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工研院攜手日本三菱電機 開發淨零排放技術

【中央社台北訊】工研院今天與日本三菱電機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以淨零排放為合作重點,聚焦碳捕捉、利用與封存、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以及低碳氫產製技術與應用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發交流,盼協助產業建置綠色生態系。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與三菱電機自2013年起密切往來,在智慧機械、智慧生活、生醫、再生能源等領域皆有互動與交流。 工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在2050淨零排放目標驅動下,工研院進一步與三菱電機合作,聚焦淨零排放領域的技術研發、創新合作、人才交流,包括共同投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的技術開發,以及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研發。 劉文雄說,雙方還將於工研院沙崙院區進行大範圍跨域電力調度驗證,並共同推動氫能與低碳技術的市場應用,以實現能源轉型和減少碳排放目標;此外,將擴大人工智慧(AI)數位轉型和智慧生活等多領域創新技術合作。 日本三菱電機表示,三菱電機以推動永續發展為經營核心,致力研發建構綠色社會的創新科技,包括碳循環、材料和產品的循環利用、次世代半導體、能源管理等領域,未來將與工研院共同研究和開發綠色能源相關技術,並力求將成果儘早應用於社會,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MORE

因應全球ChatGPT浪潮 國科會推生成式AI發展先期計畫

【本報台北訊】因應全球ChatGPT帶來廣泛且巨大的影響,國科會自2023年初即推動可信任生成式AI發展先期計畫(Trustworthy AI Dialogue Engine,簡稱TAIDE),國科會主委吳政忠15日宣布釋出 TAIDE-LX-7B模型,這是一款結合台灣文化的大型語言模型,透過此次模型釋出,將能更進一步協助我國政府在生成式AI模型發展路上,提供更多元與多樣化的服務,幫助產學研快速導入生成式AI。 國科會表示,TAIDE-LX-7B模型釋出版相當於汽車的引擎,後續搭配各式零件、組裝車殼,就可以化身成不同用途的車輛運具,提供消費者使用。例如TAIDE已與高雄大學合作,透過教授吳俊興及其團隊開發的開源生成式AI應用平台(Kuwa GenAI OS),將TAIDE模型預載內建於Kuwa平台,開發者可靈活組合串接週邊功能,使用者則是透過簡易的Web介面與後端模型互動。其他應用案例,包含台南大學的TAIDE台語對話機器人、中興大學神農TAIDE、中研院行政常見問題回應、民間公司智慧客服等。 國科會表示,與現今其他大型語言模型不同之處,TAIDE-LX-7B模型具有繁體中文的文本生成能力,在Meta Llama-2-7B的基礎上,透過額外擴充繁體中文字元、字詞,使得生成的文本更加流暢、精準,並且更具有「台灣特色」。為達成前述目標,訓練模型所使用的文本資料,皆以合法取得授權之文本數據進行訓練,此一過程確保模型本身強調的「可信任性」,透過「可信任性」的文本協助TAIDE-LX-7B模型加強台灣文化、用語與國情等知識,從而產生豐富多樣的文本內容。另加強訓練5大功能,包括自動摘要、寫信、寫文章、中翻英、英翻中等,並開發出多輪問答的對話能力,讓模型可以透過已生成的文本內容,接續使用者的指令,產出更符合需求的文本。 國科會表示,藉由公開釋出,可望於近期看到TAIDE語言模型在公部門或民間機構的各類應用(包含商業應用),有效擴散整個語言模型的發展。現在即可以進入TAIDE官方網站,了解模型發展目標與歷程,並點入網站上「TAIDE模型」連結,再進入該頁面中提供的Huggingface連結下載,就可開始使用並體驗具有台灣特色的大型語言模型。

