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兩性關係】 躲避球風波

文/何綺華、傅楷婷 一聽到體育課要打躲避球,我就希望能頭痛、肚子痛,什麼痛都好,找個藉口溜掉。因為每次男生都堅持男生一隊、女生一隊,體育老師沒辦法只好同意。這時女生就暗暗叫苦。 放眼看去,外場都是人高馬大的男生,內場卻是嬌小的「女人國」。不用打也知道誰會贏。一開打,男生就想把女生「剃光頭」,所以球速變得非常恐怖,平凡的球轉眼間成了大火球似地,在場中飛來飛去。女生看到球飛過來,擠成一堆,尖聲大叫,有人像腳底著火似地跳來跳去;有人抱頭大喊救命;我更是像被貓追的老鼠,拚命地找縫隙躲。男生在外場笑得人仰馬翻,真是好討厭! 男生使盡力氣砸最膽小的女生,蓓蓓就「中彈」蹲在地上哭了。這時我叫男生手下留情,他們卻耍寶,大唱:「小姐,小姐,別生氣,看你老爸流鼻涕……。」老師叫他們別唱,他們還是有一聲、沒一聲地唱著。當然,他們的下場都很慘……。下課時,老師說:「男生愛唱歌,繼續留在操場唱,唱到上課鐘響。」老師還要他們改歌詞,他們二話不說改唱:「小姐,小姐,別生氣,看我感冒鼻涕流滿地……。」總算把女生逗笑,而且笑得肚子好痛! 悄悄話 楷楷:臭男生,都不懂得憐香惜玉! 姊姊:下次建議老師分兩隊,男女人數平均。 楷楷:臭男生不要跟女生一隊啦!(摘自《小迷糊楷楷的爆笑生活3:誰是大嘴巴》,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何綺華 曾任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新北市汐止動態閱讀協會理事長。潛心國語文教育長達30餘年,為著名的寫作教學師資培訓講師,並擔任兒童戲劇教學指導。自1998年起常應邀前往大陸各省市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做教研報告與教學示範,致力於推廣兒童文學交流發展。 傅楷婷 美國德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康橋國際學校小學部老師、美國德州Children Autism Center行為治療師,現任星采兒童發展中心(Heartland ABA Center)創辦人、ABA學習中心行為治療師。

MORE

【創作有方】 二層故事法

文/蔡淇華 一樣是鋼彈類型片,筆者看完《變形金剛》,走出戲院時,感覺到空洞悵然。但看完《鋼鐵擂台》,卻覺得一顆心滿滿的。思考觀影經驗的殊異,發覺不在於製作成本高低,而在於劇本主題層次的經營。 藝術好壞的評斷標準,是「有意思」,也就是不能停留在表層,要有「第二層」的意思。 《變形金剛》的故事「失之太直」,只停留在絢麗的打鬥。然而《鋼鐵擂台》的編劇卻願意在老哏中玩出新意,用心走向更深層的人性。《鋼鐵擂台》劇末,機器人亞當的聲控裝置被對手擊毀,兒子只好將亞當切換至視覺模仿模式,並要父親在場邊揮拳,讓亞當模仿,最後竟然逐漸扭轉頹勢。這一幕設計很少被影評人提起,然而卻完全點明親子教養的真諦:教養孩子,不能只用嘴巴,要用行動做給孩子看。因為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是這樣精準的故事設計,讓《鋼鐵擂台》比《變形金剛》的藝術高度,更上了一層。 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Paul Remark)於一九二八年出版的小說《西線無戰事》,故事結束在男主角死於狙擊。「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是那麼沉寂和那麼寧靜,戰報上僅僅用一句話來概括:西線無戰事。他是往前面仆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得出來他受的痛苦並不長;他臉上的表情很安詳,差不多像是滿足的樣子,高興結局已經來臨了。」 無戰事、安詳、滿足、高興,是字面表層,卻更深刻反諷「西線有戰事」,以抗議一戰時,德軍大量的傷亡。這部小說反戰的「第二層涵義」太明顯了,難怪於一九三○年代被納粹德國查禁。然而好的藝術是永恆的,《西線無戰事》二○二二年被重新拍攝,代表德國角逐第九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終獲頒最佳國際影片。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於一九八四年所寫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男主角只想追求輕盈沒有責任的愛情,然而卻發現那種輕盈,允許女主角去尋找其他伴侶,卻會帶給心靈無法承受的沉重。所以這本小說真正想探討的,是與書名相反的「第二層涵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是這樣的在愛情沉重的負擔與燦爛的輕盈間,做反覆的辯證,顯現出生命多層次的樣貌。 動機也有層次 故事是「動機」加「行動」的輪迴,動機是鼓動故事不斷前進的主要力量。例如觀看《阿甘正傳》,看不懂的人,只會對無厘頭的情節莞爾一笑,以為阿甘忽然跑出宅邸,並且欲罷不能橫越美國,一跑三年。當人們問他為何而跑,他只回答沒有原因,其實不然。阿甘生存的最大動機,是「歸屬感和愛」。 如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尊重」、「自我實現」。「生理」與「安全」需求對阿甘而言,根本不放在眼裡,他可以不要命的一再衝回叢林裡救人,也可以致富後將財產都送人,如他說的:「一個人真正需要的財富就那麼一點點,其餘的,都是用來炫耀。」他智商不高,但他很清楚說出:「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可是我知道什麼是愛。」 失聯多時的珍妮主動來找阿甘,吐露愛意,溫存一夜後,竟在隔日清晨不告而別。茫然不解的阿甘,才會因為珍妮跑起來。因為最初是珍妮叫他快跑,躲避霸凌,所以跑步成了他人生遇到困難時的最好解藥。當阿甘失魂落魄時,他思念珍妮的方式,就是跑步。《阿甘正傳》推動情節的內在動機,是「愛」。 又如《金法尤物》上演至今二十年,仍然成為許多影迷的心中經典,是因為女主角一開始是個樣板的「金髮美女」,為了「搶回男朋友」的「外在動機」而去念哈佛。但最後卻從「捍衛女權」,得到「自我實現」的「內在動機」,因而找到讀書的樂趣,最後甩掉智識不如他的前男友,以榮譽生畢業。 事實上,不管是娛樂片或是藝術片,幾乎都可以在主題層次的深化中,讓主角找到更深層的「內在動機」,因而成就偉大的故事。以後觀影時,讀者不妨思考主角行為動機的轉變;甚至在撰寫小說或劇本時,除了寫表層的故事,也別忘了往人性的需求,一層一層的挖下去。(摘自《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故事點石成金30法,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成名作》,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蔡淇華 1966年生,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台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台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 出版著作:《青春微素養:36個通往更理想自己的基本功》、《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MORE

