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壺中日月長

文/星雲大師 「一探壺趣──李奇茂、張光正感恩贈壺作品展」開幕茶會 時間:2012年3月31日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大廳 李奇茂教授、顧(重光)教授、蔡(鎮坤)科長,以及我們大樹區好多位里長、社區協會理事長,各位嘉賓,大家午安、大家好。 李奇茂教授他把價值連城的紫砂茶壺交由佛光山收藏。關於紫砂茶壺,全世界只有江蘇宜興這一個地方出產,而且紫砂茶壺與佛教關係深厚,就如顧教授所說的「茶禪一味」,茶道與禪道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紫砂茶壺之所以有名,也是緣於一位叫做貢春的沙彌,他做了一個很漂亮的壺,後人稱之為「貢春壺」。 人生如壺 為人奉獻 現在各位只知道茶壺這一寶,其實我們高雄市大樹區有三寶。說到第一寶,就要先問:大樹人是從哪裡來的?明朝時期鄭成功決定和滿清政府合作之後,有一些官兵基於愛國情操,不肯投降,而從新營、下營、左營流竄到大樹來,從此便長居在這裡。所以說來,大樹人都是有骨氣,愛國家、愛民族的忠貞之士,大樹第一寶當然就是「人寶」了。 尤其這當中,除了現任佛陀紀念館的館長慈容法師,副館長就是在大樹土生土長,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出身的如常法師;目前本館內所有設施都是由他努力籌畫而來,他不但是我們大樹的才女,也是台灣的才女,所以是第一寶。 第二寶是什麼呢?是大樹的水果。因為大樹的荔枝與鳳梨名聞遐邇,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 那麼第三寶,也就是今天展出的茶壺了! 佛教也有三寶。在佛陀紀念館裡,可謂三寶俱全:佛寶,就是佛光大佛;法寶,是大覺堂,說法的地方;僧寶,是十八羅漢、八宗祖師。現在,佛陀紀念館建在大樹,一方面希望能為大樹爭取大的名聲、大的發展,一方面也希望世界能認識台灣。台灣很小,世界上知道的人有限,但佛陀是全世界多數人都認識的。因此,我們把佛陀紀念館建在這裡,就是要讓全世界的人藉由佛陀紀念館,而知道台灣、知道大樹的地位是如何重要。 不過,我希望大樹的民眾也能共同配合佛陀紀念館的發展,就如同「壺中日月長」,有了茶壺,還要有茶葉、有水,才能沏出茶香。 剛才李教授說我是江蘇人,其實我十二年是揚州人,十二年是南京人,六十四年是台灣人。我這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作過打算,想的都是別人、都是民眾。佛陀紀念館落成至今,我不但沒有為自己添購一張椅子,也沒有為自己張羅過一張桌子,有時到佛陀紀念館來,要想吃個飯,都不曉得坐到哪裡吃。不過,我覺得不要緊,人生歲月就是要像茶壺,先供應給人,讓人吃足了香甜甘美的茶水以後,有了精神力氣,就能再對別人做出貢獻。 有一個趣談。有一天,地獄裡的閻羅王驚堂一拍,說道:「張三!你過去在人間修橋鋪路,做了很多好事,現在讓你到人間去做人!」張三聽後,感謝萬分。 不一會兒,閻羅王驚堂又一拍,說:「李四!你過去在人間樂善好施,幫助別人,也給你到人間去做人!」 這個也去做人,那個也去做人,在旁邊的一隻猴子就跟閻羅王抗議:「閻羅王!這個也做人,那個也做人,您老也讓我這隻猴子到人間做一次人嘛!」 閻羅王一聽,口中喃喃自語:「猴子也要做人?」隨即說:「來、來、來!」 猴子來到閻羅王的身邊,閻羅王忽地就從牠身上拔了一根毛,害得牠痛得吱吱叫。 閻羅王見狀,幽默地說:「猴子啊!你一毛不拔,怎麼能做人呢?」 有捨有得 奉行三好 今日不論台灣或大樹,多少優秀的人才,甚至李奇茂教授和張光正女士,都是「拔了多少毛」之後,才能當上教授的,這不正是所謂「捨得、捨得,肯捨才能得」的最佳印證嗎?我一生提倡「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我想,人人若能奉行,必然會給人接受了。 總之,為了大樹今後的發展,大家要做個高尚的人,肯得向佛陀紀念館「捨」,必定能「得」! 七十四年前,我十二歲的時候,在紫砂茶壺出產地宜興的大覺寺出家,不久就到南京棲霞山念書;二十三歲那一年,又隨著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所以,我在大覺寺居住的時間並沒有很長。 我們的寺廟很貧窮,連吃飯都叫人覺得困難。記得有一年過年,師兄對我說:「現在寺裡吃飯困難,你能不能到村莊去跟人家要一點米,我們才有飯吃?」聽師兄這麼一說,我二話不說,就找了一個人跟在我的後面敲鑼。沿路,每走到一戶人家,我就以一張書籤大小的灶符送給對方,他們也會挖一碗米給我,一天下來,也曾有收過二石米的紀錄。 所以,我一直很感謝大覺寺的左右鄰居。相隔了六十多年之後,現在我有機會回到宜興復興祖庭,重建毀壞的大覺寺,也就一再想對當地的老百姓表示感恩圖報之意。因此,有一年,我在寒冬中送溫暖,對他們說:「六十多年前,你們給我的一碗米,我一直牢記在心中,現在我從台灣回來了,也從小和尚做到了大和尚,那麼我就用電鍋、電爐、電暖器、電毯來回報你們吧!」當時,我幾乎是一個人給兩大箱。 留之名山 藏之永遠 世間上,感恩圖報就表示富有。李奇茂教授和太太真是了不起,五十四年前,也就是超過半個世紀前,他們兩個金童玉女要結婚,一位是年輕的軍官,一位是鐵路局張段長的千金小姐,在社會上都是有地位的人物,我年齡比他們都還小,哪有資格替他們證婚,當然是靠佛祖來為他們證婚了。但是五十四年後,所謂「夫妻過了門,媒人要過牆」,我只是做個證婚人,又有什麼要緊?他們卻把寶貴的茶壺送來,留之於名山,藏之於永遠。 我想,這些茶壺不只是在佛光山展覽而已,我還要把畫冊拿到宜興去,在宜興的製壺專家面前亮相,讓他們看一看佛教從過去到現在,茶禪一味、古今一體的風光。 我們高雄大樹這個地方,五月要舉辦「國際水果節」,目前慈惠、慈容法師已經發動世界各地的人到這裡品嘗水果,據我所知,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都有承諾組團前來。希望大樹這個地方,不只是佛陀紀念館出名,也不只是過去忠貞的民眾居住在這裡而已,今後還要讓大樹的水果,如同佛陀的慈悲普遍世界一樣,花果飄香到全世界。最後,希望今天在這裡做見證的有緣人,都能把佛法給予我們的禪味、茶味、人情味統統帶回家,祝福你們平安幸福!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人間佛教走入人民生活 2-2

文/星雲大師 我初到台灣,正值二十四、五歲的時候,替一位老法師編雜誌,他住在新北投的高山上,我要到萬華替他編雜誌,必須兩邊奔波。 發心立願 普門大開 有一天他跟我說:「我有一個會議要開,你要提早把雜誌送來,我要送人。」 當時雜誌印刷完成已經是晚上九點,我從萬華的大里街坐火車到台北車站,轉車到老北投,再轉公車到新北投。下車後,天空下起毛毛細雨,我怕雜誌淋溼,就用長衫把一百本的雜誌包起來。老法師住在山上的寺廟,要爬四百個坡台才能到達。我抵達時已經十一點多,他很歡喜地說:「你很負責。」我想,這是我的責任,沒有什麼了不起。 他又說:「這麼遲了,回台北也沒有車子,今天你不要回台北,就住在這裡吧!」他就叫寺裡的人給我一個房間住。但是第二天,一直到了十點鐘,都還沒有人來為我開門,因為他們從外面把我的房門給反鎖了。我想,他們也不是故意把我關閉起來的,畢竟我是外省人,自己要知趣,不要吵人家。 後來他們把門打開,說是忘記了。我想不是忘記,因為那是女眾比丘尼的寺廟,我們是年輕男眾,又是身分不明的外省人,所以把我鎖在裡面會比較安全一點,這也沒有錯。 後來我向老法師告辭下山。他說:「我今天請客,幫個忙吧!」於是我又開始幫忙擺桌子、擺筷子。台北的客人很難請,到了下午一點鐘才來了七、八個人。老法師辦兩桌素齋,我心裡想:「老法師陪四、五個人一桌,剩下的應該就是我來陪。」 當我要坐上桌時,他卻跟我講:「你這個孩子,怎麼在這裡吃飯,不到廚房去吃?」 我一聽,雖然我做過老師,甚至做過校長、做過住持,也是雜誌主編,但是在老法師前面我算什麼呢?他叫我到廚房去吃飯,我就去了。 走到廚房,裡頭好熱鬧,但那些信徒我都不認識,也不好意思走進去,就走旁邊的路下山了。那天,我中飯沒有吃,早飯沒有吃,昨天晚上沒有吃,昨天中午也沒有吃,因為趕著編雜誌,又沒有錢買一個麵包來吃,哪裡買得起?為了要省錢,買了麵包沒有錢坐車子更麻煩。 後來走下山,四百多個坡台,我是怎樣走的?只記得騰雲駕霧,每一個步伐,都好像走在棉花上,軟綿綿的,其他的根本就記不得了。 遇到這樣的事情,或許有的人會感到憤慨,討厭這個世間、社會,但我不會,因為父母給我一個很好的觀念,教育我凡事不能怪別人。我心裡就想:「雖然現在處於極度困難的階段,但有朝一日我有辦法了,要建一座寺院給人吃飯。」所以,我在台北建的第一座寺院就叫「普門寺」,後來的福山寺,也是因為要給人吃飯而建設。 還沒有福山寺以前,我到彰化都會在火車站前的一間小麵店吃麵,一碗才一塊五毛,我每次去吃都吃六、七碗,好吃又不貴,六、七碗頂多十塊錢,我就帶好多人去吃。