MORE

數位部擬三大策略 緊急情況下提供通訊需求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數位發展部為提升我國整體通訊網路韌性,今日宣布已擬定並持續推動三大策略,其中建置「多元異質」的應變通訊網路,確保台灣遇到重大災難時,即使部分通訊網路無法提供服務,仍有其他通訊方案可分別滿足一般民眾、救災系統及政府指揮體系的基本通訊需求。 數位發展部今天舉行「強化國家通訊網路韌性方案推動成果」記者會,宣布已擬定並持續推動「建設海陸空應變通訊網路」、「強化通傳網路防護」及「普及通訊寬頻網路建設」三大策略,確保我國通訊網路於緊急狀況時,仍有可用且安全之通訊網路。 數位部指出,策略一「建設海陸空應變通訊網路」,因應緊急情況時既有商用通訊網路可能失效,因此規畫建置「多元異質」的應變通訊網路,使包括海洋、陸地與天空的三維空間,確保台灣遇到重大災難時,即使部分通訊網路無法提供服務,仍有其他通訊方案可分別滿足一般民眾、救災系統及政府指揮體系的基本通訊需求。 數位部舉例指出,在平時整備階段強化海纜韌性建設;區域性網路中斷時有供民眾使用的災難漫遊機制、救災專屬公共安全與救難應變通訊系統(PPDR);區域性或大規模網路中斷時有非同步軌道衛星應變通訊網路可供緊急指揮體系使用等。 在策略二「強化通傳網路防護」方面,數位部說明,督導通訊傳播領域關鍵基礎設施(CI)設置者及提供者,擬定CI防護計畫及資通安全維護計畫,並要求其針對天然災害、人為恐攻及資安攻擊等情境,落實事前預防、事中偵測、通報應變與事後復原等防護措施; 同時藉由國家安全暨網際安全中心(NCCSC)即時掌握通傳CI運作狀態,及全天候受理通傳CI提供者之資安事件通報,並給予適當協助及分享資安情資,如去年分享資安情資計76萬336筆,達成公私協力資安聯防之目的,以厚植通傳網路防護。 策略三「普及通訊寬頻網路建設」,則是透過獎勵輔導機制加速完備我國5G網路基礎建設,持續鼓勵電信事業於偏遠地區投入資源,普及偏遠地區寬頻網路,改善我國偏鄉及離島之上網環境。 數位部指出,在加速5G網路建設方面,去年補助人流聚集等重要區域加量建置1477台5G基地台,全國電波人口涵蓋率已有業者達97.39%;在推動偏鄉建置高速通訊網路方面,去年補助加量建置165台5G基地台,偏遠地區平均涵蓋率提升至76.29%等。

MORE

數位部攜業者改善澎湖輪海上通訊 9成航線有網路訊號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為改善澎湖輪海上通訊網路,數位發展部攜手中央地方政府、電信業者在沿線制高點增建基地台,並調整優化沿線多個基地台發射角度,使航線旅程的行動寬頻訊號涵蓋範圍由22%提升到91%,現已可提供Wi-Fi和行動網路給船員與乘客使用,航線沿途行動寬頻訊號可改善9成。 數位部長唐鳳今(15)日率數位部團隊視察澎湖輪行動寬頻訊號改善成果。 澎湖輪是高雄與澎湖間的交通船,航線全程128公里,過去航程只要離開岸邊,就等於離開基地臺訊號範圍,船上只能依靠同步衛星作為通訊管道,但因頻寬有限,旅客在航程中無法順暢上網及通話,可通話上網時間不到1小時,下載速率不足1Mbps。 數位部藉由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補助電信事業於澎湖縣、台南市及高雄市等地設置3座基地台及澎湖輪上設置電信設備,亦鼓勵電信事業自行設置2座基地台並改善沿海81座基地台。 數位部指出,現在澎湖輪航線的行動寬頻下載速率可達10至50Mbps,今後若遇到緊急狀況時,可以透過寬頻傳輸影像等資訊,及早掌握現場狀況,有利於調度救援資源,平時澎湖輪上的船員及旅客可透過Wi-Fi與行動寬頻網路進行通話、上網及傳送影像或訊息,在訊號良好區域也能順暢觀看影音。 但因沿岸基地臺與澎湖輪仍有一段距離,最長約為20公里,因此網速仍會受到使用人數、氣候及澎湖輪所處位置影響。 唐鳳提到,為了讓澎湖輪接取行動寬頻網路,數位部從去年10月起,攜手交通部航港局、澎湖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台航公司,並在三大電信業者努力下,建置、改善航線沿岸多個基地台,成功將原本只能依靠同步衛星傳送文字的窄頻服務,提升成為寬頻服務。 唐鳳表示,寬頻上網是基本人權,數位部成立以來,全力強化數位韌性、改善與普及通訊服務,包括透過修正頻率使用費收費標準,鼓勵電信業者為偏鄉、山區、交通要道等地導入行動寬頻網路,例如北大武山檜谷山莊、台鐵東部幹線及臺東伯朗大道;另透過前瞻計畫支持,鼓勵業者加速強化偏鄉、離島區域的網路涵蓋,澎湖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MORE

