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活 | 人間福報

生活

400軍民冒雨淨灘 馬祖南竿響應國家海洋日

【中央社連江訊】為響應國家海洋日,連江縣政府今天於南竿舉辦淨灘活動,近400名軍民在細雨中,動手整理清水溼地環境,身體力行響應永續海洋。 因馬祖正對福建閩江口,海灘常見來自中國大陸海飄廢棄物,根據連江縣環境資源局統計,2023年全縣淨灘次數為189次,絕大部分海灘與澳口均有團體認養,學校或志工團體也會定期舉辦淨灘活動,透過民間力量,維持馬祖地區海岸線整潔。 連江縣長王忠銘致詞時指出,馬祖地理環境特殊,民眾除維持生活環境整潔,還要兼顧海洋所帶來的環保與垃圾問題。近年縣府不遺餘力推動環保,並多次與對岸溝通減少使用養殖用保麗龍等,降低對海洋危害,多年下來已見成效。 環境資源局所屬之環保艦隊潛海戰將,則在活動現場示範水下撿拾垃圾作業,戰將們背著重達30公斤的氣瓶,清理漂浮在海上的廢棄物,矯健身手讓民眾報以熱烈掌聲。 隨後,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軍民不畏細雨動手整理清水溼地廢棄物,以行動響應國家海洋日。民眾陳小姐認為,連江縣以觀光立縣,遊客若看到沙灘上堆滿垃圾,對馬祖印象就不會好,所以只要有時間,都會參加淨灘活動。

MORE

【 一日農夫體驗】老泉里鮮採 綠竹筍

文/943 竹筍爽脆好吃,是餐桌上的佳餚美食,但若想嘗嘗翻土出新的現採鮮筍,就得和時間賽跑,原因是:筍子怕熱又怕光,一旦冒出土壤就開始變苦、纖維變粗,還很容易腐敗變酸,所以筍農常摸黑出門,看到筍尖剛冒頭就扒土割筍,且工作到太陽出來就收工回家了。 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老泉里就有滿山竹筍可採,這裡數代以前曾種茶,植茶費心費力,從數十年前便開始種植竹筍。一般台灣常見的食用竹筍,在老泉里就有4種,其中綠竹筍價格較高,麻竹筍外殼有硬毛,新品種甜龍筍口感甜價格不貴、即使筍身全部轉綠也不會有苦味,還有知名的烏殼綠竹筍。 挑選竹筍7字訣:「白、彎、短、肥、像牛角」,尤其像牛角般彎曲的綠竹筍,最適合拿來做成涼筍。不過就算是不彎的直筍,只要烹調方式正確,用來炒、滷或煮湯也很好吃。甜龍筍適合煮湯或拌炒金沙,麻竹筍則適合快炒。 料理竹筍的最大原則就是要煮透,無論是涼筍或煮湯,如果沒從冷水就入鍋、且煮熟後連同原鍋的水一起放涼並冷藏的話,常會煮得不好吃,所以千萬別先煮滾湯再放竹筍,這樣容易導致其他食材過老而筍子卻半生不熟,也不要將筍子煮滾後就取出沖水。 一般用電鍋蒸筍子容易有中心不熟的問題,達人建議10兩以下的小筍子才用電鍋蒸透。筍子若太苦,多煮幾次可去苦味,快炒不用事先汆燙,倒是需要蓋上鍋蓋燜熟。竹筍若無法馬上料理,不用泡水也別抹鹽,只要洗淨後用保鮮膜包好冷藏就能保存較久。 製作涼筍的訣竅則是去掉「出青」變綠的尖端,於水冷時放入竹筍加鹽煮到滾,轉小火煮25~40分鐘再掀蓋放涼。若用電鍋蒸則外鍋需放3杯水,內鍋也需放鹽巴和水,才容易鮮甜好吃。 5至8月正值「綠竹筍」產期,何妨走一趟木柵山上,體驗當一日農夫挖竹筍,還能吃到現採鮮甜的筍子大餐,玩得開懷也吃得安心。  

