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態 | 人間福報

生活

2024黑面琵鷺普查 全球增355隻、台灣首次略減93隻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林業保育署今日公布「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全球數量共計6988隻,相較去年增加355隻,突破紀錄;普查期間台灣共調查到4135隻,首次略減93隻,但仍為全球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區。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1月進行,今年普查日期在1月20日至21日舉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台灣的普查工作,並與全各鳥會及保育團體等超過百名的調查員合力完成;今年全球數量共計6988隻,相較去年增加355隻。 林業署指出,普查期間台灣共調查到4135隻(59.2%),其次依序為中國1630隻(23.3%)、日本702隻(10.1%)、香港和深圳(后海灣)375隻(5.4%)、越南86(1.2%)、南韓39(0.6%)、澳門13(0.2%)、菲律賓7(0.1%)、泰國1隻。 全球總數共增加355隻,各主要度冬區的數量都有成長,台灣雖比去年略減93隻(2.2%),但仍為全球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區;林業署提到,與去年相比,北邊的濁水溪口增加94隻,南邊的屏東則增加105隻,顯示黑面琵鷺個體有從以往分布核心區的高雄、台南、嘉義,往北邊的雲林與南邊的屏東擴散移動的現象。 以台灣各地來看,逾九成集中於西南沿海地區,其中台南數量最多,有2088隻,其它各縣市由多至少則依序為嘉義887隻、濁水溪口454隻(彰化雲林交界)、高雄423隻、屏東有121隻、雲林93隻、宜蘭44隻、金門10隻、新北6隻、澎湖5隻、彰化3隻及新竹1隻,共12個縣市有紀錄。 黑面琵鷺面臨環境壓力,林業署指出,2023至2024年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共累計救援86隻黑面琵鷺,其中25隻經救援後已野放,多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由於西南沿海冬季易高溫及雨水少,極端氣候加劇也可能使棲地環境中的肉毒桿菌產生毒素的機會增大,須持續關注棲地品質。 林業署表示,台灣地區數量微幅下降,確切原因尚不明,但因2011年也曾經大幅減少,地方政府加強環境;另鼓勵漁民提供水鳥友善的覓食環境,2021年將「陸上魚塭」納入生態服務給付項目,魚塭收成後於10月至翌年4月期間,符合至少連續維持1個月適當水位(20公分以,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 111年及112年度台南市友善魚塭面積均約200公頃;林業署提醒,民眾若有發現黑面琵鷺受傷或其他特殊情況,請直接向當地縣市政府通報,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MORE

陽明山採獲溫泉紅藻 可望做固碳綠材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台、韓學者攜手合作,於陽明山採集到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確認為新屬新種,並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研究團隊認為溫泉紅藻具有嗜熱嗜酸與特殊光合作用調節機制等特性,能吸附重金屬,可望作為固碳或廢水處理等綠色材料。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傅瀚儀今(5/2)日指出,攜手台、韓學者,針對在陽明山採獲的一種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Cyanidiococcus yangmingshanensis)。 研究團隊說,他們還推翻原先被辨識錯誤的藻株屬種,並指出全球指標性的GenBank基因序列資料庫舊樣本應屬於此新屬新種,為最早以基因體定序進行溫泉紅藻辨識的研究結果之一。傅瀚儀溫泉紅藻說能吸附重金屬,有助應用於生物科技與仿生技術,未來發展極具潛力。 傅瀚儀表示,溫泉紅藻綱是一群單細胞紅藻,可在高溫強酸環境中存活,主要分布在硫酸比例較高的溫泉水體區域。研究團隊於2015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焿子坪硫磺泉附近採集到這種溫泉紅藻,其個體極為細小、散佈在霧氣之中,非肉眼可見。 團隊將溫泉紅藻與GenBank資料庫樣本做基因序列比對,依據序列相似度結果,最初判斷採集到的是Galdieria maxima,跟據文獻描述,是該屬中細胞最大的一種溫泉紅藻(直徑6-16.5 μm),具備吸收多種有機碳進行異營生長的能力。然而,研究團隊所採獲的溫泉紅藻細胞很小(直徑1.2-3.8 μm),且無法在含葡萄糖培養液中異營生長。 圖/中山大學提供 傅瀚儀說,在比對的過程中有找疑問,也確認溫泉紅藻不易從外觀特徵辨別分類,因此團隊採rbcL基因序列辨識物種後,再以比較基因體學的方法做分析,意外揭露基因序列資料庫所藏「Galdieria maxima藻種」樣本辨識有誤的問題。 研究團隊指出,將陽明山採集到的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與組裝,利用基因體、形態與生理等特徵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此種藻株應為新屬新種才命名為「陽明山溫泉紅藻」。團隊將繼續研究,瞭解溫泉紅藻光合作用調節機制與電致變色的反應特性,為永續生技與仿生應用和發展奠定基礎。 

