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環保 | 人間福報

生活

全球最大碳捕捉廠 「長毛象」啟用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最大的碳捕捉廠8日於冰島啟用,透過直接從空氣吸除二氧化碳並封存地底達到減碳。專家界認碳捕捉可用於難以做到淨零排放的領域,與造林或其他綠色科技相輔相成。 《華盛頓郵報》指出,瑞士新創公司Climeworks於8日在冰島的赫利舍迪(Hellisheidi)啟用當今最大的吸碳廠「長毛象」(Mammoth)。這間吸碳廠的目標是每年吸除3萬6000公噸的二氧化碳,等同減少路上8600輛車。 「長毛象」除碳能力將是原紀錄保持者「虎鯨」(Orca)的9倍;虎鯨廠也是Climeworks旗下的除碳廠,2021年同樣開設於冰島。 從空氣吸CO2  封存地底下  相較專家圈稱世界每年要從空氣中清除數以百萬計噸的碳才能達成氣候目標,長毛象廠的能力仍遠遠不及,但至少碳捕捉的發展已開始超出實驗室規模,不再是紙上談兵。 長毛象廠基本上像一台巨型空氣濾淨器。風扇將空氣吸入一系列用於捕捉二氧化碳分子的過濾器,然後交由另一家Carbfix公司把二氧化碳與水混合後打入地下深處,與玄武岩產生反應而變成石塊,算是一種「直接空氣碳捕捉和封存」(DACCS)技術。 整個除碳過程依靠冰島富含的地熱能,讓機器運作之餘不會產生更多碳排。外部科學家在《自然》(Nature)期刊2021年一篇分析證實,Climeworks的虎鯨廠和另一先期試點工廠確實能做到除碳同時產生極少碳排。 用碳捕捉輔助 可對付頑碳 剛締造新紀錄的長毛象廠應很快會被超越。美國石油巨擘西方石油公司(Oxy)一間子公司計畫在德州啟用的除碳廠,預計一年可吸除50萬公噸碳,相當於11萬9000輛車的碳排;Climeworks自身也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設計新廠,號稱到2030年底前每年能吸除100萬公噸碳,約合23萬8000輛車的碳排。 從大氣捕捉碳當前存在爭議,批評者認為這項技術會淪為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的藉口。然而2022年一份聯合國報告歸結世界在溫室氣體減排上遠遠落後,若要實現氣候目標,「不可避免」要直接從大氣捕捉一些碳排。 儘管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電動車和其他成熟綠色技術可減少世界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但聯合國氣候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底前,航空旅行、海運和煉鋼等產業仍難百分百達成淨零排放,成為「頑強碳排」。 為能達成氣候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每年恐須直接從空氣移除最高達6億噸碳排,研判確實需要一定的碳捕捉來消除頑碳。

