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命書寫 | 人間福報

閱讀

意外的禮物

文/木秦 我怕狗,牠汪汪叫的聲音很響亮,像是在向我示威;牠暴衝伸出前肢撲向我,看似想用利爪抓我;牠曾咬傷我姐的右手,手上的齒牙血印,我都記得。 婚後,他問:「你覺得長什麼樣子的狗可愛?」 我說:「灰色有鬍子,像小老頭的那種。」 天真的以為他只是問問,沒想到他開車載我去了一趟天母,竟帶回一隻四個月大的小雪納瑞。 我怕狗,絕不可能親自抱牠。回程中,我端著裝狗的臉盆慘叫,牠小小的身軀在臉盆裡滑滾。我們一樣面露驚恐,並對未來感到茫然不安。 他說他會負責照顧要我不用擔心,我臭臉完全不想理這個新來的小傢伙。但,總要取個名字,就叫波波好了,重複的單音比較好記。籠子裡沒有任何軟墊實在不舒服,就找幾條舊毛巾縫一縫丟給牠。 自此,牠吃喝拉撒都不干我的事;而他,每日開心的照顧牠那些事。後來,他回金門工作,把牠一起帶去。但,金門父母並不支持他養狗,每次回台都得帶狗搭飛機太麻煩,乾脆留在台灣比較方便。 於是,我被迫和這位不到一歲的小姐一起生活。 波波很聰明,知道我不太理她,總是靜靜的,不吵不鬧,用黑溜溜的純真眼神看著我。偶爾她會用手拍拍我,要我摸她,或是想出去散步,我會摸幾下、丟玩具和網球敷衍一下,或請她等等,她都會乖乖的等。 漸漸地,我被她馴化了。一天得帶她出去散步三次,每天下班急著回去陪她,周末幫她洗澡順便打掃,沒事就看著她、摸她,稱讚她可愛。 我知道,她汪汪叫時表示有人在門外,她伸展前肢趴人腿上是在討拍,她張口舔咬是友好的社交行為。她是我家獨一無二的毛寶貝,她認得所有的家人並友善的對待。 她的乖巧可愛,拂去了塵俗沾染的煩憂,消磨了存在但無意識的稜角。和她一起在公園散步,才開始懂得開啟五感覺察四時嬗遞,開始和陌生鄰居狗友寒暄互動。她的病老與離去,在我們眼前吐盡最後一口氣,是生命圓滿的示現,也告訴我們,人終究會走到這一步。 她用生命影響我們的生命。 波波離開八年,我們也不再養狗了。每當看見別人家的毛小孩,總會想起那十四年有她相依相伴的溫柔時光,是人生中意外且美好的禮物。

