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小心高糖飲食 影響孩童成長曲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兒科醫師觀察指出,近半數前往成長科就診孩童,營養攝取不均衡,可能是導致成長曲線落後的原因。另外,過多的糖分飲食攝取,也會影響孩童成長發育。 根據禾馨小兒專科主治醫師陳菁兒成長門診觀察,近半數的就診孩童有飲食不均衡的狀況,包含偏食,乳製品及蛋白質攝取不足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陳菁兒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調查,台灣孩童對於特定營養素攝取量普遍不足,特別是蔬果與乳製品攝取量更是不及建議量的一半。她強調,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質與碳水化合物,若沒有正確比例搭配,孩子成長表現就會大受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過多的糖分飲食攝取,也會影響孩童成長發展;以全糖珍珠奶茶為例:喝一整杯將影響成長二小時。因此,想讓孩子成長的父母們,關鍵在於提供孩子充分營養、充足睡眠與足夠運動,並留意糖分攝取,才能讓孩子發揮成長潛能。 陳菁兒提醒,孩童成長過程,從學齡前到小學,再到中學「青春期前」的每一年都很重要。不少家長認為青春期才是孩子長成的關鍵期,因而疏忽了孩童「學齡前」的黃金發育期。 「85%孩童長成都在學齡前成型,如果希望孩子成長不落人後,可以選擇適當的營養補充品。」陳菁兒建議,可從一歲開始打底,建立成長衝刺的能量基礎。 她認為,家長應觀察三個關注指標,調整飲食,以幫助孩子奠定成長基礎。如長期外食且家中無法定期準備足量蛋白質及五種以上蔬果、孩子偏挑食、成長曲線落後者,建議可挑選合適營養補充品,幫助孩童增進食欲、補充成長所需營養。 坊間有以衛福部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基礎,由專業營養師專為台灣一歲以上幼童成長發育調配設計的產品,以三大營養素為基礎,添加濃縮乳清蛋白、酪蛋白、分離大豆蛋白等三重優質蛋白質的「成長素」可供選擇。

MORE

5種蔬果皮營養豐富 對抗自由基預防癌症

【本報台北訊】在享用新鮮甜美的水果和蔬菜之前,大多會以清水洗淨後削皮才吃,然而被丟棄的蔬果外皮其實是營養、維生素和纖維的寶庫。 營養師指出,許多水果和蔬菜的果皮與外皮富含纖維和鉀、鎂等額外營養物質,可提高飲食的營養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水果和蔬菜皮都可以安全食用,例如芒果皮含有漆酚,可能會引發敏感族群的過敏反應。以下5種水果或蔬菜皮能幫助你獲得額外營養,又可減少食物浪費。 胡蘿蔔皮有植化素 可提升免疫力 1.胡蘿蔔。胡蘿蔔皮富含纖維、β-胡蘿蔔素,以及其他有益的植物營養素(或稱植化素),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營養來源。 β-胡蘿蔔素可被人體轉化為維生素A,對於維持健康的視力、皮膚和免疫力至關重要。 胡蘿蔔皮中的抗氧化劑可能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害,這可能會降低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把胡蘿蔔皮吃下去前務必徹底洗淨。 圖/FREEPIK 2.馬鈴薯。與去皮的馬鈴薯相比,馬鈴薯皮含有更高含量的維生素C、鉀、葉酸、鎂和磷,它們還提供額外的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和飽腹感。 馬鈴薯皮中的重要營養素為槲皮素及膽鹼,它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並支持我們的大腦功能,像是情緒和記憶。不過,變綠色的馬鈴薯則含有龍葵素,這是一種天然毒素,會導致噁心、頭痛,嚴重時還會導致神經系統問題,因此不可食用。 3.蘋果。在各種可食用的果皮中,蘋果皮是飲食中最有益的果皮之一。它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尤其是維生素C和鉀,這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蘋果皮還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胃消化。它們還含有重要的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合物(例如槲皮素、兒茶素和綠原酸),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和促進心臟健康。 葡萄皮含抗氧化劑 減少體內發炎 4.葡萄。葡萄皮富含抗氧化劑,包括白藜蘆醇、花青素和類黃酮,這些化合物以其對抗氧化壓力和減少體內發炎的能力而聞名。其中,白藜蘆醇與多種健康益處有關,包括支持心臟健康和預防某些類型的癌症。此外,葡萄皮中的纖維可促進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 圖/FREEPIK 5.柑橘類水果。吃柑橘皮被認為是一種營養選擇,因為它們含有高濃度的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劑。果皮比裡面的水果含有更多的纖維,有助於消化並促進腸道健康。 此外,柑橘皮富含維生素C和各種類黃酮,具有抗發炎和增強免疫力的特性。柑橘皮還含有抗氧化劑,有助於對抗自由基、降低慢性病風險並促進皮膚健康。 柑橘類水果種類很多,以檸檬為例,可將皮切成細絲條狀後,跟冰糖一起煮成酸甜可口的糖漬檸檬皮,是適合夏天吃的健康零嘴。