MORE

汙染農地663公頃 電鍍廠遭彰縣追討1.1億整治費

【本報彰化訊】彰化縣農地曾嚴重受工廠排放重金屬廢水汙染,受汙染農地面積曾高達633公頃,2013年更查獲三家電鍍工廠以埋設暗管方式將含重金屬廢水排放到東西三圳,經歷十年投入高達1.1億元經費進行農地汙染整治,也創下全國首件土壤汙染向業者求償上億元全數清償案例。 彰化縣政府今(16日)舉行彰化縣重金屬汙染整治成果發表,彰化縣長王惠美、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副署長林左祥、彰化地檢署檢察長張曉雯、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長黃玉垣、保七總隊第三大隊大隊長蔡耀庭及農水署彰化管理處副處長廖文森等人共同見證彰化縣重金屬汙染整治成果。 王惠美說,彰化是半工半農的縣市,過去廢水直接排放,因汙染嚴重,甚至一度被說彰化米不能吃,讓農民非常困擾,受汙染農地面積曾高達633公頃,最高曾有330公頃農地列管,在檢警調努力查緝汙染下,2013年查獲的電鍍汙染案,也向業者求償一億多元,要讓業者知道不是只有被抓去關,還要賠償,要為汙染環境付出代價。 彰化縣政府今(16日)舉辦「彰化縣重金屬汙染整治成果暨全國首件土壤汙染求償上億全清償成果發表會。圖/林宛諭 「不要以為排汙沒人知道」王惠美說,彰化縣渠道已建置16座水質自動監測站,針對可疑汙染重點區位加強監控,業者不要存僥倖心態。在有效取締多家不法事業,也讓彰化水體重金屬汙染負荷較105年同期降幅達近7成,灌溉水質重金屬合格率已達到常態性100%水準,縣內15條列管重金屬汙染潛勢圳路也全數解列。 王惠美說,彰化縣歷經22年投入超過16億餘元經費及2萬人次,運用「汙染整治工法」移除土壤中的汙染物,並定期針對農地土壤品質監測,農地汙染已經全數整治完成。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曉雯說,彰檢在2013年由高如應、葉建成、鄭智文等三名檢察官辦案時穿著青蛙裝涉水查汙的畫面讓大家印象深刻,檢察官的過勞問題最近也引發關注,希望各界給檢方更多支持,也感謝各單位夥伴一起努力查緝危害國土犯罪行為,而回復環境的費用也都是來自納稅人的錢,業者也要付出代價。 林左祥表示,過去彰化縣電鍍工廠排放廢水的情況非常嚴重,造成農地汙染, 2013年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就啟動檢警環結盟,經過發動5波聯合查緝,總共查獲36家電鍍業者非法偷排廢水,大大嚇阻彰化地區電鍍業者的偷排狀況。 彰化縣農地曾嚴重受工廠排放重金屬廢水汙染,彰化縣政府環保局加強監控雨並與檢警投入查緝。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彰化縣電鍍工廠祥賀、藝松、蘇振輝等公司2013年因埋設暗管,以共管非法繞流方式將未經處理之電鍍廢水排放至東西三圳,致重金屬汙染農地,除遭彰檢偵辦訴追外,由於埋設暗管排放廢水時間長達15年,汙染既深且廣,也遭彰化縣環保局追討高達1億1005萬多元的農地整治費用,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彰化分署執行。 彰化分署郭分署長景銘表示,歷經10年漫長而艱辛的執行,日前將最後一筆徵起款項1500萬元轉交環保局,終能順利將1億1005多元的代履行費用全數追討到帳,讓業者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起責任。

MORE

觀測空汙變化 環境部邀NASA科研飛機飛台

【中央社台北訊】環境部表示,美國NASA三度來台進行空氣汙染物即時變化觀測;觀測資料將綜合解析高屏地區空汙成因,並提供衛星驗證、模式評估及管制策略參考,精進台灣空汙治理。 環境部13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爭取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DC8飛機13日再次飛航到台灣,配合七海計畫高屏3D空品實驗,執行第3次密集觀測空氣汙染物即時變化。 環境部監測資訊司長謝炳輝表示,本次同樣有NASA飛機DC8及GIII來台進行空品實驗;DC8由韓國起飛至泰國,GIII則是由菲律賓起飛來台,觀察範圍為屏東至台中一帶高空;本次觀測完成後,環境部仍會力邀NASA下一次合作機會。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13日為東風型態,可能導致中南部汙染物持續累積。這次DC8飛航到台南及高屏地區,高度維持2000英尺(610公尺)低飛,另到台南及嘉義機場則降至46英尺(14公尺),可更貼近地面量測空氣汙染物變化,以了解大氣環流、汙染源及地形等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環境部表示,NASA飛機DC8及GIII曾於2月15日,以及GIII於2月28日成功飛航至台灣4小時,原定2月28日飛行的DC8飛機因引擎臨時出現問題,當日僅有GIII飛機飛航至台灣協助量測區域空氣品質,同時密集觀測到境外與本土汙染疊加影響空氣品質達橘色提醒等級。 環境部指出,前2次密集觀測已採集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揮發性有機物(VOCS)、金屬元素、有害物質、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塑膠微粒及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等共550個樣本。 DC8飛機再飛航到台灣,並與氣象署、交通部民航局、空軍氣象聯隊、各地方環保局、國內外20所學研單位45名教授學者等協作,動員超過200人進行第3次連續48小時不間斷密集觀測,為綜合解析地形、大氣環流與空氣汙染物三度空間隨時間變化的國際聯合觀測。

