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由《人間福報》、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主辦,農業部、環境部、衛福部、台北市政府指導的「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蔬福生活」,將於5月10日至13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B區熱鬧登場,屆時將有海內外近200家廠商、400個攤位共襄盛舉國內最大規模蔬食展,齊心發揚「環保與心保」宗旨,推動蔬食產業與生態永續發展。 從2005年起創辦的國際蔬食文化節,不僅帶動吃蔬食的環保愛地球風潮、打響國際口碑,展出內容更一年比一年精采;5月12日上午將舉行「國定佛誕節浴佛祈福法會」,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大慧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三大師主法,領大眾共沐佛恩。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共規畫佛光山主題館、國際蔬食區、蔬食區、養生保健區、體育用品區、 減碳主題館、宗教文物區、食農教育區等多個展區,結合產、官、學、教界攜手打造最友善蔬食環境、體驗蔬福生活。 佛光山主題館內容多元,是活動的一大特色亮點。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而佛光山主題館更是不容錯過的特色亮點。走進其中,以環形展場為主視覺的巧妙設計,除象徵「圓滿和諧」吉祥寓意,也體現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陳列於架上、多達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一字排開氣勢不只恢宏大器,字裡行間亦引領讀者跟隨星雲大師一路走來的弘法歷程,感受大慈大悲的度眾願心。 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也將在佛光山主題館,首度公開亮相高度達186公分的「景泰藍五方佛」,佛陀的慈悲面容與莊嚴姿態,相信會讓每位造訪民眾,看了恭敬心油然而生。 除了可觀佛禮佛,現場更書香洋溢、滿室芬芳。佛光文化表示,此次佛光山主題館書展將以八宗及人間佛教為主軸,展出多本由佛光文化出版的優質好書,讓大眾徜徉其中、開卷有益。 國際蔬食文化節每年都吸引眾多民眾共襄盛會、現場人氣強強滾。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此外,還有多場新書發表會在主題館輪番登場。開啟序曲的是5月11日中午12時50分舉行的《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新書發表。香海文化表示,本書由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林少雯共同完成,以「沙彌日記」、「講學之旅」為兩大主軸串聯、相輔相成。書中呈現印度沙彌們以中文寫下疫情後的學習及生活點滴;另一作者林少雯,則記錄講學期間沙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真情流露文字,令人動容。 接著,於當天下午1時30分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則介紹由福報文化出版的《五季五行養生蔬食》,作者但漢蓉從自身研究生機養生經驗出發,教導大眾如何搭配五季、五行來品味健康蔬食、感受土地豐饒與美好。 另個重頭戲,則是下午3時30分登場的〈吃齋唸佛的老奶奶〉發表會,這是國寶級文學作家黃春明的詩文作品,透過活潑音律與反覆出現的詞句,不僅讀來琅琅上口、生動有趣;更藉由一聲聲「南無阿彌陀佛」,將創作譜成一首老奶奶生命之歌。高齡九十歲的黃春明當天亦將親自現身會場,分享寫作歷程。 《了解更多》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蔬福生活 國際蔬食文化節好評如潮,今年將於世貿一館B區熱鬧登場。圖為2023年活動盛況。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MORE

花蓮強震 佛光山月光寺設臨時安住中心

【記者江俊亮綜合報導】花蓮地區3日上午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造成人心惶惶,為了讓當地居民、觀光客有個安住之所,佛光山花蓮月光寺特別成立臨時安住中心,免費提供臨時安置處所;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也撥款100萬元協助第一階段災情救援;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也一同協助救災。 花蓮強震發生後,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立即偕同檀講師戴慶華、督導張俊明、余瑞珍等人趕赴大樓傾倒現場關心、慰問,並發送佛珠、觀音聖像、大悲水等與大眾結緣,以安定人心,並為花蓮祈福。 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的指導下,佛光山月光寺除了成立指揮中心之外,也免費提供寺院作為臨時安置中心,包括提供可供50人住宿的客房,以及可供100多人住宿的行軍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也撥款100萬元協助第一階段災情救援任務。 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趕赴地震現場關心慰問。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表示,由於強震造成花蓮交通中斷,陸、空無法及時抵達,先由台東地區的佛光人前往支援,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監寺慧專法師也調度6位典座準備前往花蓮,協助第一階段災情救援的需要。 國際佛光會在震災發生後,立即在花蓮成立補給站,並由法師、義工發送麵包、食物、飲料、飲水等物資給有需要的居民及協助救災人員,並為所有人員祈福。 《延伸閱讀》 佛光山法師奔赴地震現場 慰問關心