MORE

【生死自在】 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 —— 生命延畢生的解套 之方(十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的靈驗功效(續)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向各位讀者傳授了一套具體可行的實踐法門──「佛號加持心法祕笈」,能夠非常有效地協助末期親人解脫生命的困境,順利地安詳捨報善終,乃至如願往生,我還舉了一個臨終關懷的具體實例,來佐證這一套心法祕笈的靈驗功效。 我在上周文中已經鄭重地聲明過了,在此還要再一次特別強調,這一套「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的靈驗功效,絕對不是因為我個人有什麼靈異神通或者特異功能,請各位讀者千萬不要誤解、誤會及誤傳。其功效是基於諸佛菩薩對芸芸眾生大慈大悲的護念與加持,再加上我們虔誠一心念佛、觀想、祈願與回向,所產生的一種感應道交,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這一套「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的靈驗功效還不僅如此,如果大家有親人到了癌症或重大疾病,但是還未至生命末期,身體非常疼痛難忍,就連止痛藥或麻醉劑都無濟於事的話,運用這一套心法祕笈,可以很有效地幫助病人減輕身體的疼痛與心理的焦慮。在此我舉另外一個實際的案例來作為佐證,以增強大家的信心。 二○一六年一月下旬,有一位中國大陸學術界的朋友(是位院長級的大學教授),他的母親不幸罹患腦中風,已經癱瘓臥床多年了,再加上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活得十分辛苦。後來老太太又因為肺部感染以及身上皮膚潰爛,住進了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亦即加護病房),待了二十多天後,被醫院轉到普通病房,然後就靠著注射激素和球蛋白維持生命,由於身體疼痛難忍,每日都在呻吟哀嚎。 老太太意識還算清醒,但是早就已經不能開口說話了,面對這樣的困境,醫師們也都束手無策,家人更是一籌莫展。這位院長知道我多年來從事生死學研究、生死教育推廣以及末期與臨終關懷,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以手機傳送微信訊息向我求救。他請我先錄一段微信語音留言,內容是對老太太開示,讓他能夠播放給母親聽。 當時,我正在杭州旅次,陪同林聰明校長去靈隱寺拜會光泉大和尚。我收到微信訊息的時候,剛剛好結束拜會,告辭離開,正在回飯店的路上。我回到飯店之後,就馬上錄了一段微信語音留言,趕緊傳給了那位院長,讓他能夠及時播放給母親聽,我另外再傳了一篇臨終關懷的文章供他參考。 我在微信的語音留言中,用柔軟緩和的聲調開示老太太:心裡不要緊張,也不要掛礙,心情要放輕鬆,一切萬緣都要放下,在心中至誠懇切、一心一意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慈悲加持,身體的病痛就會減輕,心理的焦慮就會化解。 然後,我將「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用微信傳給那位院長,請他務必要照著我講的內容,運用在他母親身上,若能依教奉行,必有靈驗功效。 不久之後,這位院長回訊息給我,他母親聽了我的微信語音留言之後,情緒馬上就穩定了下來。接著,他們家人就照著我教的這一套「佛號加持心法祕笈」,實際身體力行,運用在老太太身上,為她念佛、觀想、加持與回向,然後很神奇地,老人家就不再呻吟哀嚎了。 後來,老太太在全家人的悉心照顧下,同時全家人也不斷地在老太太身上運用「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為她一心念佛、觀想與回向,結果,很神奇地,老太太的身心情況竟然能夠好轉到可以出院回家了,醫師們都覺得不可思議與不可置信。最後,在二○一六年十月分,老太太在全家人的佛號助念下,安詳地捨報往生。 對照這一周與上一周所舉的這兩個實例來看,這一套「佛號加持心法祕笈」的適用範圍很廣,不限於生命末期或非末期的親人,也不限於親人是否意識清楚或陷入昏迷、失智或痴呆,更不論其身心是否疼痛難耐等等,只要我們為親人虔誠一心念佛、觀想、祈願與回向,都能夠相應於親人的實際需求,減輕他身體上的疼痛,化解他心理上的焦慮,最終能夠幫助他解脫生命困境,安詳捨報,乃至如願往生。 【慧開按:在上周的文中,我去台大醫院加護病房探視、並且開示及佛號加持的那位病人(也是吳敦義前副總統的長輩親戚),他在三天後安詳捨報往生,享壽七十四歲,而非九十多歲,此乃訊息誤差,特此更正。】(待續)

