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全球 | 人間福報

全球

馬習二會重演「世紀之握」 馬英九再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本報綜合報導】「馬習二會」於10日下午4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正式登場。前總統馬英九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下午3時55分許分別入場,兩人重演「世紀之握」,分別發表致詞,後媒體離場,馬英九以「總書記」、「習先生」稱呼,他提及「九二共識」並直球談到「1992年各自表述」的一中各表說法,後來還在講到「中華民族」時,意外口誤成「中華民國」,成為意外插曲。 下午近4點,馬英九抵達人民大會堂,而「馬習二會」場地也正式揭曉,是在「東大廳」舉行會面,這是大陸國家主席與外國元首會談常用的場地,9日下午習近平甫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在此會談,也是2005年連胡會的地點。 會見時,兩人重演「世紀之握」,兩人握手時間達16秒之久,習還微笑對馬表示,「你都沒變」。 「世紀之握」後,雙方各發表致詞,致詞中,馬英九提及「九二共識」,並直球談到「1992年各自表述」的一中各表說法,後來還在講到講稿中的「中華民族」時,意外口誤成「中華民國」。過程中,馬英九一開始以「總書記」稱呼習近平,後改用「習先生」;習近平方面,則以「馬先生」稱呼馬英九,談到堅持「九二共識」及「反台獨」,和兩岸同胞情懷等。 座位安排上,大桌上我方有馬英九、蕭旭岑,馬辦主任王光慈、政治大學榮譽教授邱坤玄,陸方則有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王滬寧和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副主任潘賢掌,等於加上習近平,有三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層級官員出馬,高規格會馬反映對馬高度重視。另,台灣青年學生坐在馬英九一行人後方。 圖/廖士鋒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前,北京今天下起傾盆大雨,早在記者到達集合場地人民大會堂北門時,就已經看到有紅地毯鋪在北門樓梯,並用黑布罩著,明顯是要保護雨天的紅毯免受髒污,不過會見時雨已經停歇。 據陸方安排,現場記者被要求「不可直播」、沒收手機等通訊設備,結束後才能發稿。在馬習會開始前,北京人民大會堂已鋪上紅地毯,雙方在下午3時55分許進入「福建廳」,馬英九、習近平兩人握手,重演「世紀之握」,分別發表致詞。 馬英九1日到訪大陸,展開11天行程,7日抵達北京,在接連參訪故宮、鳥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後,於行程尾聲之際和習近平會面,恰好與準總統賴清德今宣布新內閣,及美日菲峰會撞期,正值520前美中台關係敏感,備受兩岸和國際社會關注。 馬英九也是習近平自去年3月開啟他的大陸國家主席第三任期後,首位正式會見的台灣代表人物,兩人為時隔九年再次面對面。回顧第一次「馬習會」,是在馬英九總統任內,於2015年11月7日假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創下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紀錄。

MORE

質量為太陽33倍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黑洞

【本報綜合報導】根據天文學家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發現銀河系中迄今最大的恆星黑洞(stellar black hole),其質量是太陽的33倍。 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天文學家帕努佐(Pasquale Panuzzo)告訴法新社,這個名為蓋亞BH3(Gaia BH3)的恆星黑洞是從歐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蓋亞任務」收集的數據中「偶然」發現的。 蓋亞任務旨在繪製銀河系星圖;蓋亞BH3黑洞則位於距離地球2000光年的天鷹座(Aquilaconstellation)。 由於蓋亞望遠鏡可找出天空中恆星的精確位置,天文學家得以測量其軌道與隱形伴星的質量。蓋亞BH3的質量高達太陽的33倍。 地面望遠鏡的進一步觀測也證實,蓋亞BH3的質量遠大於銀河系現有恆星黑洞。 示意圖。圖/FREEPIK 帕努佐發布聲明稱,「沒人預料到會發現附近潛伏著一個迄今為止尚未被發現的大質量恆星黑洞。這堪稱研究生涯僅此一次的重大發現。」 恆星黑洞是大質量恆星壽終正寢、重力坍塌後所形成的黑洞,比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hole)小,而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目前仍未知。 目前人類已透過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在遙遠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黑洞,但帕努佐說,我們的銀河系尚未發現此類黑洞。 BH3是個「休眠中」的黑洞,因距離它的伴星太遠,無法剝離其物質,所以不會發射X射線,也很難被偵測到。 此前,蓋亞望遠鏡發現了銀河系中的2個不活躍黑洞,即蓋亞BH1以及蓋亞BH2。 在過去10年裡,蓋亞望遠鏡一直在距離地球150萬公里處運行,蓋亞任務並於2022年公布逾18億顆恆星位置和運動的3D星圖。

