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年沒現身 科學家拍到黃冠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UTEP)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茂密叢林中,發現近二十年來未曾被見過的黃冠鶲(Prionops alberti),這種鳥類曾被認為可能已經絕種,現在不僅被發現,還首次被拍攝下來。研究團隊在伊通布威山脈的深處跋涉一百二十公里,終於在叢林的中層發現這些活躍又吵鬧的群體。 鳥類學家、助理教授哈維博士(Michael Harvey)說:「當我們碰到這些鳥的時候,感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有可能在這裡發現牠們,但牠們的壯觀和獨特外貌超出了我的預料。」 這次探險的意義不只於此,由於該地區持續的戰爭和政治不穩定,這些鳥類長時間未被發現。而這次探險隊在三個不同地點發現十八隻黃冠鶲,並由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的拉特博士(Cameron Rutt)確認。

MORE

遷粉蝶大發生 蘭潭成黃蝶翠谷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嘉義地區連日霪雨,2日上午天氣放晴,蘭潭風景區、嘉義大學蘭潭校區遷粉蝶紛紛羽化,景象壯觀,猶如高雄美濃黃蝶翠谷。嘉大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梁家源表示,今年春雨豐沛,遷粉蝶幼蟲食材生長茂密,因此誘使遷粉蝶大發生。 梁家源指出,遷粉蝶別稱果神蝶、銀紋淡黃蝶、淡黃蝶、無紋淺黃粉蝶、淺紋淡黃粉蝶、鐵刀木粉蝶等,幼蟲攝食鐵刀木、阿勃勒等豆科植物葉片,屬於一年多代的蝶類,成蝶飛行迅速,全年可見。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與蘭潭風景區比鄰,也是蘭潭後山步道的入口之一,校園內動植物生態豐富,成群的遷粉蝶在校園內翩翩飛舞,十分壯觀,無論是漫步在校園中,甚至在學生的機車上,都可以見到遷粉蝶的身影。 一名經常到蘭潭後山登山的黃姓市民表示,前陣子他到蘭潭後山,發現經過鐵刀木、阿勃勒、鳳凰木等樹木下方時,都會聽見「沙、沙、沙」彷彿下雨般的聲音,如今遷粉蝶大發生,讓他恍然大悟,原來是大量遷粉蝶幼蟲在啃食植物葉片的聲音。 梁家源表示,遷粉蝶在嘉大校園、蘭潭風景區成群飛舞的現象,與高雄美濃黃蝶翠谷的生態景緻類似,今年4月的春雨使得校園中的鐵刀木、阿勃勒等豆科植物嫩芽生長茂密,加上遷粉蝶的天敵不多,誘使遷粉蝶大發生,準備交配產卵。 梁家源指出,遷粉蝶生命週期約為一個月,只有雄蝶會吸食地面或河邊的水份,因為地面或河邊的水具有礦物質與有機質,可以做為雄蝶精胞內含物,送給雌蝶作為交配禮物,而雌蝶則飛舞在花朵上覓食或在樹梢產卵。 根據嘉大執行iNaturalist蘭潭後山生態紀錄專案,至今已觀察紀錄到1633種生物,包括維管束植物803種、動物740種,其中鱗翅目的蛾、蝴蝶有185種、鳥類46種、無尾目的蛙、蟾17種、蛇亞目13種,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