氣象署與太空中心簽合作備忘錄 獵風者將與福衛七號攜手探測

【本報台北訊】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順利發射升空,中央氣象署今與國家太空中心(TASA)簽訂合作備忘錄,今年6月將和福衛七號攜手,利用經海面反射的導航衛星訊號反演出海面風速和浪高,提升海洋上的監測能力,可提供颱風強度預測、海氣交互作用研究等,增加海象預報的精度與劇烈天氣的掌握。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今就雙方氣象及太空的監測資料和專業技術合作簽署備忘錄,將福衛七號和獵風者衛星收集的數據,應用於太空天氣和海氣象測報作業,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助益未來太空任務執行、民眾生活需求及災害防救。 吳宗信表示,過去海面上的氣象觀測資料稀少,「獵風者」所使用的任務酬載GNSS-R(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與福衛三號及七號所運用的大氣折射科學原理不同且可互補,可蒐集經海面反射的導航衛星訊號反演出海面風速和浪高,將有助於提升海洋上的監測能力,提供颱風強度預測、海氣交互作用研究,進而增進海象預報的精度與劇烈天氣的掌握。 TASA衛星操控組組長陳坤林指出,獵風者衛星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校正,並進入到風速資料反演階段,預計6月可開始提供海面風速資料,並透過國內學研團隊進行測試與驗證,評估此新型資料對氣象測報的效益,海面風觀測資料加入氣象署的預報作業模式後,可望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對民生以及防災有所貢獻。 吳宗信進一步指出,台灣可以自製GNSS-R儀器,也將進一步研製GNSS-RO儀器,後續的太空任務也將與氣象署合作,規畫提供掩星折射及海面反射訊號觀測資料,進而反演得到精準的大氣和電離層狀態,除了持續對天氣預報與氣象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能減輕運載火箭與科研火箭發射過程受到天氣狀態的影響。 程家平表示,2005年氣象署即成立台灣資料分析中心(TACC)處理福衛星系計畫的掩星(RO)觀測資料,自福衛三號計畫籌備階段就與國家太空中心有密切合作。由過去數值模擬的比對分析,顯示福衛七號的資料能提升氣象預報準確度6至10%,並增進颱風路徑預報能力,平均能減少72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約5%。 陳坤林也說,TACC在衛星接收訊號後30分鐘內產製的資料,可即時提供國內外使用。目前福衛七號每天產製近5500筆大氣資料和4000筆電離層資料,而自福衛三號時期迄今,已協助太空中心處理近3000萬筆觀測資料,促使開發我國太空天氣測報作業的能力,可供在軌衛星、航機和衛星導航等所需的電離層太空天氣預報資訊,對於衛星操控、航機通訊安全與定位精準而言相當重要。