MORE

快樂水果香蕉 維生素B群多

【本報台北訊】香蕉素有「快樂水果」之稱,營養價值極高,屬於高纖、高鉀水果,富含維生素A、B群、C、E、β胡蘿蔔素、鎂、磷、果膠、色胺酸等營養素,不僅是減肥聖品,還具有降血壓、穩定心情、防癌、改善便祕、助眠等功效。 香蕉是許多人愛吃的水果之一,還能製成甜點、打果汁、入菜,食用方式相當多元。不過,香蕉熱量高,若要運用於減肥,則必須技巧性地食用。 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香蕉糖分含量高,1條中型香蕉就是2份水果,熱量頗高,但富含膳食纖維,且含4.7克抗性澱粉,若要用於減肥,應選用「青黃不接」的香蕉。 劉怡里建議,可以在餐前或餐中吃香蕉,因為香蕉糖分含量高,也含有果膠成分,餐中搭配喝水,讓果膠吸水膨脹而增加飽足感。但要注意香蕉不可吃過量,一天最多吃1∼2根香蕉。 香蕉鉀含量也高,很適合有高血壓的人吃,但限鉀的腎臟病人、腎功能不好的人,則不宜食用。此外,香蕉維生素B群含量多,色胺酸的含量也多,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具有緩解情緒、放鬆心情等效果。 圖/FREEPIK

MORE

躺平族日增 留意隱藏情緒危機

【本報台南訊】近來不想做任何事的「躺平族」日增,許多抱怨萬物齊漲,收入無法像工時一樣增長,挫折壓力超載、出現情緒障礙甚至身心耗竭。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今提供他多年觀察癥候心得,提醒大家留意身邊親友隱藏的情緒危機,及早發現因應,才能防止意外。 謝光煬指出,處在困境、情緒受苦的人可能出現特徵: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社交退縮、不與他人互動,無心工作或不專心,曠職或工作表現退步,最嚴重的憂鬱發作時,人會恍惚遊蕩猶如「行屍走肉」、或是整天躺平像「一灘爛泥」,出現這些狀況要小心是重鬱發作。 「重度憂鬱」發作會使整個人看起來無精打采,會整天躺床,什麼也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如同一灘爛泥,恍神、反應變慢、魂不守舍,有如行屍走肉。邋遢、凌亂、不梳頭洗臉、不整理房間,有沒有吃喝、有沒有睡覺什麼都不在意、都不重要了。 謝光煬指出,這樣的狀況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趕快就醫,有些人持續長達數月,經常出現輕生絕望言詞。重鬱症的終身盛行率超過10%,即每10人就有一兩人在一生當中經歷重鬱發作,遺傳影響高達四成,絕對不是罕見疾病,親友發病也不應該有異樣眼光看待。 謝光煬說,重鬱症不只是一時心情低落,而是重大情緒疾病,造成嚴重社會、職業功能障礙,不易自己痊癒,可能一再復發。發病期間病人內心極其苦悶煎熬,就像經歷心靈的重感冒或暴風雨,卻往往不被理解,被認為無病呻吟。時遭汙名化貼上「懶惰、軟弱、抗壓性差、消極頹廢」等負面標籤。 謝光煬表示,重鬱發作是人類情緒最低落的谷底,所謂「黯然銷魂」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狀態。經歷重鬱發作的就是重鬱症的病人,需要專業的協助。很多患者不承認有病、不願就醫。大家要改變觀念、現在「看精神科」已很普遍。 重鬱治療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研究顯示,若僅部分緩解,可能慢性化,未來復發機率提高3倍。積極藥物治療一般三個月內三分之二可完全緩解;難治的還有較新的心理治療、電痙攣、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等有效方式,可達成完全緩解。 謝光煬提醒,發現疑似重鬱發作,務必就醫,尋求專業治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不要諱疾忌醫。病人需要理解和支持,包容和鼓勵。而關懷、陪伴、傾聽、同理、不妄加評斷,就是最好的支持。