MORE

人工智慧 氣候變遷救星

編譯/韋士塔 人工智慧(AI)的強大運算力能迅速處理大量數據,並協助人類做出更適合的決策;這項能力可應用於許多領域,包括當前全球關注的氣候變遷問題;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報告指出,AI可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重大貢獻,現有的AI已可預測天氣、追蹤冰山及識別汙染,也可用於改善農業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全球約40億人生活在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極端氣候容易引發營養不良、瘧疾、腹瀉等問題,預計2030~2050年,每年會導致約25萬人死亡。 所幸,人工智慧的技術飛躍成長,有助人類應對氣候變遷;WEF的報告指出,目前AI已可透過以下9種方式,協助對抗氣候變遷。 1.掌握冰山融化的地點和速度 AI測量冰山變化的速度比人類快10000倍,有助科學家了解有多少冰山融化,致使大氣變暖。 2.繪製森林砍伐地圖 AI、衛星影像及生態學專業知識,可用來繪製森林砍伐的地圖,並標註其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程度。蘇格蘭的Space Intelligence公司表示,該公司已繪製逾100萬公頃的地圖,有助了解森林砍伐率及森林中儲存的碳量。 3.拯救非洲面臨氣候風險的社區 聯合國正在非洲使用AI技術預測天氣模式,幫助查德、蘇丹等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社區,擬定適應氣候變遷並減輕其衝擊的計畫,包括獲取清潔能源、妥善管理廢棄物及重新造林。 4.提高廢棄物回收率 AI系統能提高廢棄物管理效率,協助應對氣候變遷。美國環保署(EPA)表示,使用AI系統分析廢棄物處理及回收設施,將可回收和循環利用更多的廢棄物。 5.清理海洋塑膠廢棄物 荷蘭「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環保組織正利用AI技術,幫助清除海洋中的塑膠汙染。透過AI檢測,建立偏遠地區海洋垃圾的詳細地圖後,可提升清除海洋廢棄物的效率,比過去僅出動拖網漁船或飛機更有效。 6.預測氣候災害 巴西Sipremo公司正利用AI工具預測氣候災難發生的時間、地點及類型,以幫助企業與政府應對氣候變遷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 7.推動應對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Google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Google DeepMind正與Climate Change AI合作,幫助不同領域的人士應對氣候變遷,例如改善天氣預報準確率、準確預測風力發電場的發電量。 8.幫助產業脫碳 採礦、石油及天然氣產業產生大量碳排放,AI有助這些公司實現營運脫碳。Eugenie.ai公司宣稱,利用AI系統可幫助企業追蹤並減少30%的排放量。 9.協助巴西造林 巴西當局正使用AI與無人機搭配,在里約熱內盧周圍的山上重新造林;AI可計算種子投放的位置及數量,無人機則能前往人類不易抵達的區域,完成造林任務。  

MORE

AI興起 加速取代動物實驗

編譯/韋士塔 動物實驗是在科學研究及醫學領域,使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和測試的過程,研究人員通常會對動物進行給予藥物、注射物質、手術及採集生物樣本等,藉此獲取關於治療疾病、藥物安全性和疫苗效力等重要資訊。 動物實驗是目前科學研究、藥物測試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模式,因為動物實驗對人類的醫療與生物技術等相關研究,確實有顯著成效;然而,以活體動物實驗,早已引發倫理道德以及法規層面的爭議。 許多國家及研究機構已制定相關的法律和倫理準則,要求研究人員進行實驗時,確保動物的福祉與權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動物保護觀念提升,「替代動物試驗」逐漸興起,也就是使用人類或動物細胞、組織加以培養,並以電腦預測毒性、模擬生理及代謝、器官晶片等方式取代傳統的動物實驗。 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步,更有助加速研發取代動物實驗的方法,甚至可望終止動物實驗;科學家指出,AI在動物實驗領域的主要作用,是篩選所有可用的動物測試結果,避免進行不必要的新實驗。 美國非營利機構「負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of Responsible Medicine)的高級研究分析師馬努佩洛(Joseph Manuppello)指出,在全球範圍內,許多同樣的動物實驗被重複進行,卻未能分享資源。 事實上,由於數據量過於龐大,科學家們很難充分掌握全球各地累積數十年的所有數據,以準確研判及分析;如今有AI輔助,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速度都大幅提升,不僅能加快研發步調,還能減少動物實驗的案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毒理學教授哈藤(Thomas Hartung)是動物試驗替代方案中心的負責人;他表示,AI技術不斷進步,其強大的運算力能在學術文章中快速尋找資訊,表現遠勝於人類。 哈藤教授並指出,動物實驗目前仍難終止,關鍵因素之一是需要評估新的物質。 在科學領域,每年有超過1000種新的化合物出現,這些物質都需要先過動物測試,才能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然而,擁有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功能的AI,能夠預測新型化學物質的毒性。 AI的進步,也為製藥產業提供新的選擇,減少該產業對動物實驗的依賴。美國AI新創公司Quantity目前已開發出名為「數位動物替代技術」(DART)的新技術,該公司共同創辦人哈桑(Asif Hasan)表示,這項技術能把藥物開發過程中,臨床前測試所需時間及費用減少45%,並減少動物實驗。 使用AI加速找出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案,不僅帶來效率,也可以化解來自動物權利組織的壓力;動保組織宣稱,許多動物的死亡和痛苦往往是不必要的,研究顯示,動物實驗未必能準確預測該藥物在人體上的反應,加上成本、道德問題,促使科學家開發出替代測試方法,AI則可提供強大助力。  