MORE

15分鐘城市減碳 引發陰謀論

編譯/韋士塔 「15分鐘城市」最初由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莫雷諾(Carlos Moreno)教授提出,是城市規畫的新概念,旨在為居民提供步行或騎乘自行車,15鐘內即可抵達能獲得各項基本服務的地方,包括學校、醫院、超市、餐廳。 莫雷諾教授的理念提出後廣獲認可,他說:「我們必須要讓城市適合步行,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及教育設施,滿足我們日常工作的需求,讓城市更宜居,並減少導致全球暖化的碳排放。」這個理念引發廣泛討論,也有一些城市已開始實施類似的概念及行動,包括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隆納、中國大陸上海,英國伯明罕等。 這些城鎮把「15分鐘城市」的概念導入其建設規畫,但相關措施卻激起部分人士質疑;批評者宣稱,「15分鐘城市」有陰謀,目的是控制人口並限制人們的移動自由。反對這個概念的人士表示,汽車仍然是許多人所需工具,且許多人未必能適應步行或自行車等移動方式。 英國交通部長哈珀(Mark Harper)就是反對「15分鐘城市」的人士之一,他曾在保守黨會議上呼籲「停止濫用所謂『15 分鐘城市』的行為」。 哈珀指出:「讓人們能夠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商店、學校,是很合理的訴求,也符合傳統的城市計畫。但我們不容許的是當局可藉此決定人們前往商店的頻率,並強行分配哪些人、那些時間可以使用道路,甚至使用監控設施來監管這些活動。」 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日前也針對「15分鐘城市」概念提出看法,他表示:「一些政治人物只想炒短線,採取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卻未考慮這些方案對一般民眾產生的影響。」 英國牛津郡(Oxfordshire)把「15分鐘城市」概念納入「2040年地方規畫」(Oxford Local Plan 2040),郡議會也批准啟動實驗,設置交通攝影機進行科技執法並對違規者處以罰款,以管制私人汽車的通行時間,每年不得超過100天,藉此鼓勵民眾選擇更環保的運輸方式。這項實驗計畫啟動後,已引發民眾強烈反彈,認為這些措施會對他們的活動及生計產生負面衝擊。 面對這些質疑的聲浪,莫雷諾教授強調,「15分鐘城市」是為了推動「一個有很多分散的市中心的城市,一個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為汽車服務」。此概念的目的是減少汽車交通,但並不會禁止人們使用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 支持者表示,這些質疑的聲浪,可能是被錯誤資訊所引導;例如,抖音有一段關於牛津郡的影片宣稱,自2024年起當地居民需要獲得許可,才能離開所在區域,明顯是造假的內容。莫雷諾教授指出,沒有任何「15分鐘城市」計畫使用柵欄封鎖社區或使用臉部辨識系統。 巴黎或巴塞隆納等已經或即將實施這種概念的城市,也明確宣告不會採取這些限制措施。

