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微刻傳承人 潘啟慧 毫釐之間鐫刻大千世界

文/記者陳雨 潘啟慧說:「微刻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必須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這件事做到極致。」 一把刻刀,一塊石料,一分鐘不到,刀尖觸碰處,幾行小字躍然石上。璧山微刻工藝的傳承人潘啟慧正在刻他的新作品。「在微刻的世界裡已經四十餘年了,但還是和最初接觸這行時一樣熱愛。」潘啟慧說。 璧山微刻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高難度綜合藝術,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選材講究莊重、典雅、名貴,產品製作難度高,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我喜歡微刻,它體現了中華文化中『斂』字的含義──你如果匆匆路過,那微雕在你眼中可能就如同路邊石子一般平凡無奇;但若拿在手中細細觀賞,便能發現毫釐之間的大千世界。」潘啟慧說。 為了創作而戒酒 璧山微刻工藝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使之既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氣質,也散發出中外文化交融的氣息。 「進行微刻創作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要穩,尤其在頭髮這樣極易折斷的材料上進行雕刻時。」潘啟慧說,練微刻前,他的酒量不錯;但當他發現飲酒後微刻時手會不聽使喚,索性就把酒戒了。「微刻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一粒灰塵,一聲咳嗽都有可能破壞藝術的整體感與完成度。筆勁兒一分一毫都差不得。」 潘啟慧可以在每平方公分的面積內刻兩萬字,金絲上的〈琵琶行〉是他最滿意的作品。「這裡的四根金絲琴弦,每一根都刻著一百五十八個繁體字。每根琴弦長不及三釐米(公分),粗只有零點一毫米(公釐),平均在一毫米的面積中刻六個字。」 潘啟慧說,金絲上的《琵琶行》創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同時必須保障字的兩邊緊挨對準,難度非常大。金絲非常脆弱,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都要重新做。「前前後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廢掉了幾十根金絲」。 體育老師變大師 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各種精緻的小玩意兒……潘啟慧的工作室初看與一般喜好收藏的書畫藝術家沒有太大差別,但細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布置成了一個「微刻博物館」。 微刻必須藉助放大鏡乃至顯微鏡才能欣賞到它的獨特魅力。「別人買了我的東西,我就配送一個放大鏡。幾十年下來,放大鏡都送了兩千多個了。」潘啟慧說。 年輕時的潘啟慧當過體育老師,也在工廠裡當過俱樂部的組織員,會唱歌、跳舞,在當時也算單位裡的「活躍分子」。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他會成為一名安安靜靜的微刻大師。 因為從小就喜歡繪畫與書法,潘啟慧參加工作後也經常在業餘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與微雕結緣是在單位組織的一次內部展覽上,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潘啟慧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單純的繪畫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想涉足更具挑戰性的創作」。從此,潘啟慧就開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學習雕刻。那時,不管白天還是夜晚,他經常是刻刀和牙刷不離身。 原本計畫六十五歲就不再創作的潘啟慧,現在已經七十五歲了。他說,等他的手拿不穩刻刀了,就退休。「微刻創作,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創作需要靈感,更需要時間,只有不計回報的熱愛才能將微刻之美做到極致。」