每次經過,都看到有遊覽車停在那裡用餐,有時擠不進去就站在路邊吃。小店的生意很好,現在都變大樓了,東西還是很好吃。我很歡喜人發財,很歡喜人有辦法,凡是想到陽光,想到好處,這個人間就會很美、很好。 心中有佛 佛在心中 端午節快到了,各位都有家庭,我說一個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有一位婆婆告訴年輕的小媳婦:「端午節到了,要包粽子。」現在的女孩子哪裡會包粽子?但婆婆的話又不能不聽。不得已,媳婦就開始忙著包、忙著煮粽子。忙了一天,粽子快煮好了,媳婦心裡很得意:「我這個做媳婦的,終於會包粽子了。」但是從廚房一走出來,就聽到婆婆正在打電話給嫁出去的女兒:「女兒啊!你現在有時間嗎?你弟媳婦包的粽子快煮熟了,快回來吃粽子啊!」 媳婦一聽,就說:「豈有此理!我辛苦包了一整天的粽子,你就叫你女兒回來吃?」一氣之下,圍裙一脫,「不幹了,回家!」 回到娘家,媽媽也在客廳裡打電話,看到自己的女兒回來,就說:「哎喲!你回來了,我正要打電話給你。」女兒問:「你打電話給我做什麼?」媽媽說:「要告訴你,你嫂嫂包的粽子快要煮熟了,叫你回來吃粽子啊!」他一聽,才了解原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其實,人生如戲,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剛才有來自浙江奉化縣的參訪團遇到我,我就告訴他們,我和奉化縣有一些因緣。蔣介石是奉化縣人,佛教的太虛大師也是奉化縣人,奉化縣的雪竇寺最近建了一座大佛,我替他題名「人間彌勒」。 彌勒佛的笑容天下第一名,彌勒佛的度量很大,度量大才能成就一切事情。彌勒佛什麼都沒有,就只有一個乾坤袋,宇宙世界都在他的乾坤袋裡面;他不要什麼,不要占有,所以就可以享有世間。比方說:你建大樓,我沒有,我在「亭仔腳」(騎樓)躲雨總可以吧;你買電視,我買不起,你坐在那裡看,我站在旁邊看,觀賞一下行吧!人只要看得開,日子就會很好過。 佛牙舍利 建館供奉 十幾年前,印度一位西藏的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託人告訴我,他有一顆佛牙舍利,因為自己年老了,沒有人可以交代,想要送給我,但不容易運送出來。後來因緣具足,從尼泊爾轉到泰國,吳伯雄、吳敦義先生等社會賢達都一起去迎請。 當時,泰國的僧王說了一句話:「佛牙很小,但他需要的地方很大。」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蕭萬長先生也幫忙找地,但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地方。後來在佛光山的隔壁有一間炸藥公司,有一天他們說不做了,想要把這塊地賣給佛光山,但是我哪裡買得起?所以就跟他說:「我不會要的。」他說:「你不要太可惜了,這塊地靠到佛光山,你應該要的,我願意等你來買,很便宜。」 但我還是買不起,佛教的緣分都是點點滴滴,聚沙成塔,你叫我一下子買多少公頃的土地,哪裡可能?可是,就有好的緣分來了,日月光集團的張姚宏影女士,也是浙江奉化縣人,以及南豐鋼鐵的潘孝銳、企業家曹仲植先生等人熱心把地買下來,佛陀紀念館就建在這裡了。 這個地方不是佛光山獨有的,它是社會大眾的,是歷史、文化的,是公眾的。在這裡,包括我都沒有辦公桌,也沒有一張床鋪,這裡的一切都是公共活動。甚至來到這裡,你要拜佛,可能連蒲團也沒有;你要燒香,可能都沒有香爐。那麼建這座佛陀紀念館做什麼呢? 我想,佛陀紀念館不是建來給人禮拜的,看起來它是一個表相的建築,實際上佛陀在我們的心裡,我心中有佛,佛就在我的心中。那麼你心中有佛,又怎麼不會好好愛惜自己呢?不能糟蹋自己的。 既然有緣分,現在有高速公路,從彰化到這裡,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你們可以來這裡辦活動,在行政資源上,我們無條件願意配合,歡迎大家都來使用。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人間佛教走入人民生活 2-1

文/星雲大師 卓伯源縣長: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佛教聖地,就是我們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以來,參觀人數已經超過四百萬,可以說是台灣的佛教聖地、國際著名的觀光點。大師可以說是「佛光普照,法水長流」,我們非常敬佩星雲大師的宏觀、遠見。 我也是佛光會的會員,每天必讀《人間福報》,它是我們每個人的好朋友,最好的精神食糧,尤其《人間福報》的「星雲禪話」專欄,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佛光山在彰化的道場福山寺,是我們彰化很重要的一個宗教文化聖地。福山寺和地方政府有很密切的合作,包括辦理社區大學、很多的藝文展覽、很多的公益活動等等,特別是每年春節,福山寺都與縣政府合辦為民祈福大會,我們非常感謝。今天特別來到佛光山禮謝星雲大師,感謝佛光山對台灣、對彰化、對全世界有這麼大的貢獻! 家家彌陀 戶戶觀音 大師:明天開始,我們將在佛光堂(今「問道堂」)前廣場舉行「國際水果節」。水果節所設立的八十間小店和各種宣傳,都是我們自願協助農民處理的。今天早上,農民在大樹賣荔枝,聽說一斤只有賣到三十五塊錢,這樣的價格連成本都不夠,我們就邀約很多人以一斤四十五塊的價格購買,價碼稍微高一點。 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我推動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能只在縣政府、縣長,或者有辦法的人之間,我覺得人間佛教應該走到農村,走到人民的生活裡,讓大家都能享受佛光普照。 今天大家從彰化來,我先做個自我介紹。八十六年前,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窮苦的家庭,沒有讀過書,也沒有見過學校。不過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七十四年前,我十二歲,在南京棲霞山寺出家做了和尚。 在寺廟裡關閉十年,老師不准我們出去玩,也不准亂看。因為還是小孩子,有時候好玩,眼睛睜開一看,老師就兩個耳光打了下來,說:「你看什麼?哪樣東西是你的?」我心裡想:「對的,茶杯不是我的,桌子、凳子都不是我的。」雖然那個時候也有一點和老師賭氣的意思,不過覺得還是要服從,就真的不看了。此後好幾個月,我不看外面的世界,向內看自己的心,從中也看出心裡的貪欲、瞋恨、嫉妒、愚痴……種種汙穢,慢慢地也予以清理。 小孩子總是愛講話,常常一講話,老師又是一個耳光打下來,說:「你講什麼?這裡有你講話的資格嗎?」我也想:「是的,這裡是佛殿、講堂,哪有我講話的資格?」記得我曾經有過一年不講話的經驗。不講話是很痛苦的,何況我還只是一個小孩子?難免也會忍不住脫口而出,那個時候我就想,自己沒有特殊才能,人生沒有未來,不過我要堅持守承諾、守戒律,「我已經說過不要講話了,自己都不聽自己的話,將來別人還會來聽我講話嗎?」於是我就到沒有人的地方自我處分,自打耳光,打到流血。當時也感到自己是罪有應得。 自覺教育 自我管理 就這樣子,十幾年過去了,真不知道自己學到什麼東西,也沒有好的老師教學。基本上我能認識幾個字,是從我不認識字的母親那裡學來的,他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不過常識比我多,偶爾我字念錯了,比方說「紐約」,我念成「丑」約,他會糾正我說:「怎麼會是『丑』約?」因為我不懂,就只念了半個字。經母親一指正,我就把字學起來了。 那時候的老師也不會教書,可以說,我是從不會教書的老師身上學會教書的。為什麼?老師不會寫黑板,我心裡就想:「下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才對嘛!」 講到教育,重要的是自覺教育,自己要覺悟,自我要管理。 六十四年前,我到了台灣,當時我不是住在高雄,就是住在宜蘭。住在高雄的壽山,說得好聽就是「壽比南山」;宜蘭在東海,就說是「福如東海」。所以,我不是到「壽比南山」,就是到「福如東海」。但是宜蘭、高雄往返,路途很遙遠,這一條漫長的鐵路,往往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早期沒有什麼錢,我都是坐普通車,一趟就要十幾個小時,但是有一個好處,到了彰化,我要坐山線就有山線,要坐海線就有海線,所以我對彰化的印象很深刻。 後來在台北,實在難以生活下去,為什麼?佛教慢慢帶動起來了,常常都要開會。如果你不參加開會,他們會認為「你看不起我」;要請你吃飯,你不吃飯,他們也會說「你不跟我合作」。為了每天看得起人,要跟對方合作,就得忙好多天不回寺院。一個出家人天天在外面應酬,都不回住的地方,自覺不像個出家人,也就厭煩了台北的生活。