MORE

【生死自在】 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 —— 生命延畢生的解套 之方(十四)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本專欄讀者的回響與無私分享(續): 在家人的至誠誦經、念佛下,植物人仍然可以預知時至、感應道交、往生淨土 上周的文章刊出之後,非常感謝玉蓮師姐又提供一些更新的訊息。因為事隔三十多年,前塵往事的記憶難免模糊,玉蓮師姐又再重新檢視,確認往事的時間起迄點,提出修訂資訊。住在台中的詹爸爸,出車禍的確定時間應該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秋天,然後一直臥床到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七月往生,前後歷時整整四年,也跨越了民國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年等四個年度。 此外,詹爸爸從醫院接回家中之後,是由詹大哥以及三位弟弟們輪班參與照顧。玉蓮師姐因為結婚後定居在台北,後來小孩在美國求學,所以經常國內外往返,因而無法參與固定的輪班照顧父親,但是只要回台灣,就會參與輪班照顧父親。 上周文中談到,詹爸爸動了腦部手術之後,就一直都沒有清醒過來,在加護病房裡住了三個月之後,轉到普通病房,又待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醒過來,但是情況很穩定。因為詹爸爸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完全沒有意識,沒有面部表情,沒有任何知覺反應,就是成為一般所認知的植物人了,似乎也就沒有繼續住在醫院的必要了。 這時詹家人面臨一項抉擇課題:是要將詹爸爸接回家中,由家人安排長期照顧事宜,還是送到長照中心由看護照顧。這個決定非常重要,關乎詹爸爸的後續照顧品質,以及能否善終往生的課題。 如果是要接回家照顧,那就需要家人付出極大的耐心、精神與體力,環視當今社會上多數的情況,一般家庭多半會選擇送往長照中心,即使勉強接回家中,也可能只是僱請看護照顧,家人的參與相對較少,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拖到器官衰竭而過世,談不上善終。 後來師姐家人不忍將詹爸爸送到長照中心,那樣形同將他拋棄了,於是決定將父親從醫院接回家中照顧,除了僱請每日三班護理看護之外,詹大哥、三位弟弟以及師姐,也參與輪班照顧,而且不單是停留在身體層面的看護照顧,例如幫詹爸爸按摩、活動四肢等等,還有精神靈性層面的照顧,例如為他誦經、念佛、持咒,扶他起來拜佛等等,這些難得的佛法薰習與佛號加持等等,就是詹爸爸最後能夠與佛感應道交、如願往生的關鍵要素。 行文至此,要特別說明一下師姐家人的宗教背景,詹爸爸本身並沒有學佛,只是一般民間傳統的燒香拜拜而已;詹大哥有學佛,但並沒有讀誦《無量壽經》,而玉蓮師姐則是學佛多年,是位虔誠的佛弟子,並且專修淨土法門,有誦經、念佛、持咒的日常功課。 玉蓮師姐說,她在美國遇到專修地藏法門的地皎法師,師姐就跟法師說,自己看到爸爸這種情形,知道是因為他的業感而在受苦;法師就對她說:你要發願念十萬遍的〈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回向給你爸爸,師姐回應法師說好,就在心中發願要念十萬遍的〈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回向給爸爸。這件事情師姐沒有跟任何人提起,只有她自己知道。 不過在那時候,師姐還有其他的日常誦經、念佛功課以及家務事要做,還要照顧小孩,生活十分忙碌,所以〈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雖然有念,但是進度比較緩慢,沒有那麼積極的去面對。後來大概過了兩三個月以後,有一天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師姐突然夢見詹爸爸打電話給她,用台語說道:「玉蓮啊!你要趕快匯十萬塊錢給我。」夢境十分鮮明,夢醒了之後,師姐直覺得這一場奇特的夢境,是一個感應的啟示。 為什麼說這一場夢境是一個感應的啟示呢?因為詹爸爸在生的時候,他從來不會跟師姐要求過什麼,特別是在財務方面,也從來不曾有過任何要求。為什麼詹爸爸會在這個時候,指定師姐要匯十萬塊給他?師姐就仔細思惟:喔!對了!她發了願,承諾要念十萬遍〈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回向給爸爸,但是還沒有念完,所以爸爸特別來託夢提醒她。 因此,從那時候開始,師姐就非常積極地持誦〈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很快就將十萬遍〈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念完圓滿,回向給爸爸。 這件事是發生在詹爸爸從醫院回到家中之後一年多的事,是第一樁感應事蹟。之後,一直到詹爸爸往生前,還有好幾件不可思議的感應事蹟,會接續跟各位讀者分享。(待續)

