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接納情緒】邁向寬廣世界之途 | 人間福報

【接納情緒】邁向寬廣世界之途

THE MERIT TIMES
文/史蒂芬妮.胡 譯/傅恩臨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接受各種情緒,如哀傷,會讓自己更健康。(示意圖) 圖/Pexels
圖/二十張出版
有時我們需要ㄧ些甜點犒賞自己,讓自己心情愉悅。圖/Pexels
文/史蒂芬妮.胡 譯/傅恩臨

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好壞情緒達到平衡的狀態。



在我們這個對快樂過度執著的社會環境下,負面情緒勢必會讓人感到害怕。現代精神病學抱持著完美主義,將人病理化,使得有些人在當中苦苦掙扎,痛苦不堪。當我一開始讀到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書籍時,當中有太多著作把我們形容成情緒不穩定、難以自我安撫的人。在過去兩年中,只要我沒有滿心喜樂或充滿感恩,就會多少覺得有點羞愧。

但咸雅各博士告訴我,我們不要一味地忍受或抹滅這些負面情緒。它們是有目的、有益處的。它們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憤怒能夠引發行動。傷心是面對悲痛時的必要元素。恐懼讓我們保持安全。完全抹滅這些情緒不僅是不可能的事,更是不健康的事。

唯有當這些負面情緒阻礙其他情緒時,負面情緒才會成為有害的。當我們心中充滿了傷心的感覺,喜樂就毫無容身之處。當我們怒氣填胸,就無法溫和待人。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好壞情緒達到平衡的狀態。正如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在她的著作《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中所述:「許多人希望在治療中尋求釋然,幫助自己不要有所感受,但他們最終會發現,你無法只抹滅一種感受,而不將其餘感受全然抹滅。你想要抹去痛苦?那你也會抹去喜樂!」

我花了一整周的時間思考這段話。當我得知家人生病的壞消息時,我讓自己有時間和空間對此感到哀傷。就這麼一次,我沒有因為留空間給自己而心裡難受。我不再帶著罪疚感看電視,我也不再帶著罪疚感吃餅乾。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隔天,我覺得好多了。好太多了。我還是為我的家人感到傷心,但我同時也仍然保有喜樂。

這些時刻看似微小、甚至無關緊要,但更大的改變正在發生。我的每一種負面情緒彷彿都變得更輕盈了,我感到痛苦的時間變短了。負面情緒會出現、高漲,過了一段時間,它又消退了。它不再像以前那麼強烈或癱瘓我整個人,而且它隨後就流進大海裡了。每種情緒都覺得……很合宜。

體會投降的狂喜

隔周,我告訴咸雅各博士:「對我幫助很大的是,你容許我有情緒,同時也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已經把我生活中所有部分都視為受創的,到一個程度,我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很怪異,我將一切都病理化。所以當你幫我區分創傷中哪些部分是正常且人性化的,哪些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時,這真的很棒。」

我不是女孩,我是一把利劍。我過去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左劈右砍,我拒絕向皮帶、高爾夫球桿或把我拒之門外的守門人屈服。我會存活下來,我會得到我想要的。然而當一把利劍有個問題,就是你永遠不能放下你的武器。你永遠無法體會到投降的狂喜。

在某些方面,咸雅各博士儼然成了我母親的對立者——一個充滿關愛的父母角色(他囉唆、偶爾嚴格,而且是亞洲人,這些特質其實對我滿有幫助的),他總是巧妙地反駁我腦海中我父母的聲音。我母親在我的大腦裡設下了界線,列出可接受的舉止和思惟方式,迫使我的意識只能走在狹窄、凶險的廊道上。我左右揮舞利劍砍向牆壁,試圖開闢出一點空隙讓自己能呼吸。

但咸雅各博士摧毀了這些規矩,將這些界線全然移除。你是被容許的。你可以去做這件事。這不會讓你變成一個壞人。去吧。投降吧。

當某個朋友不回我訊息時,咸雅各博士允許我覺得惱怒。有一天早上,我看到一個女人試圖在A線列車進站時跳下軌道(另一個女人在最後一刻拉住了她)。我整個人被觸發,淚眼汪汪地打給他,而他允許我放自己一天假,回家看電視。「你今天下班吧,」他說,「回家放鬆一下。」他允許我用甜點犒賞自己。我再也不需要沿路左劈右砍,讓自己更好了──不過,卡路里怎麼辦?碳水化合物呢?還有,身體發炎怎麼辦?與其思考這些問題,我選擇降服於自己最基本的直覺。如果我想吃甜點呢?我做了所有不好的事,但我不覺得愧疚。

世界並沒有因此崩塌。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我仍然充滿生產力,或許甚至比過去更有生產力,因為我的大腦覺得更自由了。我還是很健康。我仍然用心經營我的友誼。那條長廊變寬了。我的生活變得更寬闊了。那個圓圈變大了,它容得下所有情緒了。

咸雅各博士大概花了三個多月改變了我的內在敘事,從一個討人厭、忍受鞭笞的暴君,轉變成(比較)好相處的衝浪小夥子。此刻,我正在做早餐。我起床晚了,不小心錯過了一通電話,現在已經早上十一點了,而且我還有工作要做。但我不疾不徐。我正在煸馬鈴薯、洋蔥和甜椒,同時煎著蛋,把香菜剁碎,打算做個墨西哥捲餅當早餐。這世界會繼續運轉。捲餅很好吃,所以我慢條斯理地吃著。然後我突然驚嘆:噢,哇!或許我的人生終究要迎向光明了。

(摘自《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二十張出版)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胡

(Stephanie Foo)

1987年生於馬來西亞,兩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現為作家、廣播製作人、講師。曾於講述美國日常與生命故事的著名Podcast《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擔任製作人,並曾接案,為多個Podcast如《未審先判》(Snap Judgment)、《回覆所有人》(Reply All)、《99% Invisible》和《廣播實驗室》(Radiolab)製作節目。

本書記錄她在確定罹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後,對人生每一次衝突與心碎的抽絲剝繭。對她而言,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既是痊癒的一部分,也是給予他人力量的方式。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