MORE

廢棄物源頭減量 業者籲提供自願採用環保餐具實質獎勵

【記者吳亭頤綜合報導】環團今日至行政院外陳情,呼籲新政府正視垃圾源頭減量,現場有循環餐杯具業者表示,政府當前的循環杯補助計畫時有時無,缺乏長期性的獎勵措施,即使有業者樂意配合也難以做得長久,呼籲政府應加強部會合作,共同推動重複使用產業鏈、提供實質獎助措施。 綠色和平今日與垃圾暫置場周邊居民及相關團體至行政院門外陳情,並提到政府在「末端處理」工作,平均每年得花新台幣17.7億元,反觀「源頭減量」的經費每年平均僅有新台幣 0.8 億元,兩者相差22倍之多,呼籲新政府正視源頭減量。 uCup 永續杯平台創辦人丁啟詔指出,從去年與 20 間店家合作推動循環杯的經驗來看,短短半年就減少超過1萬個一次性免洗杯,證實循環杯有助於減廢。政府的循環杯補助計畫時有時無,缺乏長期性的獎勵措施,造成即使有飲料業者樂意配合,卻因沒有實質獎助而難以做得長久的情況。 他提到,除了循環容器的獎助之外,也希望經濟部能盡快輔導或協助清洗場升級設備,作為促進相關產業轉型與推進的措施。 環保活動餐具租借商「青瓢」共同創辦人鄭文普則稱,大型活動只要有導入循環容器,都能達到非常好的源頭減量效果,環境部雖有「行政機關、學校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作業指引」,但還是有很多由公部門出資或補助之活動,尚未改用循環餐具。 鄭文普期望新政府能以公帶私,加強執行禁止使用免洗餐具與瓶裝水於所有政府出資或提供補助之活動,並給予民間自願性採用環保餐具的活動業者實質獎勵。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儘管近年來政府針對塑膠袋、免洗杯、免洗餐盒、吸管、蔬果裸賣、網購包裝、旅宿用品等提出諸多減量措施,但前進步伐都很小,遠不及於廢棄物整體增加速度,殷切期盼中央能增列源頭減量經費。

MORE

環部擬加嚴空品標準 各縣市轄內所有監測站須全數達標

【記者吳亭頤綜合報導】環境部昨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細懸浮微粒(PM2.5)標準,年平均值將由15微克/立方公尺加嚴至12微克/立方公尺,根據環境部推動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預期2027年降至13微克/立方公尺,盼盡早達成空氣品質標準草案12 微克/立方公尺的目標。 環境部指出,以PM2.5而言,我國年平均濃度已由2016年20微克/立方公尺,下降至去年13.7微克/立方公尺,但面對疫情後全球經濟活動復甦與極端氣候影響,未來空氣品質改善將面臨更大挑戰。 環境部表示,本次空氣品質標準修正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之考量因素、各汙染物不同階段性目標、各國修法歷程等,加嚴我國各汙染物標準值,除PM2.5之外,也同步加嚴懸浮微粒(PM10)、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汙染物濃度標準。 環境部說明此次加嚴項目,懸浮微粒(PM10)日平均值標準,從100微克/立方公尺加嚴至90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從50微克/立方公尺加嚴至40微克/立方公尺;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值,從15微克/立方公尺加嚴至12微克/立方公尺。 二氧化硫(SO2)小時平均值則從0.075ppm加嚴為0.065ppm、年平均值從0.02ppm加嚴為0.008ppm;二氧化氮(NO2)年平均值從0.03ppm加嚴為0.021ppm;一氧化碳(CO)小時平均值從35ppm加嚴為31ppm;臭氧(O3)小時平均值則從0.12ppm加嚴為0.100ppm。 另修正各縣市轄內所有監測站須全數符合標準,才能畫定為二級空氣汙染防制區,取代過往以所有測站濃度平均值判定達標與否的方式,環境部盼2027年降至13微克/立方公尺,盼盡早達到12微克/立方公尺的目標。 環境部說明,此次標準修正後,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將朝向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目標邁進,其中SO2、CO、鉛(Pb)皆已達世界衛生組織最終目標或世界最嚴標準;PM10及PM2.5較日本、韓國、香港及中國大陸嚴格;NO2及O3則與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相當。 有環團認為加嚴進度龜速,應至少加嚴至10微克/立方公尺,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值;環境部表示,希望以分階段方式逐步加嚴達成目標,未來也會滾動檢討。 空氣品質標準修正對照表。圖/環境部提供