這都要感謝過去十年關閉的叢林生活,不習慣於繁雜的社會。後來到高雄,高雄沒有外省人,只有我一個,語言也不通,不過很好的是,台灣的人民都很善良,對我很友善。 南來北返 發心為眾 我每個禮拜都要在高雄、宜蘭、台北之間不斷來回。我這一生沒有用過辦公桌,常在火車上寫文章、看書,因此火車就是我的辦公室,每趟路十幾個小時,都不會有人干擾我,很痛快。 後來分別在宜蘭、高雄建道場,為了顧及兩邊的信徒,我都要來來去去,但也產生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吃飯。當時素食很少,即使有錢也不容易買到素食,因此就想在北部和南部之間,找一個地方讓人家吃飯,就找到了現在彰化福山寺這個地方。說實在,當時不是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沒有那麼大的志願,最早只是想到要給人吃飯。 我患有五十多年的糖尿病,前不久中風,現在眼睛也看不清楚,不過,我與病為友,病對自己還是有好處。很多醫師都說,糖尿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目前的研究還不曉得,我倒是想到,人在極度飢餓或極度飲食不調和的狀態下,胰臟受到破壞,可能會導致糖尿病。但是我講給醫生聽,他們都不承認我的理論。(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行佛的人生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一:佛教對於人類生活有什麼意義? 同體共生 行佛服務 大師:佛教講究規則,就如公路要平、要有交通規則,才會安全;鐵路也要有鐵路的規則,才能安全。佛教的戒律、佛教的教義,教人的一些原則,也都是給人安全。尤其佛教,不是狹義的個人主義,它是大眾的,大家都是同體共生。 大家共同生到這個世界上,都在謀求生活,應該是你幫忙我、我幫忙你,彼此互助,就好像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說話,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人的身體,都是一體的。因此,服務的人生、慈悲的人生、為人奉獻的人生,是佛教所提倡的。 提問二:我們要如何行佛? 大師:行佛,例如我們口說好話、讚美別人,就是行佛;面露笑容,讓人歡喜,就是行佛;與人點頭、有禮貌、給他人一點幫助,就是行佛。至於大的行佛,如救苦救難、救濟災情、照顧社會、修橋鋪路,讓人間歡喜、讓人間到處都有笑容、笑聲,到處都有讚美,這就是人間佛教。 提問三:請問大師,對於菲律賓人間佛教有何期許? 大師:我四十年前到過菲律賓,感覺到菲律賓的民眾,有一種樂天知命的性格,他們不會有太多的憂慮、煩惱。他們很單純,有吃的,就好好地吃一頓;有住的,就好好地住,這很合乎佛教的生活。因此,即使菲律賓這個地方的風災、天然災害比較多,但是菲律賓人生性樂天知命,日子會很好過。 提問四:請大師給我們菲律賓人民幾句新年賀詞。 大師:新年要到了,要過節了,每一個人都要歡喜,但也不要忘記別人也要歡喜,讓大家共同歡喜、共同快樂。我祝菲律賓的所有同胞們,都能相互尊重、相互友愛、相互幫助,共同把菲律賓創造成一個美麗的樂園。 提問五:請大師給我們一些指示,我們要如何經營一個電視台呢? 大師:我自己也有電視台,都不知道怎麼經營,感覺到要經營一個電視台好困難、很辛苦。可以說我們這是犧牲、奉獻,只是為了知識的傳播,為了讓新聞快速傳播,讓大家有一種知的權利,提高生活品質。所以,電視、電台、報紙、媒體,要相互地發展。 我想,電視台雖然辛苦,但像出版一樣,只要服務讀者,就有讀者。如果要觀眾,只要服務觀眾,就有觀眾,但是如何服務觀眾呢?這都是可以再進一步思考的。 提問六:佛教經典浩瀚如海,如何用一個最簡單的詞語,來概括佛教的經義?是「因果」嗎? 給人因緣 廣結善緣 大師: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講緣分、因緣,因緣就是條件。比方這一張桌子,是以大樹為原料,再有工人製造、商人售賣到這裡來,我們才能使用,要具足很多的條件。甚至當初這一棵樹的成長,也要有土地,要有陽光、空氣、水分,才能成長。 又如我們要在這個世間生存,也是要靠士農工商給我們很多的條件:吃飯,要有商人賣米;吃麵包、吃菜,要有賣麵包、賣菜的人;坐車,要有司機駕駛;看報紙,要有人印報紙。假如這個世間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怎麼能活下去呢? 所以世間的存在,都要靠緣分。那麼世間給我存在的因緣,我也應該要回饋大家,給別人一些因緣,廣結善緣。 提問七:大家都知道,大師在台灣創辦的新聞媒體事業,做得有聲有色;而在菲律賓辦中文報紙是比較辛苦的。請問大師,以您的智慧,我們如何才能把報業辦好?請給我們指導和教誨,謝謝。 大師:現在中國很大,中文不可以忽視。華人要保持傳統,也要重視華文。菲律賓的人現在學習華文和學習英文同等重要,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很大,學會了華文,才能和中國大陸做生意。舉例說,你把華文學好,中國人到菲律賓來觀光,就由你辦旅行社,帶領他們到處參觀,如果你英文、中文都會說,生意會更好的。我的意思就是要提倡中文,要讓大家知道,中文在未來的世界很重要。 提問八:請問大師,何謂「人間佛教」? 大師:「人間佛教」是佛說的話,佛沒有對畜生說,沒有對鬼說,也沒有對自然界的樹木花草說,他是對人說的,當然叫「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舉凡能讓我們的道德增加、讓我們的人格昇華、讓我們的心裡得到安慰、讓我們沒有煩惱、讓我們生活自在、讓我們待人處世都很歡喜、大家都能和諧共處、都能講究仁義道德,把人的根本做好的,就是「人間佛教」。 提問九:大師您用五十年的心血,開創了一個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這是台灣經濟奇蹟之外的另一個「星雲奇蹟」。請問您是用什麼智慧,克服種種困難,創造這個前所未有的奇蹟? 大師:也沒有什麼要克服的困難,這是很自然的。他要聽,我就說給他聽;他要看,我就做給他看;他要讀書,我就辦學校;他要養老,我就給他養老院;很多的幼兒沒有家,我就辦育幼院;很多人想要學佛,我就辦佛學院;我能做到多少,就給他多少幫助。 我給他幫助,他也幫忙我,對於我想要做的事情,從事的人也就愈來愈多,像過去派駐在這裡的永光法師、永昭法師,現在會講英文的妙淨法師,都因為我曾和他們結緣,也把我這些因緣帶來跟菲律賓人繼續結緣。我想,這個緣愈結愈廣,佛教會愈來愈普遍。 提問十:以大師您的智慧,請問菲律賓的經濟要如何把它發展得更好? 給人利益 人間歡喜 大師:講到經濟,有水的地方就有財富。菲律賓是海島,到處都有水,因此應該很具備經濟的條件。像我們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力量就大一點,它畢竟不是旱地、沙漠。所以,水就代表財富。 不過當然光是靠「水」還不行,還要有「緣」,就是須要加入很多條件。例如:要人工、要勤勞、要智慧、要生產、要服務大眾。剛才說「人間佛教」,「佛說的」還不行,應該再加入「人要的」,「人要的」還不行,再加入「善美的」、「淨化的」,只要是大家要的,對我們都很有利益。 所以菲律賓未來的經濟要發展,全國要倡導教育、倡導勤勞、倡導幫助別人,每個人要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因為有愛,就會彼此幫助;寧願我多做一點,也要讓你吃得好、穿得好,讓國家有辦法、社會有辦法。我覺得菲律賓是有前途、有希望、有未來的,大家要把精神力再提升,提升我們生存的希望與力量。 提問十一:請大師給予菲律賓廣大的佛光人一些期許和鼓勵的話。 大師:目前我們在全世界有一百七十幾個國家地區的佛光協會,菲律賓也有一個菲律賓協會,我昨天聽說他們來自十幾個省分、縣市,也有分會,不過會員還是局限於華人,現在慢慢要在菲律賓推動本土化。 我們2008年有一齣《佛陀傳》音樂劇,是由菲律賓當地青年演唱的,那許多青年都很有天分,他們到馬來西亞、台灣,巡迴演出都造成轟動。因此,我們佛光山除了辦活動,也給予大家鼓勵、給予大家教育,我現在正在為那許多會唱歌的人辦一所藝術學院,讓他們有所發揮。音樂會帶來人間的歡喜、人間的提升,我希望我能做得成。 提問十二:菲律賓最近受到颱風的侵襲,當菲律賓民眾遇到天災時,我們能夠提供怎麼樣的幫助? 彼此互助 各盡其能 大師:對於很多的災難,也不是要靠老天爺、靠神明保佑。基本上,要自己來解救自己的問題。比方每次的災難,要懂得預防:有颱風,房子就要建得牢固一點;颱風來時,要到安全地帶;平日要保護水土,愛護樹木,可以減少損失。 這個世間,是所謂「國土危脆」,一切是無常的。要這個世間不變化,永遠存在,永遠美好,這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當災難發生了,我們的信心不會受影響,我們的精神力不會被動搖。