MORE

【生死自在】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 生命延畢生的解套之方(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 最近這一個多月來,我在多個不同的場合,無論是公開演講的Q&A時間,或是網路線上講座,或是個別私下的交流問答,都遇到不同的聽眾與讀者提出同樣或類似的問題,就是親人長輩步入生命末期的困境,不知道要如何解套,諸如:有長輩親人已經陷入痴呆、失智、失能或昏迷,乃至淪為近似植物人的狀態,經年臥床,好也好不起來,走也走不了,遇到這樣的困境,不知道該怎麼辦? 就在上個周日(元月十四日),我應桃園講堂住持覺元法師的邀請,參加在佛光山桃園新弘法基地舉辦的「慶祝法寶節──寒冬送暖『臘八粥』系列活動」,遇到南台別院的信眾,在茶敘交流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師姐就提問一個頗為典型的情境:她有一位親家公,高齡九十五歲,但是因為身體機能退化的關係,已經失智、痴呆,長年臥床,家人及親友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每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都令我不勝慨歎,所以我經常引述這句俗諺:「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此外,我早在二○一二年就提出「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的賞味期,千萬不要變成個人生命的延畢生」,之後修訂為「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階段的賞味期,千萬不要淪為自己生命旅程的延畢生」,後來又提出「生死自在三千萬」,爾後陸續加碼至「四千萬、五千萬」,乃至「生死自在六千萬」的心法祕笈,用來提醒及勉勵大家,不要讓自我及家人的生命陷入進退不得之困境。 我心中很深的感慨是:為什麼不早一點來問我呢?為什麼拖到現在這個地步,才想到要來問呢?唉!拖到現在才問,已經是拖過人生的賞味期,淪為生命的延畢生了,實在講,為時已晚。當然,也不能責怪或質問家屬為何拖到這個地步才想到要問,因為這種生命末期延畢生的困境,原本就是生命自然老化與退化的必然歷程,根本無法逆轉,也沒有人能夠豁免,故而已經遠遠超過現代醫療科技的能力範圍,連醫療團隊都束手無策,家屬親朋即使想尋求解套之方,也確實不知道該要找誰詢問。 我因為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與宗教學研究所任教,又在課餘時間從事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等實務近三十年,又常年在世界各地演講,宣導「生命不死、生命的永續經營、發願往生、見好就收、瀟灑走一回」的理念,所以經常會遇到聽眾及讀者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僅是最近這段時間,而是我多年來就不斷地遇到這一類的問題,這也就顯示此一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所以亟需跟大家好好解說一番。 星雲大師開示我們: 有佛法就有辦法! 生命末期困境的解套, 必須仰仗佛法! 面對這種親人長輩淪為生命末期延畢生的困境,連最先進的醫療科技與醫療團隊都無可奈何,難道我們就完全束手無策、聽天由命嗎?當然不是!就我的認知與經驗,並非完全都沒有任何解套之方,而是能夠運用佛法來幫助親人解脫困境。 星雲大師開示我們:「有佛法就有辦法!」面對親人長輩的這種生命末期延畢生的困境,唯有──也必須──仰仗佛法,才有可能為陷入延畢生困境的親人解套,這也就是我在本系列文章中,要跟各位讀者詳細解說的,請大家認真閱讀,特別是針對那些已經面臨這種困境的家屬,一定要「依教奉行」,切記: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其實,一期生命最理想的圓滿句點,就是我們能夠「及早準備,見好就收,發願往生,所作皆辦,預知時至,蒙佛接引,安詳捨報」,如此一來,根本就不會陷入這種生命末期延畢生的困境,這也就是我一再倡導的「生死自在六千萬」心法祕笈:「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階段的賞味期,千萬不要淪為自己生命旅程的延畢生,千萬要提早規畫、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方向及去處,千萬要保留足夠的精神與體力:作為善終及往生的正能量,千萬要及早與諸佛、菩薩加好友:天天保持即時連線(Online),千萬要提早成立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確保實現自己的善終及往生心願。」 然而,如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這種生命末期延畢生的困境,嚴格地講,乃是有情生命自然老化與退化的必然歷程,其實是無法逆轉的,既不能說是「疾病」,也不能說是「異常」,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治療」,故而遠遠超過現代醫療科技的能力範圍;萬一不幸陷入了這種困境,家人就必須要採取補救措施,也唯有佛法才能夠真正解套!(待續)

