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年紀愈小近視 度數增加愈快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眼科醫師提醒,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達五百度以上就稱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者罹患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的風險都會大幅提高,而這樣的風險無法藉由近視雷射手術而降低。特別是學齡兒童,因還在成長發育,近視度數增加特別快,愈小得到近視,高度近視的機會愈高。 眼科醫師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有許多近視定期回診的學童,受到疫情影響,約有一、兩年的時間,有線上上課的需求,使用3C時間大幅增加,加上因為疫情久未回診中斷治療,原本近視控制不錯,在這段期間度數大幅的增加。 目前有多種控制近視的方式,可依學童的生活習慣、有無過敏、對藥物的接受度、戶外活動量等來做評估。

MORE

選對巧克力安心吃 避免多油糖添加物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昨天是西洋情人節,許多情侶會互贈巧克力,表達愛意。營養師提醒,市售巧克力多屬於高熱量、高糖或高脂肪食物,吃多對健康會有不良影響,在選擇時需特別注意,「%」高不代表健康程度。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楊灼華表示,巧克力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糖、油脂或其他食品添加物;建議購買巧克力時,要閱讀食品標籤、商品名稱,並選擇熱量及含糖量較低的巧克力。 100%巧克力 非百分之百可可脂 楊灼華說,巧克力是由可可豆經過發酵、曝晒、烘烤、去皮、磨碎後製成可可膏,若特別提取可可油脂,則稱為可可脂。可可脂雖然是油脂,但含有抗氧化物、類黃酮,所以「可可脂含量愈高,巧克力的抗氧化物質愈多」。 常見的巧克力百分比,代表所含的可可成分比例,成分包括可可粉、可可脂、可可固形物跟非脂可可固形物等等。100%的巧克力,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可可脂」,所以不要被%數誤導。 黑巧克力佳 營養成分優於其他 楊灼華指出,「巧克力的百分比,不等於巧克力的健康程度,只能代表可可含量。」一般來說,可可含量超過70%的黑巧克力,對健康較有利。 而市售巧克力,大致分成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三種,若以相同重量來看,黑巧克力的可可脂成分較高,熱量也最高,但營養成分卻多於其他兩者;至於白巧克力跟牛奶巧克力,因為有添加物,熱量雖較低,但較不利於健康。 巧克力雖然美味,但非人人都能盡情享用。楊灼華提醒,巧克力相對於其他的糖果、餅乾,雖然多了營養成分,如可可脂內含的抗氧化物、類黃酮;但因巧克力含有大量的「磷」,所以患有慢性腎臟病、或正在做透析的民眾,為避免造成腎臟負擔,不宜食用。 此外,攝取過多飽和脂肪、糖,不僅會造成肥胖與蛀牙,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健康。若想將巧克力當零食或是點心吃,必須控制分量。 市售巧克力,若植物油含量超過總重量的5%,則無法命名為「巧克力」。楊灼華表示,民眾在選用巧克力時,仍應以「黑巧克力」為主,且注意商品標示是否有「巧克力風味」或是連「巧克力」三個字都沒有。 她強調「巧克力風味」,不是真巧克力。唯有「選對巧克力」,才能避開健康危害,可以安心吃,甜蜜少負擔。

MORE

連續葡萄糖監測 糖友福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依據國健署今年六月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已長年位居前五名。 「葡萄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關鍵,過往需仰賴傳統血糖機頻繁扎針,資深糖友表示,糖尿病管理是條漫漫長路,每天測血糖至少要扎四次針,傳統血糖機扎針的疼痛感,是糖友難以持續監測血糖的最大障礙。醫師呼籲糖友,應善用十四天葡萄糖監測,以達穩定控糖。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罹患人數已突破二百二十萬人,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位糖友,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 糖尿病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今已有十四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透過手機App,即可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 台灣三大糖尿病學會基金會,包括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共同呼籲病友,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全球糖尿病管理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管理模式介入,作為糖尿病管理工具,十四天內每天持續了解葡萄糖變化全貌,進而降低併發症風險。

MORE

軟食力 打造高齡友善飲食環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健署為照顧牙口和咀嚼功能逐漸低下的長輩,依實證基礎與我國飲食習慣,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除運用「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簡易檢測方式」,製備適合且容易入口的食物,還透過設計教案工具、培訓種子師資等方式,已於全國輔導超過100家餐飲業者和社區據點,加入提供高齡美味餐點的行列。 「軟食力」成潛在市場,長輩們想要享用國宴料理、懷舊小吃,不用再怕咬不動、吃不下。國健署昨日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辦「質地調整飲食成果發表會」,期盼透過經驗的分享與交流,讓更多團體、業者共襄盛舉,一起提供長輩更完善的營養照護。 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有70.6 %部分缺牙;21%的長者覺得自己的牙齒(包括裝假牙者)功能狀況不好,63.2%的長者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營養的好壞攸關長者的健康,為呼應行政院頒布「高齡社會白皮書」,營造高齡友善飲食環境,國健署自去年起全台跑透透,教導飯店、餐飲業、社區據點等製作長輩可以「咬得動、吃得下」的質地調整飲食,讓長輩「餐餐吃得營養美味又開心」。