MORE

宜蘭泰雅部落 碧候溫泉一日遊

文/943 南澳位處宜蘭南緣,與花蓮比鄰,而碧候部落正是被譽為南澳最深山、也最古老的第2大部落。 相傳碧候部落源於霧社以北,舊名比亞豪(Pyahaw)社,日據時期遷徙下山,落腳在現今由鹿皮山、楓樹山與柑子頭山環繞的南澳北溪河谷,部落有400多戶,約有1600多人。除了是泰雅族最南端的部落,也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主角莫那·魯道演員林慶台及其外甥女藝人傅天穎的故鄉。 竹筒飯是勇士的便當 造訪碧候,除了部落旅遊必備的──穿著族服和與泰雅族共舞的體驗外,竹筒飯DIY也是特色之一。古早年代,泰雅族獵人只攜帶少許糯米和小刀入山,肚子餓了就砍下竹子以竹筒生火炊飯。 竹筒飯製作的訣竅是準備糯米事先浸泡8小時,再將已砍下一天的桂竹劈成小段,小心裝入約八分滿的米,加一點水後,以棉繩及月桃葉封住綁好後煮熟。 段木香菇是美食靈魂 煮好後還不能馬上開動,需要靜置放涼,讓竹筒內的薄膜冷卻後自然附在米粒上,這樣用力砸裂竹筒後,米粒才不會黏在竹子上,這樣一來,將竹筒裂開的上半部當成湯匙,就是又香又Q的勇士便當了。 原住民各族都有竹筒飯,而碧候部落的特色,是將族人自種的乾香菇浸泡切片,撒入些許香菇粉,米飯充分融合了段木香菇與桂竹的馥郁芬芳,令人食指大動。 碧候部落的主要農作之一是段木香菇,也是南澳第2大菇場,山區森林氣候陰溼,最適合發展林下經濟,此地香菇生長的溫度約為16~24度,選用適合中低溫的菌種,取在地的楓香、赤楊等樹種。 栽種香菇過程很繁複 香菇生長若不含兩個月的準備期,從種植到採收,必須歷時10個月,也如人類懷胎十月那樣備極呵護,栽種香菇的過程十分繁複,包括:取木陰乾、裁切段木、鑽孔打洞、植菌、封蠟、立木走菌、重複堆疊、撒水風乾、醒菌倒木、採收、烘乾等過程。 不同的段木或溫度得用不同菌種,也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每公噸鮮木材可生產25公斤的香菇,但購置菌種的成本也要大約一千坪3萬5千元,所費不貲。 我們參觀碧候部落居民種植用來奉獻給教會的香菇場,占地5000坪的香菇棚預計可收成1200斤,適逢菇農正以樹葉拍打段木以「喚醒」菌絲成長的過程,大開眼界,非常有意思。 保溼乳液也能動手做 碧候還有十分吸引人的「保溼乳液DIY」,利用部落隔水蒸餾自行萃取的月桃純露基底,加上橄欖油、簡易乳化劑、維生素E油、玻尿酸、薰衣草精油等原料,不斷攪拌,就成了香氣濃郁的保溼乳液了。過程中每個人都聚精會神地秤重計量,深怕搞錯份量和順序會影響成品,雙手也努力來回攪和混勻,手忙腳亂但感覺相當新鮮。 午餐就在部落中品嘗泰雅風味餐,菜色包括山苦瓜鑲香蕉、蒸南瓜佐火龍果泥、炒山蘇、苜蓿芽捲、紫米飯、無油煎烤段木香菇以及當季水果,不僅美味,擺盤也非常鮮艷亮麗,可說是色香味俱全。 