MORE

寧夏賀蘭硯傳承人 閆森林 心靜神安才有上乘作品

文/記者王鵬 閆森林出生於製硯世家,祖輩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從事硯台製作。他於1973年進入銀川市賀蘭石雕刻廠,跟隨父親閆子江學習賀蘭石雕刻技藝。 巍巍賀蘭山,孕育了堅硬瑩潤的賀蘭石。賀蘭石質地均勻細密,綠紫兩色,天然交錯,叩之有聲。有詩云:「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寶,磨而不磷性相宜。」寧夏賀蘭石用於製硯,被譽為「朔方瑰寶」。賀蘭硯有易發墨而不損毫、餘墨加蓋而多日不乾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點。二○一一年,寧夏賀蘭硯製作技藝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祖輩從清朝開始製硯 步入銀川文化城,古色古香的建築下,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在陽光下「叮叮噹噹」,對著一塊賀蘭石精雕細琢︱︱他就是鑽研賀蘭硯雕刻技藝五十多年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閆︵音同閻︶森林。 閆森林出生於製硯世家,祖輩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從事硯台製作。他於一九七三年進入銀川市賀蘭石雕刻廠,跟隨父親閆子江學習賀蘭石雕刻技藝。賀蘭硯製作設計藝術門類多樣、工藝複雜。為創作出精美的硯台,閆森林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學習美術、書法、雕刻等知識,提高製硯技藝。閆森林說,製硯人不僅要有過硬的手上功夫,還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在雕刻時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心靜神安,才能做到潛心於精雕細琢,製作出上乘的作品。 走進閆森林的工作室,不同主題、造型各異的賀蘭硯陳列其中,方寸之間盡顯自然和藝術之美。閆森林介紹說,賀蘭石褐紫、豆綠兩色相互掩映,常伴有玉帶、雲紋、眉子、石眼、銀線等天然紋樣陪襯。一方賀蘭硯,要經歷相石選料、設計、打硯坯、初步雕刻、精細雕刻、打磨、上光等工序,才會出現在使用者的眼前。製作時要因石製硯、順其自然、發掘內涵,依據石頭的形狀、色彩,加以設計和雕刻。 閆家硯風格氣韻生動 多年來,閆森林堅持手工製硯,以俏彩雕刻為主,設計了荷塘月色、百家爭鳴等多種造型的特色賀蘭硯,在雕刻傳承中形成了古樸含蓄、氣韻生動的「閆家硯」風格。 閆森林將一生心血澆築在賀蘭硯的製作、傳承和弘揚之中。他將賀蘭硯製作技藝的課程開設到大專院校,教授更多人學習賀蘭硯雕刻技藝。 硯台凝結著雕刻的時光,濃縮著閆森林對賀蘭硯製作技藝的理解與熱愛。一方造型優美、意境悠遠的賀蘭硯散發著古樸的光澤,助力文人墨客描繪大好河山,謳歌偉大時代的美好畫卷。