MORE

換床

文/老李飛刀 日前父親突然對我說,一會兒把地下室的席夢思床抬上來,我不睡硬板床了。 父親小時候睡在大炕上。奶奶給父親多墊了個褥子,爺爺瞪著眼說,男孩子要想腰桿硬,從小就得睡硬炕,墊那麼厚作什麼?在爺爺的教導下,父親從小就走路挺胸。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聽父親的話。 多年後,父親轉業回到市裡,住進樓房。母親買了席夢思床,對父親說,你看,還是這床舒服。父親說,這麼軟的床我睡不了,要睡你睡。母親說,你真是有福不會享。 父親也不爭辯,只是微微一笑。就這樣,幾十年過去,父親就一直睡在硬板床上。 今天父親讓我給他換床,嚇我一跳。父親是個特別堅持原則的人,這突然的改變,我還有點不適應。 我突然想逗父親便說,你跟媽去大屋睡吧,那屋裡是大席夢思床。 臭小子,快去搬床,少廢話。我要不是睡覺打呼太響……,父親看向母親,兩人都笑了。

MORE

茹素

文/艾利克 由於家人有初一、十五吃素的習慣,因此小時候我也在這個日子與家人一同吃素。那時候對素食並不排斥,但也沒特別偏愛。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於外地求學和工作後,就不像以前有這種固定吃素的日子。 或許是某種機緣,前陣子看了一些關於素食的紀錄片與資料,便開始對吃素產生了一些興趣。我並不是那種無肉不歡的人,所以吃素對我來說並不算特別困難,也不會覺得吃素是種挑戰。但我又想在時間上彈性一些,不想像家人一樣有固定吃素的日子,畢竟現代生活繁忙,難免會有無法拒絕的應酬與聚會,與素食日衝突的話會有些不便。 因此,我只要求自己每個月的幾餐吃素,吃素的日子與時間,以我自己方便為主。實施了一小段時間後,不曉得是否心理作用,發現自己在吃素的日子,心情會感到比較平靜,精神狀況比起葷食日來得好,不容易感到疲累。 漸漸地體會到吃素的好處與樂趣,開始追蹤做素食主題的 YouTuber,來獲取更多素食資訊,同時增加茹素次數。 雖然有些說法認為吃素容易營養不均衡,但我認為從其他植物性產品也能獲得類似的營養素。吃素對我來說不僅讓心靈平靜,同時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也更具有環保精神。 雖然目前還無法做到全素飲食,但或許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真正的素食者吧!

MORE

放下新生

文/堤娜 我竟不知當那條管線限制他的行動後,他的人生會在匆匆一年內結束。看著實木茶桌上一應俱全的泡茶器具,這些物品亦隨著主人消逝而再也無用武之地。 幾個月前,終日配戴呼吸器的他活得愈發辛苦,於是交代兒子若他睡著了別叫,讓他好好地走。然而不止一次,兒子發現他突然陷入昏迷便拚命呼喊爸爸、搖動肩膀、製氧機開到最大…… 當他病況急轉直下進入安寧階段,面對未知的歸期盡是茫然空虛,無論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日常都被迫按下停止鍵,希望結束又不希望結束。 愛是甜蜜的負荷?恐怕更似萎靡的羈絆……那日,他吃完想吃的東西,在眾人攙扶下上了好久的廁所,最後回到病床上時露出極度疲倦的面容,下一秒緊閉雙眼、面部扭曲,稍後竟猛烈睜開雙眼扯掉氧氣罩、手指著口。待醫護人員來查看時,他已陷入昏迷、喚不回來了。 趁著眾人處理後續空檔,我悄悄走近他,輕撫他的額頭、臉龐,除了壓抑不住的淚水與哀慟得幾近窒息,更不禁感歎人如此渺小,來去一場空。奈何,雖說生命都在劇痛中到來,但或許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當生命失去尊嚴、生活沒有色彩;當成天只能呆坐在一個定點空轉回憶;當不堪病痛折磨的他說想結束這一切時……該如何算是盡孝? 人與人之間莫若緣深緣淺,卻同樣都有緣盡的一天,曾經只覺放手多難多痛,卻沒想到不放手有多殘忍。 盼於塵緣了去時,揮揮衣袖,拋下執念;伸展雙翼,破繭新生。  

