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

THE MERIT TIMES
文/木易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圖/維基百科
文/木易 

海洋垃圾不分國界,乘著洋流四處漂泊,對生物造成的殺傷力,同樣不分領土。人類產生的垃圾,是現今海洋生物生存最大的敵人,已是威脅海洋、沿岸生物生命的關鍵因素。

塑膠垃圾 倍數成長



依據美國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發布的一分研究報告指出,每年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排入海洋,且以每年多1倍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海洋上將會有1.6億公噸的垃圾,且至今海洋生物(如海龜)、海鳥誤食海洋垃圾,以致死亡的案例,更會不勝枚舉,顯見海漂垃圾危害日益嚴重。

在這些海洋垃圾中,塑膠垃圾約占90%的比例,主要因為塑膠製品,其製造成本便宜、使用便利、容易取得,且經常是一次性或短期使用,以致於塑膠垃圾益加泛濫。這些塑膠製品垃圾,經過海水沖蝕、太陽照射,會分解成塑膠微粒,由於其體積小,容易吸附汙染物,透過各階層食物鏈,被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攝食,再經由食物鏈過程,最後魚、蝦、貝類,都被人們食用進入人體,導致危害人體健康。

台灣的海洋面積,是陸地的4.7倍,海漂垃圾,可說是「無所不在」,且靠近陸地、河口區域,有垃圾增加的現象。若排除高密度區域,台灣的海漂垃圾密度,與全球開放沿海水域相當,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根據海洋保育與麥肯錫商業環境中心(OCMC)所出版之《阻止潮流:立足陸地實現無塑海洋》報告指出,每年有800萬噸的垃圾,被人們傾倒入海洋,大量的寶特瓶、食物包裝、塑膠袋等,是海洋塑膠垃圾的主要來源。

以亞洲地區來說,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及中國大陸,是5個重點海洋垃圾流出國家,全球約有60%的海洋垃圾,是來自這5個國家。

習慣改善 降低海廢



無所不在的海洋垃圾,被視為當今最普遍的汙染之一,不僅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對人類的活動與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海洋垃圾的來源,絕大部份與生活習慣有關,必需由源頭減量開始做起,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以降低海洋垃圾的產生,進一步減少危害海洋生物及人體健康,期望全民可由日常生活減塑做起,以「零浪費‧減海廢」為目標,共同為海洋環境保護盡分心力。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