靠透明無色溫泉解乏 來到碧候最期待的當然還有溫泉,碧候溫泉屬於鹼性碳酸氫鈉泉,泉色透明無味,被譽為全台三大祕湯示範區之一,現已整合部落各方意見,完成了占地1.7公頃的碧候溫泉區,包含戶外SPA池、家庭式湯屋、露天裸湯風呂左為男湯、右為女湯,目前湯屋暫時先由宜蘭縣政府經營。 其中室外溫泉的風景相當秀麗,在一整天活動的尾聲前來此泡湯洗去疲累,非常舒服,可替當日行程畫下很棒的句點。 宜蘭南山部落 跟著電影訪祕境 在台灣,若想找個冬天可能下雪,又不會人擠人、塞在半路上的祕境,宜蘭縣大同鄉的「亞爸的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位在宜蘭前往武陵農場的路上,相距不到一小時車程,可作為落腳住宿或休息用餐的中繼站。 民宿後方山頂,有一處宛如置身杉林溪的參天竹林,名為「迷霧森林祕境」,只有住客和預約行程的遊客才能進入,目前知道的人還不多,無論漫步及拍照都非常愜意。這片充滿神祕氣息的祕境,也是由知名影星王羽及張孝全合演電影《失魂》的拍攝地點。 「亞爸的山」是由原住民家庭共同經營的民宿。「亞爸」是泰雅語父親之意,「亞爸的山」意思則是「由父親相傳的山」,男主人鐵木繼承自外公泰雅族頭目的土地,爺爺是賽德克族。 女主人亞亞曾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飾演莫那·魯道的母親,兒子潘君侖則是知名歌手及主持人,同屬南山部落的鄰居,則是電影《哈勇家》的取景地。由於位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間的谷地,海拔約1400公尺,平時經常雲霧繚繞,有時寒流來襲還會遍地白雪,讓民宿的幾間小木屋看起來就像歐洲或日本一般,吸引不少專程來此度假的遊客。 「亞爸的山」有4人木屋、小屋雅房和露營碎石營地,觀景陽台視野遼闊。來此的住客可品嘗為迎賓特製的「馬告冬瓜茶」,滋味特別而香甜好喝。餐點則是由原木裝盛的原住民風味餐,菜色十分豐盛,包括自種的高山高麗菜炒馬告、熱炒鮮蔬、生菜沙拉等。餐點擺盤也相當講究,可說是色香味俱全的泰雅風味套餐。 造訪此地不但可買到主人自種的高麗菜和娃娃菜,還有有趣的「泡菜DIY」體驗,由擅長烹飪的女主人,親自示範泡菜的製作方式。 作法是先將高麗菜洗淨放入乾淨塑膠袋中,加入10g鹽後不斷搖晃,等鹽分讓葉菜出水後,擠出水分並放入玻璃瓶中,加入90g糖及150g的醋,也可依據個人喜好加入話梅或馬告、辣椒等。 做完後,大夥兒心滿意足地帶著自己親手做的整罐泡菜回台北,行李中當然也少不了要扛幾顆清脆的高麗菜回家,讓這趟單程3小時車程的旅行收穫更加豐富,除了一飽眼福外,也能大飽口福。