MORE

澳洲:大堡礁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白化現象

【中央社/雪梨綜合外電報導】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GBRMPA)今天表示,壯觀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 法新社報導,澳洲聯邦政府資助的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說,科學家進行空中調查指出,大堡礁1000多個珊瑚礁中,約730個已經白化。 大堡礁常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結構,綿延2300公里,擁有令人驚嘆的生物多樣性,包括600多種珊瑚和1625種魚類。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在聲明中說:「今年夏天整個大堡礁遭受的累積影響,比往年夏天還要嚴重。」 這是過去8年來,第5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 珊瑚對於生長環境極為敏感,環境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影響珊瑚與蟲黃藻(zooxanthellae)的共生關係,當珊瑚為了存活而排出蟲黃藻時,就會發生白化,如果高溫持續,珊瑚最終將會變白並且死亡。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首席科學家畢登(Roger Beeden)表示,氣候變遷對全球珊瑚礁構成最大威脅。 畢登說,「大堡礁是個不可思議的生態系統,儘管它一次又一次地展現韌性,但今年夏天尤具挑戰性。」 法新社記者本月訪問了大堡礁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坐落在澳洲東北角的蜥蜴島(Lizard Island)可說是一個小小熱帶天堂,有著生機勃勃的珊瑚礁,如今卻像是一座水中墳墓。 在蜥蜴島生活和工作了33年的海洋生物學家霍格特(Anne Hoggett)表示,當她第一次來到蜥蜴島時,珊瑚白化現象大約每10年出現一次。 霍格特說,現在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蜥蜴島珊瑚礁上脆弱的軸孔珊瑚(Acropora)約有80%在今年夏天白化。 霍格特向媒體表示:「我們還不清楚這些珊瑚是否已經遭受太多傷害而無法復原。」 澳洲已投資約50億澳元(約新台幣1043億元)用於改善水質,減少氣候變遷影響,以及保護受威脅物種。 澳洲是全球最大煤炭與天然氣出口國之一,最近才設定了碳中和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今年稍後將審查澳洲的努力,是否足以讓大堡礁維持其世界遺產的地位。