MORE

佛光山法師奔赴地震現場 慰問關心

【記者江俊亮綜合報導】花蓮地區上午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強烈地震,花蓮最大震度高達6強,由於餘震不斷,造成人心惶惶,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帶領僧俗二眾,前往大樓傾斜現場發送佛珠、觀音聖像、大悲水等結緣品,以安定人心。 花蓮縣政府上午8時40分發布快訊表示:「因應本縣地震不斷發生,從現在起停班停課。」縣長徐榛蔚也立即趕赴大樓傾斜現場慰問,並指示先以消波塊、鋼樑頂住,加強結構,以免造成倒塌。 花蓮強震,造成大樓傾斜。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也在強震發生後第一時間與法師、檀講師戴慶華、督導張俊明、余瑞珍等人趕赴現場關心、慰問,並發送佛珠、觀音聖像、大悲水等與大眾結緣,以安定人心,並為花蓮祈福。 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前)帶領佛光人前往地震災區慰問。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左2)帶領佛光人前往地震災區慰問。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訊,今天上午7時58分發生的強烈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公里處的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花蓮地區最大震6強。強震造成大樓傾斜、山區落石等,詳細災情尚待進一步確認。 地震發生後,上午8時11分,又發生芮氏規模6.5餘震,震央在卷蓮縣政府北北東方12.7公里的近海,地震深度僅5.5公里,花蓮地區最大震5強。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訊,花蓮地區今天除了發生6強、5強地震外,又分別於8時、8時17分、8時30分、8時35分、8時37分、8時39分、8時46分、8時50分發生震度4級地震。 花蓮強震,造成大樓傾斜。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中)帶領佛光人前往地震災區慰問。圖/佛光山月光寺提供

MORE

規模最大佛像回歸大陸 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促成

【特派記者江俊亮北京報導】中國山西古寺有一批珍貴的佛教文物,因遭非法分子盜取而飄流海外,經台灣佛教徒多方考證,確認為山西古寺所遺失的宋、明兩代彩塑像,25日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在北京進行捐贈,讓流失海外的30件珍貴文物回歸,這也是近年來台灣佛像文物捐贈規模最大的一次。 捐贈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由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主任宋濤、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長孫業禮、國家文物局長李群、國務院台辦副主任潘賢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法師、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團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靈鷲山佛教教團創辦人心道法師、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博士、十方禪林開山方丈首愚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吳志揚等12人共同揭幕。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儀式之後,國台辦主任宋濤(中右)接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代表團。中左為聯合總會主席團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圖/記者張睿杰 為表彰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善舉,中國國家文物局長李群在捐贈儀式中頒贈感謝狀,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代表接受。國台辦主任宋濤也在捐贈儀式後,也會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代表。 中國國家文物局長李群(左)在捐贈儀式中,頒贈感謝狀給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右)。圖/記者張睿杰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指出,這批宋、明兩代佛教彩塑像,包括佛坐像9件、佛涅槃像1件、菩薩立像5件、佛弟子像3件,以及羅漢、韋馱、菩薩、佛弟子頭像12件,總計30件,這些作品充分運用寫實、概括、誇張等藝術手法,具體呈現中國傳統民間匠師的藝術才華,且與山西隰縣小西天的彩塑像題材、雕塑技法、彩繪風格、造型特點,乃至風化情形,簡直如出一轍,此番捐贈也希望喚起兩岸保護珍貴文物的共識。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的羅漢頭像。圖/記者張睿杰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的菩薩立像(左)、佛弟子像(右)。圖/記者張睿杰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聯合主席代表吳志揚會中致詞表示,「兩岸和平」與「振興佛教」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晚年最關心的兩件事,這次佛教文物捐贈,不只是兩岸藝術文物、佛教界的交流,更是兩岸間更高層次的情感與精神文明的深度交流,期盼兩岸多互動、多交流、多往來,累積互信與善意,發揚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才是佛教文物捐贈的最高境界及最大貢獻。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致詞表示,回首8年前的3月,星雲大師將北齊佛首金身合璧送回北京,捐贈地點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時大師曾說:「未來還會有許多古董文物要再送回來的。」而今星雲大師已圓寂周年,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也實現捐贈佛教文物回歸故里的承諾,展現台灣佛教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圖/記者張睿杰 心保和尚指出,這次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組成200人護送團,將流失海外多年的30件宋、明時期山西彩塑佛像送回大陸,希望不僅讓流落海外的佛教文物落葉歸根,更希望為海峽兩岸帶來和平、和諧與和合的契機,祈願佛陀的慈悲,啟迪十方,光照大千,護佑群生,也期望兩岸的交流與互動,能落實星雲大師「兩岸和合,共生共榮」的遺願。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儀式之後,國台辦主任宋濤(右)接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代表團。左為聯合總會主席團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圖/記者張睿杰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長孫業禮致詞表示,8年前的春天,當時高齡90歲的星雲大師護送流失海外20年的北齊佛首回歸故土,實踐金身合璧,樹立兩岸齊心協力保護中華文化的典範;如今兩岸再度攜手,完成30件佛像文物捐贈,今後將啟動文物系統研究和加值挖掘、展覽,讓兩岸民眾共享文物保護成果。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文物捐贈的佛像和文物群。圖/記者張睿杰 圖/記者張睿杰 國台辦主任宋濤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8年前,星雲大師將北齊時期的釋迦牟尼佛首造像,無償捐贈給國家文物局,成為當時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如今由台灣同胞多方蒐集的珍貴文物,經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匯集、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再次寫下感人的篇章。「光彩奪目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底色、共同的驕傲、共同的財富、共同的靈魂」,期盼兩岸繼續加強文化交流,共同為保護中華文物和文化遺產而努力。 圖/記者張睿杰 圖/記者張睿杰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食物中毒怎分辨預防 懶人包一次看