MORE

旅遊博主 樂天 用鏡頭守護民族文化

文/記者駱飛 過去幾年,樂天透過上百則短影片展示秀水美景,也記錄濃郁民族風情,這些製作精良的短影片在抖音發布後備受網友青睞,2020年,樂天更獲得「貴州鄉村振興旅遊形象大使」稱號。 一分多鐘的短影片,猶如一個微型紀錄片。隨著影片音畫一分一秒流逝,一個個關於非遺文化的傳承故事,娓娓道來。 這是旅遊博主樂天在抖音平台上分享的有關非遺技藝傳承的短影片。這些年,樂天的足跡可謂遍及多彩貴州,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非遺故事,為非遺「打call」(應援、加油)。 想當短影片達人 地處大陸西南的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分,有苗、侗、布依、仡佬等多個民族。貴州也是樂天的家鄉,樂天本名叫龍延,是一名「九○後」苗族青年。 大學畢業後,樂天從事與影視文化傳播相關的工作,還曾到北京打拚。多年摸爬滾打,他積累了不少關於影視文化創作的經驗。 四年前,他選擇回到貴州,探尋新的發展「賽道」。在家「沉靜」一段時間後,樂天萌生了當一名短影片達人的想法,嘗試用短影片這種新的表達方式記錄家鄉。 「以前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家鄉也有詩和遠方。貴州旅遊文化資源豐富,能為短視頻(影片)創作提供豐富素材。」他說,拍短影片也是重新認識家鄉的新視角。 四年多來,樂天拍攝的上百條短影片中,既展示黔山秀水美景,也記錄濃郁民族風情。這些製作精良的短影片在抖音發布後備受網友青睞,逐漸成為樂天記錄貴州、推介貴州的平台。二○二○年,樂天獲得「貴州鄉村振興旅遊形象大使」稱號。 走進鄉村,樂天被鐫刻著歷史文化記憶的非遺技藝深深吸引。二○二二年十二月,他決定用鏡頭聚焦非遺,講述散落在貴州山野鄉村的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 在他的抖音帳號裡開闢的「記錄一百個中國非遺技藝」專欄,已經更新六集。「講述非遺不僅要看到絢麗奪目的文化,更要關注那些堅守的民間手工藝人。」樂天說。 不斷接受文化洗禮 在樂天看來,有時記錄非遺需要與時間賽跑。去年,在貴州安順拍攝地戲,一個老藝人的去世讓樂天深感遺憾。老人名叫陳先松,是地戲傳承人,樂天在二○二○年拍攝旅遊主題短影片與他結識。當時,老人家對地戲的熱愛深深地觸動著他。「非遺必須要快點記錄。」他略帶憂傷地說。 安順地戲從明朝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明朝時期,朝廷屯軍於安順,遠道而來的將士們也將地戲帶到了這裡,其風格以講唱為主,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 在拍攝影片時,陳先松的孫子說,自己會像爺爺一樣,努力把地戲傳承好。影片播放後,有「網友」留言:爺爺一直把地戲視為驕傲,現在八十六歲跳不動了,但依舊熱愛。 用鏡頭記錄非遺的過程,樂天也不斷地接受文化洗禮。他說,不能做非遺文化的創造者,那就當好一名傳播者。 有一期關於端午節龍頭雕的短影片,線索來自「網友」留言。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皇安東老人面對鏡頭,嫻熟地雕刻龍舟的龍頭,目光沉穩而堅定。期間,他還高聲喊唱起賽龍舟的號子,鏗鏘有力。 「從事非遺的手工藝人,他們對文化的熾熱情感無比純粹。」樂天激動地說,短影片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民間手工藝人的堅守,並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 在樂天眼裡,非遺題材聚集了不少「網路流量」,同時也逐漸贏得更多「守護力量」。他最新的一期非遺影片是關於貴州侗族大歌傳承人阿香的故事。 作為非遺傳承人,阿香自幼受父親的影響,對侗族大歌情有獨鍾。她的父親生前一直致力於整理、傳承侗族大歌。父親去世後,原本在外務工的阿香返鄉發展,並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積極傳承侗族大歌。 這條影片播發後獲得上萬人點讚,很多人留言想到阿香所在的侗寨旅遊。這給了阿香很多信心。目前,他倆正謀畫合作,定期推出記錄侗族人生產生活的文化類短影片。 如今,樂天在拍攝非遺時更加「精雕細琢」。每次確定選題後,他和團隊都要充分做好案頭工作,反覆打磨腳本再進行拍攝,力爭更好展示非遺文化。

MORE

若丁山營地創辦人 陳建勇 156萬粉絲見證的世外桃源

文/記者薛晨 當年全村人都不看好,但陳建勇一步一腳印,在網路上累積了156萬粉絲。透過他的鏡頭,村裡的好風光開始走紅,一幕幕畫面也令眾多網友嚮往。 在貢嘎雪山對面,有一座海拔大約二千二百公尺的山。每到春夏,山頂大片翠綠的草地、樹叢與透亮的藍天交相輝映。二○○八年,這個曾經被村裡人叫作「野豬凼」的地方,在陳建勇的打造下慢慢煥發出新的生機。 揹木材慢慢蓋房 陳建勇的家鄉在四川甘孜州磨西鎮柏秧坪村。十四歲起,陳建勇就跟著哥哥去附近的景區「抬滑竿」──將遊客從海拔二千公尺的位置抬到三千二百公尺的位置,全程需要半個小時,每趟能掙人民幣幾十塊錢。做了四年後,又轉行做起了嚮導。隨著接觸的遊客增多,陳建勇漸漸有了一個想法:村裡風景這麼好,能不能發展旅遊? 經過村裡允許,陳建勇靠著當嚮導攢下的幾千塊錢,開始在「野豬凼」搭建木屋。汽車開不上去,他就自己揹木材,一趟一趟往山頂揹。花了三個月,「野豬凼」上終於建好一棟簡陋的木屋。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裡,陳建勇和哥哥租了挖掘機,挖出全長五公里的山路;買來電線,從村裡拉了十幾個電線桿,給山頂通了電;鋪設管道,解決了用水問題。 璀璨夜空下露營 「我很喜歡電影《諾丁山》(台灣譯名《新娘百分百》),改用『若』,是希望生活擁有無限可能。」陳建勇給自己一手打造的營地起了一個新名字。 二○一五年,若丁山開始漸漸被外界所知,有了穩定的客流。二○一八年年底,陳建勇開始拍攝短影片,用鏡頭記錄眼前的若丁山。山頂營地的五間小木屋,白天可以透過窗戶遠眺貢嘎雪山的「日照金山」,晚上能夠在璀璨星河的夜空下露營。陳建勇將若丁山變成了網友們無比嚮往的「世外桃源」。 昔日全村人都不看好的「野豬凼」,「孵化」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景點,陳建勇也通過幾年努力積累了一百五十六萬粉絲。透過他的鏡頭,村裡的好風光開始走紅,山頂民宿的日常、貓咪貢嘎的「上房揭瓦」、小馬拉菲的「桀驁不馴」,一幕幕畫面令眾多網友嚮往。 近年來,在陳建勇的帶領下,柏秧坪村的村民都紛紛做起了旅遊生意。村裡開了五家高端民宿,十餘家農家樂,帶動了村民房屋租金收入,還助力了當地農產品銷售。

