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生活智人90】社會心理學家 戴斯汀 搭建鷹架 助人築夢踏實

文/楊慧莉 飲水 思源 成龍成鳳 際遇是關鍵 梅思敏‧戴斯汀(Mesmin Destin)是社會心理學家和西北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目前,他跟學校和社區合作,目的在拓寬年輕人探索自我、未來人生的機會,促進他們追求幸福人生。為了達此目的,他和團隊出示許多寶貴證據,證明有哪些力量可延續或中斷一些固著的社會不公現象。 戴斯汀的研究已被美國心理學會、國家科學基金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等組織認可和支持。他的實驗室團體一方面持續提出新的學術發展,另一方面繼續設計課程改善教育機會,讓年輕人無懼於所遭遇的社會和經濟障礙,努力達成人生目標。 負面回應很糟糕 戴斯汀的人生旨趣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他來自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從小在海地裔的家庭中成長。換句話說,他是海地移民,屬於有色人種,成長過程無法一如白人那樣暢通無阻。 十六歲時,戴斯汀念大學預科學校,成績優異,覺得自己前途無量。一天,他走進指導教師辦公室,分享他當時心中所想、讓人興奮的人生計畫。他跟指導教師說,自己想去芝加哥,展開全新人生,他有哥哥住那裡;還想去念知名的西北大學的生物學、心理學等,骨子裡覺得那樣的道路非常適合他。 年紀稍長的白人指導教師聽完後,看著他說,「你的計畫不錯,這個學校很棒,不過要花很多錢,而且很多人都進不去。」兩人對話到此結束。戴斯汀走出辦公室,儘管有些失望,但知道還有很多人會支持他,於是先把教師的回應放一邊,讓人生持續邁進。 不過,指導教師的話自此揮之不去,多年來不時浮出心中,讓戴斯汀想知,那樣或類似的互動可以如何去影響人,尤其是那些生命中沒有太多支持,也不確定自己能做些什麼的人。 拓展人生的訊息 後來,他帶著這個想法,按照計畫邁開人生,除了一路念到心理系研所,還發現自己鑽研起年輕人的人生道路,並從中意識到一個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們經常因周遭人和制度而小看自己,讓人看不到、也到不了自己原本應有的更好發展之路。不只如此,戴斯汀和他的同事還發現,重要時刻的關鍵訊息還可讓人因看到各種可能性而備受鼓舞。 事實上,過去十五年來,他們執行了許多實驗,針對一些可以開啟可能性的訊息進行測試,看看它們可以如何改變人們的生命,主要是藉由擴大,而非縮小其身分認同。 所謂的身分認同,戴斯汀指的是,所有個人所擁有,關於自己是誰或可能是誰的概念,包括隸屬於哪些跟你是誰息息相關的團體,即一般人所說的社會認同,如家人、種族、經濟地位等都是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不過,戴斯汀也強調,身分不光是關於你現在是誰的所有概念,也包括你未來可能會成為誰的想法,即未來身分;而這些不同部分的身分認同也不斷由你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事物和接收的訊息所形塑,「那些訊息不是縮小你的認同範圍,讓你覺得自己更渺小,就是擴大身分認同,帶進更多可讓人努力達成的可能目標。」 助瑞吉一臂之力 為了釐清其所說,戴斯汀舉一名孩童的發展為例。他給這孩童取了一個化名「瑞吉」。瑞吉,十一歲,即將從一個可愛小男孩步入青春期。他愛他的家人,還有許多好朋友。當有人問他未來志向,他其實心中已有譜。即便住家樸素,但他喜歡美麗的家,常留意住房設計,而他也喜歡數學。因此,他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建築師,要在全世界設計房子。同時,他也開始得知愈來愈多建築師路上的阻礙,包括他得完成的事物、所需要的錢。而就是這些「路障」,成了戴斯汀想在研究中解決的部分。 於是,戴斯汀和團隊針對瑞吉這樣的孩子進行了一些實驗,看看他們對打開或關閉一些可能性的回應。比方說,有一天,他們讓某個人來到瑞吉的教室分享一個重要訊息:噢,上大學要花很多錢,但有個叫做「助學金」的東西,或是有一些資源和機會,協助你達成目標,學費還滿低的,甚至可以免費,只要你步步為營,讓自己適得其所。 