MORE

帝王蝶 數代接力往返4800公里

文/林芝 在一般人認知中,候鳥及大型動物為了繁衍和食物,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徒,然而在北美洲卻有一種蝴蝶──大樺斑蝶,每年不辭辛勞往返,單趟飛越4800多公里,於五大湖區和墨西哥間,進行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昆蟲遷徒行動…… 帝王蝶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超長距離、定期遷徒的蝴蝶品種。特別的是,牠們在群體遷徙過程中,不是靠單一代蝴蝶完成使命,而是經過3~5代循環,才能接力完成遷徙,整個移動過程,詮釋著自然的律動和生命的震撼。 每隊百萬隻振翅齊舞 美加邊境「五大湖區」(蘇必略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附近,有一種大型樺斑蝶,由於無法在低溫的環境中生活,每年8、9月夏天即將結束時,就會開始往南方遷徙,10月~隔年3月,落腳至墨西哥中部的冷杉林中度冬。 大樺斑蝶又稱為「蝴蝶之王」或「帝王蝶」,其令人驚歎的遷徙之旅,總數量曾高達5億隻,堪稱昆蟲界的超級壯舉。族群分批遷徙,每趟都有數萬到百萬隻結隊出發,在陽光下舞動翅膀高飛,最遠飛行4800公里,憑著各自的觸鬚精準定位,進行一代又一代的南來北往遷徙。 年年往返並精準定位 帝王蝶族群周而復始地在墨西哥中部,和美國、加拿大之間,長距離翩然往返,甚至能夠奇蹟般地找到自己祖先曾經居住過的那座森林、那棵樹、那片草地,這種獨特又持續的行為,讓科學家和自然愛好者驚歎不已。 每年8月至初霜,帝王蝶開始從五大湖區出發向南,僅靠每天短暫休息,飛抵墨西哥中部的「米卻肯州」山谷內冷杉林中;而10月左右,洛磯山脈另一批帝王蝶群,也開始陸續南遷到墨西哥「米卻肯州」的神殿內,有少部分族群則僅飛至加州南部度冬。 吹動樹梢驚見蝴蝶雨 此時墨西哥中部2000~3000公尺山上、帝王蝶聚集的「蝴蝶谷」中,會迎來一場異常華麗的蝶舞大戲:數千萬至上億隻精靈舖天蓋地,全部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叢林中,慢慢藉由陰涼、潮溼的環境,恢復長途跋涉所消耗的體力,同時準備在15℃以下低溫中進行冬眠。 成千上萬隻帝王蝶聚集在歐亞梅爾杉樹上及草叢上,一切能夠立足棲身的地方,都密密麻麻擠靠著無數蝴蝶,只要風一吹動樹梢,就可以見到橘橙色「蝴蝶雨」飄落的奇景。 幼蝶吃飽喝足忙啟程 帝王蝶之所以群體聚集,是為了相互取暖,因為牠們將在此冬眠到隔年春天,天氣變暖後才會逐漸甦醒,接著交配和尋找馬利筋(習稱「乳草」,景觀植物)產卵,完成最後的使命……破蛹而出的新一代帝王蝶,則接續先代任務,開啟新一年飛返五大湖區的遷徙旅程。 帝王蝶的重要食草馬利筋(乳草),春暖發芽盛開,新一代帝王蝶吃飽喝足後,正式告別墨西哥,舒展美麗的翅膀,成群結隊飛向藍天,先抵達美國德州及奧克拉荷馬州打尖休息,再飛越海灣,來到佛羅里達州,接著就一路北上。 來自食草的天然保護 帝王蝶的飛行路線,是追隨賴以生存的兩種植物──度冬棲息的墨西哥歐亞梅爾杉樹,和主要食草北美馬利筋。牠們每天飛行130公里,一旦精疲力竭來日無多,便會在馬利筋樹叢的葉子上產卵、繁殖後代,完成生命傳遞。 8~12天內化蛹成蝶,立刻吸食乳草,並跟上行程。幼蝶對馬利筋情有獨鍾,雖然馬利筋本身有毒,卻是牠們唯一的食物來源,所以不但不會傷害幼蝶,反而因為此植物有個怪味道,能阻止其他動物捕食,使自身得到自保。 南下一代及北上數代 帝王蝶的生命周期,最神奇之處在於其世代循環傳承,南下及北上竟全然不同。 每年8月從五大湖區南下的橙黑羽色帝王蝶,是北返後夏末最後產下的一代,牠們的壽命可長達8個月,南飛途中並不繁殖後代,而是一鼓作氣飛往墨西哥,等到隔年春天北返前才產卵壽終。 相對的,帝王蝶北上遷徙途中,會歷經3~5代的生死循環,才能順利完成從中美洲飛向北美的任務。過程中所生出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帝王蝶,存活的目的似乎僅為接續飛行和繁衍使命……牠們的壽命僅6周左右,擁有一對黑白相間的翅膀,與越冬父祖輩身上的橙黑羽色並不相同。 飛抵五大湖區後出生的大樺斑蝶,一般壽命為6~8周,只有夏末最後出生的一代,會活超過7個月,因為到了當年8月底,牠們體內的生命時鐘,會提醒牠們:再度啟程南飛的季節到了…… 小百科 神祕的帝王蝶 帝王蝶又名:黑脈金斑蝶、大樺斑蝶、帝王斑蝶、君主斑蝶,是北美洲相當常見的斑蝶,不少學校也會帶著學生從蝶蛹開始學習飼養、觀察斑蝶的一生。 事實上,19世紀時,世人曾先後在紐西蘭、澳洲發現過帝王蝶,顯見其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在北美洲、南美洲、西南太平洋、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與東北部,都可見其蹤影。有些甚至遷徙至俄羅斯、亞速爾群島、瑞典及西班牙……但最具規模的族群,則是在北美五大湖區。 在帝王蝶的翅膀上,有顯眼的橙色及黑色斑紋,翅膀寬8.9~10.2公分,翅脈及邊緣為黑色,邊緣有兩串細白點,雌蝶的翅脈更為深色,雄蝶體型較大、翅脈較窄,後翅中央有一斑點可以釋放費洛蒙。 翅上的白點,科學家研究認為,這些大小白點,有助於降低帝王蝶長途飛翔時的阻力。至於牠如何能在隔了幾代後,仍能回到相同的過冬地點,則有待研究。 科學家推測,似乎牠們是從其生理節奏及太陽的位置而遺傳了遷徙的路線。此外,除了美洲和台灣的斑蝶有越冬遷徙現象,紐西蘭的斑蝶也會有短距離的遷徙行為,但在全年溫暖的百慕達,當地出生的帝王蝶,則會全年留在島內。