MORE

一樹玉顏醉流年

文/林新發 周末天氣晴好,攜妻兒上公園走走。沿著小徑慢行,一縷沁人的花香漾了過來,那香氣餘韻悠長。 順著花香尋去,一株高大的白蘭樹映入眼簾。我的視線落在樹梢,只見枝葉間綻放著一簇簇花瓣縴長、潔白如玉的花朵。哦,原來又到了白蘭花開的時節!駐足凝望間,潛藏於流年深處的記憶瞬間湧上心頭。 我在鄉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祖屋門前的那一棵白蘭樹,香透了我的整個童年。白蘭樹是愛花的祖父年輕時種下的,在他的悉心照看下,白蘭樹出落得高大挺拔,枝葉廣展,冠如闊傘。 白蘭花含苞時,骨朵呈淡綠色,藏身葉椏之間。慢慢地,最外層變成黃色,裂開來,褪去黃色外膜的包裹之後,花苞由青轉白,由粗短變得細長。潔白的花苞如一枝玉筆,晶瑩剔透。倏忽間,玉筆含蓄綻放,細長的花瓣一瓣瓣地散開來,恰似含羞的白衣少女,於綠野間翩然玉立。 白蘭花的花期很長,花色潔白如玉,花香沁人心脾。 剛記事時,我最喜立於樹下,抬頭痴痴仰望那一樹玉顏。待稍大些,我學會了爬樹。小小的身子時常攀附在高高的枝椏間,隨著風的舞動而搖擺,當細長的樹枝即將承受不住一個孩童的重量時,我終於在伙伴們的一片驚呼聲中,得意地折下一枝杈白蘭花。下了樹,在眾星捧月中,我按親疏關係,分發手中的白蘭花。可以說,那一棵白蘭花,是我童年最引以為豪的資本。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白蘭花不止花香醉人,且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 我那心思玲瓏的祖母,更是將白蘭花利用到極致。平日裡,她會摘些白蘭花,精心烹製出風味獨特的白蘭蒸糕,輕輕咬上一口,鬆軟香甜,叫人欲罷不能。如今想起,仍不免口舌生津。若趕上我有個頭疼腦熱時,祖母總要取白蘭花數朵,茶葉少許,放杯內沖泡後,再催我飲下,很快便不藥而癒。長大後遠離故土,有關白蘭花的美好記憶在腦中漸漸封存。然而,如今這熟悉而陌生的花香,再次喚醒了我對它的記憶。 我輕輕地拾起幾片花瓣,珍藏這分芳香,留住那分美好。 原來,初次遇見白蘭花時的驚豔,一直潛藏在我心底,如漣漪般層層暈開,化作一抹痴念。在歲月的枝頭,它妖嬈綻放,醉染流年之風,展現出生命的絢麗與曼妙。

MORE

對鏡

文/柚子 向晚 時間慢下來 慢慢緩緩 緩緩慢慢 那一朵雲 對鏡 撥弄凌亂的髮尾 平整微皺的衣裙 奔赴周而復始 始而復周的約會 風滄桑了容顏 心也疲憊 月牙彎兒的水啊 照見臉龐 潔淨心房 周而復始 始而復周 要日日展歡顏 