MORE

米樂谷 樂做都會黑暗角落的燈塔

文/派翠西亞  在一般人眼中,輪椅族的李清惠就是弱勢一族,但堅強的她,卻不認為要仰賴他人同情或施捨,才能在社會立足,相反的,她積極工作,努力求表現,用能力站穩每一個職位,直到退休仍一心關懷「弱勢」,希望盡能力多導引孩子看到「不一Young」的未來。 生長於單親家庭的李清惠,兩歲那年因罹患腦膜炎而成為重度肢障者,家人一直認為這樣的孩子「活著,可以呼吸,能自己吃飯,不至於死掉,就該滿足了。」所以小學四年級便讓她輟學,居家10餘年間,李清惠十分自卑,直到22歲才決定鼓起勇氣外出工作。 「從12歲到22歲,我從未出過家門。僅靠著一本破舊的字典,從簡單的字,慢慢學習完整的閱讀與書寫。」雖然靠自學習得不少能力,但在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中,仍不免因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多次想自殺結束生命。 愛的陪伴帶來奇蹟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群來自教會的大專青年,用愛和陪伴讓李清惠認識了基督的愛,也改變了她面對生命的態度。「從此,許多過去不敢奢望事情,竟如奇蹟(Miracle)般的發生了。」 一踏入社會,李清惠幸運的進入公益團體工作,先從總機人員做起,之後更擔任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女士(杏林子)的祕書,負責書信往來及聯絡事宜。「感謝劉姐肯定我的語言與文字天分,為我原本黑暗、困難的人生,打開一扇希望之窗。」 在公益組織工作期間,李清惠因文筆不錯而經常有作品發表,擔任過月刊編輯,也經常訪談名人,創作過繪本,還因為跟一群盲友,一起到學校、監獄、教會唱歌,被看見表演及主持的才華,獲邀長期主持廣播節目,還在公視擔任兒童節目《獨角龍的星球》主持人,並入圍過金鐘獎,可惜與「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擦身而過。 勇於接受自我挑戰 在公益組織的機會開放下,李清惠對於各種邀約都勇於嘗試,也因此經常有機會從工作中成長。「當年很流行藝人結合企業商品,藉拍攝公益廣告行銷商品做公益。我也幸運成為3部公益廣告的代言人,和孫叔(孫越)、張琪、明道等藝人合作。」 「面對任何新奇事務,我總想著嘗試做做看,而最後似乎都有不錯的結果。」她是國內「第一屆輪椅美女代言人」,更承接任務擔任生命教育講師,到全國各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演講,以自身的生命經驗,24年間帶給許多學生及老師深刻的省思。 她還嘗試企畫及規畫國高中營會活動的各項教案,後來也學習組織行政、活動辦理和募款、進而學習管理機構之道,可以說,幾乎一個大型公益組織對內對外的每個部門、每項工作,李清惠全都接觸並執行過。 退休人生更要奉獻 2017年,李清惠在公益組織服務滿25年後,得以從職位上退休,但仍持續獲聘在公益組織中兼任顧問,協助推展各項服務。「名為退休,但其實我一直想著要整合過去所學所能,繼續為社會服務。」李清惠多年來助人無數,默默集結一股蓄勢待發的能量。 李清惠發現都會中,有不少孩子受限於家中經濟,下課後只能四處遊蕩、流連超商或夾娃娃屋,便興起用愛和陪伴,照顧都會地區單親、經濟弱勢孩子的念頭,正好過去在寂寞幼年時曾被李清惠照顧的幾個孩子也長大了,於是在她號召下,「米樂谷」迅速成軍。 李清惠坦言,「米樂谷」就是Miracle(奇蹟)的諧音,而她希望這個小小的燈塔,能夠猶如當年別人願意給她許多機會一般,努力照亮都會黑暗角落孩子的心靈。 降低都會潛在風險 2023年3月,社團法人台灣米樂谷公益關懷協會在新北市正式成立,李清惠承擔起祕書長的重任,包括理事長及會內重要職位,則由幾個後輩擔任。「曾經被幫助的幾個孩子,現在也學著幫助人。」而新北市多所學校獲知有「米樂谷」存在後,也立刻轉介多個學生過來。 這群在公益路上同行的夥伴,很快訂定服務內容包括:安親、課輔、餐食供應、寒暑假活動,以及生活困頓家庭的物資協助,未來還將和心理輔導機構合作。「協會成立至今,大部分經費是由清惠姐提供的,其他成員也會出錢出力。」協會工作人員張志豪,原本有份不錯的工作,因感於李清惠的初心,決定辭去原本工作跟進投入。 一年多來,數百位都會區中的孩子下課後有人陪伴,不再因無處可去而集結遊蕩。「看似光鮮亮麗的都會,誘惑更多、潛在危機也不少,半大不小的孩子需要足夠善良的大人陪伴,才能引導孩子們快樂、正向地成長。」李清惠營造一個安全空間,接納國小到高三的孩子,下課後可以有個充滿「奇蹟」的地方安心成長。 極待資源齊備愛的小船 李清惠的生命中有過失意與衝擊,還好有輔導的哥哥姐姐們帶領,才讓她勇敢面對生命障礙,淬煉出更堅韌的生命力,因此成立「米樂谷」後,李清惠立志接住更多單親家庭、寂寞無助的孩子,在面對破碎與孤獨時,能有人聆聽、陪伴及開導,不再自怨自艾「沒有人愛」或「沒人在乎」。 目前擔任米樂谷協會理事長以及幾位工作人員,皆是在高中時離鄉背井北上讀書,敏感的心事從不願跟「不支持、不疼愛」自己的父母講,所幸當時有大姐姐李清惠陪伴談心,讓他們覺得「有人愛、有人陪伴」。如今在米樂谷的每一個人的願景之一,便是努力提供一個愛的環境,陪伴這群小大人度過徬徨青春期。 才成立一年多的米樂谷,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親友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說實在的有點辛苦。學期間中餐加晚餐持續供餐,寒暑假更要全天供餐,一整年就要60幾萬、課後陪伴的場地費/人力要120幾萬、一年的外聘講師跟活動材料費也要30幾萬…… 截至目前為止,米樂谷因尚未被眾人知道,公開募款效益不彰,但長期免費的福利事業,需要更多有愛心的人主動表達贊助之意。李清惠樂觀相信:只要我們做的是對的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聆聽、被重視關懷,一定就能得到更豐富的資源,來齊備米樂谷這艘愛的小船! 米樂谷官網:https://www.miracle.org.tw/