【書頁微光】 正念飲食 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文/洪晟庭 國際權威的成癮精神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博士,今年三月在台灣推出新作《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他之前在TED演說的影片「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觀看數將近兩千萬人次點閱,這次他要翻轉眾人對「正念飲食」的看法。 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運用正念飲食的觀念,先發覺自身舊有、對身心無益的飲食習慣,扭轉自身與食物間的關係,擺脫情緒性進食,善用覺察,打破舊有的自我批判、自責、羞愧的迴圈。 覺察專注、自我疼惜 我自己是胎裡素,意思是媽媽懷孕時就吃素,從小被家人疼愛,常被長輩餵食,養大胃口。當別人得知我吃素,體型卻如此龐大,都感到很震驚,疑惑為何吃素可以吃得如此肥胖。 小六時,我的體重達64公斤。青春期曾刻意減少食量,以不健康的方式快速瘦身,但難以抵抗想進食的欲望,不久後又會暴飲暴食,反覆復胖。從小到大,試過各種方式,先後減重七次,直到讀了這本書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專注地吃眼前的食物,專心品嘗它,大腦與身體會告訴你,食物真正的味道、質地、口感,是否對你的身心有益。 世人總是透過不夠健康的手段(比如說節食)來維持身材,書中告訴你別用「意志力」來完成你的目標。這樣很容易因為限制重重的飲食模式,出現自我厭惡、自我批判等情況,他列出21天的練習,教讀者循序漸進地學會運用「自我疼惜」來鬆綁對飲食的焦慮。 書中出現的覺察、專注、自我疼惜等這些關鍵字,意指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仔細察覺情緒、生理機能的變化,理解是因生理性的飢餓而進食,而不是情緒或壓力一來,就想靠吃喝來紓壓,久而久之形成自動化進食的無益習慣。作者強調:「覺察,是我們改變行為所需要的一切。」 辨識假餓和真餓 賈德森博士用科學方法、實務經驗設計出一套流程,除了找出原先飲食習慣模式,還能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帶來的獎勵價值,幫助我們建立更有益的習慣。 舉個例子,當讀到這裡時,我跑去超商,買喜歡吃的素食泡麵,以前我的吃飯速度很快,這次照著書裡作法,專注地品嘗泡麵,突然感覺沒想像中好吃了,只剩下一股油膩感,這時大腦就會記住這個感覺,之後我就會慢慢遠離泡麵,只要夠專注,大腦會告訴我們,哪些食物對身體是有益的。 作者提出的飢餓測試,可以辨識吃的衝動是來自於情緒、飢餓或習慣,愈常練習,就愈能對假餓和真餓的信號辨識自如。以前我常在辦公室吃零食紓解工作壓力,現在,我的抽屜不再需要放零食了。因為能覺察到不是真的餓,身體會運用一切方式給予回饋訊號,只要我們足夠專注。 最後,這本書也打破不少人的觀念,以為正念飲食就是「慢」飲食,「正念=慢慢來」很可能成為大腦預設的概念,在我們做不到時批評自己。作者說,正念並不一定要這種樣子,我們也可以吃得很快,同時又足夠專心吃,時時保持著好奇心,讓吃東西變得更有樂趣。