MORE

修習戒定慧 安住菩提大道

藥師琉璃佛的第四大願:安立大道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許多人在見解上有見解上的煩惱、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煩惱、愚痴,如果要建立心靈的淨土,首先淨化思想與見解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講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淨土。 藥師佛的第四大願著重於正知正見的具足,希望不信因果而造作種種惡業,趨向三惡道的眾生,都能捨離邪道,得聞佛法,修習戒定慧。也希望聲聞、獨覺行者,都能回小向大,會三歸一,入於究竟的大乘。 摘錄《星雲大師全集》

MORE

雲南狗 才藝多又盡責

文/陳清枝 到雲南參訪交流,看到一群可愛小狗忙進忙出,扮演主人「好幫手」的角色,展現十分奇特的景象,和大家分享。 在麗江街上,看到一隻沿路撿拾空飲料瓶的狗,把丟棄在路旁的寶特瓶逐 一咬回家。還看到一隻站在路旁停車格中,幫主人占停車位的狗,等主人過來停好車才慢慢離開。 到了麗江古城,更看到許多小狗在店門口,幫主人顧店兼招客,客人進門也幫著一起招呼,吸引不少顧客的眼光。還有三隻小狗成一小組,好像巡邏小組般,到各店家巡視,彷彿在查看各家狗兒是否都善盡職責、本分做事,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大陸經濟發展後,進步的城市,很多人對飼養動物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不少城市都可以看到貓狗被當成寵物飼養,照顧得無微不至,也相對對生命更加尊重與重視,算是一種社會進步吧。再看看雲南這些三、四線城市小狗的表現,令人不得不疼愛這些盡職又多才多藝的小狗呢!