MORE

反攻銀合歡 林業署半屏山廣植原生植物復育造林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山區為了做好水土保持,都種植了茂密植物,但是受到外來種銀合歡快速蔓延的影響,嚴重侵犯了原生種植物的生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在高雄半屏山廣植九芎、大葉楠樹種,要以復育造林的方式,增加原生物種的比例。 銀合歡又名白相思子、臭菁仔,是含羞草亞科銀合歡屬植物,原產在墨西哥南部和中北洲北部,目前已擴散到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特別是銀合歡的樹根會分泌含羞草素抑制他種植物生長,排他性強,所以形成單一性的純林地帶,而嚴重排擠到生物的多樣性。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經營企劃科長林湘玲今(5/16)日受訪指出,占地約143公頃的半屏山有約一半面積都是銀合歡樹種,這些早期因為開礦後的綠化工程,大量種植而導致銀合歡生長快速,致山區生態太過單一性,而且排擠到原生樹種的生長及占比。 她指出,林業署除了結合民間團體移除,也透過原生物種的復育,要強化林相的多樣化。5 月18日偕同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合辦原生植物造林,將在高雄半屏山種植稜果榕、恆春山枇杷、九芎、大葉楠、皮孫木、水團花、黃荊、無患子、山柚等樹木數百株,盼擴大原生植物的栽植,以增加山區原生植被的種類。 圖/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 調查顯示,半屏山區土壤內多為銀合歡種子,林湘玲說,將透過植栽及植物的繁殖,增加種子生長的競爭力,結合人為的干擾力,擴大半屏山原生樹種的生長面積。 她表示,在和護樹環保團體溝通後,已經成功在恆春半島移除了一些銀合歡並增植原生樹種,並具成效,盼類似模式也能在半屏山看到成果。

MORE

物候調查 看嚴冬、暖春花朵生命周期變化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候對於植物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不僅考驗開花季節,也影響果實及產量。中山大學助理教授張楊家豪以20年的時間監測亞熱帶雨林福山森林動態,精準掌握山龍眼夏賞花、冬賞果等時節,還綜整嚴冬暖春加速、暖冬寒春則放慢花朵腳步周期。 張楊家豪今(4/29)日指出,為瞭解氣候變化對亞熱帶雨林森林植物開花時間的影響,從2002年夏天起便在福山植物園的原始森林中,規畫一個面積25公頃的亞熱帶的森林動態樣區,並布放106張種子網。20餘年來每周進行一次調查,記錄植物開花、結果的物候周期,持續至今。 期間還搭配林業試驗所以每年至少出現在10個網子、具有16年以上開花紀錄為基準,挑選資料中具有超過500筆開花資料的16種植物,包括大明橘、香楠、紅楠、栲屬樹木、山龍眼、冇樟等,分析氣溫、日照量、雨量以及光照周期對開花時間的影響。 團隊指出,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對於植物開花時間有不同的影響。如多達30種植物附生的「樹木公寓」,就為中低海拔森林重要樹種長尾栲,提供許多空間讓附生植物借住。 而長尾栲花期與紅楠、香楠相似,彼此對溫度的敏感點又不同,早秋溫度決定了長尾栲花期,長尾栲需歷經2周周期均溫低於19度的冷刺激後,等待4至5個月即含苞待放,反之則使花期延後;紅楠需2至3個月的均溫低於17度、香楠需低於19度,蓄積能量,等待2至3個月後才開花。 團隊說,山龍眼夏可賞花、冬可賞果,每年5至7月開花,花序成串下垂,有特殊的卷旋現象,如煙火綻放,非常好看,而其它植物也有精準的花期追蹤,都和氣候、溫度及日照息息相關。 圖/中山大學提供 張楊家豪表示,團隊研究彙整並證實多數植物花季與過去一年的溫度變化關系密切;「春、夏季溫度愈高開花時間提早,秋、冬季的低溫冷刺激開花,暖冬延遲開花時間」。 團隊的相關研究資料也有助於繪製成台灣追櫻、賞楓地圖。