MORE

全年流感季時代來臨 醫籲長輩幼童打疫苗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下降,卻迎來近3年來「流感最高峰」。夏天流感疫情不斷,65歲以上長者淪最大受害者,該如何增強免疫力?醫師呼籲,流感常態化出現在各季節,即使夏天也不可輕忽防護,應衡量自身狀況、接受流感疫苗防護,減少流感中重症風險。 「全年流感季」趨勢全球蔓延,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與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昨日聯袂出席流感衛教記者會,說明全球病毒生態系的變化對於流感疫情的影響,並指出人體「免疫老化」造成長者的感染危機。 加強型疫苗 國外分齡施打 黃立民表示,疫情過後,上呼吸道病毒爭取生存環境,造成近期臨床可見一人同時感染2、3種病毒,預估整體「免疫負債」效應,還要約1年才會結束,「對長輩來說,早已過了去年冬天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期」。 黃立民指出,隨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反應變弱、抗體保護力下降,免疫記憶也會退化,這些問題很難透過日常保健克服,不僅疫苗保護力較健康成年人減約2成,傳統流感疫苗也僅可提供60歲以上老人5個月保護力。 黃立民說,對抗免疫老化,英國等國開始採取流感疫苗「分齡施打」策略,讓長輩接種含佐劑、高劑量或重組蛋白疫苗等「免疫加強型」疫苗;其中含佐劑疫苗,可能造成接種部位疼痛感較強等副作用,但可加強2到3成保護力、也延長疫苗保護時間最長達1年,有助對抗「常態化流感」疫情。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疾管署統計,2022年10月起的流感季共造成逾400例併發重症,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5成,且其中87%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飲食運動作息 防護3原則  詹鼎正說,65歲以上長者,流感重症率為25∼49歲的7倍、重症死亡率更達11倍,但65歲以上長者中約210萬人未定期接種疫苗,「不論如何防疫,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最基本條件」。 為降低流感對民眾健康的危害,黃立民也提供全年流感防護3原則,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出生6個月以上者,皆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應依據自身免疫條件,挑選流感疫苗」,因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的疾病抵禦能力較差,建議民眾施打流感疫苗前務必詳細諮詢醫師,由醫師依據個人免疫狀態評估疫苗選擇。

MORE

簡訊

北榮成立 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 台北榮總為提升「癌王」胰臟癌的治療品質和效能,成立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昨舉行揭幕。(記者陳玲芳)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 累計109例 高雄市登革熱昨新增7例本土確診病例,本土病例累計達109例,有感於天氣持續溼熱,市長陳其邁要求學校結合社區一起做防工作,展開環境大掃蕩。(記者王淑芬)

MORE

中風患者玩AR復健 手腳變有力

【本報台北訊】擴增/虛擬實境(AR/VR)也能應用在復健領域。一名50歲腦中風患者原本半身癱瘓,台北醫學大學設計AR/VR遊戲搭配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rTMS)復健,一個月就可行走,手腳變有力。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主任賴建宏指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rTMS)是復健組合的第一步,主要透過磁場產生的電流,刺激或抑制神經細胞,提升腦可塑性,但傳統復健療程常常面臨枯燥無趣同時影響效果呈現等問題。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設計一套結合rTMS與擴增/虛擬實境(AR/VR)的復健方案,主要治療對象是因為中風導致肢體動作障礙的患者。 研究團隊設計相對應的AR遊戲,包括認知、上肢、下肢及平衡訓練。