MORE

法國「藍色能源」零碳且再生 邁向產業化

【中央社/巴黎專電】法國科學家最新的透膜專利技術帶領有「藍色能源」之稱的海水鹽差能向產業化發展邁進一大步。利用沿海河口鹽水濃度不同的化學電位差能發電,不僅零碳永續,也不用看老天爺臉色。 法國兩位科學家利用淡水與鹽水鹽濃度不同水流間化學電位差能發電的理論,向產業應用大步推進。 作為新興領域先鋒,材料表面理化性質工程師莫特(Bruno Mottet)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銀獎得主物理學家波奎(Lydéric Bocquet)於2015年成立新創公司Sweetch Energy,致力在淡水和海水交會口的河口灣開發海水鹽差能(或滲透壓發電,Osmotic power)。 這是種新型自然電力能源,零碳且再生,有望與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一起,成為取代化石燃料的混合能源。 兩人的發明入圍歐洲專利局(EPO)2024年「歐洲發明人獎」中小企業類別最終提名人選。共有來自10國的12個團隊與個人入圍這項知名獎項各大類別,結果將於7月揭曉。 莫特16日接受重點週刊(Le Point)專訪,談及鹽差能的發電原理與發明突破。 海水鹽差能又被稱為「藍色能源」,莫特指出,世人對其認識很少,其實相關研究從1950年代就已開始。簡單來說,發電原理是當鹽水碰上淡水,濃溶液中的鹽類離子就會向稀溶液中擴散,釋放化學電位差能,可將其轉換為有效電能。 莫特說,海水有鹽,帶有離子,離子又包含可以產生電力的電子。「我們因此研發了一種能夠挑選離子以形成離子流的薄膜,並透過電極系統將其轉換成電流」。 所有流動的沿海河口都有可利用這種零碳、永續且藏量巨大的能源,每年可生產3萬太瓦小時(Terawatt-Hour, TWh)的電。 據莫特表示,「革命」的緣起來自於夥伴波奎2013年在知名期刊「自然」上發表的科學研究。他讀後立即與對方聯繫,希望將理論化為可應用的現實。兩人因此創辦公司,開發鹽差能發電裝置,在以生物材料製成的薄膜兩端引進淡水與海水,進而發電。 莫特告訴法媒,目前仍沒有能大規模開發海水鹽差能的系統,「現在就如太陽能開發初期,剛製造出第一個太陽能板一樣。我們開發出了第一個鹽差能發電廠」。 他指出,之前有團隊研發出不同技術,但效益極低,且運作過程太過繁複。 2009年,挪威國家電力公司(Statkraft)開設了第一個利用壓力阻滯滲透技術發電的藍色能源電廠。儘管發電過程沒有問題,但發電量不足,不具成本效益,因此於2013年關閉了電廠。 莫特說:「我們的技術是前所未有的,也多虧了波奎的技術發現,效率提高很多。」兩人的發明已擁有10多項專利,眼下目標是打造產業化的系統。 他講到近年進程,表示3年前他們只能做出幾平方公分的透膜;如今已可以不間斷地製造出幾百,甚至幾千平方公尺,如同紙質捲筒一樣。 莫特表示,正在隆河地中海入海口設置第一座海水鹽差能示範發電廠,電廠將座落於大自然中,驗證技術的發電效率,預計將於年底完工。一開始發電量不會太多,僅有幾十千瓦小時,再逐步擴大規模。若正式運行,發電量將與核能發電廠同級。 鹽差能的優勢在於有別於風力及太陽能,鹽差能發電不需「看老天爺臉色」;雖然流率可能有所差異,但淡水總會流進海洋,因此也可以根據供電網需求在上游調節發電量。 且兩人研發出的透膜裝置大小有如資訊伺服器,是可以堆疊的箱子,和風力發電廠相比占地非常小。 目前研發的最大挑戰,在於打造還不存在的產業圈。他們過去努力在法國與歐洲遊說,歐盟終在2022年將鹽差能發電列入再生能源綱領中,「這是很大的進展」。 莫特指出,現階段Sweetch Energy所需一切都須自行製造,亟待建構產業鏈,製造專利薄膜、組裝電池的機械裝置等,並盼望2050年前,海水鹽差能發電能占總能源組合的15%。 電動車快速發展,帶動全球電力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25年需求將達3萬太瓦小時。面對零碳政策,開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之外的再生能源不僅迫切,也似乎指日可待。