實驗結果顯示,得知此訊息的瑞吉,建築師的形象在他心中更清晰了。更有趣的是,開啟可能性的訊息不只增強瑞吉的想像,還改變了他的學習態度。得知此訊息後,他打算當晚回家花兩倍時間做功課,且更有動力完成老師隔天出的功課。 成人 之美 圓夢之路 人人是貴人 四年後,瑞吉十五歲,就讀高中。戴斯汀團隊持續追蹤他的發展,發現他仍興高采烈的追逐建築師之夢,只是他愈來愈敏感於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社經地位,認知到哪些人更容易取得大家所想要的成功。 戴斯汀的研究想弄明白,瑞吉在這個階段所得知跟個人身分有關的訊息,不管是他現在或未來可能的樣貌,會如何影響其發展,是否能讓瑞吉堅定腳步,朝長程目標邁進。 英雄不怕出身低 此時,戴斯汀團隊又讓另一個人來到瑞吉的高中教室,分享一個跟他的身分有關的重要訊息:「你們可能注意到社會上有些人比你們更有錢,成長於一個更容易成功的優勢環境中。不過,人生裡,卻反而是那些本身條件不好、需要更努力的人,擁有更多的優勢,因為他們得發展出各種實力、觀點和關係,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 得此訊息的瑞吉,發現自己的身分反而有加分作用,就覺得好多了。這超越了「你辦得到」的正面訊息,得知身分與某些實力的關係,讓人覺得特別強大。他可能開始反思,明白自己得努力協助家計,在母親加班時幫忙照顧弟妹。結果,他很懂得時間管理,還能把每件事打理好,自尊心也大大增強。 更有趣的是,他變得更備受鼓舞了。每當他在學業上遭遇困難,比起沒得此訊息時,堅持下去的意願至少增加一成。而那分增強的堅持隨著時間也看到反映在其保持優秀或進步的成績上。 於是,原本劣勢的身分經訊息轉化後,瑞吉持續往目標邁進。 學長經歷給助力 戴斯汀持續追蹤瑞吉個案。四年後,瑞吉十九歲了。因為那些增強其身分和實力的訊息,他一路挺進大學,置身在一個既讓人興奮、又有點害怕的新世界。 此刻,瑞吉有些不確定了。他環顧周遭,聽到其他學生信心滿滿的說些他過去未曾聽聞的事,他們在說自己到歐洲和世界各地之旅。於是,他也在尋找某些訊息,關於這個新環境會如何看待像他這樣的人。 後來,瑞吉在學校用餐區聽到坐在附近的學長們的對話。他們剛好來自各領域,正好在說拿到一筆助學金,覺得學校好幫忙。而這些學長們自知儘管家境不如同學富裕,卻反而讓他們念書不順時更懂得如何自處。此外,他們對真實世界所發生的問題,也比別人更通透。瑞吉還聽到他們說,「明白自己的身分給班上所帶來的貢獻,自己的身分也獲得他人的認可。」 得此訊息後,瑞吉備增信心,覺得別人會接納他,也知道該如何善用大學生活,好好表現。戴斯汀的追蹤實驗也顯示,瑞吉因此訊息在大一就積極投入大學生活,成績表現一如他的有錢或先前念過有名私校的同學。 結交益友促健康 透過移除文化不利學童成長經歷的障礙,瑞吉似乎可以就此一帆風順。不過,戴斯汀的實驗可不止於此。團隊明白像瑞吉這樣的孩子想成功,過程中要耗盡多少心思和體力排除「路障」,包括學校和職場中的各種偏見和歧視,而其結果往往是為了成功而犧牲健康。 為避免此憾事發生,戴斯汀團隊與健康研究實驗室合作,以確保瑞吉可以一邊圓夢一邊顧及健康。所以,回到他聽到學長們說話那段。當時,他除了備受激勵,應該還要在適當時機加入新的朋友群組,或是加入一些社群、組織、家鄉團體,跟有相同背景的人一起分享、探索成功經驗,彼此建立深層而有意義的關係。戴斯汀認為所有這些社會關係是身體健康的基礎。 透過實驗,戴斯汀和團隊發現那些成功路上有建立好關係的參與者身上,身體發炎情況至少降低二成五。因此,像瑞吉這樣的孩子不僅要擴大自己的身分認同,還要與他人建立好關係,才能兼顧成功和健康。 你也可以造就人 戴斯汀希望每個人所成長的學校和相關體制都能支持其願景和潛力,不管其背景如何,都能鼓勵他們鎖定目標,勇往直前,並提供建構其身分和自尊的環境。他期許一些重要「訊息」能夠融入科學、語言、數學、藝術、歷史等學科的教法中,或是成為校外活動的重點,而這些訊息也能受到一些助學金政策的支持,讓學童在逐夢之路上沒有太多的學費負擔。 在此重要訊息全面建置前,戴斯汀建議每個人先善用自己的「賦權」能力,「不管你是雙親、同事、領導、朋友,都能花些時間讓別人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他們、他們有哪些潛質,甚至指引迷津,讓他們知道圓夢的路徑。因為你提供的訊息可能會讓對方在夢想之路上再多堅持一下。」