MORE

LG未來概念車

2024年南韓世界消費電子資訊及通訊博覽會在首爾舉行,並於4月18日展出LG電子次世代行動移動願景概念車「Alpha-able」。圖/法新社

MORE

台科大攜手台巴科大 設計太陽能捕蚊燈防登革熱

【本報台北訊】巴拉圭長年深受登革熱嚴峻疫情所擾,因此台灣科技大學發起巴拉圭亞松森市病媒蚊防治計畫,帶領台灣-巴拉圭科技大學(台巴科大)學生設計太陽能捕蚊燈協助防疫工作。下一步還將提升捕蚊裝置的進氣效益,並把成品放置在社區內,以實際解決蚊蟲問題。 登革熱是透過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將高達20%以上。太陽能捕蚊燈除了能有效降低蚊蟲傳播疾病的風險,更以太陽能裝置降低能源消耗,兼具環保與永續。台科大將專題實務課程結合巴拉圭生活經驗,用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將在校所學技能回饋社區。 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劉孟昆表示,將不同科系的學生組成小組,針對捕蚊裝置進行發想。他指出,下一階段將與當地的亞松森大學合作,以流體力學分析提升捕蚊裝置的進氣效率,並將成品放置於社區內解決蚊蟲問題,學生們也對此感到相當興奮。 參與計畫的巴拉圭學生指出,登革熱是當地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透過這次的計畫,他們拓展對捕蚊燈與相關電子元件的實作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證明自己可以運用自身技術為生活的社區做出貢獻。 台巴科大學生繪製捕蚊燈外觀結構及電路設計。圖/台科大提供

MORE

中大AI地震預警系統上線 震度預測高達9成正確率

【本報桃園訊】台灣地震頻繁,為讓國人更即時掌握地震資訊,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受中央氣象署計畫委託,打造出新一代AI地震預警系統(TT-SAM)。在地震觸發當下,透過卷積神經網路(CNN)擷取地震波特徵,於最初測站後3秒即可提供各縣市震度,正確率高達9成以上,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忠翰說,期盼技術未來能優化取代現有地震預警系統,再透過通訊傳輸讓民眾更快接收到資訊。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表示,在氣象署經費支持下,團隊投入2年多時間,開發這套AI地震預警系統,主要是以人工智能來觀測地震波影像,投入1999年到2019年台灣地震的地震波等圖像,讓系統加以分析,並將地震波與震度相關資訊透過AI深度學習技術,讓警報系統更即時、精確。 這套「深度學習的端對端區域型地震預警模型」,主要參考以日本和義大利地震資料訓練的AI模型架構,再加入台灣不同區域震波放大特性,以優化台灣地震預警表現,提供較長的預警時間與可靠的震度預估。 以此次花蓮規模7.2大地震為例,透過7秒的震波分析,即可評估台灣多數地區震度可達4級以上。除了預估震度更加準確,發布速度也比傳統地震預警系統更快。 詹忠翰表示,當強震發生時,距離震央愈近,預警時間愈短,愈遠則可預警時間愈長。新開發系統比現有預警快上幾秒,此「黃金時刻」對於高鐵、捷運等重大公共設施而言,可提前幾秒預警,便能減速將災害減至最低。 詹忠翰說,計畫今年將告一段落,會將這個演算技術移到氣象署內部工作站測試,若未來優化及穩定性高,希望能取代現有預警系統,後續再搭配現有的簡訊傳輸,讓民眾能更快手機接收到資訊。 詹翰忠,經過計算這幾周要再發生更大餘震的機率會降低,不過以花蓮該地區地質結構及應力之間演化長遠來看,的確可能再發生大地震,應以防災角度來避免更多傷害。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團隊主要成員涵蓋地震、海嘯、山崩土石流、堰塞湖、土壤液化、極端天氣系統以及風險評估等,希望將科學研究實用化,將學術成果應用至相關產業界,降低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受中央氣象署計畫委託,打造出新一代AI地震預警系統,以此次花蓮規模7.2大地震為例,透過7秒的震波分析,即可評估台灣多數地區震度可達4級以上。圖/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集合地球科學專家,希望將學術成果應用至相關產業界,降低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圖/中央大學提供