【中央社台北訊】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截至27日已造成2人死亡,詳細原因仍在調查中。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保存食物的正確方式及途徑?塞在冰箱裡就不用擔心了嗎?發現疑似中毒症狀該如何處理?以下整理懶人包,讓你一次了解。 如何判定食物中毒? 2人(含)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即為食物中毒案件。但若因細菌性毒素或急性化學性食物中毒而引起,即使僅1人也視為食物中毒。 常見症狀? 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伴隨血便或膿便。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較嚴重,甚至可能致死。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周到10天。 圖/FREEPIK 食物中毒主要病因物質有哪些? 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等,又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占大宗,前者多因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後者則常是米飯等五穀雜糧類保存溫度不當,導致細菌滋生。 諾羅病毒導致食物中毒也十分常見,食藥署指出,多半是因處理餐食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導致交叉感染,或者食物未徹底加熱,如生蠔等貝類,吃下肚都可能染上諾羅病毒。 另外,天然毒(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以及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有可能是米酵菌酸造成的嗎? 針對寶林茶室案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專家27日表示,經考量文獻、臨床表現等,研判可能由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米酵菌酸相當少見,最早是在印尼椰子發酵餅被發現,也會出現在米製品,都是發酵過程被罕見細菌汙染形成。 毒物科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若不慎吃入遭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者可能在1天內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達4成以上,且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就插管、休克就打強心劑。 圖/FREEPIK 哪些情形常造成食物中毒? 食品未充分加熱、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汙染、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汙染等,都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食物保存在幾度較安全? 攝氏7度至60度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能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提醒,冷藏要在7度以下、保溫要在60度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逾70度才可食用。 適當的加熱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例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100度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但有些細菌產生的毒素可耐熱,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 圖/FREEPIK 食物放冰箱就不會壞?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師江國銓說,冰箱不能殺菌,食物放冰箱還是會腐敗。一般家用冰箱的冷藏溫度約0度至7度,冷凍庫溫度約為負12度到負18度,冷藏及冷凍雖可抑制多數細菌及微生物生長,但無法殺死細菌。 另外,飯菜要涼了才能進冰箱也是常有的錯誤觀念,營養師說,細菌能快速繁殖的溫度落在7度到60度間,若食物沒吃完,還在燙手的溫度就該冰起來,避免細菌過度生長。 營養師也提醒,食物放冰箱仍有保存期限,蔬菜類冷藏約3到7天,生鮮雞蛋不超過2周。 圖/FREEPIK 預防食品中毒5原則 1.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2.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須乾淨。 3.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汙染。 4.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度,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已烹調食品或易腐敗食品,建議於5度以下保存。 發現疑似食品中毒如何處理? 如果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密封並低溫冷藏,不可冷凍),醫療院所應在24小時內通知各縣市衛生單位。 圖/FREEPIK 