MORE

未推動付費取得塑膠袋 環境部擬市場減塑政策6月公布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曾透漏,下半年針對部份市場、環保夜市試辦禁限用塑膠袋,而寧夏夜市擬成首個示範區,今再傳全台將有40處夜市、市場7月起試辦減塑,民眾若需購物用塑膠袋需付1元。環境部澄清,減塑市場並無要求付費取得塑膠袋,詳細推動內容將於6月提出。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表示,減塑市場的推動並無要求購物用塑膠袋付費取得,而是以鼓勵的方式來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由各縣市政府考量當地市場的特性,透過宣導、獎勵等措施規畫推廣,詳細推動內容將於6月提出。目的是要減少使用購物用的塑膠提袋,但不包括直接與食物接觸的包裝袋。 循環署指出,我國2002年開始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減量,透過法令強制及自願性的方式以減少垃圾產生量。2007年為呼應國際海洋塑膠垃圾汙染議題,將管制業別由原本7類擴大至14類,並未包含傳統菜市場。 循環署提到,管制措施推動後,國內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減少50%,且依據今年度進行之問卷調查結果,9成以上民眾均曾自備環保袋,顯見政策已有一定成效。 循環署指出,聯合國刻正研訂「全球塑膠公約」,朝向逐漸減少使用塑膠,以零廢棄且落實重複使用來達到減塑目的,市場、夜市攤販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大,成為民間團體呼籲加強減量的對象,為此,環境部自2022年起補助各縣市環保局,累計在42處傳統市場推動塑膠袋減塑措施。 循環署表示,今年將持續請各縣市提出辦理1處示範點,減塑措施包括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或容器、不主動提供塑膠袋,以及設置二手袋回收循環點等,並未要求付費取得,期望透過宣導引導民眾消費者改變,創造市場的減塑氛圍,促使民眾養成自備及重複使用習慣。

MORE

NASA科研機來台解析空品 為剖析地表路徑似溜溜球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環境部與NASA於今年合作進行亞洲空氣品質機載和衛星調查計畫,科研飛機前已三度航行台灣中南部,解析空氣汙染成因,另針對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辦理課程,NASA科學家解釋飛行路徑安排,為利剖析地表空氣品質,高度約5至10公里大氣層,像溜溜球一樣的三維路徑。 環境部說明,NASA於今年2月至3月進行亞洲空氣品質機載和衛星調查計畫(Airborne and Satellite Investigation of Asian Air Quality, ASIA-AQ),由2架科研飛機搭載高精密儀器,於2月15日、2月28日及3月13日三度航行台灣中南部,並配合環境部進行高屏地區3D空品實驗,以解析當地空氣汙染成因。 為促進我國高中以上學生之科學研究及瞭解台灣空氣汙染成因,環境部表示,以視訊辦理2場「NASA科學家與學生空中對話」,本次NASA飛行科研計畫通訊部主管畢格斯(Brenna Biggs)博士等共5名科學家們之精采課程及互動交流,獲得超過1000名高中(職)生與近200名大專院校學生熱烈迴響。 活動中有學生注意到本次計畫飛行之高度很低,好奇飛行路徑是如何選擇?NASA科學家表示,飛行路徑安排除為利剖析地表空氣品質,高度約5至10公里大氣層,且像溜溜球一樣的三維路徑,亦需確保不影響既有商業及軍用航班,並配合計畫中其他亞洲國家路徑規劃等多面向考量。 有高中生提問如何為改善空氣污染問題盡一份心力,NASA科學家說明,空汙成因及來源複雜,包含大氣傳輸化學反應、工廠排放、火災事件、餐飲油煙等,並鼓勵學生可從騎乘自行車或購買二手衣做起,亦可邀請親朋好友共襄盛舉。 也有學生提問「為何會選定春天來執行本計畫?」,NASA科學家說明,溫度會影響地表植物排放VOC,但汽機車、工廠之排放較不受季節影響;另也可藉此區分境內或跨境污染,亦會配合本計畫其他國家事件,例如泰國北部燃燒季節。 這次活動由環境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及台灣氣膠研究學會於3月20日及21日合作辦理。