「希望」,要像活水般在心中一直流動,才能提升。一切的災難都會過去,未來的美好還會到來,所以救災難,還是要靠自己,不要靠人家來救濟我們,或者要天神來保護我們,大家彼此相互幫助,這就是人間佛教。 提問十三:佛光山來菲律賓弘法二十年,事實上菲律賓有很多人信仰天主教。對於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來說,要如何互相合作?一起把菲律賓變得更好? 大師:我現在提倡「一個人可以信仰兩個宗教」。就像過去的中國,信道教的人也信佛教,信佛教的人也信儒家,例如我們從小就讀四書、五經,也都會背,有了人間倫理道德的基礎再來學佛教,那也很好。所以菲律賓應該與佛教能融和,基本上天主教和佛教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例如會做課誦、也點蠟燭,也要誦經,偶爾也吃素一天,像修女、神父也不結婚,彼此都有相似的地方,大家應該志同道合,很合得來的。 提問十四:菲律賓的政府官員都是菲律賓人,華人只是在經濟上面做努力。請問您鼓勵當地的華人參與政治嗎? 大師:過去華人的目標只希望賺錢,賺到多少錢就帶回家,覺得這是很榮耀的事。但是現在光有錢不行,還要有力量。政治是有力量的,但政治的力量不是在個人身上,還要幫助整個社會、人類。所以假如華人當中,有智慧的、精神力充沛的,不妨關心政治。 就是釋迦牟尼佛,他過去也替很多國王說法,告訴大家如何治國、平天下。在佛教裡,「出家」雖不是「出國」,但是我不參加政治,你們可以參加。在家信徒可以去從政,甚至出家眾還可以幫助、支持、擁護你們,分工合作,各盡其能。 現在海外的華人,最重大的問題就是「團結」,要相互幫忙。哪個人比較弱勢,我們要幫助他強大起來;哪個人比較窮苦,我們要幫助他富有起來。你說,這不關我們的事嗎?世間上哪一件事情是不關我們的事?如果都與自己無關,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又擁有什麼? 每個人彼此的存在都是息息相關,所謂幫助別人,就是幫忙自己。我希望大家要團結、友愛、合作。華僑界的人事,假如有什麼糾紛、有什麼事情,我們不要幸災樂禍,不要覺得看鬥爭、看笑話很有趣味,假設輪到我們,那是很悲哀的。所以希望一切平安無事,平安就是福。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6】佛教的建築

文/星雲大師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的建築,重檐飛翹,壯麗宏偉;尤其有很多的叢林,前殿、中殿、後殿,有堂有塔,有樓有院,左右廂房,整齊對稱,鐘樓鼓樓,兩相遙對,亭台樓榭,園木扶疏,簷廡相接,殿堂一進一進,一層一層,重重疊疊,重重無盡。可以說,整個大叢林就如一座皇宮一樣。 叢林裡,幾廳、幾殿,愈多表示愈莊嚴,愈為信者所崇拜。例如揚州天寧寺,過去他們就很自豪的說:「一寺九門天下少,門廊十殿世間稀。」其實,依現在環境而論,多少門不是重要,他需要多少電梯、多少無障礙的空間,以供行動不便者也能自如行走。 現在的寺院,有多少走廊、多少殿堂也不重要,他需要有多少的教室,多少的講堂,多少的集會所、談話室、繪畫展覽館、表演廳、電腦教室、視聽中心、安寧病房……。像過去的藏經樓,只是作為藏經之用;現在的圖書館,要能夠讓人閱藏;還有滴水坊,供應往來大眾的餐飲方便;想要抄經、讀書的,有抄經堂、閱覽室;喜歡禪修、念佛的,有禪堂、念佛堂。 再有一些特殊的建築,如以變相圖方式,介紹西方極樂佛國的淨土洞窟,呈現佛陀說法的靈山勝會、祇園講堂,改變過去傳統用十殿閻羅的恐怖教化,用歡樂溫馨的傳教方式,令人對美好的人間淨土心生嚮往,這是佛教建築的新義。 圖/資料照片 當然,停車場也很重要,因為現在客人來不來,與你的停車場有很大的關係。你能停腳踏車的,只有接引腳踏車程度的信徒;能停摩托車的,是摩托車的信徒;能停小轎車的,有小轎車的信徒;能停大巴士的,有大巴士的香客,所以一間寺院的發展,也要看停車場的管理運用。 可以說,建築道場和佛教的發展,關係重大。過去太虛大師為了佛教,那麼有理想、有熱情,也想革新佛教,只因為他沒有道場,也是不能稱心滿願。 但是現在的建築學,不斷在改進,中國宮殿式的建築,慢慢地也在減少;整個社會環境在變化,人口增加,對於土地的利用,改以大樓模式。在大樓裡面,你可以設立大講堂,你也可以設立藏經樓,你也可以設立大雄寶殿,甚至辦學度眾,接待十方。 現代的建築,不再只是說要建造一個殿堂,供奉佛菩薩、五百羅漢、幾大金剛,可以容納百人的教室,千人的講堂,萬人的大會堂,對於現在佛教的發展,更為需要。 關於寺院的建築學,就以佛光山為例,向各位報告:我們為了提倡佛教的現代化,佛光山有三千人的集會堂,有兩千人的大會堂,以及多個可容一千人、五百人、三百人、兩百人、一百人的講堂、會議室;而且為了讓現代的信徒前來問道、聞法、共修,甚至設有抄經堂、念佛堂、禪堂。另外,各殿堂都可進去禮拜,與諸佛菩薩接心;還有可以參與共修的短期出家、八關齋戒等,都有相同的意義,只是名稱不同,但度眾的功德,應該是不二的。 圖/資料照片 改變就是進步,一再的保守,慢慢的會隨時代被人淘汰。因此近來寺廟的建築,可能要提出一套像天主教堂的模式,如基督教堂有一個十字架的標示。至於佛教的道場怎麼現代?當然還是需要由教界來統一殿堂的名稱、殿堂的設施、殿堂的功用,這也是這個時代所需要,佛教界應該給予改進的方便。 寺院對信徒而言,是人生的加油站,是諸上善人往來的聚會所,是去除煩惱的淨土,是啟發道德良知的學校,是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是廣結善緣的功德所;寺院為萬千眾生作得度因緣,所以寺院建築,不容等閒視之。 奠 基 「奠基」典禮就是準備要啟建房子了,需要舉行一個儀式,表示房子就要開始興建了。 過去一般對於房子準備開工,都稱為破土、動土,或是開工典禮……在這許多名稱當中,我就想到:破土,土破開了,有什麼意思呢?動土,地動山搖,土要動什麼呢?其實,大地本來就不需要我們動它、破它,尤其在這個舉世動盪的時代,全世界的人都希望安定,所以用破土、動土,好像都不是很適合,還是「奠基」比較合適,因為這個房子還是需要有基礎。 舉行奠基典禮,有人會要看日期;其實不需要,因為天天都是好日。也有人要看方位,其實這也不需要;只要室內通風、向陽、採光良好,出入、動線都流暢,高低適合,讓人住的安心、舒適,這才是最重要的。 圖/資料照片 關於奠基典禮,大樓有大樓的奠基,工廠有工廠的奠基,甚至於美術館、博物館、寺廟、庵堂、教堂……在建設之前都需要有一個奠基的儀式,表示我們的工程開始了。 當然,奠基前你要準備好各類事項,進行各種考量,比方:建築執照有完成嗎?有合法嗎?旁邊有人跟你糾紛嗎?申請都很順利嗎?未來的經費、工作進行方式,都有參考嗎?如果一切都周全,奠基典禮以後,就能開工大吉。 至於奠基典禮,一般都要請法師去灑淨,儀式進行大概十分鐘左右。其實,「心淨國土淨」,不過做過灑淨的儀式,至少他會安心;灑淨以後,和尚會簡單說法,接著要能可以有一個相當的人,來說明這項建築的意義,以及未來性的規畫。典禮完成的時候,主持者要說三句話:奠基順利、開工大吉、工程圓滿,祝福大家平安。 其實,佛教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人世間的禮儀規範,都有一套儀式,只是沒有積極的去推廣。像在西方,國王、總統要登基時,都有天主教的神父來替他加冕,才算正式登基;新人結婚,也要到教堂由神父證婚;星期天,人民必定到教堂去做禮拜,可以說宗教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反觀中國的佛教,和人民的生活都慢慢在脫離關係,讓人不需要佛教。所以我就想,佛教應該要承擔起這些禮儀的主持,像結婚典禮、壽誕之禮、兒童命名禮、毓麟之禮、喬遷之禮、灑淨典禮、喪葬儀式等等,讓人在世時,乃至於走到生命盡頭,都需要佛教,讓佛教的生活性、人間性遍布於人的一生。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45】傳承的重要