MORE

守護失智雙親 唐從聖轉念化解困境

文/吳貞瑩 藝人唐從聖演技精湛,作品得獎連連,這些功力不僅僅靠著一齣齣戲劇、舞台劇磨練而來,長達18年照顧失智雙親的歷程,更打開了唐從聖的腦袋。 例如,他5年前成功的把輕度失智症的媽媽「騙」到了沖繩,1個多小時飛行轉換任意門,來到講日本話、飄散著三味琴音樂、日本料理懷舊氣味的場景,旁邊還有兒孫陪伴,讓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媽媽重返兒時時光。 哪裡知道這過程當中,唐從聖考慮了多少失智症長者的不便之處,例如2個小時內必定得上廁所、氣候冷熱、飛行時間以及環境對媽媽情緒的影響等等,剔除了擁擠的熱點東京、過冷的北海道,才誕生了一次他口中「完美,又完成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有了沖繩旅行的成功經驗,他和全家老小3年前還挑戰了一趟阿里山之旅。唐從聖從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最多的是,「窮則變,變則通,運用想像力,改善你和病患的關係,也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 父親變冷笑話達人 成難忘回憶 「和失智症賽跑,敵人是時間。」失智症者在輕度階段,好的時間多,壞的時間少,要珍惜好的時間。唐從聖罹患失智症的父親8年前過世,談到父親在中度失智階段,反而脫去職業軍人的嚴肅外表,天外飛來幾筆的冷笑話經常笑倒整屋子的人,這些場面至今仍讓唐從聖難掩嘴角笑意。  唐從聖說,起初爸爸開始有失智症狀時,家人還彼此質疑不可能,抗拒得很,但爸爸變得講話不得體,生活亂了套,出現尿失禁,進一步就醫確診時,已經來到中度失智症。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他常想「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得失智症?為什麼不是你爸、他爸?」當知道失智症無法痊癒,唐從聖又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怎麼和這個失智症爸爸相處?」他試圖去找父親的好有什麼不一樣?「我找到了,我找到一個會講笑話的爸爸。」 唐從聖回想父親和家人乘車時,望著窗外的公車問:「為什麼馬路上都是公車,沒有母車?啊,因為母車在家洗衣服、帶孩子。原來爸爸把公車擬人化了,這是爸爸沒有失智症之前不可能說的話。」「我問爸爸今天開不開心呀?他回我,醫院沒有床位,我沒辦法開心(開心臟)。」接著我和爸爸都做了一個笑話好冷的表情,「我要不要謝謝失智症!謝謝上帝,我失去了一個軍令如山的爸爸,換到一個幽默風趣的爸爸。」 調整作息減少應酬 精簡朋友圈 和失智症搏鬥真的累,患者累,照顧的人壓力更大,唐從聖表示,每次照顧得很鬱悶、煎熬時,難免心想這時間還要熬多久,兄弟姐妹的照顧分工磨合了多年,也彼此嗆聲過「誰專業,誰負責」這類的氣話。但當有一天照顧壓力解除之時,也代表著爸媽走了,一想到這,我們寧可24小時當中,就算只有1小時的時間,能彼此關心、享受失智冷笑話,都是彌足珍貴。  為了家人,唐從聖最近幾年學會搭公車,他說盡量多走路、多喝水,不發胖,少喝酒、熬夜,很多事情不過度。以前會為了義氣,喝酒吃飯續攤不停,現在他只結交能體恤彼此的朋友,例如演藝圈內的王彩樺、林美秀等是他會定期吃飯、關心的朋友。 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MORE