MORE

花蓮震災 佛光山捐款及助念祈福

【人間社記者林昀融花蓮報導】花蓮0403地震至今已造成12人不幸罹難,上千人受傷的重大災難,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慈容法師即刻啟動愛心關懷,捐助一百萬元給花蓮縣政府,作為緊急救助之用,於4月5日在市立殯儀館「花蓮0403地震罹難者聯合靈堂」,由佛光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代表捐贈,花蓮縣長徐榛蔚親至現場感謝佛光山愛心捐助,同時與近百位佛光人一同助念祈福。 妙勳法師說明,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慈容法師、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在花蓮地震發生後,得知災情日益擴大,甚至有10位民眾罹難,還有多處房舍倒塌損毀等情形,於是進一步用行動給予協助,緊急提撥一百萬元捐助花蓮縣政府,作為緊急救災,希望能幫助在災害中家庭度過難關。 花蓮縣長徐榛蔚(右)與妙勳法師(中),安慰罹難者家屬悲痛心情。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徐榛蔚感謝各界愛心關懷,對於佛光山的協助更無限感念,不僅第一時間在天王星大樓提供愛心餐食服務,更開放月光寺讓災民住宿,解決緊急的需求。同時感謝妙勳法師領眾助念祈福法會,透過念誦經文,讓家屬得到安慰,也傳遞祝福祈願,達到撫慰人心的莫大助益。現在許多後續工作要完善處理,需要大家一起發揮力量,協助災難後的花蓮,盡快恢復生活腳步。 「花蓮0403地震罹難者助念法會」妙勳法師及月光寺法師帶領佛光人誦經回向,祈願不幸罹難者解脫身心靈痛苦,得到圓滿安樂的歸宿。罹難者家屬參與法會,在大眾齊聲誦讀《阿彌陀經》經文中,獲得撫慰的慈悲力量,並將經文功德回向給往生親人。 近百位佛光人參與花蓮0403震災罹難者助念法會。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徐榛蔚全程參與助念法會,誦經時頻頻拭淚,傷痛之情無法言喻。另外,現場天王星大樓罹難者康老師的父親以及多位學生,眾人低頭誦經祈福,難掩悲戚神情。紅著眼眶的康爸爸表示,心靈獲得極大安住的力量,感謝月光寺為罹難者助念,幫助度過最艱難時刻。 《延伸閱讀》 花蓮強震 佛光山佛光會普現關懷力 《延伸閱讀》 花蓮強震 花蓮佛光人展現互助友愛    