文/星雲大師 世間上,百種行業當中,最重視的就是傳承。當初佛陀在印度的靈山會上,拈花微笑,把真理妙法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直到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成為東土禪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大師,大放異彩,所謂「一花五葉」,開演出五家七宗;可惜,有些人的根機、道行不夠,不認為傳承的重要,那麼傳承就變成了斷層。 其實,不管國家也好、團體也好、事業也好,到了人才斷層的時候,就是一個衰敗的現象。如中國歷代的皇帝,傳承得人,則國泰民安;不得人,則民怨沸騰,天下大亂,皇朝毀於一旦。很多的老師,千辛萬苦,就是為了找一個能託付、傳承的弟子,把他的風範、所學、德行,能夠繼續下去。 過去叢林裡面,方丈住持傳位時,一條念珠掛到你頸項上,就代表他把一切傳承給你,口中會說:「龍天常住,咐囑汝身,汝當愛護大眾,服膺眾人,要讓常住興隆。」這就是託付予你的任務,你要能擔當,這就叫作承擔,這就是傳承。 所以,過去佛教裡,有淨土的傳人、禪門的傳人,各宗各派都有傳承。傳承久遠的,能有數十代;也有的傳承不得人,只有短暫的傳了三、五代,宗派就沒有了。這是識人、不識人的問題,因此傳承要得人。 圖/unsplash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因為富貴裡面,養不出吃苦耐勞的繼承人。他會認為一切都是來得很自然,於是任意揮霍、亂用,不知來處艱難。所以要能知道傳承,須先跟隨老師學習十年、二十年。過去大多數傳承成功的範例,都是心意相投,思想一致,品德、道行、學歷都相契合的。 傳承的條件,最重要的,不可以傳給眷屬、私人,不可以傳給自己的所愛,要傳給有公平、公正、公益、有量、有道德、有智慧、有公德心之人,抱持私心就不可以了。但看歷史上,公天下和私天下的傳承,其結果就有所不同。 當然,傳承首重人的品質,等於一顆種子,你是好的種子呢?還是敗種呢?長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過去做老師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樂也。天下父母萬般的辛苦,就期盼著「望子成龍」;也有的老師在哪個地方一住幾十年,就為了等待一位能接受他傳承的人。如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年逾百歲,他奮力抵抗病魔,就為了等待玄奘大師的到來,把畢生所學的佛法傳授予他,這是佛教裡一則很美的傳燈故事。 在佛教史裡,凡是初學的學僧,你不能養深積厚,涵養自己的學問道德,對於能夠接受傳承的條件不具備,即使你當了傳承得法的人,對於自己將來也要弘法傳承,那就很困難了。 圖/unsplash 僧讚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同行相忌」,像過去常說「文人相輕」。其實,在佛教界裡,有時候也是彼此互不尊重。譬如,有人很會寫文章弘揚佛法,別人就批評:「不過是寫寫文章而已,又不會講經說法。」這人一聽,趕緊去學講經說法。學會了說法,又有人批評:「他就像瘸和尚一樣,能說不能行。」這人一聽,很是著急,趕緊參禪打坐學修行。但還是有人批評:「老是坐禪修行,什麼事都辦不好。」喔!趕緊學辦事。這下又有人批評了:「成天忙東忙西,不會英文,也不會日文,哪裡走的出去……」總之,不管你如何努力,就是有人批評,嫌這裡不夠、那裡不好。 「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這兩句話不知道是哪一位大德說的,實在是佛教發展的要點,說出佛教傳承的重要關鍵:要想佛法興隆,必須僧伽互相尊重。 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總是互相讚歎、互相成就。像釋迦牟尼佛因為讚歎燃燈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讚佛功德,因此比彌勒菩薩早三十劫成佛。甚至佛陀成道後,也常常稱讚十方諸佛具有無量功德;而十方諸佛也盡出廣長舌相,讚揚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說法度眾,誠屬不易。 圖/unsplash 另外,像中國的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後,分成南、北二派,其下的門徒形如冤家,爭辯不休;但儘管如此,神秀大師總是推崇惠能大師「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惠能大師也對神秀的弟子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反觀目前的佛教界,不但僧不讚僧,甚至互相輕視,互相毀謗,互相不共來往。可以說,在宗教的團體裡面,最不團結、分裂最多的,恐怕就是佛教界了。 佛教本來都是鼓勵修行者要修讚歎法門,但現在的佛教界,修讚歎法門的人,恐怕為數不多了。像現在,這一個宗派批評那一個宗派,彼此對立不相往來;這一個後學批評那一位長輩,那一位長老對後學青年不但不交棒,還要給他當頭一棒,這都讓當今佛教出不了人才。 因為擁護不出領袖,就像每一件衣服都沒有衣領,穿起來怎麼會像個人呢?所以,現在佛教給這許多惡意惡語、不會讚歎佛教法門的出家人,弄得都快要衣冠不全了。這都是法門不興,讓人唏噓嘆息! 其實,做人應該要有一種「與人為善」的心理,只要別人有一技之長,總是難能可貴,又何必一定只尋他的短處,不讚美他的長處呢?不肯讚美別人的人,都是因為「見不得人好」的心理作祟,如果能夠換個角度去看待,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與有榮焉,日子就會好過,彼此就能皆大歡喜;相互內鬥,爭來爭去,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所以,人讚人,出偉人;僧讚僧,出高僧。和諧,才能共存;分裂,必定滅亡。 圖/unsplash 在佛教裡,最顧忌的就是自讚毀他,因此僧與僧之間要互相推崇,互相讚歎,要能不輕後學,要肯薦舉他人,這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益的;如果心量狹小,嫉妒、排斥他人,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實在說,人家已經看不起你了。 今日佛教界裡的領袖,你看他平常肯得對人提攜、讚歎的,他就是優秀的領導人;不過身為一個領導人,也要有道德勇氣,對於行為敗壞佛教、對佛教不好的人,也要有勇氣給予檢舉,予以教訓。自己做人處事都能依法、依理,才能平衡,才會受人尊重;而不是一味的讚歎別人,要有事實,要能公平公正,這也是「僧讚僧」應有的原則。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人生最大的財富

文/星雲大師 提問一:請問師父,當年是什麼機緣巧合,讓您選擇到高雄來建設佛光山? 大師:六十多年前,國共戰爭讓很多大陸同胞來到台灣,當時都集中在台北,南部沒有人注意到,因為比較落後、比較窮苦,也就沒有人想到它。但是我們佛教,就是人家沒有想要到的地方,我們先到。 我們來的時候,高雄市都是農田,也沒有幾間房屋。不過,我很喜歡它,覺得有未來性,凡事總是要時間慢慢來發展。所以,六十多年來,我也跟高雄人一樣,在這裡慢慢地發展一些社會事業,為了辦教育,為了有一個訓練人才的地方,就建了寺院──佛光山。 提問二:聽說當時您沒有用設計師,都是自己一手把它一點一點畫出圖樣建造起來? 大師:不是不用設計師,是我沒有錢,請不起設計師。不過我在想,我們自己知道要什麼,所以就跟一個小木工以樹枝為筆,就地畫圖。那個年輕人也滿聰明的,我跟他一講,他就能聽得懂。就這樣,胼手胝足地,慢慢地也在這裡發展了。可以說很順利。 提問三:當時您提出了「八宗兼弘」的理念,有碰到很多壓力嗎? 大師:我沒有感受到人生有苦、有壓力。苦給我們教育,苦給我們成長,苦是一個過程,透過苦,我們才能有未來成就啊!不苦,成功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說難嗎?壓力嗎?沒有壓力,頂多是那個時候的社會,有政治安全的壓力。 不過,我們堂堂正正的一個和尚,也不去計較,就是有一點壓力,也如充氣的皮球、排球,愈壓它,它跳得愈高。所以,社會給我們的一點壓力,真是我們的增上緣、真是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更奮鬥、更勇敢。 提問四:您怎麼會想到提出「八宗兼弘」的理念?不分各個宗派。 大師:我生來的個性就是融和世界的。這個世間上,沒有你和我的分別,不要說「兩岸一家親」了,甚至全世界的同胞,就如同孫中山先生說全世界要「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我們跟世界所有民族都是平等、和平的。 佛教有很多的理論,等於文學、哲學、科學、史學的不同;乃至於佛教有念佛、參禪、持咒……很多的不同,雖然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對立,我們要融和。 在佛光山,目前有二十六個國家的人住在這裡,有男女老少,但我們都沒有分別他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也不問,只要是有心於佛教的人,都是有緣人,你歡喜參禪、他歡喜念佛、他歡喜研究天台、法華、賢首,也都可以,所以叫「八宗兼弘」,不必分彼此。 等於你歡喜穿紅色的衣服,他歡喜穿藍色的衣服,漂亮就好;你歡喜吃這道菜、他歡喜吃那道菜,各有所需。