MORE

避免米飯變質增細菌 放室溫不超過2小時

【本報台北訊】許多長輩喜歡煮一大鍋飯,從早餐吃到晚餐,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這樣的飲食習慣,隱藏食物中毒危機: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去年通報的189件案件數中,24.6%為仙人掌桿菌。 白飯沒吃完時,許多人會先放涼再放置冰箱,因為「怕冰箱壞掉」。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米飯只要放在室溫超過2個小時,就會開始變質,在自然降溫的過程中,會使細菌快速繁殖。尤其是炎熱的夏天,米飯才放沒多久就出現「牽絲」,可聞到一股微微的臭酸味,代表已經有仙人掌桿菌了。 加熱溫度 須達70℃以上 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溫度範圍很寬,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容易感染米飯、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徐佳靖強調,要將米飯冷藏在4℃以下,或保溫在65℃以上,才能抑制細菌繁殖。仙人掌桿菌不耐熱,拿出冰箱復熱時,一定要加溫達70℃以上,才能滅菌避免吃下肚中毒。 分裝冷凍 延長保存時間   白飯即使放進冰箱冷藏,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因為冰箱保存只是讓細菌的生長繁殖速度變慢,而且冰箱門打開太久或頻繁開關,也會使內部溫度產生波動。 另要注意的是,勿把熱的食物跟冰的食物放在一起,會讓原本已經冷卻的食物溫度提高。若想延長白飯保存時間,徐佳靖建議,可分裝冷凍一周;而使用保鮮膜包覆,可以鎖住米飯美味。 除了家中的米飯保存,徐佳靖提醒,便利商店的即食飯糰、市場販售的傳統飯糰若放在室溫過久,一樣也會產生仙人掌桿菌。超商飯糰以18℃的保鮮方式處理,離開鮮食櫃後,要盡速食用完畢;糯米飯糰也易受仙人掌桿菌汙染,從早餐放到午餐,不建議再食用。 米飯保存技巧。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MORE