MORE

【生命力量】勇氣是幸福關鍵

文/本報綜合報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心理學家,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為所有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問題,提供通往幸福的途徑。面對挑戰需要培養勇氣,勇氣是一種克服困難的能力,能在實踐中逐漸養成。只要坦誠,以勇敢面對挫折,成為更堅強的自己,任何一種方式都行,生命不是一條單行道,人人有權利往更好的方向去。 個體心理論點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動態的心理治療方法,相較於描述性方法專注於研究觀察到的事件,動態方法更關注於探究個人行為的底層原因。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點,是將每個人視為由環境塑造的獨特個體,而不是將人分到主觀的系統中,而其中有3個重要的關鍵論點。 ● 優越與自卑: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到追求優越感的驅動,而早期與家庭、同儕和成人的互動,能形塑出心理的自卑感和優越感。面對自卑感自然的反應是產生補償作用,透過發展自己的能力,來克服真實或想像中的自卑。 ● 社會脈絡:阿德勒也強調理解個體社會脈絡的重要性,包括出生順序、生活方式和親子教育等。他認為,獲得歸屬感、感受自我重要性的存在感,是驅動人類行為的動力。 ● 個體唯一性:阿德勒將所有人視為獨立的個體。他關注塑造個體的外部和內部過程,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人格產生影響,這使他與弗洛依德著重個人病態因素的精神分析方法有所不同。  以勇敢面對挫折,成為更堅強的自己。圖/123RF 挑戰人生革命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一件事情是創傷還是經驗,會因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一個人決定要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都是自己所選擇,但卓越並非是透過與他人競爭來實現。有「被討厭的勇氣」,並且不在意別人的課題,才能讓心更自由。 ●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在阿德勒的理論裡,並非心理創傷或是任何不幸造就現在的自己,而是自己「創造」了心理創傷和不幸。能夠改變你的,其實只有你自己。 ● 問題來自人際關係 世間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無法認同自己的人,常常都是因為害怕自己不被人接納,而選擇先否定了自己。因為缺乏自信,而選擇封閉自己。  有「被討厭的勇氣」,並且不在意別人的課題,才能讓心更自由。圖/123RF ● 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紛爭,大多是因為干涉他人課題所致。關於自己的人生,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至於別人對我們做出什麼評斷,那是別人的課題,無法干預。 ● 無條件的信任關係 阿德勒認為,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共同體」,而不是競爭對手。人們總在每日生活中汲汲營營與他人競爭,其實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無可取代的,試圖擊敗他人,並沒有意義。 ● 人生幸福取決自己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善」而行動,但這個「善」是依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而產生,未必是普世價值。換言之,所有的「幸福」與「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 認真活在每個當下 阿德勒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的觀點——「甘於平凡的勇氣」,尤其是專注於「當下」,人生最重要的是「現在」。人生的歷程,並不僅僅在於成功的瞬間,而是完整的實現過程。  人生的歷程,並不僅僅在於成功的瞬間,而是完整的實現過程。面對挑戰需要培養勇氣,勇氣是一種克服困難的能力,能在實踐中逐漸養成。圖/123RF 富蘭克林效應 有人總是擔心帶給別人麻煩,但你可知道,其實有些人際關係是麻煩出來。不麻煩別人,關係就無從建立,這就是所謂「富蘭克林效應」。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富蘭克林就洞察到這一點。 求幫忙 化敵意 18世紀末期,富蘭克林還只是一名議員,他在議院發表演講時,有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意見,並且激烈地批評富蘭克林的觀點。富蘭克林知道這位議員固執難纏,卻非常想爭取他的認同,但富蘭克林採用一種另類辦法。 他打探到這位議員家中收藏了一本絕版的稀世珍書,於是他恭敬地寫了一封信,信中隻字未提政治上的意見,只說對議員家的這本藏書興趣濃厚,不知能否借來看幾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議員二話不說便把書送過來。富蘭克林於一周後歸還書,並附上一張字條,表達感激之意。 之後,雙方的關係因此產生了變化,這兩位議員化敵為友,對方也表達了對富蘭克林的認同,最後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友誼持續一生。 好關係 靠麻煩 富蘭克林說:「曾經幫忙過你一次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忙你一次。想取得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這也許顛覆了大家的認知,但這種特殊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此效應得到了驗證,這個顛覆人們原有認知的心理現象,如今廣泛運用在人際關係中。 常以為麻煩別人會給他帶來困擾,從而引起對方反感,所以盡量不請人幫忙,甚至寧可選擇放棄,也不願意麻煩別人。但實際上,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沒有互相麻煩,關係就無從建立。讓他幫你一個忙,這會讓他感受到被認同和重視,能夠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我們通常認為「禮尚往來」,只要不斷付出就能得到回報,所以想要討好他人,總是一直付出,但結果往往卻不如人意。實際上,付出在人際關係模式不一定適用,一味付出可能得不到回報,但根據「富蘭克林效應」,讓別人為你付出反而可能更有效。 少給別人添麻煩的確是一種良好的本質,但適度請求他人的幫助,也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想要與人建立良好關係,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吧!讓他為你付出,進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由此重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MORE
/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