因此,我覺得,「同中有異」,佛教有不同的,就是八個宗;「異中求同」,在八個不同的當中,佛祖是同一個。 提問五:師父的「一筆字」書法很出名,聽說二十多年前西來大學就是靠著您寫書法把它建立起來的。這個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大師:二、三十年前,我到台北普門寺,有一個信徒忽然跑進辦公室,辦公室裡沒有人,他們都去做法會了。他拿了十萬塊放到我的袋子裡,說:「這個是給你的,你不可以給佛光山!」他知道我沒有個人,一切都是常住。當然我不肯收,十萬塊很多,我收不起。他走了以後,我想,收人家這麼多錢,剛剛桌上有紙筆,就寫了幾個字,寫得好不好不知道,算了!就送給他。 哪知道他把我的字拿了去,到佛堂裡面去炫耀:「你看!師父給我的字!」「我們也要!」「這是十萬塊錢才有的。」那許多信徒家世都很好,想不到他們也都說:「我們也有十萬塊!」後來幾天的法會,他們就不斷地叫我寫字,寫了一千多張。 我沒有過這麼多的錢,怎麼辦呢?剛好美國西來寺的住持慈莊法師、慈惠法師都在那裡,我說:「這個錢給你們到美國辦大學。過去美國人到中國來辦了多少大學,現在我們也到美國辦大學。」就這樣子到美國辦了西來大學。 提問六:大師一直提倡「五和」,您覺得「五和」可以改變世界嗎? 大師:假如大家實行,可以改變世界。第一個「和」,自己要和自己「和」,所謂「自心和悅」,自心要和平,自己不要有矛盾,自己不要有衝突,自己不要對立。 自心和悅了以後,第二是「家庭和順」,家庭和順,很快樂,才會想要回家;家庭不和不順,「回家幹嘛?」 第三是「人我和敬」,你呀、我啊,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人,大家一定要互相包容、尊重、和氣。我覺得,人我之間能夠如此,應該就可以達到「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了,當然就「世界和平」了。 我的和平理想,步驟是在於五和的次第。我想,只要全世界的人士重視「五和」,大家努力,人心都能向善,和平不為難也。 提問七:大師,您覺得當代人真正的財富是什麼? 大師:財富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土地,也不一定是有價證券,我想最高的財富,健康是財富,人緣是財富,心胸寬大就是財富,智慧、慈悲都是我們的財富,是用不盡的財富。甚至信仰就是財富,當然信教,邪教不能信,迷信也不好,正信是人少不了的,你要正信佛教,要過正命的生活,如此,你的精神、物質、世法、出世法富有是必然的。 提問八:大師!很多人問:佛教怎麼可以現代化呢?怎麼不是延續傳統? 大師:佛教當然要現代化,就例如你不生在現代,要再回到古代嗎?還要去茹毛飲血嗎?還要去過沒有火、沒有煙的日子嗎?還要去過辛苦的日子嗎?時代是在進步的,宗教是領導人類、改善人類生活的,它要引導人類現代化呀!所以,現代化是佛教必然的趨勢,每一個人要感謝佛教現代化,帶動我們人類的生活、思想往前進。 提問九:今年早些時候,習近平主席有接見您,您送給他一套《百年佛緣》。這套書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大師:這是隨緣的。因為我最近感覺自己有點老了,眼睛看不到,沒有什麼事情做,台灣國史館要我口述歷史,我就隨緣。後來,徒眾們說第一次的口述太簡單了,要我再說一次,就說了一百六十萬字。我今年八十八歲,這當中的人事因緣,包括我的師長們,我想橫跨一百年是有的,所以我就叫它「百年佛緣」。出版了以後,信徒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印了好多萬本。當然大陸的領導人,也是我們所尊敬的,我也送一套給他。後來他跟我見面,說:「你送我的書,我都看完了。」我不知道看了感受如何,總之看了就好。 陳蕾:謝謝師父。我們希望您能夠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財富。我們也希望您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人生最大的財富」。謝謝師父!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人人都需要教育2-2

文/星雲大師 社長:大師對於歷代高僧,有沒有對哪一位,或哪一個法門,特別欣賞、尊重的? 大師: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各有不同,我研究這個,就覺得這個很好,研究那個,也覺得那個很好,事事有道,各有各的道嘛!我的性格比較歡喜兼容並包的,大家一起來,大家都很好,皆大歡喜。 社長:大師對日本佛教的看法? 大師:現在日本佛教走向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學術性的,一個是祭祀的,為人超度、念經的佛教。過去日本有著許多優良的傳統,比方說一家公司招進來二十個人,大家要在同一間公司上班前,會先送到寺廟裡代訓做人處事,建立禮貌勤勞、忠於雇主、忠於工作、盡心盡力的概念。訓練好了以後,再交給公司。但是現在慢慢地都沒有這樣的訓練了。過去還講求戒律,現在慢慢地也不講求了,好在有辦許多的大學,大學裡出版書籍、研究佛學,可以說這個國家還是很尊重佛教的學術。 社長:大師對當今台灣社會的滿意度如何? 念舊惜情 情義人生 大師:現在台灣社會不重什麼情義,不重什麼恩惠,不念舊,很容易「過河拆橋」。我們應該要念舊惜情,有情有義,這方面我也很倡導,尤其對於現在的新人類、新新人類,我們要把他拉回到情義裡面。 社長:大師對於目前佛教在台灣社會發展的情況,滿意度如何? 大師:台灣的佛教人口雖然增加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接觸不到正信的佛法,我覺得我有一點責任,度人沒有度到究竟。我希望台灣的基本教育,能把宗教這一門教育放進去,讓民眾多受一點教育,了解各大宗教基本教義,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因為現在有很多人被神權控制了,談什麼命運、風水……這些迷信。我很希望宗教的信仰能提升,慢慢地把人的希求變成犧牲奉獻,因為宗教的精神基本上是犧牲奉獻。 社長:談到犧牲奉獻,我記得上次採訪大師時,大師說了一句話:「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當時的感觸就很深。所謂「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儘管大師化世大開方便之門,但內聖的精神是與天地完人感應道交,傳承歷代的一個精神,是大徹大悟之後的妙高峰境界。而於這樣悟的境界,又以慈悲度眾的精神再來廣度蒼生,不知大師是否也有所謂「高處不勝寒」的感慨,能否談談這一路行來的歷程? 大師:我自己年輕時是一個完美的理想者,到後來,就常覺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是想要完美,愈是遭受破壞,有時自己心裡也不能平衡,覺得這樣犧牲性命為佛教,遭受的卻是打擊。如果換作一般人,可能就容易灰心,不過我有個好處就是不灰心,不管對什麼事情,都不輕易灰心,都是鍥而不捨,自我忍耐。 在佛教裡,忍耐的第一個境界叫做「生忍」,就是人有了生命以後,要生存就必須忍。這個忍是什麼呢?就是了解,就是負責,就是擔當,就是化解。忍到最後,成為一種力量,成為智慧,才能明白生命的意義。 透過「生忍」,要再提升到「法忍」。這時候的忍是什麼呢?人接觸到一切萬法,不見得都很如意,總會有生老病死、是非得失、種種煩惱,這時候怎麼辦?所以,對一切法要能認識,要能化解,也要能擔當、能接受,這就是「法忍」。 如果再往上提升,對一切法不計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到處能吃飯、能睡覺了。這最後的一層,就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呢?感覺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一時的虛幻假相,所有變化都是現象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生死的,這時候就叫做「真如」,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也就是真理之法。 我的修行就是慢慢地從不能忍,到法忍,到無生法忍。現在自己也不敢講是在哪一個程度、位階,不過有一個感覺,假如有人對我不好,受了委屈,已不像過去的不平,會覺得感謝,感謝他給我消災,給我一個翻身的機會。就像布袋和尚的布袋,好的、不好的都裝進來,我也有這麼一點心得,能裝些不一定是我要的、所能接受的。 佛法在世間的用途,就是要人自己有力量可以改變自己,如果沒有力量,也就永遠被牽著鼻子走了。當然,這種功力我也許還不高,不過比年輕時好一點。 