腸躁症患者 營養師建議以低腹敏食物改善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黃女是公司主管,每天有看不完的業績報表,家庭、公司兩頭燒,工作壓力導致她常有腸胃道的問題,尤其反覆出現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後來求診被診斷患有腸躁症。營養師建議嘗試以低腹敏食物做調整,果然能改善腹脹、腹痛等惱人的問題了。 在凡事講究效率、工作看業績報表的時代,很多公司的主管都患有腸躁症,也就是胃道的功能性疾病。臨床上「腸躁症」特徵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脹氣和排便習慣的改變,患者常常會從腹瀉變成便秘。衛福部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腸躁症,而台灣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有腸躁症的問題。 高雄榮總營養師林建宇今(4/10)日受訪指出,經醫生診斷為腸躁症的患者,除了有醫藥的治療,通常尋求營養師協助者,多建議他們採取「低腹敏飲食 (Low FODMAP Diet)以調整體質。 他說,透過食物的控制最直接簡易,不過需要患者嘗試及落實。所謂「低腹敏飲食」是來自專業胃腸疾病團隊研發的發現,專家認為食物中存在一些短鏈的碳水化合物,而這些短鏈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中難以被吸收或無法消化,導致在腸道中吸水膨脹或被快速發酵產氣而引起腸胃不適,所以團隊將這些碳水化合物命名為 FODMAP,即是可發酵的寡醣、雙糖、單醣和多元醇 (Fermentable Oligo-, Di-,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縮寫。 研究證實,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2至6周後,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可改善腸胃道的腹脹、腹痛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 建議避開的「高腹敏食物」,蔬菜類包括蘆筍、洋蔥、蔥、花椰菜、甜豌豆、大蒜等,建議食用「低腹敏食物」的茄子、高麗菜、青椒、胡蘿蔔、小黃瓜、馬鈴薯、櫛瓜等。 水果類的「高腹敏水果」有蘋果、櫻桃、乾果、芒果、桃子、李子及西瓜等,建議的「低腹敏水果」有哈蜜瓜、綠奇異果、柑橘、柳橙及鳳梨。 高腹敏的乳製品包括,含乳糖的牛奶、優格及冰淇淋,建議改食用乳糖含量低的起司、牛奶等。至於豆蛋類建議避開醃製及加工食物,豆腐以傳統板豆腐優先考量。 圖/高雄榮總提供 全榖雜糧類以低腹敏的玉米、燕麥、藜麥及米飯為主,取代高腹敏的小麥、黑麥或大麥麵包。 而糖、甜味劑方面,高果糖及玉米糖漿、蜂蜜等算是高腹敏食物,改食用低腹敏的黑巧克力、楓糖漿及蔗糖。 林建宇表示,臨床上有碰過愛吃麵包的民眾,也易有腹脹等問題,經建議先暫停食用含小麥、黑麥的麵包後,已明顯改善腹脹等問題了。

MORE

長者每7人有1人骨鬆 這4撇步學起來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資料,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隨著人口老化,許多老年化人口常見的健康問題也隨之普及化,其中骨質疏鬆症患者,更是逐年成長。藥師指出,罹患骨鬆除了正規藥物治療外,還有四種非藥物方式可防治骨鬆,國人應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國健署於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至少有一個部位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且這些數據隨人口老化持續增長。 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年因骨質疏鬆症引起髖關節骨折的開刀醫療支出,就耗費約10億元以上,而後續照顧花費,可能再耗掉30億元,對健保資源所造成的負擔,不容小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說,骨質疏鬆症為骨密度減少及骨組織結構破壞,而導致骨骼脆弱及和容易骨折之骨骼疾病。因此,骨質疏鬆症防治目標,包括增加骨質密度、增加肌肉耐力、減緩骨骼流失,及透過環境整治,降低跌倒風險。 專家指出,定期荷重運動,如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圖/pexels 增加骨質密度方法,又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先說非藥物治療方式,有以下四種: 一、透過均衡飲食獲取充足營養,例如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 二、定期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例如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運動。 三、避免會降低骨質密度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過度攝取咖啡因及熬夜。 四、正確評估自身是否有骨鬆症的危險因子,並提早準備預防,例如家庭遺傳、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 至於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則依藥物作用機轉不同,目前分為三大類,整體來說,可與醫師討論從多種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但每種治療都有其利弊,且普遍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才能產生療效、減少骨折風險。