MORE

【Herstory92】南韓藝術家 金賢貞 用畫畫自我療傷

文/楊慧莉 金賢貞,是近年來作品能見度頗高的南韓藝術家。她的作品超現實又富詩意,經常成為其他產業商品的主視覺。日前,她出版個人圖文傳記《I NEED ART:關於我,Henn Kim的成年記述》,揭露自己私密的情感和回憶,讓人見識到藝術的救贖力量…… 獨樹 一格 黑白做畫引人入勝 金賢貞(Henn Kim, 1982-)是出生於蔚山、十九歲到首爾打拚的南韓藝術家,以詩意、些許夢幻又極具張力的黑白插畫見稱。她曾為平面設計師,任職於設計相關產業,二○一五年起,成為獨立插畫家及藝術家。她的作品能見度極高,除了出現在《GQ》、《大誌雜誌》、《Vogue》等諸多媒體,也在書封和時尚品牌商品上可見。她也有自己的出版作品《星夜迷夢》(Starry Night, Blurry Dreams),並曾在香港及南韓辦展。 十七歲墮入憂鬱 日前,繼《星夜迷夢》之後,金賢貞出版傳記圖文書《I NEED ART:關於我,Henn Kim的成年記述》(二十張出版),讓人一窺她的成長過程和感情澎湃洶湧的內心世界。這本書以圖文並茂方式闡述她幾個重要生命階段的心路歷程。讀者看完之後,對創作者如何走上藝術之路,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原來,金賢貞從小就會拿起筆畫畫,她認為是深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後來,她去念藝術學校,老師要她看著石膏雕像作畫,她覺得不管是從藝術和個人觀點,所見和所繪總有落差。於是,她不再臨摩,開始將心中冒出的景致和文本直接畫下和寫下。 青春時期,金賢貞突然不想說話了。根據她的自白,「我十七歲時,為憂鬱和失眠所苦,大概有兩年時間,我不太說話,也沒什麼朋友。我的腦袋充滿了一些字眼和影像,但我無法透過口宣洩,只能透過藝術表達。」自此,她開始透過一枝黑筆尋找出口,因為那些憂鬱和無法說出的心緒揮之不去,必須用繪畫化解。她當時深感唯一讓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情感轉化為藝術。 用色偏好與原因 金賢貞創作時,善用陰影,表達內心世界,特別是陰暗、脆弱的情感,或是連她自己都不那麼清楚的面向。她的畫作充滿綺思異想,有點黑暗,但又美麗,藉此表達她不切實際、有些好玩又似非而是的世界觀,但有時只是想顯現她內在感受到的世界和平與美麗。她坦承自己對情感以外的主題並不太感興趣。 由於作品都以黑白呈現,讓人不免好奇金賢貞對顏色有何偏好。對此,她表示,「我喜歡所有顏色,特別是紫色和黃色。不過,黑白也是顏色啊,而且兩者的相遇,呈現出憤世嫉俗、對比反差又強烈的效果,總能表達我想要的感覺……而黑色本身的表現效果特別好,且未必是負面情緒的表達。愛、人際關係和自我探索都適合用黑色呈現。」 此外,當年,她就是用「黑」筆在筆記本上塗塗寫寫,宣洩自己的憂鬱情緒,讓腦中的一切以圖像或短語躍然紙上,創作出她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插圖風格。金式風格,就此成形,簡潔、俐落又極具內涵,她個人非常喜歡。 金賢貞創作時,會先畫出一個概念,然後一直畫,畫到差不多時就會出現「啊,我畫好了」的感受。她自忖這比較像是一種直覺,而非技法。 創作動機在交流 目前,金賢貞在媒體社群「Instagram」的粉絲追蹤人數近百萬,是該平台最受歡迎的插畫家之一。這是因為她的作品很容易引發共鳴,比方說,她透過巧筆細膩刻畫出戀愛者想念、等待、心碎等複雜情感。 有些主題會在金賢貞的畫作中一再出現,如大自然、太空、人際關係等。她藉書本、花朵、檯燈等一些日用品,以隱喻式的方式表現主題,不費吹灰之力的將熟悉與超現實融合在一起。看她的作品,像用眼睛讀一首詩,給人超現實又寧靜致遠的感受。 曾於受訪時被問到「如何為粉絲持續畫出創新式的作品?」金賢貞的回答是,「我的創作動機不是需要創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是我認為粉絲們會對我透過藝術表達的情感和世界有共鳴。他們可以一同感受我所分享的世界,這也是為何我要督促自己對自身情感和藝術真誠。因此,我不會用『創新』形容自己的作品內容,而是『誠實又原始』。」 融入藝術 表情達意自助助人 近年來,因與眾多潮牌精品合作,金賢貞的作品能見度不僅益加寬廣,更從平面走向立體,可讓人穿在身上或把玩。比方說,她與時尚品牌「Charles & Keith」攜手推出「Heart Is Every Wear」黑色限定系列,在系列中的每件商品放上她最具代表性的心臟作品,希望購買商品的主人,有了她的心臟意象加持,能勇敢而自信的表達內心情感。 另外,金賢貞跟潮玩品牌「Mighty Jaxx」合作,推出藝術家系列八吋 「Booby Trap」 (詭雷少女),把她的平面人物變成立體公仔。這次同樣運用到心臟的意象,只是方向有所不同,想藉由公仔表達「當你太興奮、太緊張,如達標或遇到愛慕的對象時,就會怦然心動」的心情。 轉化悲傷為藝術 即便成為眾多潮牌競相邀約的聯名藝術家,金賢貞的國際知名度早在多年前打開。二○二○年,英國迷你影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爆紅。故事改編自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於二○一八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作品書封上的插圖即金賢貞的作品。她後來又因影集而有幾幅新的創作。 影集上演期間,金賢貞曾接受BBC專訪,談及自己的成長和創作歷程。回憶她那幅在《正常人》封面上的知名畫作,金賢貞表示其靈感來自「讓愛保鮮」的概念,「就像罐頭食品有一段很長的有效期,我們都想處於戀愛裡,也希望愛的記憶能持久。」她覺得這故事中的女主角瑪麗安跟她自己有很多相似點,而這個故事中男女主角不成熟、沒安全感的關係是每個人在年輕時可能都曾有過的。 訪談當下,金賢貞也已從一個夜貓子,因難以入睡而必須作畫,變成可正常專注於工作、享受創作,並從中感到幸福、放鬆和平靜的人。不過,畫畫始終對她而言,就是一種治療,「畫畫就跟其他人去看精神病醫師或與朋友交談一樣,最後,我的痛苦和悲傷成為我的藝術。」 分享蛻變的喜悅 金賢貞於多次訪談中透露她作為藝術家忠於自我的精神。舉例而言,她一開始會著迷於粉絲的回應,但她現在已不太看回應了,甚至畫出別人可能會喜歡的插畫作品,但只要自己沒那麼喜歡,就不會發表,「我畫畫是為了自我療癒,只有我滿意了才能算是我的作品。」 對於那些也想拿起畫筆及尚在探索世界的粉絲,金賢貞的建議是堅持下去,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你可以創作自己的世界,並邀請他人進來,前提是專注於自己真正喜歡而想做的事。」 事實上,金賢貞的故事就是她對粉絲建議的最佳明證。而她將自己的故事以幾個重要階段濃縮在近作裡,從十七到十九歲的憂鬱期、二十二歲與人戀愛到二十六歲的上班苦澀及三十三歲的喪母之痛,如實描繪出生命中悲喜交加的思緒,讓人心有戚戚焉。 曾於訪談時,被問及如果不當插畫藝術家,會做什麼?金賢貞回答,「我會找一個可表達自我的工作,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工作不適合我。」 對於藝術創作最喜歡的部分又是什麼?她則說,「我可以跟人分享一些事,而不用動口表述,人們如果能感同身受我所說的事,我就能安慰到像我一樣的人。」 關於金賢貞以上所言的諸多心緒、動念,讀者都可從其近作中得到印證,並分享作者從困頓到學會自愛的成長喜悅。