人家稱讚我,多數的時候都不介意,當然我不能免除仍是凡人,還是有得意的一念,但是人家罵我、欺負我、批評我,我聽了以後倒是不動心,自問:有這樣嗎?有的話就改,如果沒有,就不接受了。我覺得這也是在慢慢學習。我提倡踏實生活的佛教法門,不講怎麼成佛、高升,只覺得在生活裡,要很安心、很自在、很安樂。 社長:這樣就是神通! 鍥而不捨 創造歷史 大師:這不容易體會得出來,因為也是一樣吃飯、一樣睡覺嘛!喜怒哀樂也還是有的。總之,佛法很好,佛法很妙啊!所謂「妙」,說給你聽不一定妙,自己去體會才真妙。宗教的性格也在於各人不同,像你們這些年輕人,可以為了一個理念結合不容易,如果性格、理念不一樣,慢慢地,路就走不下去。所以,要能鍥而不捨地走,必定要有相同的性格,才可以堅持下去。 怎麼堅持下去呢?比方普音文化今年十二年了,假如再做二十年,歷史就已經成就了。有了二十年,在人格、信用、做事的恆心上,人家對你會有一種肯定,這就是歷史。普音創造了一個二十年的歷史!但現在人大都是沒有歷史,隨便就毀壞了自己的歷史,很可惜! 我曾講過,有一位日本和尚,本來是個大學者,卻看不起和尚,覺得他們都不學無術、無知。有一次他到中國大陸天童寺,冬天裡,看到一位老和尚在那裡晒太陽,就問老和尚:「高壽多少啦?」老和尚說:「八十歲了。」他又問:「在這裡做什麼啊?」老和尚說:「煮飯。」他又問:「做了多少年啦?」老和尚回答:「六十年。」那日本學者一聽,才驚覺:「喔!那我們日本人太差嘍!」 社長:六十年做一件事! 大師:這就是歷史。我是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太輕易毀滅自己的歷史。我在佛教裡,一路走過來快要六十年了,常想:假如要問自己做得好不好,那也跟我一樣,過個六十年再說吧!我十二歲出家,今年七十一歲,明年滿六十年。 佛光山許多法師,像慈莊、慈惠、慈容法師也都住得四十年了,在師兄弟當中,聲望自然就能成長,並不是我激發他們,而是他們自己點點滴滴地增加而來;人家給的不長久,自己來的才好,所謂「實至名歸」呀! 我現在跟你們講話,是為什麼?也只是一個念頭、願望,就是希望普音進步、成功,更廣大。 社長:謝謝大師對我們的呵護。「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所希望的,是由點來成就一個圓,真正做好一個深度的藝術文化,為佛教歷史立傳留名。 大師: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刊於《新原人季刊》第二十三期)

MORE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人人都需要教育 2-1

文/星雲大師 楊枝梅社長(以下簡稱「社長」):大師才剛結束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的開播大典,尚未休息就邀我們聚餐。 返璞歸真 關心民生 大師:這就是休息,在生活裡休息,在忙碌裡休息。就像念佛一樣,我是在大陸期間學念佛的,那是一種不怎麼有規律的自由調,隨著自己的音調唱念。阿彌陀佛就是這麼自由! 會睡、會吃的人生是很成功的。有很多人不會睡,甚至既睡不著,也不會吃,吃東西吃得不合口味。人要會吃!我就有幾個「名吃」,一是冷的茶泡熱的飯,一是泡飯再加個醬瓜或豆腐乳。熱的飯,不能泡熱的茶,要用冷水,最好是用冰水泡,那好吃得不得了,尤其是人很疲倦的時候,一吃,精神就來了。還有,我們這裡(佛光山台北道場)供應有「臘八粥」(今「平安粥」),所有人來了,都是以粥代茶,既可以充飢,又可以解渴。 社長:那就是趙州茶、佛光粥! 大師:你們的季刊剛出來的時候,我覺得佛教終於有精緻的出版品了,但一方面又很替你們掛念,因為能立刻接受的人不多。 社長:我們看到台灣整個社會,在文明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障礙點,所以《新原人季刊》就朝比較偏向於深度文化及深度藝術為宗旨的方向在做。後來比較樂觀,認為其實社會進步到一種程度,自會「返璞歸真」,就如大師所創辦的佛光衛視,就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開始。這個成果可能一、兩年內看不出來,就如同當初佛光山成立時,怎麼會知道三十年後的現在,學佛的人會變這麼多?同樣的,成立佛光衛視台,三、五年還看不出威力,但假使能夠整個朝向非常精純,完全正面的清流方式上,那麼十年後的進步,可能又將是另一個改變台灣社會的一種基本原動力量。 大師:台灣社會的傳媒文化很奇怪,每天打開電視機收看新聞,除了搶啊、殺啊等壞事以外,就是報導政治人物的一些事情,一般民間的事情都很少上電視,文化藝術的社團活動更是不容易有。 相對的,我在日本,每次看到的新聞,有時候第一則就是報導菜市場的情況,例如:大白菜今天漲了兩毛錢、哪一種水果最好吃等等。又或者報導哪一個人在哪個地方掃地、掃街。這些都是很感人的事情,都是與人民的生活有直接關係,會讓人感覺到電視媒體就是人民的。 社長:一切都是在校正之中,站在一個社會的進步,這應該是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間對一個基本社會的進步條件是還不夠的。愈進步的社會,會比較偏重於生活、文化、藝術的報導,一些比較罪惡的、醜陋的事情自然就掩去。 現在是因為台灣本身的進步過程,老百姓也喜歡看一些比較刺激的,所以就會造成這種效果。而真正來講,譬如以大師的影響力,慢慢地把衛視做好了,我們認為這真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大師:做什麼事情,歷史都會給予定位、說明,就看大家如何走下去,走出什麼樣的歷史來。 社長:不知大師對於佛光衛視在新世紀的新計畫是什麼? 自我教育 包容不同 大師:繼續做社教節目啊!我們規畫了佛教的教育節目,因為這個社會需要教育,人人都需要教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教育。像你們所做的「藝術多媒體」,都是苦學來的,那也是教育,而宗教的教育尤為重要,因為那是心靈的教育、自我的教育。 談到宗教教育,別人教還不容易成功,有時候自己教導自己,反而比較可行。比如我們訓練法師的時候,就叫他去做講演,他為了要教人,自己不得不下功夫,自然也就學會了。 所以,希望今後佛教的教育能人性化,因為「人成即佛成」;盡量要現代化,適合這個時代;也要國際化,因應「天涯若比鄰」的世界;尤其現在教育這麼發達,我們更應該著重生活化的佛教。 社長:其實傳播媒體,尤其是比較強勢的電視傳播媒體,也是跟著時代脈動在走。而跟著時代脈動走,又能夠賦予教育的實質意義,又能不著痕跡,我想這才是大師的精神導向。這是非常不容易,也是很重大的一個導引,現代人非常受用。 大師:所謂的「藝術多媒體」,是怎麼樣子? 社長:「藝術多媒體」是結合音樂、文學、美術、攝影、電腦編序製作而成的。 大師:是不是簡報一個故事或劇情? 社長:舉個例,像《九色鹿》這樣一部作品,就需要很多專業人才,要做得非常成功,大概就需要三到六年的時間。至於怎麼擬訂一部作品的方針呢?第一要先撰稿,編成文學劇本,這劇本不但要讓大家能夠接受,而且還要可以把作品的真正精神呈顯出來。 文學劇本定案以後,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美術創作,二是音樂作曲創作。所以事實上,我們是一個創作型態的公司。美術創作之後,特殊效果研究製作組將整個畫面規畫成動態,至少也要兩年以上。至於音樂方面完全是全新的創作,待作曲家完成音樂創作後,便開始做龐大的錄音規畫。作曲至少要一年的時間,錄音則需要再一年(大樂團編制、合唱團、配音人員)。 待音樂及美術全部完成,才開始融和。融和的時候,所有畫面必須先用攝影技巧將整個作品結合起來,之後加入配樂,再經過電腦特殊處理,也就是以電腦編序的手法,整編出一部「藝術多媒體」。 這藝術多媒體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作品一呈現出來,必須有其藝術層面,譬如每一張畫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藝術,音樂也可以變成獨立的音樂,像《雲童》的音樂就榮獲兩座金鼎獎。 大師:在佛教界,各位真是有心啊!你們如何在這藝術與宗教之間,做出比較讓人了解、接受的內容? 社長:我們是以東方佛教的精神為內蘊,為所有作品的原創性,但是發展出來後,卻極具藝術的張力。 大師:其實,現在中國人在全世界的藝術裡能揚眉吐氣的,像敦煌、雲岡、龍門等,裡面都有佛教的東西。可以說,文化在哪裡,藝術就在那裡!像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都是宗教畫,西方的文藝復興都有宗教精神。 社長:再請問大師一個小小的問題,在印度原始的神話故事《摩訶婆羅多》裡有三位大神,分司創造、破壞與維持,大師覺得這三位大神之中,孰者為重? 大師:在佛教的教義裡,基本的道理是「無常」,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所以,我把這個社會看成是一半一半的,比如善的一半,惡的也一半;男的一半,女的也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一半;甚至於佛的一半,魔的也一半。 如果說全部都一樣,就不是這個世界的定性了。我們要用好的一半,來影響壞的一半,盡我的心、盡我的分。我是覺得,人間最美好的,就是容許不同的存在,那才多采多姿嘛! (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青年勉勵】三好校園