MORE

家貓 野貓 命運大不同

文/鄭清和 貓和狗在可說是台澎金馬最常見的動物,但這兩種動物的命運,卻有明顯差別。 被人當寵物撫養的貓狗,每天三餐大都能溫飽,也有地方可居住,日常生活起居,金窩銀窩加調理食物,甚至定期梳理外貌、按摩健身,冬天懶臥電毯,夏天爽吹冷氣,主人把牠們視為心肝寶貝,疼惜有加,關懷備至,過著養尊處優、日月循環,舒適的安逸享受日子。 好命貓視角令人羨 相反的,被棄養或無人飼養照顧的野貓野狗,常常要忍飢挨餓,四處覓食,難以飽足不說,甚至不惜偷叼爭搶食物。更不幸的是,街貓街狗連起碼的睡覺都成問題,無處為家也處處為家,到處流浪,走到哪兒就在那裡休息,能有處遮風避雨的小窩,就心滿意足了,既不奢求住得體面華麗,也不在意有沒有人投以關愛眼神,或輕柔觸摸安慰幾句,只要不拿棍棒、空瓶威喝驅趕或驚嚇,就已經是萬幸了。 曾遇到兩隻貓,一隻住在高樓上的豪宅內怡然自得,透過陽台的欄竿,看著下方過往行人來來去去,樂而無憂,也充滿好奇。此情此景,別說同類,連街上形色匆匆的上班族都心生羨慕。 流浪街頭但求溫飽 另一隻金黃色的虎斑貓,則窩居在殘破不堪的廢棄屋瓦堆裡,似乎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安心躺臥之處,但眼睛仍充滿警戒,即便過一天算一天,看似表情無奈,下一餐也不知如何解決,口渴也不知有沒有水喝……卻仍不想放棄追求更好的生活。 猜想街貓的的生活應該困難重重,漫漫長夜,卻不得不待在髒亂惡劣的環境中,街貓會害怕嗎?想著想著,心中酸澀無比,卻又為牠旺盛不息的生命力感到敬佩。 之後,又在楠梓益群橋河堤邊,遇見結伴同行的四隻流浪狗,在烈日下漫無目的往前走,看似是不知何去何從、被命運捉弄的苦難狗狗,心中雖難過糾結,卻也羨慕牠們的自在逍遙,滿街區上下左右任我行! 生活鬥士不怒不怨 這些流浪貓狗或許沒有能力改變艱難處境,只能在街頭巷尾,接受一些善心人士或愛媽以貓糧狗糧餅乾或剩餘飯菜餵食,但另一方面,也為牠們持續在街頭求生心生敬意。 畢竟,若讓流浪貓、流浪狗自己選擇,牠們未必會選擇過著這種生活,牠們帶著前世未了業障來人間,不悲、不喜、不怒、不怨的把這一生活好,仍是經得起考驗和磨難的生活鬥士呀。