MORE

【經典新話】化身最高級的電影文學《彗星美人》

文/陳煒智 大概是在剛上國中的時候,認識《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這部影史上第一部創下十四項奧斯卡提名紀錄的超級名作。 上了高中,第一次在錄影帶上與《彗星美人》正式見面,此後反覆品味,幾乎熟背,編導約瑟夫孟軻維茲(Joseph Mankiewicz)的文字、調度、概念,以及他剖析人性的態度和視角,不知不覺也滲入我的藝術認知,化成我創作時的DNA。 《彗星美人》故事脫胎自雜誌上一則輕薄短小、由真實經驗添油加醋,敷寫而成的短篇小說,電影劇本保留原作提及的百老匯劇場藝人藝事、台前幕後,再根據編導的親身經歷和文化想像,皴染成一整幅眾生相,情節聚焦在醜小鴨如何於八個月之內帶著笑臉踩爛所有幫助她的貴人,搖身變為孔雀,而且即將飛往好萊塢轉生為鳳凰。 留下永垂不朽的形象 編導在推衍這個故事時,採用多視角、多觀點的方式,由一場頒獎典禮出發,典禮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內心小劇場,眼睛盯著台上受獎的新銳女星伊芙,也就是片名直指的Eve這個角色。於是,我們跟著編劇家的太太回到八個月前,由她帶我們進入這段故事,然後由前輩女星接棒,視角轉到她身上,之後再轉、再轉。多重視角、多重觀點,像馬賽克拼貼一樣在你我面前組構成Eve的多重形象,我們因此了解「關於伊芙的一切」,也就是片名:All About Eve。 與此同時,編導還在原著故事之上添加了一個精采絕倫的角色——毒舌劇評人。他不在局裡,他「旁觀者清」,他由另外一個不同的維度把手伸進來撥動、操弄、調整、控制,進而「造就」了僅花了八個月就破繭重生的豔麗孔雀。這個角色的台詞犀利精準,舒緩的態度中棉裡藏針,他的聰敏、機智、學識,全是應對進退時的武器,這個角色的名字也是影史津津樂道的「妙名」,叫Addison DeWitt,其音韻之鏗鏘剔透,還暗藏「wit」(機智)一詞為之姓氏,與全片處處機鋒的台詞長相左右。 主要演員由一代影后貝蒂戴維斯領銜,飾演人在頂峰但華年不在的百老匯話劇天后,萬能綠葉塞瑪麗塔飾演她刀子嘴豆腐心的貼身女傭,曾以毛姆原著《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勇奪奧斯卡女配角、日後也將以《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名留影史的古典美人安貝絲特(Ann Baxter)出飾伊芙,還有紐約舞台的經典女丑瑟蕾絲荷姆放下搞笑身段,出飾貴氣十足卻也成熟世故的編劇家夫人。更有喬治山德斯第二次拿下奧斯卡男配角獎,憑的就是劇評人的角色,自此成為影壇、劇壇、流行文化史當中永垂不朽的藝術形象。 關於失敗成功與人性 兒時看《彗星美人》,欣賞的是它表面的熠熠星光、精采的台詞拋接,還有萬花筒般的敘事結構、場面調度,當時還戲稱說它是一部「上乘肥皂劇」,直到影片最後十五分鐘的高潮,頒獎典禮之後,伊芙終於不再是「別人眼中的伊芙」而是「自己」的時候,方由「肥皂劇」迸射成為「經典」。 這自然是很粗淺的不成熟意見。約末十五、六年前,終於第一次在大銀幕親炙《彗星美人》,幾年後又有機會再看、三看,不僅不厭,愈看愈有味,就像拜訪老朋友時依然能一再被對方的智慧和深度感動,一再得到驚喜。 這部電影沒有什麼華麗的聲光效果,只有一個又一個源自於生活、高出於生活,「larger than life」的角色,精采的連篇台詞,炫麗的連場表演,每位演員都比單純的「寫實」表演再多給幾分幾寸,讓整體的演繹添上強烈且華麗的「戲感」(theatricality),張力十足,遠勝特藝七彩、豪華闊視、立體音響所帶來的視聽震撼。 如今再看,兒時眼中的「上乘肥皂劇」已經更上一層,化身成為最高級的電影文學,既是語言文字的文學,也是光影、表演、攝影和剪輯等等綜合藝術的「文學」。它深入淺出、悠遊自得的敘事姿態,在全片最終的三面鏡前,以一言不發的微笑答禮,終結了所有情節線索,同時開啟無窮無盡的回味和想像。 「All about Eve」的故事講完了,但鏡中的你我,一定也有值得講的故事,關於野心,關於失敗與成功,關於人性。

