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空腹都脹氣 小心SIBO找上門

THE MERIT TIMES
陳玲芳
字級
收藏文章
2183觀看次
醫師提醒SIBO患者,日常應避免久坐、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示意圖。 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七、八個小時都無法緩解,醫師提醒,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我們所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接手家族企業的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自覺一兩個月以來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欲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

直至透過聯欣診所功能醫學角度,經過完整檢測如腸道菌相功能檢測、腸保健康套組2.0,終於釐清相關症狀,找出真正「胃堵堵」的原因。

顏佐樺說,高小姐由於壓力大,致使腸道蠕動不良,且有消化酵素過低情形,是造成SIBO原因,這也導致她經常脹氣。脹氣是SIBO的主要症狀,經常腹脹,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即是食欲不振,面對營養及美味的食物卻不能如常享用,不僅有礙營養吸收,更會影響生活品質。

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4成因易致胃脹氣

由於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極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顏佐樺歸納SIBO主要成因有四:

一、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進入小腸繁衍生長,引發SIBO。

二、小腸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或小腸內的細菌無法清除,則會加劇SIBO情況。

三、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均可能導致SIBO。

四、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增加SIBO風險。

圖/pexels

7招化解SIBO

至於腸道環境的保健,顏佐樺建議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他歸納出化解七招:

一、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二、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一點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三、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在醫師及營養師建議下,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圖/pexels

四、避免食用過多精緻加工及易脹氣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保持腸道健康。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蔬菜,含有較高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五、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三天一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排便不順,可進一步探討是否為水分攝取、油脂、膳食纖維或運動量不足。補充膳食纖維時,可補充可溶性纖維,如木耳飲。如為不可溶性纖維,須注意水分是否充足,避免便祕發生。

六、釋放壓力:由於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導致腸胃蠕動不良。應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發生。

七、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對於行動不便人士來說,則可透過「腹部按摩」達到效果。

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