MORE

甘孜州文旅局長 劉洪 瀏覽量超260億次 吸引民眾到甘孜州旅遊

文/記者吳光于 在大陸文旅界,有不少使出看家本領為自己城市「瘋狂打call」(應援、加油)的文旅局風景,劉洪無疑是一位代表性人物,自2021年意外「出圈」至今,熱度一直不減,而他服務的甘孜州,文旅產業創造的價值也不斷刷新。 從康定出發,沿著「中國最美公路」G318國道一路向西,翻過折多山,路過「攝影家天堂」新都橋,再翻過高爾寺山、剪子彎山,從公路左側的一個岔路口調頭,沿著鄉道行駛十來公里,便來到劉洪的老家──雅江縣西俄洛鎮傑珠村。 這裡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來往官員客商、差役行人均會在此歇腳食宿。劉洪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也是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他的祖輩曾是這條古道上揹茶的「馱腳」,為了生計,常年往來於雅安與拉薩之間,一走便是大半年。一九五四年,康藏公路(後改名為川藏公路)通車,人來車往不再經過西俄洛,曾經繁華的茶馬重鎮逐漸落寞。 二十年前,劉洪還在雅江縣文旅局工作時,已經有了打造IP的意識。他的老家傑珠村的康巴漢子個個偉岸英武。二○○三年,川滇青藏四省區聯合舉行的「康巴藝術節」上,傑珠村的漢子們走秀亮相時「帥驚四座」,一舉摘取了當年的「康巴漢子」稱號。 劉洪趁勢而為,二○○五年「康巴漢子村」商標註冊。從此,人們管傑珠村叫「康巴漢子村」。 新名字果然帶來了遊客,劉洪又發動鄉親們成立馬幫。過去只懂放牧、種田的漢子們嘗到了旅遊帶來的甜頭,並頻頻亮相於各類節慶活動中。 出乎意料之外爆紅 二○二○年底,來自「天空之城」甘孜州理塘縣的丁真成為現象級「網紅」,甘孜州文旅局趁勢邀請他拍攝影片,為家鄉文旅代言。 在這條流量超過七百萬的影片中,眼尖的網友發現了劉洪。當甘孜州文旅局拍攝的紀錄片《丁真的世界》上線後,鋪天蓋地的留言中,不少網友提出「我們想看局長的世界」。 但劉洪只是一笑而過。「我咋個能去湊這種熱鬧?不合適。」幾天後州裡開大會,時任州長在會上提出,領導幹部要主動擁抱互聯網。會後他向州長打趣:「領導您說晚了,我過氣了。」 他沒想到的是,三個月後,自己又被網友送上了「熱搜」。 二○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劉洪帶隊到廣東東莞開展感恩表演活動,丁真也在其中。當天演出結束後,丁真的「粉絲」衝破了護送的人牆。劉洪上前擋在丁真前面:「丁真已經很疲憊,抱歉今天不能互動了。」 「你是誰啊?」粉絲發問。 「我是甘孜州文旅局局長。」 頓時,這位身高一百八十九公分的康巴漢子被團團圍住。第二天,劉洪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精通漢藏深諳風俗 打開「甘孜文旅劉洪」抖音號,沒有精緻的鏡頭語言,沒有複雜的劇本,影片短小而直白。以甘孜州五彩斑斕的景色為背景,他開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今,劉洪全網相關信息已超二百萬條,瀏覽量超二百六十億次。 在「下場」之初,他就給自己立誓:不接受打賞,也不帶貨,只當一名「公益網紅」。「我把遊客吸引到甘孜州來旅遊,就是最大的『帶貨』。人來了就會產生消費,就會給老百姓帶來收入。」他說。 二○二三年底,劉洪到康定市塔公鎮塔公村調研。本是一次低調的下鄉,不成想被老鄉認出來,紛紛跑過來獻哈達。 一問才知道,塔公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旅遊讓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單是為遊客牽馬這一項,旺季一戶一天收入就達人民幣八千元,即使在淡季每天也可達一千元。