MORE

會裝死的黑翅蟬 白天羽化秀登場

【記者江俊亮綜合報導】立夏剛過,天氣轉熱,南台灣的蟬隻已開始羽化,站上枝頭高歌。台灣的蟬兒大多數在夜晚羽化,然而有一種特別的「黑翅蟬」,卻是在白天羽化,昆蟲學家說這是因為牠身上有「警戒色」,但是遇到危險時,還是會裝死,相當有趣。 黑翅蟬俗稱「紅娘子」、「紅鼻蟬」,是低海拔常見的中型蟬,身上有紅、黑色彩,這是自然界演化出來的「警戒色」,因此不怕天敵,相較於大多數在夜間羽化的蟬類,黑翅蟬顯得很特別,即使是在白天,也能無所畏懼的蛻變羽化。 不過,剛羽化的黑翅蟬,翅膀是呈現半透明的白色,要等到羽化完成後才轉為黑色;剛羽化時眼睛為橙紅色,後來才慢慢轉為黑色。 黑翅蟬身上雖有「警戒色」,遇到危險時卻會裝死,如果在野外被人類發現,進而捕捉或撥弄牠時,黑翅蟬會一動也不動的「裝死」,甚至直接掉落到地上,等到人類不注意的時候,才飛身離去。 最近天氣轉熱,黑翅蟬的終齡若蟲紛紛爬出地面,大約在上午8、9點之間羽化,民眾可在草木間、九芎樹、樟樹的枝幹上看到蟬蛻,有時更可看到終齡若蟲集體羽化,見證大自然生態的美麗與奧妙。

MORE

領角鴞幼鳥落巢 專家提醒勿撿拾餵養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路邊有落巢的領角鴞哀鳴該怎麼辦?動物保育員指出,野生動物有其習性,尤其雛鳥需要母鳥的照護,如果逕行帶回餵養,恐因專業不足,無法達到救護效果。市府觀光局提醒民眾通報農業局,切勿擅自帶回。 市府觀光局今(5/5)日指出,日前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給予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園方會在領角鴞恢復健康後野外。 觀光局表示,壽山動物園致力於動物保護,也是高雄地區重要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近年獲得民間企業捐贈診療儀器,更強化了動物整體醫療設備量能。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占約3成。 至於收容救援的野生動物以爬蟲類、獼猴居多,近日在收容領角鴞後進行診治,檢查發現雙眼有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已給予藥物治療。 領角鴞是小型貓頭鷹,但其體型又是角鴞屬中最大者,因接近人類生活環境,所以經常會在鄰近城市周邊的叢林中被發現,特別是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們在親鳥的陪伴下,至少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才學會野外生存的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偶因體力不繼會掉落在鳥巢附近。 圖/高市府提供 觀光局提醒若發現落巢領角鴞或雛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籲民眾勿干擾。 至於園方的動物收容,救傷案中多屬撞擊造成的傷害,部分狀況來自於動物誤擊窗戶玻璃等,研判個體有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等症狀。

MORE

台灣藍鵲繁殖期 新北籲經過育雛區戴帽撐傘防鳥襲

【中央社新北訊】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今(16日)表示,4月到8月是台灣藍鵲繁殖期,呼籲民眾勿攻擊台灣藍鵲,經過育雛巢區可戴帽、撐傘保護自身安全或繞道,以免被台灣藍鵲襲擊。 動保處表示,特有種鳥類台灣藍鵲頭到胸部是黑色、嘴喙及腳鮮紅色,全身寶藍,中央尾羽甚長,其他各羽中段黑末段白,經常拖曳長尾飛行,又稱長尾山娘,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 動保處表示,台灣藍鵲為農業部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攻擊台灣藍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最高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50萬元以下罰金。 動保處說,台灣藍鵲有極強護巢行為,育雛期間會攻擊進入巢區範圍的入侵者,撫育幼雛時間約5~6周,只要育雛工作結束,台灣藍鵲就會成群離去。 動保處表示,遇見台灣藍鵲幼雛落巢,先不要將鳥帶走,可判斷是學飛的幼鳥或沒行動能力的落巢雛鳥,鳥外觀是否有外傷或親鳥有沒有在旁,再採取援助或撥1959動保專線通報。