文/星雲大師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吳志揚先生、各位大學校長、中學校長、各位嘉賓、各位好朋友,大家吉祥,大家好! 多年前,我們希望台灣更好,就倡導「媒體救台灣」,但是多年下來,雖有一些成效,但還不是很理想。現在感覺到教育很重要,再推動「三好校園」來救台灣,希望美麗寶島將來會更好。為什麼要推行這個活動呢? 三好改善親子關係 三十年前,我到美國洛杉磯辦了一個為華人子弟辦的學校「中華學校」,有好幾百個小孩子來報名,那時候當地只有我們一所中華學校,三十年後,現在洛杉磯已經有八十幾所中華學校,當然大家招生就非常吃力。不過,我們這一所「西來中華學校」,每年招生都不用去特別鼓吹拉攏,來報名的人還得要排隊,甚至會要告訴他:「今年沒有名額了,你明年再來、後年再來。」原因何在? 比方,有時候,我們知道小孩子的父母過生日,就要老師讓小孩子帶個小蛋糕回去,「爸爸!我替你做生日,吃個小蛋糕。」或者,「媽媽,我泡杯茶給你喝!」父母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為什麼?「過去我的小孩子都不跟我講話,怎麼到了西來中華學校,變得這麼有禮貌?」家庭的親情就增長了。 另外,我們規定小孩每天到學校來,都要跟爸爸、媽媽說:「我去學校了。」回到家裡一定要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所以,西來學校在美國的中華學校裡面,還是掛頭牌,第一名,是為什麼?就是說個「爸爸好、媽媽好」,這麼簡單而已。 因此,「三好運動」當中的「說好話」很重要。當然做好事、存好心,也是一樣重要。 三好帶動社會和諧 我出生在貧窮的家庭,照理講,我是連學校都沒有看過的人,沒想到二十歲的時候,不只是看到學校,竟然還有機緣做小學校長。這是人生的機遇、緣分,也讓我知道教育的重要。 我從小家裡貧窮,雖然父母沒有給我好衣服穿、好東西吃,沒有金銀財富,但是他們生養我一個勤勞的性格。七、八歲的時候,每天早晨天色還沒有亮,就快要亮的時候,我就起身出門,到路上撿狗屎,集了很多以後,就賣給人家做肥料,也能賺到幾塊錢,供應給媽媽、爸爸使用。因此,他們都對我表示讚美,說多少的好話。 晚上,鄉村的牛群回家了,牛回家也有規矩,先在外面、路上大便。雖然那時候我年紀小,也已經懂得把糞便拖回家集中起來。牛糞不是很骯髒,弄水、草和起來貼在牆上晒乾,可以當柴燒,也能賣得幾毛錢、幾塊錢給爸爸、媽媽用,他們也都歡喜得不得了。 因為得到父母讚美,在兒童的心中就覺得真好,所以我就更加地勤勞了。 後來,我出家做了和尚,寺廟裡面都是來自十方的人士,甚至江洋大盜、「大哥」流氓也都有,但是大家都很安分,為什麼?因為寺廟裡面有一套叢林語言,比方:「請您開示。」「請問上下?」「長老您好,學人慚愧,學人苦惱,我不懂,要請您指導。」因為有很好的語言,就沒有對立、沒有衝突,所以寺院裡面就很平安、很吉祥。 過去我到大陸訪問,住在一間飯店裡,我的親戚來訪問我,就有一個人出來說他是來保護我的。他見到我的親戚來訪問我,就問他:「你是來幹什麼的?」有需要這麼凶嗎?這麼樣的氣勢十足幹什麼? 相反地,我在西方,有一次到一座天主教學校,二部車子一起出發,但是後面那一部車子還沒有到,我就在那裡等待,有一個老師就跑來問:「我有什麼能為你服務的嗎?」聽了真高興,他願意為我服務,而不是質問我:「你來幹什麼的?為什麼到我們學校裡來?」所以我就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說好話」很重要。假如再加「做好事」,我為你服務、我為你跑腿、我替你倒杯茶、我煮個麵請你吃……好話說的多、好事做的多,有好心好念,當然就能做好人了。 三好運動淨化社會 因此,我覺得台灣要更可愛的話,像親子的關係、師生的關係,甚至社會人和人的關係,不能對立,必定要會溝通,而「三好」就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人與人能溝通了,人與事物還不能溝通嗎?人與錢財還不能溝通嗎?人與大自然還不能溝通嗎?溝通以後的人間社會,就非常的可愛。 各位校長們,我這一生都不傳教的,我都是講人生哲學,信仰佛教不是要我們來勸的,不是要我們來傳的,這是個人的自由,所謂「信仰自由」。我是不傳教的,但是我不能不做好人,我不能不想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更好,所以就有這麼一個「三好校園」的活動。 這幾天我很努力寫字,想到我老了,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清楚,但可以寫字,就努力地寫了三十套的「三好校園」。所謂「三好」,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身體不要殺、盜、邪淫,要做好事;口頭不要妄語、惡口、兩舌、搬弄是非,要說好話;心裡面不要嫉妒、憤恨、瞋怒,要有慈悲、仁愛。 不過,我眼睛看不到,就是寫一個字,也很費力,要靠心來幫忙,要靠徒眾的一根筷子指引,告訴我從哪裡下筆,才能勉強地把一個字寫完成。 這三十幅字,我把它做為「三好校園」的獎品,每年選出三個最好的學校給獎。每一年提供三幅,那麼寫了三十套,就可以做為十年之用。當然不是只有「三」好,我希望從意義上推廣開來,能有三十、三百、三千……台灣有幾千個學校,將來統統都要成為「三好校園」,如此,當然就有三好的家庭,三好的社會,三好的台灣,三好的國家了。這是必然的。 各位校長們,謝謝你們肯得來參與「三好」的運動,這是救國救民、大慈大悲的工作。 祝福你們,謝謝! 美在哪裡﹖ 為佛光小姐開示 時間:2012年10月5日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展廳 美在哪裡?當然不是在紙上,也不在石頭、磚塊上,也不是指肉體上的美,美,在心裡。 心美,看一切什麼都美,「大自然好美啊!」「山川、草木、小橋、流水,都好美!」心裡不美,再美的東西給他,都覺得平凡。 自古以來,有的人把他心裡的美,用繪畫、用書法、用雕刻表現出來,但最主要的,美,還是在自己的心裡。 十八羅漢當中,有一位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朋友,說:「哎呀!你現在的樣子怎麼這麼醜陋、這麼凶惡?」 朋友說:「都一樣啊!」 舍利弗再問:「你現在做什麼?」 朋友回答他:「我在雕刻夜叉、鬼怪像啊!」 舍利弗說:「難怪,你的心裡受了這許多薰習影響,面相變得好可怕啊!」 這個朋友一聽,就不再刻夜叉、鬼怪,改雕刻佛像了。 幾個月後,舍利弗又見到這位朋友,奇怪地問說:「咦?你現在的相貌變得善良莊嚴了,現在都在做些什麼呢?」 朋友說:「我現在雕刻佛像。」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一切法生」、「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小姐們,佛陀紀念館是安全地帶,佛陀紀念館是表現美的人生、美的胸懷的地方;你們每天和美同在,不美也美了。 有一個小姑娘,生得不好看。長得不好看的小女孩沒有人喜歡,讓他很傷心,心裡想:「父母生我這麼一個不好看的樣子,死了算了。」便要投河自殺。 一個老和尚經過看見,把他救起,說道:「你剛才為了自己的不美,已經投水死了;現在我把你救起來,你已經不是過去的你了,你要去想方法為人設想、為人服務、做義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小姑娘說:「我這麼難看,沒有人喜歡。」 老和尚又說:「你有慈悲心,這是第二個生命。第一個生命是為自己,第二個生命是為別人。」 從此以後,這位小姑娘到處幫忙人,像是替歐巴桑(老太太)帶路、掃地、洗衣服、關懷老人等,做種種的社會服務工作。慢慢地,人就變得秀麗、有氣質起來了。 後來,鄉村有一位有為的青年看到他這樣的品德、氣質,就請鄉長介紹,表示要追求他,希望能跟他結婚。 因此,美,還是要自己創造;心念一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我們改變了。歡迎你們的加入,祝福大家都美。

MORE
/33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