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傳揚人間佛教 成就豐盈人生 | 人間福報

傳揚人間佛教 成就豐盈人生

THE MERIT TIMES
文/李虹慧(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宜蘭雷音寺(今佛光山蘭陽別院)附近有一所力行國小,那是我的小學母校。小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為了繼續讀書,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公費的師範學校,所以當時並沒有太多親近雷音寺的機會。但看著雷音寺中文班學生的進步,也看過大師為學生批改文章的眉批,其實已是非常心儀,因此後來到台北念書及教書,慈嘉法師告訴我在松江路有一間佛光山的台北別院,開啟我學佛因緣,親近道場聽經聞法。 圖/123RF
文/李虹慧(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親近道場 開啟學佛因緣

宜蘭雷音寺(今佛光山蘭陽別院)附近有一所力行國小,那是我的小學母校。小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為了繼續讀書,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公費的師範學校,所以當時並沒有太多親近雷音寺的機會。但看著雷音寺中文班學生的進步,也看過大師為學生批改文章的眉批,其實已是非常心儀,因此後來到台北念書及教書,慈嘉法師告訴我在松江路有一間佛光山的台北別院,開啟我學佛因緣,親近道場聽經聞法。

聽經聞法 發現佛教美好

佛光山普門寺成立後,大師親自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經典,我都全程參加並且作筆記,迄今時時溫習。大師以提問方式,啟發大眾對佛法的理解,覺得很有創意。尤其大師因材施教,應機說法的教學方式,與教育原理契合,且看到幾位法師的板書字,寫得很漂亮,讓深愛中華文化的我甚為欣賞,更發現佛教、佛法,原來是這麼美好。

這個階段,是我學習佛法成長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透過觀察,深化對佛光山的認同。那時大師數次送了幾位慈字輩的子弟到台中幼兒園培訓,其中一次,慈嘉法師邀我去參觀,住了一晚,第二天和大和尚、住持一起吃早餐,領受到那種在宗教薰習下,既嚴謹又有慈愛的一面。雖然在寺院,但也是在受教育,更加感覺大師對於教育,確實具有深遠的眼光與目標。

普門寺是當時台北縣市的第一個寺院,我們又是第一批佛光信眾弟子,是真正扎根都市弘法的種子,所以當時也設立了都市佛學院,而我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一邊學佛,一邊活動,在活動中又參與規畫,在規畫中腦力激盪。後來我擔任普門寺青年團總幹事,同時也是婦女法座會的組長,連續幾年,大師在國父紀念館講演,住持慈容法師負責節目統籌安排,我何其有幸參與其中,協助作業執行。

那時還沒有佛光會組織,很多活動的執行,大多仰賴這些信眾們協力。我們一面聽聞佛法,一面參與活動,這當中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如婦女法座會的獻供,慈容法師召集大家,從舉手投足、步伐行進等基本儀態進行訓練,由彩排一開始的亂無章法,到正式上場的整齊劃一,從亂的當中,學習如何在當下做最好的表現,這在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一個宗教團體能有這樣的訓練。所以說佛教就只有拜拜嗎?當然不是,也因此更令我心生歡喜。

友愛服務 讓佛教走出去

在這段學習、參與的過程中,大師一句「走出去」,是我們不斷努力前進的動力。1982年,慈容法師推動成立「友愛服務隊」,我被指派擔任領隊,每個月要規畫到各個慈善機構服務,雖然辛苦,卻是很好的學習。每次我們出去服務都是一、二部遊覽車,參與者包括學佛的師姐和青年,其中還有很多富太太,但不管在社會上的角色是什麼,大家都放下身段,幫老人家洗蚊帳、夜壺等。

這跟學佛拜佛一樣,也要放下身段,要謙卑低頭,如同聽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的佛法新解,道理是相通的,因為服務本身就是一種修持實踐。而且不僅大家一起做一件很歡喜的善事,而後在遊覽車上,還會就當次的服務進行溝通討論,這使得道情就更加的深濃,所以不只培養了慈悲心,同時也更強化了團體的凝聚力。

也是大師的那句「走出去」,更讓我興起一個想法,不只師父交給我的任務要認真做,而且還要做到更好,所以在1989年,有因緣在關渡「浩然敬老院」關懷與服務,服務二十多年期間,結合「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為敬老院的長者提供服務,並且持續傳承至今。

甚至我也把佛法帶到教育工作當中。1980年,在當時任教的北投國小成立「愛心福田會」,集合眾人之力,來協助清寒與急難的學生。而這都是從友愛服務隊所衍生出來的,也就是從佛法上的實踐。

我在五十三歲取得諮商輔導學士證書,也在同一年,從教職退休,更全力投入佛光山和佛光會的事務,這時期也是我從普門寺十幾年來的充實學習階段,進階到實踐的層級。

原本我是擔任佛光會松山分會的副會長,台北道場成立後,大師要我承擔松山第一分會創會會長,後來成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大師找我到總會服務。這段時間就有了許多與大師開會、學習的機會,除了學到很多在一般社會學不到的知識,更把佛法和輔導帶往社會,提供長者、中輟生、單親家庭等更多的協助。而這也是遵照大師的「走出去」,以佛法為基礎,來體現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

