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語授課 學習落差恐擴大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蔡英文政府任內推動的雙語政策,使教學現場怨聲載道,連教英語課的英語教師也深受其害。由於「全英語授課」是重要推動項目,有教師認為「用英文教文法」有難度,學者則擔心在英語能力呈現雙峰情況下,可能會影響能力後段學生的應考狀況。

教育部長潘文忠曾表示,雙語政策的目標之一為「二○二四年達到六成高中以下學校的英語課程採全英語授課,二○三○年所有學校達標」。「全英語授課」指該學期英語課程中,使用英語教學比率七成以上,代表一節四十分鐘國小課程,英語授課時間須達二十八分鐘,國中一節課四十五分鐘,至少須達三十二分鐘。

會考C級考生 英語科占最多

不過,桃園市教師會理事長、國中英語教師陳俊裕卻質疑,以英文解釋一般課文、向學生提問的影響不大,若教文法就有困難。從事雙語教育研究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林子斌也認為文法最困難,若解釋單字在不同情境下的意思時,多半仍須中文輔助。

過去五年國中會考,其中四年代表「待加強」的C級考生占比,最多科目都是英語科,英語程度雙峰現象一直是教學現場隱憂。

因此,林子斌反對在英語課綁定固定英文比率,否則國小還可實施七成教學比率,國中生面對會考,基本聽說讀寫與文法皆出現在會考考題,若老師在講重要文法時要用七成英文解釋,恐影響未來的考試。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代表就曾提出,對中下階層學生而言,唯一能接受教育的機會就是學校,許多涉及高層次思考的內容,須透過熟悉的語言吸收、學習,雙語教育正是導致「學科學習失敗」的主因。

獎勵英語授課 各縣誘因不足

除了「用英文教文法」有疑慮,教學現場推動誘因更不足。桃園市一學期全英授課十次、公開授課一次,只能記一支嘉獎,並獲得一千元商品卡,讓教師直呼「很瞎」;有國中教師指出,用英語教家政課時,學生上課都在學各種布料的英文名字,但連外師都無相關專業,導致一堂課的內容需擴充成兩、三堂課。

各縣市政府為達「全英語授課」比率七成的政策目標,各自提出相關獎勵機制。陳俊裕說,有意願參與雙語教學的教師參加培訓計畫、成為種子教師,課程結束並達檢定標準,就能在教師證上加註雙語專長,不過,他以桃園市政府獎勵計畫為例,說明這種獎勵標準對桃園市教師而言完全沒誘因,但為配合政策,各校只能半強迫請老師輪流上陣,或由英語輔導團成員實施,甚至有教學組長拜託自己的校內好友教學。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