MORE

【休眠淨化】正確睡姿 降失智風險

文/本報綜合報導 睡眠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睡姿也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據研究指出,側臥睡覺能清除大腦的廢物,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發現側臥是較佳的睡姿,能防止胃酸逆流等健康問題,而趴著睡是最不好的睡姿,容易拉傷肌肉、關節,並導致背部和脖子僵硬等問題。 大腦科學研究 據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研究發現,側臥睡姿有助於大腦清除白天累積的廢棄物質,有益於大腦健康,從而降低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與大腦神經系統退化等相關疾病風險。石溪大學教授海倫‧本維尼斯特(Helene Benveniste)說,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大都普遍採側臥的睡姿,這可能是有根據的。 從近年來的研究推論,睡眠階段對於清除腦部的垃圾有重要作用,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這個觀點。失智症有很多類型,多半與不良的睡眠問題有關,比如失眠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睡眠問題很可能與記憶力減退、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有關。 全世界80歲以上人口大約1/6患有阿茲海默症,僅英國就有85萬患者。這種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徵是,腦部出現β澱粉樣蛋白斑塊。這些斑塊阻斷腦部神經元細胞之間的連接,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腦組織受損。此外,科學家還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缺乏某些對於傳遞訊息關鍵的化學物質,缺乏這些物質時,大腦處理訊息能力明顯較低。    睡眠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睡姿也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圖/123RF 睡眠活動現象 睡覺是為了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此時血壓降低、呼吸舒緩、肌肉放鬆,整個人的活動量大減。但人體在睡覺時並非完全處於「關機」狀態,有一些活動仍在進行,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據每日醫學(Medical Daily)網站報導,人體在睡覺時,還會進行一些活動。 ● 分泌荷爾蒙 睡覺時,人體會分泌生長荷爾蒙以修補身體,此時細胞與組織更新的速度會比醒著的時候快。此外,睡眠也會使肌肉放鬆,使其獲得休息的機會。而且也會分泌飢餓荷爾蒙,人體有2種荷爾蒙會影響食欲,一種是瘦體素(leptin),另一種是飢餓素(ghrelin)。當吃飽時,瘦體素就會增加,刺激腦部停止進食;當飢餓時,飢餓素就會增多,讓人胃口大開。當睡眠不足時,體內的瘦體素會減少、飢餓素會增加,這就是隔天會感覺肚子很餓的原因。 ● 增強防禦力 睡眠可強化免疫系統,促使人體釋放某些蛋白質以對抗感染,包括一種能直接造成腫瘤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或熬夜會使免疫力降低。此外,睡覺時,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皮質醇會減少分泌,使人減少焦慮和壓力感。 ● 清理廢棄物 睡眠時,眼皮會清理眼中黏液、細菌、死去的細胞、眼皮的油脂等物質,使其堆積在眼角,進而形成眼屎。美國眼科醫師希瓦柏(Ivan Schwab)比喻,眼皮很像是從臉頰朝鼻子方向關閉的拉鍊,可將眼中各個部位的眼淚推至眼角,一路收集所有的廢棄物。 ● 能美容皮膚 這與肌肉在睡眠時自行修補一樣,皮膚也會在睡眠中進行復原的動作。此時皮膚會產生更多細胞並減緩蛋白質的分解,進而使細胞生長更快並進行修補。所以睡覺有美容皮膚的功效,但這是指晚上的睡覺,在白天睡覺,修補皮膚所需的能量被用於其他地方,所以無此效果。  蓋有重量感的被子,感覺像被擁抱一樣,除了能改善失眠、紓壓,還有許多好處。圖/123RF 蓋重被睡覺有好處 在睡覺時,蓋輕軟的棉被或重量感的棉被,哪個好?對於有睡眠困擾的人,答案可能是後者。原因是,蓋有重量感的被子,感覺像被擁抱一樣,除了能改善失眠、紓壓,還有許多好處。 醫學臨床研究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曾經發表一篇研究,調查了120位有失眠症狀者,比較蓋輕薄被毯與加重厚毯的差別。結果發現,蓋加重毯者不僅大幅改善失眠,睡眠品質及白天嗜睡程度也得到改善。加重毯組的參與者,有近60%的人嚴重失眠指數降低一半以上,失眠緩解率為42.2%,而蓋輕薄被毯後,明顯降低失眠指數的人僅5.4%,緩解率為3.6%。 實驗結束後12個月之內,研究人員持續觀察參與者,發現多數人在事後持續蓋加重毯,原本蓋輕薄被毯的參與者改成加重毯後,同樣得到理想效果。12個月後再做一次調查,發現採用重量毯的人有92%產生正面變化,其中78%參與者的失眠症狀得到緩解。 蓋重被能助眠 蓋有重量的棉被不僅可幫助入睡,還可以降低壓力及緊張感,正如人們處在焦慮、心情不好、憂鬱或是感到肌肉痠痛時,透過按摩可以放鬆。按摩在醫學上是一種深層壓力治療,可讓身體產生一些變化,重被是相同的原理,它的重量感能在身體持續、溫和地施加壓力。而且比起按摩,重被的作用時間更久,當棉被覆蓋整個身軀,會讓人感覺如同被擁抱。 重量被有什麼好處?首先,它能抑制交感神經,活躍副交感神經,平緩血壓、心跳,讓人體放鬆,更容易進入睡眠。而且使人降低焦慮、緊張、放鬆壓力,使人疼痛忍受度變高,疼痛感下降。還能刺激大腦釋放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例如讓心情變好的血清素,讓精神更專注的多巴胺。 不過,睡眠時的加重感不是人人都適用,對於幽閉恐懼症者,重量緊緊包住全身,可能會因此觸發恐懼感。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較容易在睡眠中呼吸暫停,棉被太重可能會增加風險。而且也不適合2歲以下的兒童,一不小心可能造成窒息。一般選購被子並非愈重愈好,被子重量大概以體重5%~10%為宜。