MORE

罕見長鬃山羊下山!首次現蹤稻田自在遊樂

【本報台東訊】台東「熊良心生態顧問公司」日前在海岸山脈下的關山鎮電光里水稻田,記錄到長鬃山羊追趕在稻田覓食的環頸雉與花嘴鴨,不僅長鬃山羊到水田罕見更見證這有趣畫面。 從畫面上看到,1隻尚未成年長鬃山羊從山坡下到水稻田,先是驅趕水稻田內環頸雉,接著東張西望,看到遠處田間有花嘴鴨降落,於是又快步趕過去嚇走花嘴鴨,讓生態監測人員感到驚訝,「牠好像在幫農民驅鳥」。 拍攝畫面的熊良心生態公司負責人林耿弘表示,公司正在執行水利署八河川分署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的卑南溪高灘地補植樹木生態監測計畫,工作人員意外在周遭拍攝到長鬃山羊;據公司了解,這是國內首次記錄到長鬃山羊出現水田,以及有趣追趕鳥類畫面。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長吳昌祐表示,林保署目前在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卑南溪流域保育軸帶,持續都有不同點位的環境監測,這筆長鬃山羊資料是否為個案,須更長期資料累積,但提供了很好資料;後續累積的野生動物監測資料,將可作為國土生態綠網保育策略,甚至是海岸山脈、卑南溪綠廊縫合的參考。 根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資料,台灣長鬃山羊是台灣唯一野生牛科動物,屬特有種,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於海拔200~3800公尺間的山區森林,也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及險峻陡峭山區,少有出現在低海拔的淺山農田。

MORE

學甲溼地有黑面琵鷺生病 鳥友摸黑即刻救援

【本報台南訊】台南市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昨(30日)傍晚發現1隻病懨懨黑面琵鷺,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副總幹事黃永豐跨過急水溪河床溝渠,身陷急水溪泥沼1個多小時,摸黑順利救到黑琵,近8點送抵南市慈愛動物醫院急救中。 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昨(30日)下午3時半許,鳥友張順雄與「黑琵先生」王徵吉前往學甲溼地賞鳥做紀錄,發現學甲溼地賞鳥亭對岸的河床黑面琵鷺棲息處,有1隻黑面琵鷺似無力蹲在河床無力展翅,黃永豐與鳥友李進裕趕抵,初判黑琵已生病。 黃永豐與李進裕2人下溪救援,黃永豐到急水溪對岸現場,穿著青蛙裝跨過排水溝渠,然後再穿越有10多公尺的紅樹林灘地,一步一步慢慢前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5點33分順利抱起黑琵。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副總幹事黃永豐(左)及鳥友李進裕(右),摸黑順利救到受傷黑面琵鷺。圖/鳥友張順雄提供 不料,黃正轉身離開溼地河床,才發現身穿青蛙裝的他竟然雙腳身陷泥沼,全身動彈不得,險象環生。 王徵吉及鳥友張順雄目睹,以手機教導黃永豐緩緩行動以及脫掉青蛙裝束縛,6點36分脫困先將受傷黑琵交給李進裕接手,先用乾毛巾擦拭黑琵避免失溫死亡,黃永豐後抹黑用手機照路徒步走上急水溪北堤岸,約15分後抵達賞鳥亭會合。 黃永豐疾駛,晚上7點50分送達台南市慈愛動物醫院急救,前後4個多小時戰戰兢兢,盼能順利搶救黑琵生命。 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副總幹事黃永豐摸黑順利救到受傷黑面琵鷺。圖/鳥友張順雄提供

MORE

台灣海域鯨豚種類多

文/彌生 又到賞鯨季節,屏東雖然不算是傳統的賞鯨景點,當地海洋生物博物館卻順應季節推出各項海洋教育活動,鼓勵民眾認識台灣海域各類鯨豚,希望民眾了解:歷經「大捕鯨時代」後,全球海中鯨魚數量急速下降,加上現今海洋環境布滿多種危機,讓鯨豚的生存變得岌岌可危。 有鑑於守護鯨豚刻不容緩,海生館從本月起至6月23日止,針對連續假期進行鯨豚教育,推出「遨游鯨之國」限定活動,除透過LINE解謎闖關遊戲,並藉著導覽圖卡串連起館內與鯨相關的展區,從食性、身體構造到海中優游行為等,全面性的認識這群海中精靈。 在入館民眾部分,海生館也將層層疊加民眾的「鯨」典知識,了解鯨豚面臨的困境,最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海洋守護宣言。活動期間,民眾亦可透過「鯨豚迷航記」活動化身為鯨豚,感受以回聲定位映射出海底世界環境,因為海洋噪音擾亂了自身的定位系統,而在海洋中失去方向,協助迷航的鯨魚回家。 根據台灣不同單位歷次調查,以及歷年來賞鯨船海上觀察的結果,台灣東海岸北中南不同海域的鯨豚種類歧異度相當高,且在不同季節及月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鯨豚。 相較於東岸,台灣的西海岸也有露脊鼠海豚、中華白海豚、瓶鼻海豚等鯨豚,只是西岸海上調查的資料較為缺乏,不過就現有鯨豚擱淺所得的資料顯示,西岸應有其他尚待發現的鯨豚種類。 目前曾在台灣東海岸出現的鯨豚種類包括: 1. 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點班原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真海豚。 2. 鯨魚:區分小型鯨和大型鯨。小型鯨包括偽虎鯨、瓜頭鯨、小虎鯨;大型鯨則有領航鯨、虎鯨、抹香鯨、大翅鯨,和比較害羞的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喙鯨等。