MORE

張清芳唱出從容豁達 歌壇東方不敗

文/袁世珮  從穿著校服皺著八字眉唱歌的女學生,到銷量無敵手的「東方不敗」,個頭小小的張清芳有著巨大的能量,天賜的好嗓音送她站上歌壇的頂峰。 但張清芳說:「我不是被栽培的,我沒有被期待,我甚至覺得我怎麼可能去唱歌。」可是她寫下華語歌壇神話,轉身風光嫁人,雖然結局依舊是分離,但人生一場激情過後,現在的她經營自己的生活。 張清芳「東方不敗」的名號得自實實在在的成績,1985年出道後發行約30張個人專輯,幾乎都有數十萬至百萬張以上的銷量,8度入圍金曲國、台語最佳女歌手,兩度封后。光芒萬丈的歌后,曾經泯然於眾人間。 「我是多出來的孩子。」張清芳在家排行第5,上有兄姐,還有一個弟弟,夾在中間的小五是個安安靜靜的乖小孩,自嘲是長得不好看,不被注意、不被培養。現在回想模糊的童年,她甚至記不起任何同學的名字。 跟著爸爸唱歌 發覺興趣 張清芳比喻,如果她的年少時期是一部電影,就只會有一個胖胖的女生坐著吃東西,「每天像媽媽說的一樣,如同一顆球滾回家,有一點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知道,我會唱歌。」 聲音是上帝給的,愛唱歌是受父親影響。記憶中,如果一家人出門,張清芳一定坐在爸爸旁,爸爸跟著卡帶唱歌,她就跟著爸爸唱,常常是日文歌,她這樣學會唱〈孤女的願望〉。 少女阿芳發現自己可以唱歌、開始知道自己的興趣就是音樂,她去看電影、聽民歌演唱會。 這樣的張清芳,似乎有了存在感,專科時期不再是小透明,像留聲機一樣唱著同學愛的歌,老師得知了,總是指派她去比賽,甚至校內、外的活動,都派她登台演出,如此一來,學生圈紅了一個「很會唱的張清芳」。 再之後,同學幫她報名「大學城」民歌比賽,成為她歌唱路上的第1位貴人。張清芳清亮的歌聲一舉摘冠,因為節目很紅,舉校歡騰,可惜第2集就輸了,卻迎來唱片公司,她簽進點將唱片,1985年專科四年級時推出首張專輯《激情過後》。 歌曲大紅 上節目遇困難 張清芳一曲成名,一出道即站在高處。 「我成名之後,有苦半年啦,因為長得不好看嘛,沒辦法上節目。」她記得那時的老闆桂鳴玉看著無用武之地的化妝箱搖頭:「怎麼辦啊,都上不了節目。」 拍封面照時,公司也覺得張清芳穿什麼都不好看,不好做造型,最後決定既然是學生,就穿制服。而當時最紅的歌手都要上《雙星報喜》這些最紅的節目,張清芳說:「我是歌曲在全國校園都紅了之後,才有人找我去。」 張清芳錄影時遇到第2位貴人王偉忠,因此被安排上《周末派》,主持人張小燕早得知校園裡有這號人物,特別介紹她。張清芳從觀眾席走上台,「我就大紅了。我那時候才知道,要低著頭進學校。」 她每天從校門到教室要穿過整個操場,上節目紅了之後,大家都在上面看誰是張清芳。「天哪,我頭都不敢抬起來,因為就是不漂亮嘛。」她盯著自己學生裙下粗粗的小腿和黑皮鞋,悶頭走進教室,「真的不太適應,因為沒有被栽培嘛。」 內心有信仰 淡泊喜樂每一天 「我現在就是照顧我媽,因為我30幾年沒跟她住在一起。」張清芳替母親弄了一個大套房,把最好的窗景留給媽媽,「誰知她就把簾子拉下來,說台北101尖尖的,不吉利。」 被女兒接過來住豪宅,一直很獨立的老太太一下子不習慣,還在研究怎麼坐公車。張清芳告訴媽媽,現在出門不必搭公車,但要和自己說一聲,類似這樣的小事,都還在磨合。 母女的信仰也不同,母親信佛教,張清芳信基督教,每天會向她的神為母禱告。 信仰,是張清芳的依靠。「我的事情都是攤著的,大家都知道。」那些年少成名、那些感情與婚姻的事,世人當娛樂新聞看,當事人的她需要有生活上的導師,那便是信仰。 從不自信到自信、從愛唱歌到歌后、從歌后變貴婦,又從「宋太太」變回「張小姐」,不曾被刻意栽培的張清芳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歌迷們都記得,婚姻中的張清芳要拋頭露臉唱歌是要經過批准,那未來呢?「我很難講我以後還會不會唱。」張清芳說:「我覺得我的露面要有價值,以我的年紀和人生經驗,不需要為了什麼一定要站出來。」 未來難說,年過五旬的她,因著信仰每天喜樂,「我沒什麼東西非要不可、也沒什麼東西少了會很難過,大愛大恨愈來愈少了。」 回看自己一路風華,張清芳淡然說:「走過的人生,我都接受。」「東方不敗」如今的日常,是訪問結束後,回家吃幾口餃子,再趕著去看一場電影。 專輯張張大賣 幫助父親治病 總說著自己不夠漂亮、條件不好、沒什麼好和別人比較的張清芳,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自信?「我開始可以上很多節目、我的歌不會被剪掉時。」 那也是出道2、3年之後。合約換了、版稅多了,自己搬出來住,開始可以拿錢回家了,張清芳開始有底氣,也能享受在圈子裡的生活了。 「我不是有一個封號『東方不敗』嘛,就是因為每張都賣。那時影壇是林青霞,歌壇就是我。」張清芳說,這頭銜是記者封的,此後一直跟著她,「我一出唱片,別人就開始避,不要同期發片。」 張清芳也搭上作秀的列車,這件事幫助很大。當時父親因糖尿病要治療,在沒有健保的1989年,醫藥費一個星期就要11萬元,她的唱片版稅算高了,但半年結算一次,緩不濟急,能拿現金的作秀場就是最好的及時雨。 張清芳的代表作,〈激情過後〉、〈天天年輕〉、〈我還年輕〉、〈無人熟識〉等等,都是高音神曲,可是她唱歌不必開嗓,張嘴就可以唱。 拓展領域 認識朋友 張清芳賺了第一桶金後就買房子搬出去住,年紀輕輕開始學著獨立過日子。 張清芳感恩:「上帝給了我聲音,救了我的父親,也讓我有後面很好的生活品質。」當唱片張張賣之後,她不再去作秀,開始拓展領域,認識各種朋友。最重要的是,她開始研究怎麼把一個房子變成溫暖的家,「我開始懂得什麼叫生活的品味。」 父親的熱情好客、母親的體貼照顧,都進入了張清芳的DNA。她是稱職的派對主人,卻笑說是因為有稱職的助理和佣人,幫忙記住每位朋友的喜好,在細節處讓朋友感到貼心。 她的派對總是名流薈聚、星光熠熠,不乏首富鉅子,當主人的,要貼心注意其中的「眉角」,誰跟誰不能同桌、誰和誰在競爭什麼,都是必備知識。重點是真心。張清芳說:「因為朋友是要投資的,你要投資時間、你要分享,以愛為出發點,沒有比較、不求回報,大家就會知道你是真心。」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MORE

