僧法會中,聆聽高僧、大德的開示和演講,一者擴大視野,充實學道的資糧,增添內修體悟的力量,同時藉此機會,讓各道場法師們互相聯誼交流,溝通觀念,達到教團發展的共識,這才是舉辦供僧的真正意義。

此外,供僧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供僧要以正派學道的教團為主,不是只在一天的集會去趕熱鬧。供僧的現代意義,應是供養佛教、供養教團,因為出家僧團仰仗信施供養,讓有道、有學的出家人,沒有物資的缺乏,而得以修行,進德修業,積極弘法利生,將佛法遍布世間;在家信眾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長,可謂護法護教的菩薩行。

多年來,佛光山不僅在七月十五日舉行孝親報恩供僧法會,也會於每年農曆七月分舉辦「道糧齋僧功德回向法會」,將齋僧功德意義擴大,每天誦經回向熱心護持的檀那及其父母宗親。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此一個月的佛事法會,把民間視為「鬼月」的七月轉化為大眾慎終追遠、感念親恩的「孝道月」;僧眾誦經回向、培福修慧的「僧伽月」;以及檀那發心供僧、作諸福德的「功德月」。

供僧法會,在現代的社會,不應只有法會的舉辦,還應擴大至對僧眾的教育、教團之間的往來,還有信眾對供僧的對象、時間也應有正知正見,讓有道有學者無生活的後顧之憂,也對福利社會有貢獻的正派教團,有檀那護法的護持,得以讓正法延續。



素食的利益

許多人認為皈依三寶一定要吃素,因而視學佛為畏途,遲遲不敢走入佛教之門。其實,佛陀時代,出家弟子過著托鉢乞食的生活,不揀別鉢內的飲食,沒有精粗、葷素的分別和禁忌。

後來素食在中國廣為流傳,是受到儒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影響。及至南朝劉宋年間,《楞伽經》在中國傳譯「食肉斷大悲種,一切眾生見而捨去」的經文漸漸流傳開來;而梁武帝更出於大悲心,制定〈斷酒肉文〉,提倡出家人全面吃素,並鼓勵在家信眾學習,佛教才與素食關係更加密切。

不過,仔細觀察會發現,素食是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加強我們的忍耐力。像馬日行千里,牛拉車耕田,駱駝行走沙漠,大象力大無比;這些動物的耐力,在動物界裡是最強的,而牠們都以草、豆為食。反觀以肉類為食的虎、豹、獅等,雖凶猛,卻缺乏耐力;所謂「老虎三撲,後繼乏力」。

過去中國寺院的出家人,每天擔柴挑水,活到八、九十歲,身體還很健康者比比皆是;佛光山的出家人平時也沒有休假日、放年假,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大眾服務,不叫苦不叫累,反而愈做愈有精神。再有,早年佛光山沙彌學園的沙彌,經常和附近的成功大學、師範學院、陸軍官校學生進行籃球友誼賽。球場上,只見對方球員,上場一下子就氣喘噓噓,汗流浹背,頻頻換人;反倒是我們的沙彌,奔馳全場,有始有終,要換他下來還不肯。我想這些都應該跟素食有關吧!

其實歷代的詩人作品中,有不少勸人要愛護生命的篇章。如白居易〈鳥〉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黃山谷〈戒殺〉詩:「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近代文藝大師豐子愷先生更著有《護生畫集》,勸導大家不殺生,進而護生,並且多食素。

現今世界已經從「神權」時代走到「生權」時代,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例如在西方國家,若讓牛馬超載、把雞鴨倒過頭來吊掛,都要受到處分。這和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以平等心看待動物,提倡慈悲、仁道是一樣的。

佛教並沒有要求學佛者一定要吃素,其實皈依三寶是信仰的問題,心意清淨才是最重要的;素食是生活的習慣、觀念,是道德上的問題。佛教更希望信佛、學佛的人都能夠擁有「素心」。

所謂「素心」就是保有一顆清淨、樸實、淡泊、善良、慈悲的心。身處如染缸的社會裡,做人處事,能不受外界的威脅利誘,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就像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才是最為重要。否則,滿口的慈悲、仁愛,心裡卻充滿著貪、瞋、邪見,就是吃素也和佛陀慈悲的教義相違背。

從素食到素心,素食是我們不忍心以眾生骨肉為飲食,培養我們對每個生命「生存權」的尊重;而身體力行素食外,更進一步要做到自淨其意的「素心」。能夠身心一如,住於佛法的清淨、仁慈,才能真正與佛道相應。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