MORE

台科大生用外來種生物設計餅乾 盼重視環境議題

【中央社台北訊】台科大碩士班學生林仲威、薛凱潔與庇護工場合作,將台灣常見的外來種生物設計成餅乾,除了提供身心障礙者工作機會,也盼以簡單趣味的方式喚起更多人重視環境議題。 台灣科技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林仲威與薛凱潔在大學畢業後便合開設計工作室,透過學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業實務」課程,埋下募資商品化的種子,讓他們對創業、募資與行銷有更多認知。 林仲威、薛凱潔與糕菲庇護工場、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合作,打造「東倒西外Don Don Cookie」愛心鐵盒餅乾,將台灣常見的8種外來種生物設計成餅乾,透過跨界合作,共創身心障礙朋友的工作機會,目前已在嘖嘖募資平台上架販售。 薛凱潔分享,這是他們首件對外進行募資的商業設計作品,一開始就想以「環境教育」為主軸,團隊把外來種融入餅乾設計,讓孩童透過玩餅乾拼圖、疊疊樂的方式體驗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最後以「吃掉餅乾等於去除外來種」的意象進行環境倡議,用簡單趣味的方式讓更多人重視外來種入侵損壞農作物及危害台灣原生種的議題。 團隊挑選大花咸豐草、美國螯蝦、福壽螺、美國牛蛙、非洲大蝸牛、吳郭魚、紅耳龜、琵琶鼠這8種外來入侵種進行設計,根據生物顏色分為杏仁奶油、巧克力、草莓、海苔等4種口味;包裝上也使用裸裝的方式,減少大量塑膠包材及顏料印刷所造成的環境負擔。 此外,團隊也會將10%的利潤捐助給環保團體,讓愛心鐵盒餅乾的購買者在享用美味餅乾的同時,增加對環境保育的認知,也為台灣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糕菲庇護工場主任王淑真表示,這款愛心鐵盒餅乾從揉麵糰、壓模、烘烤到拼裝等,都由身心障礙的孩子一手完成,藉此訓練手眼協調、空間組合能力及專注力和耐心,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庇護工場面臨的問題就是缺乏通路,希望可以透過這次跨界合作,讓民眾更認識他們。

MORE

委內瑞拉外海 數百水母漂浮

委內瑞拉中北部阿拉瓜州(Aragua)外海,近期有數百隻水母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造就彷若異境的景觀,卻令當地漁民感到擔憂;圖為5日拍攝於阿拉瓜州一處外海的砲彈水母(cannonball jellyfish)。圖/法新社  

MORE

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彙整 20多年心血成果出版

【中央社台北訊】林業署今(22日)表示,邀集專家彙總台灣20多年自然步道工法經驗與成果,既參考國際步道設計與工法新知並因地制宜,出版成國內首套「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有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發布資訊指出,邀集專家彙整台灣20多年來自然步道工法推動成果出版的全台首套「自然思路-步道工法設計手冊」,1套4冊,包含主冊及依工法大類彙整的「路體類」、「集排水類」及「設施類」等3分冊,每套定價新台幣1600元。 林業署說明,套書以步道的本質揭開序幕,說明手冊編撰背景、使用方式以及操作等步驟,歸納15類步道常見問題,108種適宜台灣步道工程的工法,可檢索各種工法與不同環境因子間的交互關係,作為工法篩選、規劃原則、維護管理重點的參考依據。 林業署補充,其規畫全國步道系統藍圖,循序漸進擬定設計規範與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逐步落實總長度達607公里以上步道系統整建作業;當步道工程進入實質設計、施作階段,一般原則性規範尚難周全,這本設計手冊不僅是工具書,更期待能將友善環境理念傳達給民眾,內化成步道工程的基因(DNA)。 可至國家書店(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電話02-25180207)或五南文化廣場(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的實體或網路書店訂購。  

MORE
/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