弘法利生 成就心靈美好

一直謹記大師《佛光菜根譚》所說,「不修行不能度己,不弘法不能度眾。」這句話對我有極大的影響。身為檀講師,弘法必須修持,而修持則要通過「戒、定、慧」三學,其中「慧」是一個根源,「定」是要講話如實,言之有物,就不會有差錯,而守持戒律可以讓人更穩定,所以包括佛光會的規章,我都把它視為戒律。我非常認同大師所說,佛光山與佛光會是鳥之兩翼,要相輔相成,因此作為佛光山的弟子和幹部,都要跟隨大師的慈悲和智慧,而尊重僧寶,更是佛光人應有的態度。

一直以來,因為沒有太大的能力供養大師,總覺得遺憾。有一次參加檀講師講習,大師帶我們去看禪堂,走到如來殿的時候,我拿出備好的紅包,要供養大師,但他婉辭了,說「你出力就好」。隔幾個月,在加拿大溫哥華開佛光會理事會議,我又準備了一百元美金的紅包,這次大師也沒有收下,卻只用手指在桌上寫了個「心」字,喻意我有供養心即可。這就是大師從來不會因為信眾有沒有財物供養,或者供養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對待。

四十年前,在普門寺聽大師講《金剛經》時,曾請示大師「平日要如何做,才能做到平等呢?」大師舉例說,「我出國回來,身上只帶五份禮物,眼前有八位弟子,按『律』先給五位,另三位等以後再給。」這啟發了,明白佛法在生活中,是自在,是和悅。

在國父紀念館講演時期,有一年講演後回普門寺,大師集合參加的眾弟子們集會檢討,我提出在國家殿堂演講,很莊嚴、很難得,但仍有少數聽眾亂丟垃圾,請大師提醒。第二晚在結束時,大師不忘提醒大眾,當時我內心很感動,及尊敬大師的細心及用心。

那年,慈容法師調派美國西來寺當住持,及擔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而二月初,要舉辦禪淨共修法會,大師親自主持籌備會,何其有幸,有因緣與各道場法師們一起開會。會中我舉手發問:「大師,每年大型活動均由慈容法師籌畫、執行。現在慈容法師不在台灣,怎麼辦呢?」大師指著我說:「你錯了,慈惠法師也常舉辦大型活動。」

當時我合掌坐下,自我反省,懺悔自己對人對事的慣性、習性仍在。會議中討論到使用什麼飲料時,我又舉手,提議用「大悲咒水」。大師回說:「很好,就用大悲咒水。」這是我在眾多分別院住持、當家參與中,領悟到大師「平等」教導弟子的方法,內心由衷感動及禮敬。

創立《人間福報》時,大師對我說:「你去寫報導。」我思惟後,寫親職教育、親子關係,用問題集的方式,提供每周一的專欄,這些文章後來結集出版《陪孩子一起成長》,迄今已到八刷,共二萬三千本。為實踐大師的教導,我將此書給有緣的各級學校輔導室、老師們、家長及愛心媽媽,乃至佛光山各道場義工、佛光會有緣的幹部及會員,還有佛光兒童祝福禮等;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山、沙巴,斗湖去演講時,也將此書帶去結緣;還有佛光會在全世界各協會的輔導法師、幹部,舉凡有緣者都與之結緣。大師的「一句話」,影響弟子很深很大,始終感恩於心。

在《星雲大師全集》的《百年佛緣‧社緣篇‧素齋談禪的意義》,大師提到:記得台北道場在1994年,前後一年,共舉行兩百多場素齋談禪。」「還有一次的『素齋談禪』,也是我弘法事業中非常值得留下紀錄的創舉。由李虹慧老師召集,共有五十多位教育界人士一起參加,那一次的聚會儼然是一次小型的教育會議,成員包括台北縣市各國中、小學的校長、主任、教師等,能夠和這麼多位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談禪論道,實在不容易。尤其會中大家對國際佛光會當時正在推動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表現了極高的關切。

『七誡』就是︰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賭博、誡偷盜、誡酗酒、誡惡口。今日社會之所以亂象迭起,主要的原因是個人的不健全,所以推行七誡運動,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表示希望這項活動能夠從學校、教育做起,也就是由各級學校,集體帶領學生在佛前宣誓恪遵『七誡』,如同為他們舉行『成人禮』一般,讓學生懂得,從今以後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們從心理學習長大,健全自己。我想如果各校校長願意發動,效果必然更加彰顯,其實七誡活動正是為學校做生活輔導的工作。」當我讀到大師在傳記中的這段話,內心激動,感謝師恩之情油然而生。

緬懷大師 不忘初心

感恩大師和佛光山,因為有這樣的好因緣,成為佛光山的弟子,才得以成就今天的李虹慧。因為有這樣的福分,讓我參與許多弘法利生的工作,才得以成就心靈的美好。大師如佛陀般,是今世的導師,引領大眾邁向光明的未來。我緬懷大師,不忘初心,要將善美的人間佛教,傳揚給更多人了解,讓更多人因為人間佛教,得以成就更豐盈的人生。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