MORE

千年古蹟正消失 極端氣候肇禍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復活島上的摩艾石像,不僅是熱門觀光景點,這些石像怎麼到島上的原由,很有可能會成為未解之謎,原因是氣候變遷,導致島上出現極端降雨,讓摩艾石像遭受嚴重侵蝕;除了摩艾石像,希臘雅典衛城、中國大陸莫高窟、印度泰姬瑪哈陵、約旦佩特拉古城等千年遺跡,都受極端氣候的威脅。 酸雨襲雅典 神廟染上汙漬 摩艾石像約建於1100~1700年,推估由拉帕努伊人用凝灰岩雕刻而成,多數是一體成形,它們撐過了部落戰爭,卻面臨一個新敵人──氣候危機;凝灰岩本來就容易受到侵蝕,多年來風化、降雨,已讓摩艾石像的臉部逐漸失去鼻子、眼窩,它的手曾經突出,現在已融入身體,如今,氣候變遷加劇此現象。 Ma'u Henua原住民社區的保護員馬爾尚(Daniela  Marchan),在此負責保護摩艾石像,「由於岩層的侵蝕,這些雕像正在消失」,近期一場極端降雨,更造成石像嚴重毀損,馬爾尚藉由清除地衣、苔蘚等植物,並採用特殊處理來加固石頭,再使用防水劑保護石像免受雨水損壞,試圖修復受損最嚴重的雕像。 智利去年在保護世界遺產的預算增加了4倍,其中一部分用於修復2022年因野火而受損的5座石像,但目前卻沒有保存其他石像的計畫;對此,馬爾尚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合作只發生在某些項目上,我們需要一個保護策略,一點一點地推進。」親眼目睹摩艾石像的惡化情況,馬爾尚知道時間不多了,「國家從摩艾石像獲利,卻沒人有興趣保護它們。」 此外,雅典衛城見證了希臘古文明的輝煌,過去10多年來,暴雨、乾旱交替來襲,加上空汙、酸雨的侵蝕,導致這些2000多年歷史的遺跡受到損害,例如:衛城城牆出現腐蝕的情況、精美的圓柱染上汙漬,破壞整體美感等。 莫高窟變溼 加速壁畫剝落 希臘2004年啟動修復計畫,遺址表面的汙染,採用雷射科技替古蹟美白,但如何逃過酸雨,仍爭議不休,曾有專家建議在建築上方蓋圓頂,卻有人擔憂會改變原有的景觀;此外,位處懸崖附近的海神廟則因為海平面上升,讓地基變得不穩固。 亞洲的古建築,也沒逃過氣候變遷的威脅,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調查,大陸甘肅大雨頻率增加,變得更熱、潮溼,導致莫高窟溼度跟著飆高,加速壁畫剝落,甚至還有石窟已坍塌。 綠色和平高級研究員李昭表示,溼度達到60~65%,會導致鹽分結晶與石窟壁分離,進而引發繪畫顏料脫落或移位,加快雕像病害發生的速率。 極端降雨除了增加空氣溼度,還可能造成洞窟內漏水,且莫高窟因建在大泉河西岸的崖面,還得警惕降雨帶來的洪水威脅。 印度泰姬瑪哈陵去年遭受淹水威脅,6~9月是印度的雨季,受到極端天氣影響,降雨量忽多忽少,豪雨造成亞穆納河(Yamuna River)氾濫,甚至淹到泰姬瑪哈陵外牆和後花園。 氣候變遷加快中東地區的暖化速度,沙塵暴、野火及洪水常常侵襲埃及、約旦、利比亞等國家地區,文化遺址也飽受其害。 例如:伊拉克巴比倫出現崩解,就連重建的石膏外牆也脫落;埃及金字塔等遺跡,受高溫與潮溼夾擊而變色、龜裂;擁有超過2000年歷史的約旦佩特拉古城,部分結構也因為土石滑落頻率增加而瀕危。 