【購買認同】 消費的烏托邦

文/邁克爾.索金 譯/賴彥如 消費的價值觀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各方面。文化、休閒、性、政治,甚至死亡都可以成為商品,消費逐漸影響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學者威廉‧萊斯(William Leiss)指出,現在評估社會意識狀態的最佳方法就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根據人們花錢的意願來量化他們對世界有多樂觀。判斷要不要買洗衣機或毛皮大衣,與其說決定關鍵在財務能力,不如說在於個人對所有事情的主觀反應。對很多人來說,想建構自我認同,代表要取得商品。假如世界是由商品組成的,個人的身分認同,端賴人們如何選擇符合需求的商品,來建構一致的自我形象。 購物中心是消費領域的核心機構,總在調整商品和顧客行為的搭配,好讓各種商品深入日常生活。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購物中心掌控住零售業,成為大量貨物流通的有效通路。不過,由於購物中心必須遵守嚴格的財務和銷售規範,以確保利益最大化,導致了貨物的種類和多樣性有其局限。 既然面對如此限制,購物中心唯一能夠實現營利的方法,便是要有效地周旋在顧客和商品之間。甚至從顧客進入商場之前,購物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威廉‧萊斯形容商業化的當代社會是「高強度的市場環境」。顧客早已接收了連珠炮的訊息,告訴他/她「需要」什麼(在二十歲以前,一般美國人已經看過三十五萬支電視廣告),於是他們帶著「一堆模糊的需求」來到購物中心。 商場裡的葫蘆藥 面對愈來愈五花八門的商品,每一樣都保證會滿足特定的需要,顧客於是得把他們的需求細分再細分,這些都不是虛假的需求,它們跟客觀決定的「真實」需求其實沒什麼兩樣,只是以一種模稜兩可、不穩定的狀態,將「需要」的物質和象徵層面合併在一起。 商品本身也具有同樣支離破碎的特質:目標一籮筐、被轉嫁的特徵跟信號一直在變化,再加上消費者的渴望也變個不停,情況就更複雜。萊斯發現,「人的需求類型跟物品的種類範圍愈來愈相似,而物品本身的特質,大半反映了想要它的人的心理狀態。」 購物中心提供大量的消費機會,讓物品和消費者之間能一直快速創造出連結,來延長這種交換關係,把「只是看看」的期間拉長,也就是讓顧客在購買行為之前的想像階段待得更久,來促成「認知習得」,因為顧客愈熟悉商品真實和想像的特性,心理上就更能接受商品。在心理上「試用」商品不僅可以讓顧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買什麼,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沒有什麼,因而需要什麼。 帶著這樣的了解,顧客會知道自己是誰,也能想像自己可以成為誰。個人認同暫時穩定下來,未來的認同也正在形成,但物品無窮無盡,也就代表終究沒有滿足的一天。(摘自《失根城市: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大家出版) 作者簡介 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 著名建築師、作家、建築評論家、都市計畫學者。先後任教於古柏聯盟、南加州建築學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學府,希望以建築教育激起社會改變。 他在《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撰寫建築評論長達十年,也在紐約時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喚醒人們對於永續利用、公共場域、空間正義的關注,因此贏得「美國建築界最直言不諱的良心」美譽。另著有《Twenty Minutes in Manhattan》、《The Exquisite Corpse》等書。2019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頒贈「合作成就獎」。