MORE

全球暖化 工作型態改變中

文/程憲整理 全球高溫不斷刷新紀錄,逐漸衝擊各地經濟與工作型態,已有航空公司表示將改變飛行航道及載運量,各地農牧業者也開始積極改變生產工具、設備或模式,爭取農牧風險理賠,以減少熱浪導致的損失,在此同時,保險業者也在檢討「熱浪災害保險」類商品的範圍和風險…… 疫情過後,旅遊業逐漸暢旺,面對暑假旅遊旺季即將到來,許多航班卻受到極端高溫影響,必須減少攜帶的燃油,減少載客數或行李數量來減重,甚至必須改變航道,或等到晚上降溫後才起飛,導致班機延誤或取消成為常態。 旅遊業航空業變革中 航空業者表示,高溫將使得空氣密度變小,降低發動機性能,與機翼產生的上升力,必須調整起飛重量和滑行距離,才能順利起飛。另外當飛機在地面滑行等待時,發動機吸入外部的熱空氣,很快就會讓整個機艙悶熱難當,必須消耗更多電力才能保持機艙涼爽。 美國西南部去年因為「史上最熱7月」,多個地區持續出現37℃以上的高溫,導致多地形成的「熱蓋現象」發威,賭城拉斯維加斯與鳳凰城,就像蒸鍋一般熱氣始終散不掉,因而陸續發生航班取消或乘客不適等問題,業者隨即加緊研擬因應辦法,採行加強為戶外搬行李與跑道地勤人員降溫等措施,幫助飛機能順利起降。 改善建築物能耐高溫 為因應熱浪侵襲,去年美國政府宣布投入數十億美元,執行多項避熱措施,以免影響生產力。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住房及城市發展部將投入數十億元,改善讓建築物更耐高溫,並在住宅區和市區開設避熱中心,確保民眾安全。」 陸續執行的措施和方案包括:投入10億美元種樹,同時要求雇主加強保護高溫環境下值勤的勞工。美國鳳凰城由於去年曾連續28天高溫破40℃,市政當局和非營利組織合作,將數個40呎標準貨櫃改造為冷氣房,讓街友能暫時躲避酷暑襲擊。 戶外工作風險性增加 西班牙在去年夏天曾出現過三波以上的熱浪,去年一名道路清潔工在極端高溫下中暑死亡,當局因此修法,明訂紅色、橙色高溫警報時,禁止農民、工人、園丁在戶外長時間工作。 中東阿拉伯地區7、8月動輒超過50℃,明顯危及建築工人健康,導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建築工程效率,平均下降了2成。儘管如此,伊拉克由於失業率達16%,就算磚頭石板晒得再燙手,工人都要繼續做下去。 建築工人瑪迪說,即使是70℃的高溫下,我也得工作,我如果躲進陰涼處休息,全家人都將沒飯吃。但在高樓上面工作,頭部溫度很高,會頭暈、頭痛,所以必須喝水或往頭上澆水降溫。 長午休將取代正常班 專家指出,全球暖化時代,炎熱的戶外工作,需要更短的輪班時間,及更多的休息時間,和更多大夜班時段來變通。企業須主動提供空調降溫中心,保障勞工健康,才能維持生產力。 德國因應高溫頻繁出現,也考慮彈性實施類似南歐國家特有的「長午休」制度,以避過午後高溫。 英國倫敦羅漢普敦大學病理教授哈爾西表示,「如果超過40℃,人體就會進入一個危險地帶,身體器官開始衰弱或無法正常工作。」亦即體內的蛋白質,將因酵素快速分解而無法發揮代謝功能,最後導致衰竭而亡。 氣候風險影響職災率 再者,與高溫共存成為新常態後,極端氣候相關的災害保險範圍也隨之擴大。南韓業者推出新方案,季節性的中暑、熱衰竭等症狀都可以理賠。 另外動物也難以適應極端高溫。南韓畜牧業者說,天氣太熱讓動物壓力倍增,變得有攻擊性,吃不下東西,影響產能,加上暴雨後熱浪助長傳染病,政府主辦監管的畜牧災害保險,卻很難對畜牧業者幫上忙。原因在於小農很難加入牲畜災難保險,而有些物種如蜜蜂,也並未納入保險範圍之內。 製冷需求全球大爆發 熱浪之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製冰廠訂單滿載,在這個電力供應極不穩定的地區,生鮮食品業者也要靠冰塊幫助保存,製冰廠日夜趕工到變壓器都爆炸。 牛津大學去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各國降溫製冷需求出現前所未有的增加,預計到2050年,各種降溫設施所需的能源,將相當於美國歐盟日本2016年發電能力的總和。 這份報告也指出,其實目前大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做好因應暖化導致的工作型態改變相關準備,尤其是不習慣極端炎熱天候的國家,像是愛爾蘭、英國跟芬蘭,未來受到的衝擊可能是最大的。 科技廠 生產力與高溫成反比 人類是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天氣炎熱對戶外工作者傷害很大,但研究指出,即使在冷氣房工作,似乎也難以避免氣溫變高帶來的影響。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若能把辦公室設為恆溫乾爽的環境,就能阻擋高溫帶來的生產力負面影響, 但科學家指出,這說法「過於樂觀」。 《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期刊報導,英國科學家追蹤中國一家生產太陽能矽晶片的工廠,想知道室外溫度和勞工生產力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只要天氣炎熱,即使工作場所有冷氣,生產力也會降低。 調查發現,只要戶外溫度每升高1℃,工人的生產率就會下降0.83%,工人生產的晶圓量會減少22.6~33.4個,顯見恆溫環境也會受到室外高溫影響。科學家認為這是一個警示。 研究人員雖然還不清楚導致原因,但猜測有可能是因為夜晚高溫,或偏高溫卻溼度過高,都會降低人們睡眠品質,進而影響白天生產力,可見不能單靠冷氣解決高溫影響生產力的問題。 科學家指出,暴露在高溫下的勞工,溫度高於29℃時所能支撐的工作時間,比25℃左右的氣溫會減少約1小時。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進行一項繪圖分析,也發現生活在較涼爽氣候地區的個人經濟產出,是全球最熱氣候的12倍。 另一項高溫對長時間體力勞動影響的研究則指出,35℃與溼度50%氣候下工作,會導致整個工作日的生產率平均下降35%,當溫度達到40℃、溼度70%時,生產率大幅下降76%。