【一樁美事】斷線球拍牽姻緣

文/堤娜 某年冬天下班後,我摸摸腰上贅肉,臨時決定要來運動,於是找出學生時期的羽球拍。「什麼?斷線了!」趕緊拿給運動用品店老闆娘穿線並說晚點要用。再回到店裡時,一名同樣來拿球拍的男子和老闆娘聊得正愉快,老闆娘看我走進便問:「妹妹,妳待會要去哪裡打球?」我說○○國小的禮堂。那名男子插話:「那邊在整修不能打啦!」 正當我苦惱著臨時哪兒有球場時,老闆娘突然對男子說:「小羅,你待會兒順便帶她去呀!」又對我說:「這位是羅先生,他晚上都固定在附近的○○高中打球。」我們互看一眼,禮貌寒暄。 誰會想到這樣的緣分竟成就一樁美事,我當時應該看看拍子上的線,是不是繫到另一人身上了,因為後來我竟成了小羅的太太,而老闆娘也領了份媒婆大禮。

MORE

【古老習俗】打小人

文/符芝瑛 驚蟄,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排序第三,大約落在每年國曆三月上旬,我們老祖宗歸納出這個時候春回大地,驚雷響動,喚醒了蟄伏冬眠的萬物。驚蟄既象徵希望與生機,也有在這一天驅趕霉運,化解是非的古老習俗。流傳千百年,香港將後者保留下來,在灣仔與中環之間的鵝頸橋下形成「打小人」的聚集地。我耳聞打小人已久,直到不久前才機緣巧遇去到現場,參加了一次富含草根氣息,又具網紅熱度的民俗文化派對。 我原在街頭無目的溜達,忽然腦中雷達啟動,基於好奇本能,哪裡人頭攢動,哪裡必有好戲,果不其然,剛一靠近,就聽到「打小人吧」的招攬聲此起彼落,我的粵語水平差,聽不懂就先用眼睛看。 目光所及,沿著路橋底,不規則分布著七八個衣櫃檯大小的檔口,標配為供奉四到五尊神佛,香爐,紅燭,一落黃紅符紙,重點道具是木頭小板凳,凳上一塊磚頭,磚上一隻鞋頭包著金屬的女鞋(聽說這樣打起來響亮,增加氣勢)。凳旁坐著一位被稱為(或自稱)神姑神婆的婦女,年齡約在五十歲,外貌普通,但舉手投足比一般中年大媽利落自信些。抬頭一望,每位神姑神婆的營銷手法都很張揚,大幅紅旗醒目廣告語包羅大千,凡人能想到的趨吉避凶的需求,這裡似乎都能滿足,像是一個通達鬼神的信號站,也像是一個靈符奇咒的百貨公司,或是一個緩解壓力提供安慰的心理輔導咨商中心(我個人的詮釋)。 媒體訓練讓我不滿足於眼前所見,開始在各個檔口悠轉,企圖搜集到更多信息。一個二十歲左右學生摸樣的女孩逮住我,開口用港普問:「你是來香港旅遊的嗎?打小人吧!融姑很靈驗的。」 我順著她努嘴的方向望去,的確有一個檔口生意特別好,十來張紅色塑膠椅子上坐著已經掛號的顧客。這下找到機會了,不動聲色接話,對啊,來玩幾天,什麼是打小人啊?怎麼打啊?她爽快切入,叫我直接看病例,吶,你看坐在那邊的靚女,把要打的小人姓名寫在符紙上,神婆問完以後符紙在靚女頭上繞一圈,然後燒化。接著邊口中念念有詞,邊用鞋子打出啪啪響,小人以後就不敢作亂害她了! 「真的這麼神奇?」 或許是我遲疑的態度激起她的好勝心,「你不相信?還有很多人代購嘞!」 「代購?」 「很多本人不能來,把要打的小人的姓名拿給代購,我看過代購拿著一大堆符紙來寫的!」 看著我驚訝地張大了嘴,卻始終沒有找她掛號的意思,她下了最後通牒,「打不打嘛?打一下!打一下!」 耳旁神婆敲打鞋子聲啪啪起落,感覺她眼神跟口氣都透露不耐煩,應該是時候終止今天的民俗田野調查了,轉頭脫離現場,匆忙間竟然忘了跟她說謝謝,丟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不需要打小人,我身邊都是好人!」