MORE

【心界浩瀚】 與佛洛伊德對談

文/希爾達.杜利特 譯/陳蒼多 我只再見到教授一次,也是在夏天。敞開的落地窗面對一片賞心悅目的草地。我並不是單獨跟教授在一起。他安靜地坐著,似乎有點憂愁的樣子,顯得很孤獨。一如往常,我害怕侵犯、打擾他的超俗模樣。但我別無選擇。當時有其他人在場,談話井然有序且按照慣例進行。我們坐成一個舒適的圓圈,符合一般的正確行為方式,卻是表面上維持著和諧好客之情。大家有一種外在安全感,至少沒有話語讓人想起剛剛過去的毀滅性境遇,或喚起不明朗的未來。 世界大戰的消息宣布不久,官方的倫敦新聞公報就宣稱,無意識心靈知識領域的開拓者、精神分析科學的改革者或創立者西格蒙特‧佛洛伊德醫生去世了,當時我人在瑞士。 本來我寫的文字是已經走了,但我慎重地劃掉。是的,他去世了。我的情緒並沒有受到波及。教授是個老年人,八十三歲了。戰爭降臨我們身上,我沒有為教授哀傷,也沒有想著他。他倖免於很多痛苦。他的研究局限於不健全以及健全思想的生命結構,但你可能會說他研究的是當代思想。也就是說,他以他的「個人的童年是種族的童年」,把過去帶進現在。或者是反過來嗎?︱︱「種族的童年是個人的童年」。 無論如何,除了其他領域之外,他已經開啟了「無意識的心智」這個特殊的領域,如此證明:無名原始部族的特性和性向,以及已消失的文明的儀式形態和本質,仍然存在於人的心智之中︱︱你也可以說,存在於人類心靈之中。但是,根據他的理論,靈魂明確地存在於心和身的媒介之中,或者透過心和身的媒介顯示其形式和形態,而且「身」受到「心」的狂喜和失調所影響。關於較重大的超自然問題,我們不曾辯論。但我們在骨子裡暗中辯論著。 我們都正在流浪 我們相處在一起,為的是要證實什麼事情,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有什麼東西在我腦中悸動;我不說在我心中,而是在我腦中。我要它被釋放出來。我要從重複的想法和經驗中解放︱︱從我自己的,以及從許多和我同時代的人的想法和經驗中解放。我並沒有特別體認到自己想要什麼,但我知道,就和我在英國、美國和歐陸所認識的大部分人一樣,我正在流浪。 我們都在流浪。流浪到何處呢?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正在流浪。至少,我知道這一點︱︱我會站在一邊觀看,只要可能,並清點我所擁有的東西。你可能說,我有了︱︱是的,我有了特別擁有的什麼東西。我擁有自己。當然,並不真正擁有。 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以及我的環境擁有了我。但我有了某個東西。就說是一艘狹窄的樺木皮獨木舟吧。大片未知森林、非凡或超自然的東西,全都在我們四周。藉著潮流聚集的力量,我至少可以趁早進入淺水處,估量我的心與身那相當有限的所有物,並要那位住在這個廣大領域邊緣的年老隱士跟我談話,如果他願意,請他告訴我如何以最好的方法操縱我的方向。 沒錯,我們輕輕觸及了一些較深奧的超自然問題,但我們讓這些問題跟熟悉的家庭情結產生關聯。無論如何,思想和想像的趨向並沒有被切除,甚至也沒有被修剪。我的想像力隨意遊移;我的夢具有啟示性,有很多源於古典或聖經的象徵。思想是東西,要加以收集、對照、分析、擱置或還原。 一些顯然沒有關聯的片斷觀念,時常是某個特別的思想和記憶層次的一部分,因此是同屬一類的。這些觀念有時很巧妙地接合在一起,像精緻的希臘淚瓶和彩虹色玻璃碗與花瓶,黃昏時在面對我的架子上閃亮著,而我就在維也納第九區貝格街十九號房間中的躺椅上伸展並支撐著身體。只要死者活在記憶中,或者在夢中被人回憶,他就是活著。(摘自《禮讚佛洛伊德》,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希爾達‧杜利特 (Hilda Doolittle,筆名H‧ D‧,1886-1961) 美國詩人、小說家。一戰期間她的哥哥去世,並與丈夫離異,這些事影響她後來的創作至深。1930年代她成為佛洛伊德的朋友,並接受佛洛伊德的分析。 1960年獲美國文學藝術院詩歌功勛獎章,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女性。評論家稱其詩作將「暖雪與冷岩融於一身」。以 H‧ D‧署名的詩作已是許多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詩人的典範,是20世紀歐美文壇極有影響力的人文資產。

MORE

【精選書摘】 挑戰就是學習 —韌性會轉變你對事情的認知

文/瑞秋.安妮.里奇 譯/陳筱宛 你能從逆境和失望中重振旗鼓。 身為驢子,就注定要在艱困的條件下茁壯成長。 身為沙漠動物,驢子天生適合岩石地形和炙熱陽光。牠可以跋山涉水,忍受艱辛,因為內心具有力量和韌性。事實上,驢子最棒的特質之一,就是被擊倒後有能力重新站起來。 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 有一則關於驢子的古老故事,美國作家哈維.麥凱說得最動聽。 從前從前,一頭小驢子問爺爺:「我要怎麼做,長大才能像你一樣?」驢爺爺說:「噢,這很簡單。你要做的,就是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 「這是什麼意思?」小驢子問。 驢爺爺這樣回答: 讓我跟你說個故事……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有一次外出走著走著,不小心 掉進一口廢棄的古井中。我不斷大叫,最後有個老農夫路過看見我。我嚇死了。可是接著他離開了。我在那口井裡待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他帶著一大群人回來,他們全都低頭看著我。然後老農夫說:「這口井荒廢了,這頭驢子也不值得救,咱們這就開始動手吧。」你相信嗎?他們竟然開始挖土填井。我就要被活埋了!  當第一鏟土落在我身上後,我發現了一件事。每當泥土落在我背上,我可以甩掉它,然後利用它站得更高一點!他們不停剷呀剷,我也持續甩掉泥土,讓自己站高一點。 「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我不斷對自己重複這句話。沒多久我就跨出了那口井,雖然筋疲力盡,但我成功脫困了。 所以,無論情勢有多艱困……無論事情變得有多糟……無論有多少泥土倒在你身上,只要記住——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你不會有事的。 透過方式長期培養 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和挫敗,可是那些擁抱自己內心驢子的人善於尋找出路,度過難關。當選擇堅持到底、智勝困難時,就能增強你的韌性,從長遠來看,這反過來又能幫助你取得成功。韌性可以幫助你將每項挑戰視為一種學習機會,一種透過練習而增強的情緒肌肉。 美國作家吉格.金克拉時常說:「能讓你卓然不群的,不是你遭遇的事,而是你如何處理這件事。」美國帕運泳將瑪洛莉.韋格曼就是這種想法的具體化身,她在2008年接受一項常規醫療手術後下半身癱瘓。瑪洛莉過去一直都是競技游泳選手,這項人生巨變並沒有讓她停止做自己熱愛的事。她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締造了八項世界紀錄。她參加2012年在倫敦舉行的夏季帕運,締造了15項世界紀錄和34項全美紀錄,並奪得金牌和銅牌。隨後又在2019年世界帕拉游泳錦標賽中贏得兩面金牌和一面銀牌,儘管賽前她因跌倒導致左臂嚴重受傷。 大多數人也許並不會在受傷後變成奧運選手,但我們確實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韌性,拒絕被逆境打倒。當幾位醫生試著說服我女兒蘿倫,說她感覺「不對勁」的擔憂只是錯覺,她的韌性受到了考驗。她四處求診,直到有位醫師願意做進一步檢查,最終診斷出她患有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又稱為「直立不耐症」,簡稱POST),這是一種血液循環障礙。蘿倫接受正確治療之後,恢復了有家人環繞和充滿有意義工作的生活。  韌性可以透過大大小小的方式長期培養。 甩掉它,然後站高一點。(本文摘自先覺出版《驢子法則:人生很長,跑得快的不一定笑到最後》一書)

