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5】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55 談禪堂生活6-3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4觀看次
禪堂是坐香修行的地方,若能在一支香裡清淨自心,就能總持無量法門。圖為佛光山禪淨法堂。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圖/道璞
文/星雲大師

三、禪堂的風格是什麼?

禪堂裡要訂定一年做什麼、兩年做什麼、三年做什麼。假如有哪一個寺廟今天叫你這樣參,明天叫你那樣參,我認為那都是不對的。為什麼要用框框把人框起來?禪,是解放的,我們不希望用框框來框住大家,叫你一定要這樣做、一定要那樣做。我們不束縛他人的思想,我們講求隨緣放曠、任性逍遙,這就是我們禪堂獨特的風格。

今天是崇尚自由的時代,自古以來,禪也是很活潑、很自由的,我們幹嘛要用禪來束縛自己?所以,過去很多人一頭栽到禪裡去,反而如著魔一般,把自己綑綁起來了。

禪是用來解放自己的,禪主要是讓我們進步的。禪能讓我安定、感到輕安、自在逍遙,讓我慢慢地感覺到光明,感到思想裡有一種啟發,好似宇宙萬有都能讓我調動。過去,是煩惱來控制我、左右我;現在,是我來左右境界。慢慢地,我認識到自己,認識到本性,認識到自性。



苦修實做 當下承擔

可能有人會說,那又不是什麼大徹大悟?當然他指的是頓悟。或許我有所不知,不過到今天,我真不知道有哪一個人頓悟,如果說歷史上有,那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另外,就是有些禪師在聽到一句話後,如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般,豁然頓悟。

當然,頓悟是要歷經多年苦行才能成就的。好比一棵大樹,你不斷地鋸它,忽然間,嘩啦一聲,它就倒下來了。其實,這一倒,並不是瞬間的,是下了多少工夫才成的。又好比開車到台北,你以為一下子就能到達嗎?不是的,都得要花去多少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

成就即是目標。你們常說:「我不了解自己的目標。」這就不對了。你出家,就是個目標,怎麼說還沒找到目標?你是身在廬山中,「不知廬山真面目」啊!禪,當下就是,你能承擔現在、未來,承擔苦、樂,就能很安住。

四、禪堂,培養禪師?

現在禪堂也要培養禪師,等於辦學校一樣。將來有幾個學生能做老師呢?這個比例可以算一算。芸芸眾生中,有幾個能成佛?幾個人能悟道?對於禪師的培養,雖然禪堂這個大冶洪爐可以磨鍊我們,但是,自己也要能成鐵、成鋼。石頭、樹枝是鍊不成鋼鐵的,破銅爛鐵才能鍊成鋼鐵。

我們不妨自己想想,是不是連破銅爛鐵都不如?比方說,沒有恆心、沒有忍耐力、沒有正知正見,你說,這怎麼能鍊成鋼、鍊成鐵?讀書人要考上秀才、舉人、狀元,也要歷經十年寒窗,對於禪師的培養,哪有一年就能成功的?

事實上,各位也都了不起。為什麼呢?你們的氣質在變化,警覺性在提升,這個也是功夫。



自悟自解 不求速成

你們希望速成,希望馬上就有,這是錯誤的。我記得過去在大陸叢林,禪堂裡的禪師,一坐都是三十年、四十年。他很本分,就是坐出什麼名堂來,我們也都不知道。

不過,你坐、不坐又如何?沒有人找你做當家,也沒有人找你做住持。或許你會說:「慚愧!我沒有因緣,沒有人要我,就只有在這裡坐禪了。」

如果讓你坐禪坐上四十年,七十歲了,你又會怎麼說?「沒有關係,我就用禪做為我的福田吧!」如果是這樣,表示你很滿足,不會妄想要這樣、要那樣,要做堂主、要做禪師。再說,到哪裡去做禪師呢?沒有福德因緣,是沒有人會要你去講禪的啊!

你們說,我們的禪堂講說不夠。但以我的看法,講說嫌多。我在棲霞山坐過禪堂,在杭州天寧寺也坐過禪堂,就是到了焦山,也有禪堂,不過,基本上,我並沒有聽過哪一個人講禪。甚至我去參加打禪七,也沒聽過哪一個人講開示。但我們都沒有人嫌說參什麼禪。所以,在我們的禪堂,你嫌講說不夠,為的是什麼?其實,這就是現代禪宗、禪門、禪學、禪道、禪心啊!

你進了這個宗門,你有學得什麼嗎?不要讓自己連門都找不到。人家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我倒覺得「三分教學,七分自悟」,或是「一分教學,九分自悟」,禪是要自己悟的啊!



禪門公案 以心印心

你們也可以在禪宗的語錄裡面找,哪一個禪和子在哪裡講禪,把哪一個人講得開悟了?沒有啊!都是給你參一句話頭,或者給你一個香板,或者給你一個拳頭。但是我們不採取這一種方式,為什麼?可能一個香板、一個拳頭下去,把你都打走了,怎麼還談得到開悟的事呢?

老實說一句,參禪與根機也有關係,如果不夠資格打香板的,有時候也不是打他就好。例如,有一次黃檗禪師到田裡關心徒弟臨濟禪師作務,黃檗一句「辛苦了」,臨濟卻一拳打了過來。正當師徒兩人打成一團,打得哈哈大笑的時候,不知情的徒孫見狀,前來勸架,黃檗禪師說:「要你來多管閒事做什麼?」他們哪裡是在打架?他們是以心印心呀!假如換作是你,老師來管教,或許你會說:「我們在參禪,老師你能在那裡亂說話嗎?」

(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