MORE

【生活快門】悅音繚繞

文/陳肆 休閒農場池塘邊上,有一雙碧蛙興高采烈地拉著弦打著鼓,好不快活。記得來時路旁看到畦畦稻田,翠綠葉金黃穗隨風搖曳、曼妙絢麗,此時對照大眼蛙們手舞足蹈,頗有幾分辛棄疾宋詞裡「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歡騰意境。 古代詩人對蛙可謂情有獨鍾,青塘迤邐盡蛙鳴、滿耳蛙鳴蘆荻中、薄暮蛙聲連曉鬧……總是夜深人靜時,蛙鳴如鼓喧天,一聲聲一陣陣,劃破寂靜星空,擂搗謐靜心海,是熱情也熱鬧。 有人習慣枕著蛙聲入眠,有人則喜與蛙共鳴通宵達旦,而我視之為滌靈聖樂,在這雜沓迷茫都市叢林中,聽這純淨和諧的天籟之音,心緒頓然沉靜清明,祥和喜樂油然而生,是幸運也幸福。

MORE

【佛源成語】金剛心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比喻信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之堅硬,不被任何物質所破壞。 《大智度論》:「『金剛心』者,一保證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兒時回憶】酸酸甜甜情人果

文/小哇 姪女假日時,一定睡到中午,今天,她居然起了個大早,令大家頗為意外。她還找爺爺一起去果園,看她拿著長竿和水桶,我想她是約爺爺一起採收芒果青。 看著他們爺倆全副武裝的模樣,我的回憶也回到兒時。每逢這時節,爸爸就會帶我和哥哥,拿著長竿到住家後的果園找未熟的芒果,那情景歷歷在目。 姪女今天早起採芒果,是為了學校的園遊會,她希望將奶奶的獨家美味,拿到學校販售,增加班費收入。 姪女採了一整桶未熟的青芒果,中午後,她的同學也來了,大家同心協力刮除青色外皮,一旁的奶奶也示範如何切,如何醃製,小朋友瞪大眼睛努力學習,就這樣,在孩子們嘻笑聲中完成一甕。我看著孩子們完成使命的驕傲感,更看到媽媽面對這些孫姪輩的慈愛眼神,甚至讓她忘了最近的身體不適。 青澀的芒果青,經過繁瑣的製作過程,最後變成受男女老少喜愛的情人果。早年,父母看辛苦栽種的果實掉落,為了不浪費,就帶著我們撿拾落果,其間的辛苦過程讓當時年幼的兄妹,滿是不悅,然而,等到嘴裡吃著酸甜的情人果乾,全家那甜美的笑容,卻成了我童年最美的記憶。

MORE

【城鄉麗景花開時──李美玲西畫個展】長廊花棚深入景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提供 藝術家李美玲今年八十二歲,卻有顆二八年華的心,常自詡是個活潑快樂的老頑童。此次展出的花草風景創作,有百花爭妍的寫實作品,也有半抽象的寫意創作,在繽紛的色彩中充分闡述花的心語。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在花花世界中,交織成絢麗的精采,轉化成最美的倩影! 展期:即日起~10月10日 時間:10:00~20:00(免費參觀,周一休館)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佛光山南台別院