MORE

台灣首次登月計畫 中大探測儀最快 Q4 升空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近年各國積極展開重返月球的任務,台灣今年也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國立中央大學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 DSRP),預計最快在今年第4季搭上日本登月小艇發射升空。 中大校長周景揚說,登月計畫絕非一步登天,而是奠基在超過50年的太空科學發展基礎。中大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說明,探測儀要克服太空游離輻射,且須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4個月,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周景揚表示,中央大學日前已經主導發射5顆小型低軌道衛星,本次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和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艇合作,團隊已經在1月中前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替軟硬體做最後確認,預計今年底有機會跟著小艇登月。 張起維解釋,2020年開始,世界各國開始重返月球,例如在月球上建設儀器、為長期居住做準備,甚至利用月球資源來前往其他太陽系星球,未來中小型衛星與大型衛星,共乘前往深太空或月球的機會將愈來愈多。 台灣的國家太空計畫雖已有30多年,但過去的任務都在2000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軌道,且最高只有飛到800公里,張起維指出,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的挑戰,例如中大先前發射的其中一顆人造衛星,現因輻射而出現異常,導致回傳的資料有時無法解讀。 張起維說,「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校方累積過去「飛鼠號」的開發實飛經驗,加以改良精進游離輻射容忍度,讓軟硬體設備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下得以運行;本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主要目標,就是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輻射劑量和累積速度,可提供太空任務參考,或作為未來電子和太空產品設計的考量。 張起維解釋,進入2000公里外深太空的設備,體積、重量、耗電量等都有嚴格要求,例如重量要在400公克以下,還要在耗電量少於1瓦的情況下生存至少4個月、抵達月球,期間得確保所有電子元件能在極端溫度之下運作,同時承受深太空的輻射劑量。 張起維指出,這項計畫耗資1900多萬,其中包含ispace探月小車的「乘車費」,以及打造設備的價格,而乘車費要價又多於設備。 中央大學表示,此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研發,除了教授領航,也有太空系校友、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參與,同時能培養他們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MORE

咖啡助攻 加速電動車普及

編譯/韋士塔 咖啡可提神醒腦,近來日本科學家發現,咖啡因不僅能幫助人們提振精神,甚至能用於提升電池的效率,降低電池生產成本,有助加快電動車及其他清潔能源運輸工具的普及。 隨著環境保育意識增強以及監管法規趨嚴,科學家、投資人已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究內燃機引擎的替代技術,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迄今為止,電動車領域已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也希望把清潔能源擴大應用到其他運輸領域,包括空運、航運;不過,清潔能源的儲存裝置,目前仍是生產電動車的最大成本,電池的續航力也成為許多人對新型運輸工具裹足不前的障礙;有鑒於此,研究人員正全力開發創新的電池材料。 研究人員指出,電動車電池目前仍以鋰離子電池為主,因為這種電池的性能與技術相對穩定;然而,鋰離子電池的動力表現仍不夠理想,且尚未突破「里程焦慮」(續航力不足)及價格居高不下的障礙。當前被看好且寄予厚望的替代方案是氫燃料電池,但這種電池仍有基礎設施不夠普及的缺點。 再以鋰離子電池的另一個關鍵材料鈷為例,這種金屬的採礦過程會破壞環境,其價格也容易大幅波動,促使業界亟欲找到替代材料,包括錳、鐵及鎳。此外,研究人員也嘗試使用成本相對低廉的鈉來替代鋰,但是鈉的能量儲存效率較差,儘管能夠降低成本,但無法提升電動運輸工具的行駛距離。 研究人員認為,人工智慧(AI)將是開發創新材料的關鍵。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團隊運用AI及高效能電腦,快速分析約50萬種可能適合用來生產電池的化合物。拜AI、高效運算所賜,研究團隊幾天內就從50萬種候選材料,篩選出18種適合用於電動車電池的化合物。此外,研究團隊已發現一種材料可讓電池中鋰的使用量減少70%,有助削減成本並解決供應受限的問題。 近來,日本千葉大學在替代能源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研究團隊在電池中加入咖啡因,可提高電池效率,並減少白金的使用量,大幅降低電池成本。 千葉大學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通訊化學》(Communications Chemistry)期刊,報告指出,燃料電池包含3個部分:發生氧化反應以產生電流的陽極、電流流過的電解質以及連接到外部設備的白金陰極。在發電過程中,氫與氧會結合成水,是無害的副產品。然而,在電池運作一段時間後,陰極會被一層氫氧化鉑包覆,干擾氧氣還原反應(ORR),降低發電效率。 研究團隊的實驗顯示,在電解液添加少量咖啡因,有助抑制氫氧化鉑的形成;隨著電解質中咖啡因濃度的增加,電極的ORR活性顯著提高,最高可提升11倍;這也表示,在電池電極中添加少量咖啡因,將可增強電動車電池的性能,並生產更便宜、更高效的電池。  

MORE
/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