MORE

枯枝、落葉 化身森林小精靈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藝術家西爾萬.特拉特(Sylvain Trabut)原本從事數位插畫,但隨著科技、人工智慧(AI)愈來愈盛行,讓他迷失了方向;因此,從小在鄉村長大的特拉特,決定回到自然的懷抱,用不同的方式繼續創作。 在森林漫步時,他會隨手撿拾樹枝、葉子、花朵或果實,把它們拼成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對於這種有別以往的創作方式,特拉特說:「我與自然合作,創造植物世界,與其在充滿人工智慧和演算法的網路上迷失,我寧願在森林、灌木和苔蘚中迷路。」 在樹林玩耍  帶給他平靜 在法國熱爾省長大的特拉特,把自然當成遊樂園,他分享,小時候,為了要以「非常小的方式」觀察大自然,他瞇著眼睛盯著微小的昆蟲,「樹林是我主要玩樂的地方,長大後,每當遇到需要棘手的情況,我就會去爬樹,讓自己冷靜下來」。 後來,他離開家鄉去讀書、就業,儘管到了大城市,甚至當上電子遊戲的藝術總監,特拉特心心念念的,仍是漫步在自然的童年時光;厭倦五光十色的都市後,特拉特回歸自然,蒐集樹枝、橡實、毬果等,製作出專屬於他的小宇宙。 組建森林樂隊 讚頌大自然 經過他的巧手拼湊,原本不起眼的果實,變成小精靈的頭部,頭髮則是苔蘚,不管是野豬、小鹿、老鷹等動物,也統統難不倒特拉特;儘管每個雕塑頂多手掌大,仍需花費數小時製作,但特拉特樂此不疲,展現對自然的熱愛。 特拉特分享,「我的角色有名字、家族,並且屬於某些物種」,他的作品不僅有療癒的小精靈,還有護衛森林的小戰士、森林樂隊等,至於他最喜歡的創作媒材,則是毬果,因為毬果鱗片之間,很容易卡住東西,方便他製作頭部、四肢等,眼睛的部分,特拉特大多使用無患子種子,「它是一顆相當小的種子,非常黑、非常硬,而且非常閃亮」,有時為了讓雕塑更加栩栩如生,他會在眼睛處點上一點清漆,這是他的作品中,唯一一個不屬於大自然的素材。 從數位插畫,到用自然素材製作小雕塑,不變的是特拉特對藝術的熱情,對他來說,用自然創作,才是他最喜歡的方式,「今天我仍然有機會就會去爬樹,在攀爬的過程中,收穫寶貴的資源」。 為了讓作品有機會被大眾看見,他創立了社群媒體,但從不會為了流量創作,「我渴望盡可能少出現在螢幕後面」。 特拉特的作品,是對大自然的一種頌揚,不僅讓大眾看見自然美麗的一面,也藉此提醒世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MORE