MORE

【身心連結】創造生命自癒奇蹟

文/本報綜合報導 健康與情緒有著莫大的關聯,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情緒容易緊張,長期下來不僅影響身體,恐怕還有發生癌症的風險。 德國癌症專家瑞克‧吉爾德‧哈默(Ryke Geerd Hamer)提出一項研究報告,他在研究上萬名病人後發現,癌症與病人的情緒其實是關連的,許多癌症病患在發病前3~6個月都曾經歷一些人生變故,無論是親人過世,或與摯愛的子女、伴侶交惡,或是令人憂傷的天災人禍等。 因此,他推斷如果處於衝突、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卻得不到適當的抒發時,可能會演變成癌細胞。上世紀末,美國的露易絲.賀(Louies L. Hay)被稱為身心連結的先驅,她強調正面思考有助於身體健康。然而,眾所周知的「身」是身體,而「心」指的又是什麼? 細胞受情緒影響 「心」不單指心臟,也包含腦內思考與全面性的情緒。腦神經醫學專家坎德絲.帕特(Candace Pert)博士透過實驗證明情緒不只和腦有關,傳導情緒反應的關鍵是神經胜(neuropeptide),而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情緒接收器,能夠蒐集各種指令。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訊息溝通,是仰賴賀爾蒙神經傳導(neurotransmitters)與胜,這些通稱為「配體」(ligands)。 配體就是身心對話的基礎結構,負責98%身心之間資料的傳遞。帕特博士把胜和接收器歸類為「情緒的分子」,她指出「情緒」是有形的肉體與無形的心智之間的連繫,而每一個細胞的接收器則是情緒發生的起點。在身體裡面,接收器根據生命的經驗調整生理反應,情緒影響分子,而分子影響我們的感受。 隱藏在「感覺」下的就是情緒在潛意識層進行的資料交換,因此當人能夠改變潛意識,自然就能影響身體。這就是露易絲著作常見的,以正面思考作為讓身體恢復健康的處方。這些字眼和思考,會加強大腦的神經鏈,進而改變身心的整體運作,換言之,是信念創造了實像。 心跳是身體訊息 西方傳統認為情緒來自於大腦,所有情緒只是單純精神上的外顯現象。但事實並非如此,據美國心腦關係研究權威「心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Heart Math)指出,心臟擁有獨立運作的神經系統。這好比心臟裡面有另外一個腦,會接收並且傳送訊息,組成大腦與心臟之間雙向的溝通管道,而且心臟傳送到大腦的訊息,遠多過大腦傳送到心臟的訊息。 研究也發現,大腦的節奏會主動和心跳的節奏同步,血壓和呼吸的節奏也一樣會跟進。心臟的震動頻率是身體所有訊息的總指揮,而這些在心臟、大腦及全身之間傳導的訊息,會影響行為舉止和感覺。生氣、憤怒、憎恨、恐懼等,都會造成心跳的混亂,而愛、慈悲、信心、感恩,則會使心跳平穩。知道這關係之後,就能了解處理負面情緒是何等重要。 基因隨意念改變 有人認為「基因」主導一切,某些人天生基因好,某些人則比較差。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每個人能夠存活,都是源自於本身的基因,而主流醫學的醫療系統以及大多數人的理念,也都是架構在進化論上。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教授布魯斯.立普頓博士(Dr. Bruce Lipton),在《信念的力量》書中指出,基因會隨著思考和意念而改變,恐懼本身會直接影響基因並影響健康,甚至自導自演出一場悲劇。當把責任歸咎於基因時,就會讓自己處於受害者的角色。 以目前西方國家的死亡主因,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都被證實不再只是由基因本身所造成,而是先天的基因及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立普頓博士也指出,科學家總是把基因和各種疾病的特徵連結在一起,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種種疾病的基因,關鍵差異只在於這些疾病到底是怎樣被開啟的。 空船效應 「空船效應」這個名詞源自於《莊子‧山木》,故事是說有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有一艘船朝著自己撞過來,他喊了幾聲,但是對方並沒有回應。見此情況,這個人十分生氣,便開始大罵前方船上的人,當他發現前面只是一艘空船時,剛剛的怒火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是什麼讓人產生壞情緒?其實很多時候,真正讓人陷入壞情緒的並非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人的情緒10%取決於事情本身,90%則取決於心態,只要心態轉換,就能解決90%的問題。透過心理學「空船效應」,或許你也能夠輕鬆掌控自己的情緒。 自我保護機制 空船效應在心理學上可理解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個體在面臨壓力或威脅時,大腦會迅速掃描周圍的環境,並尋找潛在危險,這種快速的判斷可能會讓個體產生錯誤的認知,引發不必要的恐懼和憂慮,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若太過敏感,就容易讓人產生極大的焦慮。 因此,空船效應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像是考生怯場、人際社交的觀點衝突、對朋友某些行為的不滿等等。而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敵意時,其實很容易將負面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甚至誤解對方的意圖。 ● 轉變心態 日常生活中,當事情已經發生且已經無法改變,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換個角度思考,學習接受,將心力轉移到更重要的事情,若始終都陷在氣憤的情緒狀態,只會讓情況更糟,既然已無法改變事實,轉換心境也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結果。 ● 學會傾聽 學會多聽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才能理解對方不同的想法和需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誤會和衝突,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此外,也可以適當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進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 ● 拓展視野 社會群體關係上難免會出現與自己衝突的觀點,對於陌生人不同的言論,其實很容易下意識地反駁和否定。但因為每個人主觀視角是有限的,不同角度的看法正好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不需要一味地反對,而應該保持開闊的心胸,虛心接納不同的意見。

