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麻雀是媽寶 不是害鳥 | 人間福報

麻雀是媽寶 不是害鳥

THE MERIT TIMES
文/胡雪綾
字級
收藏文章
77觀看次
公園中的水池裡,常見麻雀開心戲水。圖/123RF
麻雀台語稱「厝鳥仔」或「厝角鳥仔」,偏好在人類住家房屋的縫隙中築巢繁殖過生活,是與人類很親近的鳥種。 圖/潘致遠
麻雀為了清除身上的寄生蟲,會在比較乾燥的地方進行沙浴。圖/潘致遠
麻雀蛋殼上的斑點據說是「雀班」之名的由來。圖/維基百科
繁殖力強大的麻雀,是近年來數量變遷最讓人有感的鳥種。圖/維基百科
收耕後的農地,常見大群麻雀集體覓食。集體覓食效率高,遇到天敵較有機會躲過追殺,是繁殖季節後麻雀的生存之道。 圖/台南市野鳥學會
麻雀喜歡在民居附近築巢休憩。 圖/123RF
麻雀喜歡在樹洞中育雛,幼鳥會追隨親鳥很長一段時間。圖/123RF
麻雀背部的羽色仔細看也很美,只因常見而被民眾或賞鳥人忽略。圖/維基百科
文/胡雪綾

由印度生態保育團體2011年發起的「世界麻雀日」,經過11年呼籲,全球麻雀的數量不增反減,當這種猶如「鄰居調皮小朋友」的野鳥,逐漸從人們日常生活中消失,究竟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禍害呢……



每年3月20日是「世界麻雀日」。麻雀作為國人熟知的野鳥之一,近年常因「數量變少」而躍上媒體。雖然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指出,台灣麻雀近10年約減少一成,但北部地區在同一期間,麻雀卻減少了46%。

這些年來,不時有「麻雀變少」的傳聞,各地愛鳥人士的觀察與說法卻不一致。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指出,麻雀最大的棲地在農田,北部地區的關渡平原,休耕季節有幾千隻麻雀在活動,但平日在公園中卻愈來愈不容易看到牠們。

台東野鳥學會前任理事長吳志昇則表示,實際觀察都市裡的麻雀,一群都有廿來隻,和過去相較並沒有減少,但幾百、幾千隻出現在稻田的盛況,確實不像之前那麼壯觀。

麻雀變少說法不一

新南田董米創辦人、也是知名鳥人林哲安,則觀察到宜蘭麻雀數量有在減少中。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則直言,台灣一直在都市化,人們主觀感受「會覺得麻雀變少是很正常的事」。

根據南投特生中心在2020年的《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全台麻雀少了近10%,尤其以北部情況最嚴重,族群量掉了近46%。

台灣北部地區麻雀在10年前曾有一次雪崩式的滑落,「麻雀數量減少超過4成」,不過若改用比較不會受偶發事件影響的新方法,分析2011年至2019年數據,則顯示麻雀數量確有減少,只是減少數量未達統計顯著性,「但如果再減少一些,就會被列入顯著減少的鳥種名單」。

減少原因龐雜不明

麻雀為何會減少,除了都市化及棲地(農地)破碎化等原因外,一般咸認外來種八哥侵犯,及農藥危害等原因,是導致麻雀數量變少的原因。

野麻雀工作室講師莊棨州表示,外來強勢物種「白尾八哥」與「灰喜鵲」確實有捕食麻雀及爭搶食物的現象,但不同族群間卻沒有明確數據,顯示哪種動物為麻雀的頭號天敵。事實上,流浪貓狗等動物,反而是所有鳥類的天敵。

此外,根據農委會2018年調查,國內每公頃農地使用17公斤農藥,居世界之冠。這些噴灑農藥後的農地,對人類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可對麻雀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毒藥。其次,農村原本可以讓麻雀築巢的古厝逐漸拆掉重建,或是荒地與草叢開墾成道路,也是麻雀數量減少的原因。

愛打架玩水洗沙浴

過去常見公園裡的飲水機台、空地上的小水窪、農田裡的淺水灘中,麻雀正在洗澡的畫面。除了水浴,麻雀為了清除身上的寄生蟲,也會在草地旁比較乾燥的地方進行沙浴,所以若看到沙地上有小凹坑洞,很可能就是麻雀的「沙浴盆」。

麻雀是群居動物,不時會因為求偶或其他領域行為而追逐,甚至打架,有趣的是,此時旁邊還會有交頭接耳的「觀戰者」,畫面既八卦又喜感。

麻雀繁殖期過後,麻雀群中常有嘴喙顏色比較淡或是偏黃的當年度出生幼鳥。麻雀是十足的媽寶,幼鳥會跟在親鳥後面,親鳥不時也會回頭照看。事實上,大部分小型鳥離巢後仍會有一段時間跟親鳥一起活動,看起來像成鳥,其實就像「啃老族」一樣跟隨著親鳥。



麻雀消失 人類饑荒

或許有人會認為,成天只會嘰嘰喳喳的麻雀,對人類無足輕重,沒有麻雀有什麼關係?

其實,任何物種都有牠們扮演的生態功能。中國大陸在1958年「大躍進」時代,喊出「除四害」口號,各地老百姓敲打鍋碗瓢盆,點燃鞭炮,揮舞旗幟,不讓麻雀落地,讓牠們累得飛不動了,從天上掉下來摔死,短短幾個月,就殺死3億隻麻雀(一說是20億隻)。

然而少了麻雀幫農夫吃掉害蟲,之後連續3年引發舖天蓋地的蝗災,農夫顆粒無收,引發大饑荒,導致數千萬中國人餓死。

麻雀吃稻穀常被農民視為「害鳥」,其實稻穀成熟期僅2個月,其餘10個月麻雀都在做對農田生態有益的事。若無麻雀等鳥類幫忙,農民因蟲害所衍生的損失將更為嚴重。

此外,鳥類因為活動能力強,環境一有變化就可以離開,再加上是極易受到注目的物種,也被證明是監測環境狀況的有用指標類群。



小百科

麻雀平均體重為20克、身長13公分,雖然成語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麻雀可是徹徹底底的「顏控」,如果公鳥臉上的斑太大或太黑,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夠「俊美」,不受母鳥青睞。

麻雀個性調皮可愛,愛湊熱鬧還是媽寶,還總是「成群結隊」,吃遍各家農田好料,話說回來,究竟麻雀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麻雀是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屬,多分布在歐亞大陸和東南亞各島嶼。繁殖期為每年3~7月,每窩可產2~5枚蛋,孵育期約10至12天,一年可繁殖一、兩窩,不過若食物充足,也可能超過兩窩。平均壽命約2、3年,最長壽命約10年。

台灣麻雀以低海拔環境為主要棲地,喜歡依存人類聚落,包括都市綠地、農村與低海拔耕作環境都是牠們覓食與築巢的地點。麻雀不會把巢築在樹上,而是找樹洞、建築物的屋瓦夾層或凹縫、道路標示的鐵支架或堤防的泄水口來築巢,都市裡外掛式冷氣機或排油煙機通風管,也常是麻雀築巢的位置。

麻雀之所以喜歡「成群結隊」,主要原因是:小型鳥類喜歡在非繁殖期聚群,一方面可分享找尋食物的經驗,也能因躲在群體中,減少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麻雀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穀物或草籽維生,但在繁殖及育雛期,仍需要一些動物性蛋白質,也會以昆蟲餵食幼雛。雖然沒有人計算麻雀到底是吃蟲多還是吃穀多?但麻雀若全面消失,台灣就必須投入更巨大的成本去做害蟲防治。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