MORE

避免吃進塑膠微粒 飲用水要過濾煮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近年許多研究都顯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正影響人類健康。從廚房用具到居家用品,甚至兒童玩具,塑膠微粒無所不在。研究指出,塑膠微粒與癌症、心臟病、失智症與生育問題相關,但長期的影響仍是個謎。既然它無所不在,在家中如何避免吸入(吃進)塑膠微粒?以下是專家的建議。 1.做好居家清潔、除塵 即使是縫隙中的灰塵,也可能含有塑膠微粒。2019年,科學家估計,每小時約有16顆塑膠微粒進入我們的呼吸道。不可避免的是,其中一部分來自居家環境,定期除塵有助於減少吸入過多塑膠微粒。 2.避免使用人造海綿、超細纖維布 由人造纖維製成的海棉、超細纖維布和刷具等清潔用品,在使用時會有塑膠脫落。專家建議使用天然纖維製成的產品,例如棉和亞麻。 伯明罕大學生態水文學和生物地球化學專家Stefan Krause教授說,纖維種類繁多,有合成的聚合物纖維和天然纖維,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創造出盡可能減少顆粒脫落的產品。 3.不要使用塑膠砧板 雖然塑膠砧板方便又容易清潔,但卻可能在切碎食物的過程,讓塑膠微粒進入食物,從砧板上的切痕就可證明所言不假。美國化學會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塑膠砧板是人類食物中塑膠微粒的重要來源。Krause教授建議人們改用木頭砧板。 4.最好別用不沾鍋 不沾鍋除了與危險化學物質有關連,也可能讓烹調的食物沾上數千種塑膠微粒。根據2022年的研究,只是一個鐵氟龍不沾鍋上小小的刮痕,就可能導致超過9000個塑膠微粒脫落。 澳洲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演算法,計算日常使用時,這些看不見的小刮痕釋放了多少塑膠微粒。結果估算出如果不沾塗層破裂,烹飪時可能會釋放出多達230萬個微小塑膠碎片。專家建議改用不鏽鋼鍋、鑄鐵鍋或陶瓷鍋。 圖/FREEPIK 5.過濾飲用水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的分析,在歐洲,約72%的自來水樣本含有塑膠微粒;美國的情況更糟,達到95%。把水煮沸或者過濾,是從飲用水中去除大部分塑膠微粒的方法之一。 中國大陸暨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將水煮沸,然後用咖啡過濾器過濾,可以去除將近90%與癌症和生殖障礙有關的塑膠微粒。另外,如果使用的是硬水或富含礦物質的水時,將其煮沸特別能有效去除塑膠微粒。因為在高溫下,水垢會變成固體,有效地「包裹」塑膠微粒,使它們更容易透過過濾器去除。 6.少買塑膠商品、化纖衣物 普利茅斯大學環境汙染專家Fay Couceiro教授說,接觸高濃度的塑膠微粒,可能會出現類似氣喘、組織損傷和纖維化症狀,但在製造塑料的環境才可能發生,一般家庭環境不會達到這樣的毒素水平。但他建議,適度換掉家中的塑料商品,例如,地毯換成非塑料地毯或不用地毯。「我們穿的許多衣服也是塑膠,避免穿聚酯纖維和尼龍材質的衣服,也能減少接觸塑膠微粒。」 7.避免用一次性包裝 生活在現代社會,飲食中幾乎難以避免塑膠,水果、蔬菜、肉類多用塑膠包裝。但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裝,如瓶裝水和即食食品,可能有助減少吃進塑膠微粒的量。