MORE

金字塔怎麼蓋?最新研究說答案在「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是如何蓋出31座金字塔?包括舉世聞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在內,科學家相信,他們可能已經揭開了這個謎團。 BBC報導,根據最新一期《自然》刊登的研究,美國威明頓北卡羅萊納大學(UNCW)的研究團隊已經發現,金字塔有可能沿著一條消失已久的尼羅河古代支流修建而成,而這條支流現在就隱藏在沙漠和農田之下。 圖/Unsplash 考古學家多年來認為,古埃及人肯定是用一條就近的水路運送建材,像是在河邊興建金字塔所需的石塊。但研究作者之一的戈尼姆(Eman Ghoneim)教授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確定,這條巨型水路到實際金字塔地點的位置、形狀、規模或接近程度。」 在跨大陸的努力之下,研究團隊利用雷達衛星圖、歷史地圖、地球物理學調查跟沉積物取芯(考古學家用於從樣本恢復證據的技術),繪製了該條支流。他們還認為,數千年前的嚴重乾旱和沙塵暴埋掉了這條支流。 圖/Unsplash 根據研究,團隊藉由利用雷達技術,得以「穿透沙面,產製隱藏特徵的圖像」。戈尼姆表示,這些特徵包括流淌在「絕大多數古埃及金字塔坐落」之處山麓的「埋沒河流和古代結構」。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的昂斯廷(Suzanne Onstine)博士告訴BBC,「探出實際的支流跟取得的數據表明,有著一條水道可以用於運輸較重石塊、設備、人員跟一切,確實幫我們解釋了金字塔的建設。」 研究小組發現,這條命名為「阿赫拉馬特」(Ahramat,在阿拉伯語意指金字塔)的支流,長約64公里、寬200至700公尺,且毗鄰建於4700至3700年前的31座金字塔,有助於解釋吉薩與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墓葬遺址利什特(Lisht)之間的高密度金字塔;利什特現在位於撒哈拉沙漠的荒涼地帶。 論文同時指出,跟金字塔群的接近度顯示,這條支流「在這些金字塔興建階段期間有效與可運轉」。昂斯廷博士解釋,古埃及人可能「用河流的力量搬運這些沉重的石塊,而不是人類的勞動力」,並指「這就省了很多力氣」。 圖/Unsplash