塔公村還順勢發展民宿、餐飲,二○二三年,塔公村集體收入突破了一千萬元。 劉洪精通漢語、藏語,深諳民族地區風俗習慣,群眾遇到難題,都願意找他。康定市木雅聖地景區開營初期,外來員工和本地員工之間因為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時常發生矛盾,有一次眼看矛盾升級,景區負責人勸阻無果,向劉洪求助。他立刻從康定城區趕往景區召開員工大會。在藏語、漢語來回切換中,他向一群毛頭小子們講起自己作為一個山溝裡走出的「牛場娃」如何一步步遠赴內地求學,回到甘孜工作,一路走來與各民族同學、同事結下的深厚情誼的往事。「兄弟之間沒有說不開的話、解不開的疙瘩。」那天,他苦口婆心地講了兩個多小時,景區的吵吵嚷嚷就此消停,員工之間相互致歉、握手言和。 網路時代 人人都是傳播者 甘孜州地廣人稀,二○二三年他跑了七萬公里,足跡遍及全州十八個縣(市)。一些偏遠地區還需徒步、騎馬,他的一雙膝蓋嚴重磨損。 他不顧家人和同事的勸阻,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一接到情況反映,總是第一時間安排處理,第二天準時督查。 最讓他擔心的是個別不良商家和服務意識落後的經營者砸了甘孜旅遊的牌子。面對網友投訴,他發出過「誰砸甘孜旅遊的飯碗,我就砸他的飯碗」的霸氣回應。有趣的是,網友不光在甘孜州遇到問題會@劉洪,在外地遇到了問題也會@他。遇到這些情況,他會不厭其煩地把信息推送給兄弟市州、兄弟省區的文旅部門。 每天睡前,他總會抽出半個小時處理網上的留言。隨時在線、神經緊繃的狀態讓他經常丟失了睡眠。半夜醒來,總會把手機打開看看是否又有新的留言…… 「當今人人都有手機,人人都是傳播者。我們寧願多聽罵聲,也不希望聽見遊客和群眾的哭聲。」他說。今年四川省兩會,他作為省人大代表提出了七條建議,全部來自近年來他處理的各種矛盾。 不想辜負這個時代 不久前一次記者與他短暫的見面中,他雙眼通紅,追問之下得知是一天清晨起床後突然眼底血管破裂。但他頂著這雙紅眼東奔西跑,沒有休息過一天。 為了提高影片拍攝效率,他總是和同事事先擬定拍攝的主題和大致的日程,出差走到哪個縣(市),只要完成了工作就見縫插針地開拍。最多的一次,他一天拍了十四條。 有一回,他和拍攝團隊被困在石渠縣洛須鎮附近的一個埡口上,夜裡溫度降到攝氏零下二度,「大雪齊腰深,馬都走不動了,現在想起有些後怕。」 很多人不解,劉洪怎麼還這麼拚?「我覺得既然自己坐在這個位子上,就不能辜負這個時代,必須給老百姓一個交代。」他的回答很簡單。 兒時的同班同學,有些是牧民、石匠、木匠。家鄉的父老鄉親,許多還靠早出晚歸、風餐露宿挖蟲草、挖松茸去換孩子的學費和碗中的酥油。「我出門有車,能住賓館,如果當個高高在上的太平官,對得起老百姓嗎?對得起良心嗎?」 面對爭議淡然處之 自從走紅,劉洪也一直在面對各種非議。 有些人認為他是藉甘孜文旅為自己作宣傳,有些人則認為他穿著「奇裝異服」不倫不類。他曾經也有沉不住氣、怒把「髒水」潑回去的時候,但日子久了,愈發淡然處之。 無論是走到哪兒,都有鏡頭對準他。他成了一個「透明人」,為此戒了菸,也很少下館子。走在康定城裡,出租車司機不願收他的車費,擦皮鞋的老鄉不願收他的錢,吃碗麵老闆也要請客。雖然從不接受「免單」,但這些心意讓劉洪覺得很溫暖。「你真心付出了,群眾就會看得到、記得住。」 二○二三年,甘孜州遊客接待量首次突破四千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達人民幣四百五十二點六三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一點三二和三十一點二六,創歷史最高水平,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也一直保持逆勢增長的勢頭。