MORE

小暑養生先開胃 食療可喝蓮子湯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是節氣「小暑」,小暑時節天氣炎熱,容易食欲不振,中醫師推薦3道食療藥膳方,其中又以「百合蓮子銀耳湯」最為消暑開胃。 元代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不到「最熱」程度,故稱小暑。 3藥膳清熱祛溼   健脾開胃迎盛夏 頤鳴堂中醫診所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小暑時節,代表梅雨季節即將結束,進入盛夏時節,氣候開始炎熱起來。人們因為天氣炎熱而開始食欲降低,胃口不佳,所以要吃些清熱除溼、健脾開胃的食物和藥膳,來顧護我們的脾胃。 《黃帝內經》寫:「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胃在中醫叫做「水穀之海」,是生成營養物質、供給五臟六腑活動的泉源。小暑時節天氣炎熱,容易食欲不振,食欲降低、造成飲食量減少,也會使人的「氣血」生化之源匱乏,影響人體營養物質的生成。小暑該如何開胃、進而養生?周大翔推薦3道小暑食療藥膳方。 1.百合蓮子銀耳湯 原料:百合200g、蓮子100g、銀耳50g、紅棗20g,冰糖適量。 作法:將百合挑選乾淨,放入鍋內,並倒入1000cc的水;白木耳免泡水、去蒂頭,沖洗後手撕適當大小;蓮子、紅棗洗淨,一併放入鍋中,熬煮至滾。 水滾之後,加入新鮮白木耳,小火熬30分鐘。最後依照個人喜好,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百合性味甘,微寒,能夠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蓮子清心安神,健脾補胃,滋補元氣;銀耳主要的藥理,有效成分是「多醣體」,能夠增強人體防護功能,起「扶正固本」作用;紅棗「補中益氣」、滋補、潤心肺且顧護脾胃。炎熱的小暑,來碗百合蓮子銀耳湯,不只可以消暑開胃,還可以清心安神,有助睡眠。 2.消暑三豆茶 原料:綠豆50g、赤小豆30g、黑豆30g,冰糖適量。 作法:將3種豆類洗淨放入鍋中,並加入1000cc的水煮至滾,再用小火燜煮30分鐘,最後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水腫、還有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夏天食用有助於消暑;赤小豆利水除溼,消腫解毒;黑豆利水消腫、滋補肝腎,對眼睛視力,也有幫助。 3.退火鳳梨苦瓜湯 原料:苦瓜2條、鳳梨罐頭1罐、薑2片、乾香菇3朵,鹽適量。 作法:苦瓜清洗後去籽切塊,乾香菇溫水泡軟備用,湯鍋中依序放入鳳梨片、苦瓜塊、薑片,煮滾後加入泡好的乾香菇,小火燜煮30分鐘即可。 功效:苦瓜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祛溼、利尿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鳳梨性甘、微酸,小暑時食用鳳梨和苦瓜,可清熱去溼又開胃。此外,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可以幫助消化,也可緩解腸胃道不適。 小暑因天氣炎熱,適合從事強度不過強、屬於「中度」的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 游泳,不只可以消暑,讓身體可以較涼爽,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周大翔說,對於平時心肺功能較差,爬樓梯、小跑步就容易喘的人,可以適當的從事水中運動,來增強心肺功能。 小暑時節,由於天氣持續炎熱,容易讓人感到煩躁不安,適時修練瑜伽,可以安定心神,使人的心境保持平和,消除沒來由的煩躁感。

MORE

改善慢性發炎 從腸道健康開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的一部分,但當這個修復過程失控時,會導致慢性發炎,容易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當我們受傷時,該部位會發紅、發熱和腫脹;患有流感時,呼吸系統會出現腫脹和疼痛等情況。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表示,上述的情況為急性發炎反應,是身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而慢性發炎是當身體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卻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這會破壞正常的身體功能,並可能導致健康的組織和器官受到攻擊。 要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從腸道開始。擁有超過15年臨床經驗的健康教練Sunni Patel博士表示,減少吃加工和精製食品,同時限制添加糖和含糖飲料。Patel建議,食用富含營養且具有抗發炎特性的、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天然食品,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和健康脂肪。 Spector表示,有一些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減少發炎和壓力反應,部分原因是它有助於預防肥胖,肥胖本身會引起發炎。

MORE

結膜下出血好發期 亂揉恐失明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天氣忽冷忽熱,眼科門診出現「紅眼族」。眼科醫生說,氣候變化熱脹冷縮微血管破裂會導致「結膜下出血」;雖然紅眼對視力沒有影響,也不會交互傳染,但仍提醒民眾勿搓揉,避免眼球血腫,甚至壓迫視神經而失明。 年約二十歲的陳女在冬天起床後發現左眼好像被大片血塊包住,原以為眼睛不刺痛且視力不受影響未加理會,後來求診被診斷是微血管破裂所致,醫生給予類固醇藥水以降低血液滲漏及減少出血,還有眼用抗生素以避免眼睛的二次感染等。醫囑勿揉眼睛,病程約二至三周可以恢復。 詎料,陳女就醫五天後匆忙回診,而原先的結膜下出血更嚴重,呈現深紅色的眼睛。原來是陳女求好心切,每天熱敷約三十次,甚至想揉散出血處,結果左眼明顯嚴重血腫及眼球無法轉動,視力出現複視,走路也失去平衡等。 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指出,陳女就醫視力大幅減退、眼壓飆升,電腦斷層出現軸向視圖有大片血塊於左眼球後方,造成陳女左眼無法正常轉動形成複視,所幸,陳女眼球後血腫位置偏下方,未壓迫到視神經,否則有失明之虞。 洪啟庭提醒季節交替是結膜下方出血的好發期,又眼球外傷、熬夜疲勞、咳嗽都可能造成結膜下出血,提醒民眾留意。

MORE
/18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