MORE

近75%魚類體型縮水 與這2原因有關

【中央社/華盛頓綜合外電報導】科學研究顯示,全球魚類出現體型變小的趨勢。鑒於魚類攸關龐大生態體系乃至數十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找出魚兒何以愈來愈小的原因刻不容緩。 《華盛頓郵報》指出,包含北極圈的鮭魚與大西洋的鰩科魚類都出現體型變小。一份近期科研對世界近3/4的海洋魚類所做的抽樣分析,發現1960到2020年間魚兒的平均體型「縮水」。 魚類成年後益發嬌小,與過度捕撈、人為氣候變遷脫不了關係,也恐威脅到30多億仰賴海產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人們的食物供給。體型縮水讓漁獲能烹調的肉減少,科學家們為此努力想搞清楚何以魚類會因海洋溫度升高而變小。 許多海洋生物變得愈來愈小,其中一項無庸置疑的原因是海釣興盛。休閒釣者和商業漁民都喜歡捉大放小,讓體型較大的魚變少。 圖/美聯社 然而不少海洋物種未面臨過度捕撈也體型縮水,這點就耐人尋味。為調查原因,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保育生物學家科莫洛斯基(Lisa Komoroske)與同事隆海爾(Joshua Lonthair)決定自行養魚做研究。 兩人在水族箱裡飼養約400條溪鱒8個月,將魚兒們分別置於攝氏15度與20度的水溫,餵食相同飼料。實驗下來發現差異非常顯著,在暖水的鱒魚平均體型不到冷水同類的一半。 多年以來,關於何以較暖水域中的魚類成年後體型較小,主流理論認為與牠們的鰓有關。 圖/美聯社 魚類不像人類般能良好調節體溫,因而當水溫升高時魚類對氧氣的需求也會提高。一些科學家認為,魚鰓的表面積有限,難以滿足較大體型時的額外氧氣需求,從而魚類需壓抑生長。 另有科學解釋認為,魚類為求能在較暖環境存活而演化成維持較小體態,也有認為魚類其他一些鰓以外的身體系統,正限制氧氣攝入和生長。 體型較小的魚產卵量也相對少,隨海洋溫度上升這恐導致生態系統丕變;對生計倚靠海洋的人們而言,魚的體型變小也難以賣得好價錢。