MORE

龜山島「龜首崩塌」 台灣又一自然景觀損毀

【本報宜蘭訊】今(3日)上午7:58花蓮大地震,全台有感,宜蘭震度5,位於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位於龜首的部分,崩塌了一大塊,落下大塊石塊時激起水花,所幸當時並無船隻靠近。 龜山島守護島民 龜首斷裂居民惋惜 龜山島,顧名思義,龜山島,又稱龜山嶼,舊稱菸斗嶼、大龜嶼或龜山沙汕;國際海圖名稱為五獅嶼,頭城人常稱為龜島或龜嶼。台灣外海、太平洋中的島嶼,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的梗枋漁港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行政區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龜山里。 延伸閱讀:不斷更新/花蓮地震規模7.2   外媒稱25年來台灣最強地震 「龜山朝日」遠自清代,即已是「蘭陽八景」之一,而今在蘭陽百景中,仍是璀璨的一顆明珠,目前屬軍事管制區,歷來的藝術家常以龜山島作為歌詠描述的對象,也是創作的靈感泉源。宜蘭農漁民的生活,亦和龜山島密不可分,因此便產生「龜山那崁頭,大雨隨時到」等等俚諺,十分有趣。 而龜頭會噴氣、龜尾會擺動,更使人相信它是一隻活的靈龜。島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還可發展成為自然教室。「龜山會轉頭」這句俗話,通常被指為「不可能的事」,但是在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點所看到的龜山島,真的是形貌互異,各有特色。 此次強震造成龜首崩塌當地居民聽聞覺得惋惜,當地居民說,「您是我出生時,一眼就看到的島;一座會移動的島。」龜山島,不僅是詩人林煥彰的鄉愁,對於外出打拚的宜蘭遊子來說,當火車出了草嶺隧道,看見龜山島,表示家到了。 龜山島震前樣貌。圖/取自維基百科 根據海基會資料,由於龜山島較少受到外界干擾,加上近年來在政府致力護育下,龜山島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瀕臨絕種、台灣特有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之一,被研究者與石虎、黑熊、水獺並列為四大神獸的「台灣狐蝠」也在島上現蹤。台灣狐蝠有著圓滾滾眼睛,且有像狗或是狐狸般的鼻子,毛絨身形很像玩偶般討喜可愛,牠可以促進植物種子傳播與授粉,對生態有著極大的重要性。2006年龜山島發現台灣狐蝠蹤跡之後,經過長期保育,族群維持一定的數量,對於維持物種繁衍及健全生態系,都是令人欣喜的成就。 曾有植物專家表示,在台灣島上3千多種植物中,龜山島就有4百多種。圍繞龜尾湖畔的環湖步道、沿途有「龜山島生命之泉」一稱的冷泉,孕育出全台唯一天然生長的原生蒲葵林相。普陀巖與服務中心之間,是全長約3百公尺的毛柿步道,途中可見一棵直徑超過80公分,樹齡約4、5百年的毛柿大樹,是島上居民的守護神,也是毛柿在台灣最北的紀錄。每年的4月初至5月中旬是野生百合的盛開季節,龜尾步道上,抬頭便可望見一大片白色的百合花海。 龜山島附近的海域平淺,許多魚群在此聚集,不僅讓龜山島成為台灣3大漁場之一,也是鯨豚大量出沒的地點。賞鯨豚的最佳季節為4月至9月底,在大家殷切期盼海中精靈的身影時,他們就會陸續躍出海面,可愛的模樣和優雅的姿態,讓遊客驚喜連連。而在龜首處的陡壁周圍,四處蔓延著濃烈的硫磺味,海底不斷湧出百度以上高溫、又帶著強酸的溫泉,一種叫「烏龜怪方蟹」的小螃蟹,卻成群住在熱泉附近,成為世界奇觀。 風化侵蝕加地震影響   象鼻岩「鼻子」崩塌 此次0403大地震造成龜山島龜首崩塌,不免讓人想起台灣東北角的知名景點「象鼻岩」之前也斷裂,象鼻岩在2023年12/16下午1點55分左右,疑似因為巨大風浪的侵襲加上近年地震影響,導致鼻身斷裂掉進海中,失去原有神似象鼻景觀讓不少民眾驚呼可惜! 台大教授沈川洲表示,大自然有生有滅,這是受海蝕與外力因素的自然現象。 新北市瑞芳區知名景點「象鼻岩」發生鼻頭部分岩體斷裂落海,目前外觀已無法看出象鼻模樣。圖/瑞芳區公所提供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國家講座特聘教授沈川洲晚間表示,象鼻岩長期受海水與風化侵蝕,加上伸向海裡的象鼻子,是細長彎曲的懸空海蝕拱門,一旦支撐力量不夠,本就易受外力干擾,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也是斷裂主因。 沈川洲說,這與澳洲的十二門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部分海蝕拱門逐漸倒塌、南台灣有些珊瑚礁岩也有狀況類似、野柳女王頭面臨「斷頸」危機,都是岩體脆弱處斷裂的大自然「有生有滅」現象。

MORE

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 5月19日起改「建議」配戴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疾管署今(8)日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將於5月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全面改採建議佩戴口罩,國內口罩令正式全面解除。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經上午專家會議決議,5月19日起相關機構全面改採建議佩戴口罩,也就是說,不再強制佩戴口罩,許多相關指引都需修正。 她表示,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新常態,調整新冠病毒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的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 調整說明如下: 民眾 1、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新冠病毒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 2、過去1周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病毒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 3、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 5月19日起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全面改採建議佩戴口罩,國內口罩令正式全面解除。圖/資料照片 醫療照護機構 1、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新冠病毒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時機。 2、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 3、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 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盡速踴躍前往接種新冠疫苗。 圖/資料照片