MORE

追蹤七股潟湖生態 中山大學聚焦西南海岸監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七股瀉湖是300多年前台江內海遺跡,至今生態多樣。中山大學今(5/9)日表示,與國科會合作成立聚焦「西南海岸」的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未來將針對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漁村社區發展做全面的監測及資料盤點,以做為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 中山大學指出,監測包括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漁業資源等,做全面性監測、資料盤點及分析,還有地方經濟等,並評估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學系「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西南海岸站」是長期社會核心觀測站之一,這項觀測站(LTSER)西南海岸站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指出,西南海岸的關鍵核心議題,是視沿近海漁業要地隨著時代變遷,近半世紀七股地區的環境衝擊,將連結社會及自然科學方法跨領域做監測,了解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漁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服務。 陳孟仙舉例,調查環境生態項目有七股潟湖水質、底質生物、海岸變遷等,用社會科學的方法透過利害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產業經濟及人口組成等外部資料,以掌握七股地區潟湖生態系統與社區發展的情形。 研究要為當地社區提供科學依據的資料,包括對漁業資源、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及社會結構做全面的分析,評估人類活動、氣候變遷等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每個生態系統有其獨特條件,面臨的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都有差異,不能直接將一個地區的研究成果套用或預測另一地區生態系的變化,中山大學期許成為研究西南海岸的智庫。

MORE

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彙整 20多年心血成果出版

【中央社台北訊】林業署今(22日)表示,邀集專家彙總台灣20多年自然步道工法經驗與成果,既參考國際步道設計與工法新知並因地制宜,出版成國內首套「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有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發布資訊指出,邀集專家彙整台灣20多年來自然步道工法推動成果出版的全台首套「自然思路-步道工法設計手冊」,1套4冊,包含主冊及依工法大類彙整的「路體類」、「集排水類」及「設施類」等3分冊,每套定價新台幣1600元。 林業署說明,套書以步道的本質揭開序幕,說明手冊編撰背景、使用方式以及操作等步驟,歸納15類步道常見問題,108種適宜台灣步道工程的工法,可檢索各種工法與不同環境因子間的交互關係,作為工法篩選、規劃原則、維護管理重點的參考依據。 林業署補充,其規畫全國步道系統藍圖,循序漸進擬定設計規範與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逐步落實總長度達607公里以上步道系統整建作業;當步道工程進入實質設計、施作階段,一般原則性規範尚難周全,這本設計手冊不僅是工具書,更期待能將友善環境理念傳達給民眾,內化成步道工程的基因(DNA)。 可至國家書店(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電話02-25180207)或五南文化廣場(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的實體或網路書店訂購。  

MORE

插天山保留區2年調查 增逾百植物種類

【中央社新竹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今(7日)表示,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王志強團隊合作,進行歷經2年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調查,新增植物種類逾百種,為多樣性資源添增新篇章。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位於新北市烏來、三峽與桃園市復興交界,在民國81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設立,為台灣北部最大的自然保留區,於111年盤點歷經2年調查,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並新增百種以上的植物種類。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設立是為保護區內櫟林帶、稀有動植物及生態系,區內有豐富生物資源,包含珍貴稀有植物「台灣水青岡」(又名台灣山毛櫸),自然保留區也是石門水庫及翡翠水庫的主要集水區。 王志強指出,目前在保留區內共記錄142科834種維管束植物,包含紅皮書植物56種,其中嚴重瀕臨滅絕有3種、瀕臨絕滅有9種、易受害有20種、接近威脅有24種,其中仍有正在發表中的新種植物。 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 他說,經與20多年前調查結果做比對,新增植物種類超過百種,包含宜蘭禾葉蕨、劍羽蕨、光蹄蓋蕨、小車前蕨、台灣奴草、叢花羊耳蒜等,這些新種類多為近期才發表的新分類群,部分物種則是在前一次調查範圍外所發現。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面積達7700餘公頃,範圍內山頭林立,包括北插天山、南插天山、拉拉山、樂佩山等山系,區內以山系命名的植物包含拉拉山冬青、插天山羊耳蒜等。 新竹分署表示,插天山羊耳蒜是在22年於南插天山被採集,屬台灣原生大型地生蘭,花初開由青綠色至黃綠色,再轉為黃玉色,花朵唇瓣造型酷似蝴蝶結,像是蝴蝶在森林中翩翩飛舞的模樣,相當特殊。 新竹分署指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少數中海拔地區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在生態、環境與教育上具重要意義,呼籲山友於園區進行環境教育活動時,不攀折植物、破壞環境,共同守護山林。

MORE
/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