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時光走廊】 情深故鄉(17-15) 戰地金門 | 人間福報

【時光走廊】 情深故鄉(17-15) 戰地金門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37觀看次
在旱田耕作的孩子們 1960年,金門縣,幾個幼小的孩童在旱田中耕作。金門土地貧瘠,水資源有限,島上的農作物多以高粱、小麥、土豆及番薯等耐旱作物為主,其他糧食多仰賴大陸、台灣本島輸入。兩岸政府隔海對峙期間,糧食則須從台灣藉由船運輸入。 此外,金門在戰地政務及軍管時期有大批的士兵駐紮在島上,僅靠當地出產的農作物根本不足以供應島上所需,故當時有限的糧食是受到管制配給的。而除了政府配給的糧食外,由救濟團體發放的賑濟物資也是當地的糧食來源。薛培德牧師拍攝的這張照片,便是他隨著救濟團體一同前往金門發放物資時,順便拜訪當地民眾,以便進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狀況。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合院前揹著弟妹的女孩 1960年,金門縣。大門前,女孩身著短上衣、長裙,腳上穿著一雙涼鞋,用一塊方格花色布料將嬰孩繫在背上。合院的天井中,幾件衣服、毛巾吊掛在晒衣桿上,一旁擺放著些許雜物,一名身穿連衣裙的女孩正觀望著門外。地板以方形的磚片鋪設而成,壁面則是以水泥或是白灰(一種以海蚵殼燒製而成的建材)覆蓋,使得牆面看起來相當光滑、平整。 金門的傳統建築以「合院」形式構成,較大的主舍稱為「落」,位於合院的前、後側;較小的別室稱為「櫸頭」,位於合院兩側;由落與櫸頭所包圍的中央空地則稱為「天井」。一般會以構成合院的房舍數量、大小來區別房屋規模,比方說照片中的合院有前、後兩主舍,便稱之為「二落大厝」。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帶孩子下田的婦女 1960年,金門縣。兩位婦女在旱田中耕作,家中沒人帶孩子,所以一起帶到田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羅寶田神父與金門天主堂 1960年,金門縣,五名男子在天主堂前合影。右方第二位外籍男子為羅寶田神父,是在這座天主堂服務的神父,手裡拿著一頂鋼盔。兩名員警分別站在左右兩側,領口處可見階位章,左側員警的左臂上還縫著一枚臂章。中央兩名男性身分無從得知,穿得整齊、乾淨,與一般平民百姓相去甚遠。後頭的天主堂,乃是羅寶田神父自己辛苦搭建的,壁面因而參差不齊,磚瓦間還可看見許多縫隙。 羅寶田神父1954年來到金門宣教,也替居民治病,同時協助將美援物資轉送給當地居民。他手裡的鋼盔述說著:即便距離八二三炮戰已過了兩年多,仍不時會有砲火轟炸金門。但即便處於砲火威脅下,羅寶田神父仍堅持留在金門的天主堂,為他的宗教、為當地的居民盡一分心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戰地平靜的家居生活 1960年,金門縣,一座傳統民宅的日常生活,儘管身處戰地,面對著戰火的威脅,依然存在著多子多孫的傳統觀念。事實上,因為戰備的需要限制了金門的商業發展,沒有因為房地產擴張拆掉舊屋大興土木,也沒有四處興起的現代的高樓大廈,反而保留了傳統的生活形態以及親密的鄰里關係。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鐵匠打鐵 1960年,金門縣,兩名孔武有力的鐵匠正在打鐵。左側男子左手持著鉗子將鐵片固定在台座上,右手則拿著小鐵鎚,與右側男子一同反覆敲打以塑造鐵片的形狀。一旁放著幾件回收的鐵器,水壺、鐵畚箕底座將被鐵匠分解、敲打再加以利用。屋舍內,一台研磨輪盤擺放在椅凳上,鐵匠完成初步的塑形後,便會用研磨器具做進一步的修整。 照片左側牆壁有些殘破,壁面上可見一層水泥填補在縫隙與破洞中。金門傳統建築多以在地材料為主,如當地的花崗岩塊、海蚵殼燒製而成的白灰等,至於水泥則要等到1950年代後才開始出現。海島上的村落多半就地取材,不僅可以節省成本,也少了將建材從他處運至島上所需的運輸費用。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帶孩子下田的婦女