MORE

學音樂活化大腦 呵護老後腦力健康

編譯/潘楠慕 音樂怡情養性,也有助大腦健康。根據英國一份研究,彈奏樂器或唱歌,可以幫助老年人保持大腦良好記憶力和解決複雜任務的能力,研究人員建議,這類音樂活動應該被視為維持腦力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份由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進行的研究以1100多人為研究對象,他們每個人的年齡都超過40歲,整體平均年齡為68歲。研究人員比較有和從未從事這些音樂活動兩組人的大腦功能數據,來探究彈奏樂器、唱歌、看樂譜和聆聽音樂對大腦的影響。 結果顯示,彈奏樂器對大腦最有好處,這可能是因為彈奏樂器牽涉到「多重認知需求」,其中,彈鋼琴或鍵盤樂器特別有益。不過,僅僅是聆聽音樂顯然無助於認知健康。 這份在英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R)支持下進行的研究,1月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發表報告。報告第一作者、艾克斯特大學專長研究失智症的教授科貝特(Anne Corbett)指出,研究透過對大腦進行敏感的測試,檢視短期、長期記憶和解決問題等各個功能,以及音樂對這些能力的影響,以更大尺度確認了音樂帶來的好處,「具體地說,彈奏樂器尤其有助大腦健康,在晚年仍繼續彈奏樂器的人因此得到額外的好處」。 研究也發現,經常識讀樂譜的人數字記憶力比較好。對此,科貝特指出,大腦就像人體其他任何肌肉一樣需要運動,「學習看樂譜有點像學一門新語言,具有挑戰性」。至於唱歌對大腦有益,或許有一部分和參加合唱團或者一個團體與眾人一起唱歌的社交因素有關係。 這項研究並未測試到晚年才首次培養音樂愛好可能帶來的好處,但是科貝特說,根據目前可得的證據,即使晚年才開始接觸音樂,也「非常有益」。 她認為,可將提倡音樂教育、鼓勵老年人在晚年重拾音樂興趣,做為宣導公共健康的「有價值」訊息,告訴人們認真考慮透過接觸音樂,主動減少認知功能衰退或失智風險,「這項研究確實表明,這可以當做改善老年人大腦健康的一部分生活方式」。不過科貝特也提醒,若認為開始學習彈奏樂器,就不會罹患失智症,「這種想法是天真的,並沒有那麼簡單」。 慈善組織「英國失智症協會」(Dementia UK)腦退化症專科護理部門副主任史凱茨(Caroline Scates)認為,這份研究結果是「正面的」,即使失智症患者失去了其他能力和交流方式,仍有能力唱歌或演奏樂器,她呼籲讓喜歡或者曾經樂於唱歌、演奏樂器的失智症病患,依然能隨手就能接觸到這些活動或者閱讀樂譜,「這可能對他們有益」。 胎兒階段 寶寶就開始學語言 準媽媽多跟肚子裡的孩子講話,或許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義大利的一份研究顯示,新生嬰兒對他們的母語的反應,不同於聽到其他語言,意味著他們還在胎兒階段就已經開始學語言。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發展與社會心理學系理論語言學教授潔爾文(Judit Gervain)說,先前已知女性懷孕晚期胎兒就能聽到聲音,在新生兒時期能認出母親的聲音,而且偏好媽媽甚於其他女性的聲音,也能認出媽媽講的語言。 但研究團隊為了進一步探究,找了49名媽媽母語是法語的新生兒進行實驗,對這些出生僅1到5天的寶寶,以不同順序播放多段錄音,每段綠音的前3分鐘都沒有聲音,之後是7分鐘分別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講述同一則童話故事,最後再一段安靜無聲到錄音結束。 實驗觀察寶寶腦部活動,顯示當寶寶聽到法語版錄音,腦部與語言感知和處理有關的訊號「長程時間相關性」(LRTC)升高,聽到其他語言版本錄音時,這種訊號就降低。其中有17名寶寶聽的法語版錄音排在最後播放,他們的腦部神經活動在錄音播畢後依然持續。 潔爾文表示,這些發現意味著,寶寶才剛出生就已經認得出媽媽的母語重要性勝過其他語言,「這實質上是促進母語學習」,而且「就算只是日常活動,例如買東西或者與鄰居交談等,都足以為寶寶的學習提供基礎」。 這項研究去年底在《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報告。研究團隊接下來希望對不同母語的寶寶實驗,尤其是亞洲或非洲地區的新生兒,來了解是否不分語言都有這種胎兒時期語言感知發展,也希望探究相對不典型的胎兒時期經歷,例如早產兒,語言感知發展的差異。 運用想像力 運動員跑得更快 想在體育課或者運動競賽跑得更快嗎?英國運動科學家找到一種令人意外的方式:發揮你的想像力。研究顯示,用積極的類比,例如想像自己像噴射機正在起飛,有助於運動員跑得更快。 艾克斯特大學運動表現與運動科學高級講師莫蘭(Jason Moran)說,透過積極的類比來鼓勵球員專注於周圍環境,可能有助於他們跑得更快,在這項研究中,這種方式使短跑速度提高了3%。 研究人員對英國職業足球聯盟青年學院20名14到15歲的球員進行小型研究,在這些球員進行短跑訓練前,給予他們不同的提示,結果顯示,例如「像飛機在起飛一樣奔跑」、或者「像踏在滿是炙熱岩漿的地上跳躍」等類比,激勵其表現的效果,比說「拉開你的髖部」、「蹬腿」好。 此外,研究顯示,告訴球員努力往某處跑,讓球員20公尺距離的短跑速度提高了3%,莫蘭認為,聽起來速度僅是小幅提升,但是反映在運動表現上的效果是「顯著的」。 這份研究報告2月在《體育科學期刊》(Journal of Sports Scientists)網站發表,莫蘭指出,引導運動員將注意力放在周圍環境,會比專注自己的身體更好,當他們開始專注於自己的身體,有可能影響本應不用思考就能自然而然進行的動作,或許還會因為太注意自己身體如何運作而分心,無法發揮最佳表現。 儘管研究規模小,而且是以具有最高足球水準的年輕球員為對象,但是莫蘭認為,這種方法易於學校推行,「老師和家長透過使用簡單的類比,就能鼓勵孩子在任何運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MORE