MORE

善用中醫針灸 擺脫失眠之苦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研究發現,長期失眠也是一種慢性疾病,超過三分之二的失眠症患者,其睡眠問題長達兩年以上。從中醫觀點來看,失眠又稱為不得臥、不得眠、不寐、目不瞑。中醫師建議,目前已服用太多藥物,加上有睡眠障礙困擾者,不妨利用針灸方式來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葉家豪表示,中醫對失眠可區分為「外感」和「內傷」兩方面。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於各種熱病過程中。由內傷引起者,則多由於肝氣鬱結、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痰熱內擾、胃氣不和所引起。一般來說,外感所引起的失眠,以實證較多。內傷所引起的失眠,以虛證較多。因此,長期失眠者以「內傷」所致為常見。 若從中醫病因病機來看,如果過喜、過怒、過思、過悲耗損五臟精氣,將使臟腑功能失調情志所傷導致的不寐。勞心過度,傷心耗血,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先天不足,房勞過度等,而致腎陰虧損,腎水 不足,不能上濟于心陰。或心陽衰弱,心火不能下溫腎水,心腎不交導致的不寐。 血虛肝旺,魂不守舍,或暴怒傷肝,血虛肝旺而致不寐。心氣素虛,遇事易驚,心神不安,終日惕惕,心虛膽怯引起的虛煩不眠。脾運不健,或嗜食肥甘,聚溼釀痰,痰鬱化熱,或痰邪入裡,灼津煉液,痰熱擾心神導致痰熱內擾而不寐。胃氣不和,氣機不暢,宿食內停,心神被擾導致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針灸治療睡眠障礙,常選取穴位有耳神門、攢竹、三陰交、百會、四神聰、內關等穴位處理。但是針灸治療睡眠障礙有其侷限性,往往當天針灸時會睡的較安穩,但卻無法像藥物一樣維持太久效果。此時,若能配合睡眠衛教方式,不排除可以減低安眠藥劑量。 本身害怕針灸也不想吃安眠藥者,建議要養成良好睡眠衛生習慣。上述提及穴位,也可運用指壓方式來幫助睡眠。平時也可以自行按壓耳神門穴、內關穴、攢竹穴,每次 5-10 分鐘,讓心情較為穩定,有助入睡,擺脫失眠之苦。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3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