MORE

生態攝影 的歡喜和憂心

文/蘇林 2024「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正式開跑!徵件日期自即日起至6月15日止,徵件主題持續聚焦關注台灣人文及生態環境,其中最引起各方注目的,便是今年重啟「鳥類攝影」項目,及新增「星空組」,擴大陸、海、空攝影作品徵件,期盼為台灣留下震撼與撫慰人心的影像。 生態之美影像說故事 本屆6大徵件組別包含人物、地方、自然、生態環境、星空與青少年,並將舉辦多項結合生態環境報導任務及生態影像故事的工作坊,8月24日頒獎典禮當天,更將邀請作品數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國際生態攝影大師Tim Laman,擔任評審及頒獎嘉賓,並來台進行首次專題演講。 2022年,《國家地理》雜誌攜手緯創人文基金會合辦台灣攝影大賽,開始增設「生態環境」組,鼓勵攝影者以影像記錄台灣的生態環境,說出令人動容的在地生態影像故事,加深加廣全民關注生態環境,果然也收到許多精采的攝影作品。 拍鳥成為一門好生意 然而去年4月間,網路媒體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費時1年的全國臥底調查,發現全台有數個農舍,提供鳥類籠拍(將鳥類囚禁於特定空間內拍攝)、誘拍(以食物或聲音引誘鳥類至定點拍攝)場所,籠中不僅豢養罕見候鳥、保育鳥類,還依時節挖空巢穴或遮蔽物,曝光鳥類育雛、交配畫面,一年獲利上百萬元,把「拍鳥」變成一門好生意。 該系列「你的快門殺了牠」報導,有圖有真相的揭發台灣鳥類籠拍、誘拍亂象,發布後引發社會關注,咸認此舉對生態危害甚深,《國家地理》雜誌緊急宣布2023年台灣攝影大賽,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承諾將積極與野鳥保育團體、專家共同研商拍攝規範,並於今年再度恢復「鳥類攝影」組。 愛攝影不應造成傷害 《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表示,創刊已136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創立精神就是親近自然、愛護自然,若為了一張好照片,就去破壞自然,甚至傷害生命,已經與比賽宗旨完全相違背,因此才會透過緊急喊停,提醒攝影愛好者以正當方式拍照,堅持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拍攝倫理。 為建立正當拍攝的基本指引,主辦方經過與學者專家研議,並參考相關社團(特別是奧杜邦學會)鳥類拍攝規範後,列出鳥類生態攝影10大準則,於今年重啟鳥類作品收件。 不驚擾不誘拍不曝露 凡參加今年鳥類攝影組徵件者,應簽署友善拍攝準則,包含:不隨意散布稀有鳥類棲息位置、不捕捉或綑綁、不驚擾、不餵食、不播放鳥音、保持距離、不使用無人機、不使用閃光燈直射、尊重鳥類棲地、不移動或移除巢位周圍的任何東西,並繳交作品原始檔案,讓鳥類生態攝影真正成為愛惜、保護野生鳥類的力量。 在星空攝影方面,雖然隨著設備改進,只要一台支援手動曝光功能的相機,搭配一點對於星空的相關知識,一年四季都可以輕鬆享受觀星,及拍攝星空、月相、夜景的樂趣,但鑑於現代都市「光害汙染」嚴重,拍攝難度增加,也希望讓大家看見更多樣貌的星空,今年台灣攝影大賽新設「星空」組項目,參賽者可繳交5年內的作品,歡迎天文熱愛者、星空攝影愛好者參賽交流。 精采饗宴 守護環境 《國家地理》雜誌繁體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表示,台灣攝影大賽今年邁入第8屆,總計已有超過3萬5932件優質作品參賽,2023年相較2022年總徵件數增加1350件,成長34.68%,預計2024年徵件將逾6000件。 比賽徵件組別以18歲為分界,分為成人組與青少年組;限成人組參賽的主題包括:人物、地方、自然、星空;青少年則不限主題;「生態環境」組則不分年齡皆可投稿,以5到10張一組主題連貫的照片故事為作品,故事性是評選的最大關鍵,且可追溯3年內的作品。 生態環境組冠軍除獎金及獎品外,還可以與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一同攜手進行「生態環境報導任務」。2022、2023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生態環境組冠軍,曾由柯導演帶領前往宜蘭雙連埤、關渡自然公園拍攝,進行一對一指導,完成生態環境報導任務。 今年主辦單位再次邀請柯金源導演帶領本屆冠軍,前往另一處保育棲地進行生態環境報導任務,由柯導演傳授生態攝影的心法與技巧,傳承守護環境生態的種子。 此外還將舉辦3場攝影論壇講座,以具環境永續、關注家鄉、國際視野的角度,對社會大眾及青少年,傳播攝影的觀念與技巧。 前2場是以生態環境關懷為出發點的攝影論壇,由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長劉志安,分別於5月18日、5月26日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開講,第3場邀請國際鳥類攝影權威Tim Laman,為鳥類作品評選把關,並於8月24日出席頒獎典禮後,發表「鳥類星球:一個攝影之旅」的主題演講。 此外,今年將首次辦理「生態影像故事」工作坊,由二屆金鼎獎攝影獎得主暨《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陳郁文親自指導、密集特訓,期待培育出新一代《國家地理》攝影師。李永適總編輯指出,工作坊結合攝影技術和故事敘述,參與者將學習通過一組紀實照片,建構一個影像故事,呈現生態環境的美感,或值得讓人深思的議題,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育的認識。 工作坊亦將邀請過去2年曾入圍攝影大賽的參賽者參加公開徵選,招募15位學員進行4次2天1夜攝影特訓指導,引導更多熱愛生態的攝影人,傳遞精采的生態影像故事。

MORE

他們用短影片教經典

近年來,大陸愈來愈多的教授、名家作者、知識達人在短影片平台傳播知識。根據《2023抖音讀書生態數據報告》顯示,在抖音已有300家出版社、超過1500個作家,最受歡迎的讀書影片領域中,文學類最受關注,歷史和情感心理類緊隨其後。

MORE
/8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