MORE

洗碗精、沐浴乳不能稀釋使用 愈洗愈髒原因曝

【本報台北訊】不少人洗碗精或沐浴乳快用完時,會習慣加水延長使用壽命,但洗劑品牌老闆透露,加水進去會破壞原有的防腐系統,造成細菌滋生,導致清潔效果打折。 經營洗劑品牌7年的笙闆在Instagram上傳影片指出,將快用完的沐浴乳或洗碗精拿去加水延長使用壽命,這樣可能會導致產品壞掉。 笙闆表示,產品有防腐系統,都是剛好的量、一定的比例,加水進去防腐系統會崩壞,可能因此長菌,若再拿來洗澡,那就更不好,洗碗精加水也是一樣道理。 若要加入補充包,也應先將原本的瓶身洗淨、曬乾,因為原本的瓶身壁上會有殘留,補充包加進去,新舊混合在一起,2、3次後裡面的菌蟲會增加過度,比較容易壞掉,因此不建議大家用稀釋的方式延續使用。 有網友留言分享他的慘痛經驗,「我就是用稀釋洗手乳洗手,指甲都從中間發霉裂開,2個月才康復」、「加水稀釋放久真的有感,味道、顏色都變質」。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博士論文太難懂? 跳給你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大部分歌曲都跟感情有關,最近有首歌〈袋鼠時光〉,卻是在解釋博士論文,這首歌曲是由澳洲國立大學(ANU)生物學博士柯斯塔(Weliton Menário Costa)製作,他邀請變裝皇后、芭蕾女伶、印度舞者、現代舞者等,用舞蹈「跳出」袋鼠行為的研究,贏得今年全球「歌舞論文」(Dance Your Ph.D.)冠軍。 每當別人問起博士研究,不管是引用數據,或把論文印出來,對一般大眾來說,仍是艱澀難懂,為此,科普作家伯罕農(John Bohannon)2007年與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期刊合作發起「歌舞論文」比賽,鼓勵科學家透過舞蹈和音樂,說明複雜的研究內容,且論文作者必須是影片中的舞者之一。 多元舞者 詮釋袋鼠多樣性 柯斯塔以藝名「威利」(Weli)發布這段影片,邀請芭蕾、森巴等舞者,解釋他攻讀博士期間,研究袋鼠行為的成果。 他利用一輛遠端遙控汽車,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300多隻東部灰袋鼠(Macropus giganteus)群體生活的行為差異和複雜個性。柯斯塔發現,袋鼠的個性跟人類很像,在幼年期便形塑而成,經常反映父母、兄弟姐妹的性格。 此外,柯斯塔表示,東部灰袋鼠會從群體動態中搜尋社交線索,並像人類一樣,形成社交同溫層或朋友圈,他的研究結論是:「差異導致多樣性,這種情況存在於任何特定物種之中,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歌舞論文」評審由科學家、藝術家和舞者組成,拿下總冠軍的柯斯塔形容,獲得這項國際科學競賽,就像贏得「歐洲歌唱大賽」冠軍,「差別在於所有競爭者都擁有博士學歷」。 柯斯塔表示:「這項比賽其實非常具有挑戰性,不僅要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研究成果,還要在科學和表演藝術之間建立明確的橋梁。反觀歐洲歌唱大賽的參賽歌手可以隨心所欲,做任何他們想做的表演。」 柯斯塔出生於巴西,2017年申請到澳洲國立大學的獎學金入學,他對袋鼠如何改變自身行為以適應廣泛的群體生活「感同身受」,因為他幼時所在的小鎮,大部人都沒有接受過教育,觀念也較保守,柯斯塔說:「〈袋鼠時光〉慶祝美麗坎培拉社區(澳洲國立大學校園所在地)的多樣性,這也反映了袋鼠的行為。」 「歌舞論文」比賽,讓科學家們用舞蹈詮釋自己的論文,圖為今年總冠軍戈斯塔的《袋鼠時光》。圖/取自澳洲國立大學官網 改當歌手 結合音樂與科學 目前柯斯塔放棄科學與學術生涯,而是移居雪梨成為創作歌手「威利」,還發表專輯《Yours Academically, Dr. WELI.》,對於自己成功結合流行音樂與科學,柯斯塔分享,「令人難以置信的滿足」。 除了〈袋鼠時光〉,今年生物組冠軍是英國普林斯頓大學昂(Siena Dumas Ang)〈早期生活逆境的表觀遺傳學〉、化學組得主為香港城市大學張學兵的〈不同細胞之間的生物鐘通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萊拉.埃爾─庫里(Layla El-Khoury)〈識別、量化和預測弗吉尼亞州山脊、山谷和藍嶺地區,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福爾斯湖流域的河岸侵蝕〉拿下物理組冠軍。 「歌舞論文」比賽,讓科學家們用舞蹈詮釋自己的論文,圖為今年總冠軍戈斯塔的《袋鼠時光》。圖/取自澳洲國立大學官網

MORE
/12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