MORE

【深頁凝視】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 有聲有色的生命之歌

文/潘煊 高齡90歲的台灣國寶級文學大家黃春明,在入夏的5月,由香海文化出版《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文學繪本。全書交織著音律活潑且故事生動的詩作,以及年輕畫家吳曉惠承自黃春明撕畫靈魂的繪圖,尤其封面、封底是詩人親作的撕畫真跡,有聲有色地流淌出老奶奶虔誠誦經的生命之歌。 詩情盎然的敘事線 黃春明的小說成就蜚聲文壇,超強的敘事力也展現在寫詩上,場景、角色、情節、人物動態,造境十分鮮明,讀他的詩就如賞看一部微電影。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全詩共116行,盪漾著民謠般的音律,許多段落的尾句,都以「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喀喀喀喀鏗」托底,讓讀者在迴環復沓的音樂性中,身歷其境地感受情節的起承轉合。 奶奶從上面的波羅蜜多經 一直唸,一直唸 一直唸到下方的金剛經 奶奶誦經聲喃喃 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 喀喀喀喀鏗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日虔唸,佛經紙張變黃,奶奶白髮蒼蒼,詩進入到翻轉的情節,蛀蟲出現了,從波羅蜜多經吃到金剛經,在佛經都被啃光後,黃春明詩筆下奶奶與蛀蟲的戲劇性,既緊張又詼諧: 蛀蟲慢慢爬向銅鐘望 銅鐘硬硬啃不動 蛀蟲改變主意向木魚蠕動 奶奶看在眼裡,密密敲打木魚 而忘了敲鐘 本來可以聽到喀喀喀喀鏗 現在只聽見一連串的 喀喀喀喀沒有鏗 語言率真、直白不造作,詩人含藏童心童眼看世間,充滿童趣正是黃春明詩作的特色之一。 當這首詩的脈絡來到後半部,黃春明以57行情意盎然的文字,盡寫奶奶為了不讓蛀蟲吃掉木魚,又不忍心孩子們把蛀蟲打死,只好不斷使勁把木魚敲得劈哩叭啦跳,奶奶三天三夜沒吃、沒睡覺,詩人這樣描繪: 奶奶奄奄一息 木魚也奄奄一息 喃喃聲更是奄奄一息 兒子們圍著她流淚歎息 奶奶的經堂掛上了西天的圖樣,詩進入尾聲。貫串全詩的「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喀喀喀喀鏗」,可說是奶奶誦經不懈、唸到身心合一的生命背景音,而當這個聲音變成老和尚為她誦經,奶奶圓滿了她的一生,而黃春明營造的整體詩境,也巧妙地完成了場景的置換,寓意耐人尋味,詩法純熟動人,自自然然地引發讀者的共鳴。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是黃春明在2000年發表的詩作,當年星雲大師在報上讀到這首詩時,即印象深刻。 2008年6月,佛光大學以黃春明熱愛鄉土、從事創意小說文學、兒童戲劇和社會關懷等貢獻,頒贈學校的第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給他。 綿延二十多年的情義線 星雲大師在黃春明的學位頒授典禮上,談到了與這首詩最初的因緣:「記得有一天在《聯合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我現在已經很少看報紙,但看到那篇文章,讓我有很多感想,覺得文章寫得真好。後來就一直蒐集黃老師的作品。」大師說自己數十年來,沾了宜蘭的光,宜蘭的山水孕育自己可以在世界各處走動,「我想,這個博士學位,無以表達對黃老師的加分、嘉勉,增添一些什麼,只是表示我們對黃老師的敬意。也可以說,佛光大學在宜蘭這個地方,承蒙宜蘭的父老鄉親給我們愛護。」 一首詩結成了一份長遠而開闊的緣,〈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字句所連結的,不只是詩藝的美學表現、赤子之心與護生理念的傳達,更有星雲大師對黃春明的藝文情誼及敬意,對宜蘭大地與父老鄉親的感謝之心。 黃春明雖已高齡,但心中仍保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吃齋唸佛的老奶奶〉如今以文學繪本形式再現於世人眼前,回首漫漫歲月,就如一片流域緣起於一泓湧泉,至今二十多年,依然繼續無盡地綿延。

MORE
/4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