1960年,金門縣。兩位婦女在旱田中耕作,家中沒人帶孩子,所以一起帶到田裡。



戰地平靜的家居生活

1960年,金門縣,一座傳統民宅的日常生活,儘管身處戰地,面對著戰火的威脅,依然存在著多子多孫的傳統觀念。事實上,因為戰備的需要限制了金門的商業發展,沒有因為房地產擴張拆掉舊屋大興土木,也沒有四處興起的現代的高樓大廈,反而保留了傳統的生活形態以及親密的鄰里關係。



合院前揹著弟妹的女孩

1960年,金門縣。大門前,女孩身著短上衣、長裙,腳上穿著一雙涼鞋,用一塊方格花色布料將嬰孩繫在背上。合院的天井中,幾件衣服、毛巾吊掛在晒衣桿上,一旁擺放著些許雜物,一名身穿連衣裙的女孩正觀望著門外。地板以方形的磚片鋪設而成,壁面則是以水泥或是白灰(一種以海蚵殼燒製而成的建材)覆蓋,使得牆面看起來相當光滑、平整。

金門的傳統建築以「合院」形式構成,較大的主舍稱為「落」,位於合院的前、後側;較小的別室稱為「櫸頭」,位於合院兩側;由落與櫸頭所包圍的中央空地則稱為「天井」。一般會以構成合院的房舍數量、大小來區別房屋規模,比方說照片中的合院有前、後兩主舍,便稱之為「二落大厝」。



鐵匠打鐵

1960年,金門縣,兩名孔武有力的鐵匠正在打鐵。左側男子左手持著鉗子將鐵片固定在台座上,右手則拿著小鐵鎚,與右側男子一同反覆敲打以塑造鐵片的形狀。一旁放著幾件回收的鐵器,水壺、鐵畚箕底座將被鐵匠分解、敲打再加以利用。屋舍內,一台研磨輪盤擺放在椅凳上,鐵匠完成初步的塑形後,便會用研磨器具做進一步的修整。

照片左側牆壁有些殘破,壁面上可見一層水泥填補在縫隙與破洞中。金門傳統建築多以在地材料為主,如當地的花崗岩塊、海蚵殼燒製而成的白灰等,至於水泥則要等到1950年代後才開始出現。海島上的村落多半就地取材,不僅可以節省成本,也少了將建材從他處運至島上所需的運輸費用。



羅寶田神父與金門天主堂

1960年,金門縣,五名男子在天主堂前合影。右方第二位外籍男子為羅寶田神父,是在這座天主堂服務的神父,手裡拿著一頂鋼盔。兩名員警分別站在左右兩側,領口處可見階位章,左側員警的左臂上還縫著一枚臂章。中央兩名男性身分無從得知,穿得整齊、乾淨,與一般平民百姓相去甚遠。後頭的天主堂,乃是羅寶田神父自己辛苦搭建的,壁面因而參差不齊,磚瓦間還可看見許多縫隙。

羅寶田神父1954年來到金門宣教,也替居民治病,同時協助將美援物資轉送給當地居民。他手裡的鋼盔述說著:即便距離八二三炮戰已過了兩年多,仍不時會有砲火轟炸金門。但即便處於砲火威脅下,羅寶田神父仍堅持留在金門的天主堂,為他的宗教、為當地的居民盡一分心力。



在旱田耕作的孩子們

1960年,金門縣,幾個幼小的孩童在旱田中耕作。金門土地貧瘠,水資源有限,島上的農作物多以高粱、小麥、土豆及番薯等耐旱作物為主,其他糧食多仰賴大陸、台灣本島輸入。兩岸政府隔海對峙期間,糧食則須從台灣藉由船運輸入。

此外,金門在戰地政務及軍管時期有大批的士兵駐紮在島上,僅靠當地出產的農作物根本不足以供應島上所需,故當時有限的糧食是受到管制配給的。而除了政府配給的糧食外,由救濟團體發放的賑濟物資也是當地的糧食來源。薛培德牧師拍攝的這張照片,便是他隨著救濟團體一同前往金門發放物資時,順便拜訪當地民眾,以便進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狀況。



《情深故鄉:歲月台灣貳部曲》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