改變農糧生產方式 世銀:6年可減近1/3碳排

【本報綜合報導】面對減碳的議題,世界銀行今天表示,改變世界各地糧食生產的方式,將能在2030年底前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法新社報導,世界銀行發布報告提到,農糧體系的整體產銷過程所排放溫室氣體約占全球三分之一。 而這其中三分之二排放量來自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10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占據7席,中國、巴西和印度分別占據前3位。 世銀高級常務副行長特洛森博(Axel vanTrotsenburg)在序言中提到:「為保護我們的星球,我們需要改變糧食生產和消費方式。」 這份世銀報告指出,農糧產業有很大機會得以透過「可負擔且能即刻採取的行動」減少全球近三分一碳排,並呼籲各國投入更多資金來處理這個問題。 報告指出,中等收入國家應做出一系列改變,包括轉向低碳畜牧以及更永續利用土地。 特洛森博在另一份聲明說道:「僅需改變中等收入國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諸如森林、生態系統等的土地利用方式,就能在2030年底前將農糧產業排放減少1/3。」 世銀報告表示,為幫助農糧產業轉向低碳排,各國應考慮削減部分浪費的農業補助。 報告認為,像世界第4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這樣的高收入國家應加強提供技術援助,並「減少對高碳排糧食來源的補貼」;同時,低收入國家應「避免興建高收入國家如今必須汰換的高碳排基建」。

MORE

【心腦和諧】人體能量氣場原理

文/本報綜合報導 對於「氣」的研究,西方科學家早已經在進行。自19世紀中葉起,就開始投入超心理學(ESP)研究,尤其在美國杜克大學的萊恩博士(B. Rhine)成立超心理學研究所之後,更在全世界掀起研究特異現象的風氣。長久以來,科學研究大都用Aura這個詞形容人體周圍放射出來的光輪,後來也稱為人體能場(human energy systems)。 氣場如磁電能量 20世紀30年代起,許多科學家相繼投入人體能場的研究,尤其在克里安照相術發明之後,由於人體氣場可以顯影觀察,使得此類的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本迪特(Bendit)夫婦更對人體的氣場做了具體的描述,指出氣是由互相垂直的能流組成,就像電場與相應的磁場垂直一樣。 他們還發現人體各部位有許多漏斗狀的氣場漩渦,稱為查克瑞(Chakra),如瑜伽所謂的「脈輪」,或道家所稱的「穴道」。環繞人體的氣,看起來像似一個由發光霧氣構成的環團,科學家稱之為金蛋(the auric egg)。此外,目前人體能量攝影已頗為進步,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也可以根據各個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身心狀態。 脈輪能隨意旋轉 科學家也發現,人體的氣可能是透過查克瑞的旋轉漩渦進出,人體發生病變或功能失調時,相應部位的脈輪就產生異常和紊亂,能量也會減弱。這些脈輪還會受情緒和身心狀況所影響,使其色彩及強度發生變化。 為什麼脈輪會呈漩渦狀?就像颶風形成的原理一樣,氣旋轉時,順時針旋轉產生吸力,反之,逆時針旋轉時產生排力。練氣時可用意念將氣以順時針旋轉進入身體,也能以逆時針旋轉將氣排出身體。為了加強能量的吸取,練氣者會利用意念使穴道旋轉加速,以吸取更強的能量。 氣場的科學效應 在西方科學家眼中,氣的成分為何?經過全世界許多學術單位的研究,科學家以各式各樣的儀器加以檢測,已在物理、生理上出現不少有關氣的基本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 物理效應 1.紅外線效應:據研究發現,氣含有一種「低頻的紅外線」,但能量功率只有十分之幾微瓦(μw),遠不及理療用紅外線幾十瓦到幾百瓦的功率,但氣能量雖低,效果卻遠超過理療儀器。 2.低頻磁場效應:有實驗測出練氣者的發功部位有1.25~4高斯的磁場強度,而且常伴隨一些特異現象,例如頭部可經得起重物敲擊,針刺不痛、不出血等。 3.次聲效應:次聲波(infrasonic wave)是低於16赫茲、人耳聽不到的聲波。醫學實驗測出,練氣者的穴位能發出9~10赫茲的次聲波。而生物組織不顯示電特性,卻在練氣者的穴位測出靜電效應。 4.液晶效應:人體細胞膜具有液晶結構。據一項實驗,練氣者對著液晶發功時,可以改變液晶中的分子排列,據此推論,氣功可能影響細胞內外物質和能量的運輸過程。 ● 生理效應 1.腦波增強:練氣能使腦部α波有序化增強,令大腦功能處於全腦共振的狀態,使人對內部器官的主動控制成為可能。 2.新陳代謝: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測試,練氣時耗氧率下降16%,二氧化碳排出量降低14.6%,心跳率每分鐘平均減少5次,心血輸出量降低25%,顯示練氣能減緩新陳代謝,降低人體能量消耗。 3.生化參數:練氣可使自律神經較具穩定性,經實驗測試,練氣也可使體溫上升或下降,使血液的PH值、血漿激素濃度降低,能夠延緩老化,增強免疫力。 4.人體能量:德國物理學家舒曼(W. O. Schumann)表示,電學上所謂的諧振頻率約在8~10赫茲之間,稱為「舒曼波」。練氣時腦波維持在10赫茲以下,能產生諧震。日本實驗發現,禪定中的僧人,10赫茲左右的α波也會頻繁出現。  目前人體能量攝影不但能夠攝得脈輪的光彩明暗,根據脈輪的強弱判知受測者的心理狀態。圖/123RF 心腦和諧更健康 「心腦和諧」是指心腦節律同步的狀態,當這兩個器官的節奏一致並協調時,就會進入一種協調一致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各個系統會保持平衡,並增進健康和幸福感。研究顯示,練習心腦協調可以透過冥想、有意識的呼吸,以及視覺化想像的技巧,達到心腦和諧的狀態。 喬‧迪斯本札(Joe Dispenza)博士是一位神經科學家,致力倡導促進思想、身體和精神之間的聯繫,以及實現個人轉變和內心的康復。他以研究心靈的力量,以及身體透過冥想、觀想和自我療癒而聞名。 專注呼吸與觀想 冥想是實現心腦協調的有力工具。透過專注呼吸和靜觀,可以減慢腦電波和心率,讓這兩個器官協調工作。在這種連貫的狀態下,會體驗到一種內心平靜和安定的感覺,這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壓力和焦慮。有意識的呼吸是實現心腦協調的另一種有效技術。透過緩慢、深呼吸並專注於身體的感覺,就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並進入一種持續的狀態。 視覺化的想像則是另一種可以幫助實現心腦和諧的技巧。透過想像一個積極的結果並感受與其相關的情緒,就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連貫性,這可以幫助我們表達願望並實現目標。透過定期練習這些技巧,可以訓練身體更容易、更快速地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 迪斯本札博士認為,將視覺化的想像作為一種強大的工具來實現心腦協調,是體現個人身心提升和發展的最佳方法。因此,透過練習冥想、視覺化觀想,及有意識的呼吸等技巧,可以逐漸達到心腦和諧的狀態,並開發身心的潛能。