MORE

零浪費餐廳 不需垃圾桶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餐飲業也往綠化、零剩食努力,英國倫敦有家餐廳「SILO」早在2015年就開始實踐零浪費,這家餐廳沒有垃圾桶,從食材的選擇與運送、菜餚的烹調方式,都依循環保理念,就連桌椅、餐具、廚具等,不是用再生材料製成,就是二手物品,2021年還獲得米其林綠星肯定。 SILO創辦人道格斯.麥克馬斯特(Douglas McMaster)表示:「現今食品產業可說是一團混亂,世上半數農作物都遭到浪費。但比浪費食物還要糟的,是我們每天吃下肚的食物──全都是化學合成品!」SILO只選擇天然食材,並用自然方式烹調,沒有添加物或加工食品。 蒐集包裝塑料 化身牆上畫  SILO不僅自製醬料、發酵醋及飲品,甚至自行栽培香菇,當天剩餘食材、咖啡渣等,則會製成堆肥。SILO的理念是:「SILO的初衷,便是來自我們對食品產業革新的實踐及『尊重』──尊重大自然、尊重農夫,尊重食材。我們透過減少食物里程、避免過度加工,保留食材最初的養分和純淨。」 德國柏林也有個餐廳「FREA」致力貫徹零浪費理念,考量到外包給其他廠商,會增加運送的碳排放量,從酸麵包、沙拉、義大利麵、康普茶等,都是在店內發酵、製作;他們與有機農場合作,使用裸包裝運送食材,並設置化肥箱,讓廚餘變成肥料。 創辦人蘇奇(David J. Suchy)表示,「打造餐廳的過程中,難免有塑料包裝,我們將這些塑料蒐集起來,送到可分解的公司,將它們重新利用」,例如牆上的畫,便是15公斤的塑膠改造而成。另外,餐廳的桌椅都是二手,燈具則使用英國品牌「Tŷ Syml」,利用菌絲體(Mycelium)研發的燈罩。 讓剩食變美食 每天換菜單 「Instock」是荷蘭一間販售剩食再製餐點的餐廳,4名創辦人原本在連鎖超市工作,每天目睹許多食品遭棄置,在公司的創意提案中,他們組隊發想出如何把剩食變成美食的計畫,成員梅爾說:「我真的無法忍受這麼多可以吃的東西被扔進垃圾桶。」 2014年,他們運用創意提案拿到的獎金創辦「Instock」,每天都會開著貨車到超市取得要被丟棄的麵包、蔬果,也到傳統市場、甜點店蒐集樣品、邊材,由於「收成」不一,所以菜單每天都不一樣。 Instock強調,他們的材料絕對都處於新鮮的狀態;開店前,他們都會開會討論菜單,一開始得花一小時,現在不僅能很快配出菜色,還能針對特定食材醃漬、加工,延長保存期限。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