資深捐血人齊聚 見證50年世代傳承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近捐血了嗎?捐血人、義工對於捐血運動的熱情與熱血,是捐血率能夠不斷突破的關鍵,隨著捐血運動迎來 50 周年,也寫下了許多熱血無私的故事。由於年輕人捐血率近10年降至僅有10%,中華捐血運動協會與台灣血液基金會,期望能鼓勵更多的「首捐族」加入行列,讓捐血運動持續流動。 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葉金川表示,捐血運動在台灣已推廣了50周年,50年來台灣的年捐血量增長了將近750倍,可以填滿超過6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這也象徵著自願無償捐血已是全民參與的公益活動,更是值得全國人民驕傲的「熱血精神」。 回顧過往,捐血運動從初期民眾對於捐血行為的排斥與不理解,以及「血牛」組織的存在,導致當時血液勸募困難重重。然而,經過長期不懈的宣導與堅持之下,如今台灣已實現醫療用血自給自足、供需平衡的無虞狀態。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致詞表示,國民捐血率近年都在8%以上,名列世界前茅。他感謝捐血人無私的奉獻,只為捐出熱血讓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點燃希望,都是「護國菩薩」。他說,去年捐血人次為190萬次,不過,最近年輕捐血人數逐年下降,都靠資深捐血人支撐,盼能延續義行。 6月14日是世界捐血人日,今(14)日捐血運動50周年暨《熱血奔騰50 年》新書發表會上,作者林進修、用血人張育禎、捐血人洪惠玲與捐血大使黑嘉嘉一同與談,分享捐血運動背後的愛與生命的故事。 黑嘉嘉從受到父親影響而開始捐血,打開傳承之路,強調「捐血不僅對健康有益,更重要是助人」的生命意義。 用血40多年的海洋性貧血病友張育禎,回想從有記憶以來,就過著和輸血、打排鐵劑為伍的日子,每兩個星期就要輸一次血,當時經濟還不寬裕,這筆費用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他也分享道「自己身上流著上千人的血,一路走來若不是這些捐血人們無私的奉獻,恐怕無法成長到現在。」這些無私的愛與奉獻,也印證了那張「我不認識妳,但是我謝謝你」的海報,呼應了受血者的心聲。

MORE

國旅住宿昂貴 觀光署將推薦平價旅宿

【中央社台北訊】很多民眾抱怨國旅住宿太貴,不如出國玩。交通部長李孟諺今(14)日表示,將請觀光署在網站上推薦各縣市具品質的平價旅館給消費者。 新冠疫情解封後,出現報復性旅遊,台灣人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許多民眾認為出國玩比在國內旅遊划算,主要就是台灣住房太貴,而旅宿業者說法是,缺工且離峰時間旅客量太少。 李孟諺今日上午接受廣播電台「暐瀚撞新聞」節目專訪時表示,因日幣貶值,吸引大量國際觀光客去旅遊,而日本房價比台灣便宜,也有不少人去買房。 他表示,但今年上半年來台最多的國外觀光客是日本,1至5月有53.5萬人次,其次才是港澳、南韓、美國和馬來西亞。 李孟指出,將請觀光署在網站上推薦各縣市具品質的平價旅館給消費者,就像農業部結合各地特產品,在量販、超市通路推出平價便當。 另,未推動國旅,會由13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各縣市政府成立觀光商圈,結合各地特色一起推廣,將有100個亮點,每個縣市有5至6個套裝行程,再結合全國遊樂園、觀光工廠推出優惠方案,在7月暑假一開始,就先衝一波。

MORE
/9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