MORE

圖坦卡門有詛咒?科學家破解揭祕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埃及知名法老「圖坦卡門」(Tutankhamun)自1922年被考古學者發掘以來,詛咒傳說四起,據信多達22名考古及探險家離奇逝世,讓「圖坦卡門」法老蒙上神祕面紗,如今一名科學家聲稱已破解這項相傳甚久的「詛咒說」背後原因。 每日郵報報導,古埃及文字威脅,任何驚擾皇家木乃伊遺骸的人都會離奇死亡,死於「醫生無法診斷的疾病」,但科學家費羅斯(Ross Fellowes)表示,死亡背後其實有生物學原因。 費羅斯近日在《科學探索雜誌》發表名為《法老詛咒:與古埃及陵墓有關的異常死亡新證據》的研究論文,聲稱自己破解所謂的詛咒,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喪命,是因為「含有鈾的天然元素和故意放入密封庫內的有毒廢物造成的輻射中毒」,也就是說這座陵墓確實有「詛咒」,但卻是以故意而為的生物學方式,而非一些古埃及學家認為的超自然方式。 而接觸某些物質可能會導致罹患某些癌症,像是1923年率領考古隊打開圖坦卡門法老主墓室和石棺的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隨後罹患霍奇金淋巴癌,1939年死於心臟病發。 此外,當年與卡特一同進入墓穴的卡納封勛爵(Lord Carnarvon)5個月後死於血液中毒,但他是因為遭受嚴重蚊蟲叮咬,並在刮鬍刀割傷後受到感染。 其他參與挖掘工作的至少5人都沒有活過50歲,死因也各不相同,包括窒息、中風、糖尿病、心臟衰竭、肺炎和瘧疾等。 費羅斯指出,不只是圖坦卡門陵墓內部有過量的輻射,其他埃及墓穴中也發現「強烈的放射線」。 他進一步說明稱,墓穴遺址中存有高輻射氣體如氡氣(Radon),這大致歸因於母體基岩的自然背景,然而,其含量異常高且局部化,與石灰岩基岩的特徵不一致,極有可能有一些非自然的來源。

MORE
/7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