MORE

春天的蜀葵花

文/吳芳枝 春天回家鄉,正好是彰化員林蜀葵花開的季節。蜀葵花開滿全株時,兩公尺的花莖上開滿了豔麗繽紛的花朵,因此又名「一丈紅」。數大就是美,數千株蜀葵直立並列像一面花牆,奼紫豔紅,丰采迷人,一下子就讓人眼睛一亮,每年花季都會吸引不少賞花的遊客,也讓如詩的春天,增添美麗的光采。 蜀葵花在4月初至5月間盛開,莖直立,不分枝,植株可長到2至3公尺高,成叢成簇的蜀葵花比人高,自然的姿態,純樸可愛,放慢腳步,走在色彩繽紛的蜀葵花田中,就像進入花叢迷宮,人在畫中遊,讓人有簇擁花海的幸福。 蜀葵花喜陽光,耐半陰,耐寒力強,花期長,但並不是一次就開滿全株,而是像接力賽似地開,從下而上順序開放。蜀葵花色繁多,有白色、黃色、粉色、褐紅色和紅色,如油畫般色彩繽紛,美不勝收。 我把種子鋪滿沙質土壤的托盤裡。放在室內陽光充足的地方,適當澆水,1至2周後,蜀葵種子就會發芽了,對於每一種花木,心裡都充滿對生命的期待與喜悅。待到春天把蜀葵移植到花盆中,花開蝶舞的春天就是它炫耀的季節了。

MORE

【我行遲遲】上‧神護寺

文/葉含氤 這座山,我心目中的靈山。不是指有神靈,有天神,也不是指擁有化險為夷,或有求必應的超能力。而是這座山上有間古老的寺廟,它遠離市井塵囂,居處山水鍾毓,藏氣納風之地。 神護寺在京都的高雄地區,若從市區搭車大約需要一個鐘頭,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但稍微有點難度的是,下車後還需走大約三十分鐘上坡路才能抵達。那一段上坡路,有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空曠寂靜。 我很享受走路上山的過程,石階蜿蜒而上,時緩時急。有一年隆冬來,前夜正好下過雪,早晨階梯上仍布滿著白雪。當時一位年約五六十歲的工作人員,執帚一階一階地由上往下掃著雪,途中遇見訪客,還停下來說聲「歐嗨呦」,等待訪客走過。我曾經在這裡被他親切地問候著。 走這段路不宜說話,說話會讓氣息混亂。若走累了,就停下來看藍天,看白雲,看階旁的草木安然,待緩過氣之後再舉步前行,直到看到神護寺的山門。 冬天的神護寺是淡季,我喜歡這時節的「淡」,特別是在這樣廣闊的山林。這種「淡」,像中國文化中的「沖淡」,不是淡寡無味,而是質樸恬靜,是濯足清流不染俗塵,是出於自然的平淡深邃。是物象,也是超物象,既恍惚又真實,瀰漫於空氣中,表現宇宙整體的生命力量與精神氣氛。 淡,也表現在人少。人少,人聲就少,人聲一少,天地間的聲音就會顯現,特別是風。神護寺的風,彷彿有著無限的元氣,吹過無垠長空,吹過亙古荒原,吹過蒼茫山澤,如海濤迭起澎湃勃盛,是氣吞八方凜然不可侵犯的磅礴,但境界卻是靜的。 我見識過這山風凜凜。 去年十二月,我爬上神護寺金堂前的大階梯,當時僅餘四階就抵達堂前的大平台,我在階梯上停下腳步拿起相機拍照。就在按下快門的一剎那,可能一秒,也可能只有二分之一秒,一陣大風從前方倏急吹來,猝不及防的我險些向後傾倒,就在那電光石火的一刻,我忽地蹲下身,將自己藏匿起來,等待那陣大風吹過。 那風速太懾人,若我沒有迴避,肯定會跌落階梯,而我後方不是緩階,而是綿延緊密超過四十階的陡梯。 蹲下的瞬間,腦中閃過一念:人在大地萬物面前,要學會謙遜,學會磨掉傲慢與自大。 神護寺金堂,就在這大陡階之上。金堂距今已逾千年,是平安時期的建築,因為位居高處,視野宏闊。我覺得廟宇愈是年深月久,愈能積澱出深厚的氣場,就如同此地,有一種述古的清冽。在這樣的氣場之下,語言文字都顯多餘,唯有用心領會。 我脫鞋進入,虔誠敬禮。也因為不是楓紅的旺季,偌大的金堂只有我一個參拜者。 這座「金」堂,一點也不金碧輝煌,眼見皆是古樸陳舊的木色,大度而不浮華,雄渾而不雕飾。為了保護古物,室內並沒有明亮的燈光,只有幽曖的燭火與門外灑進的天光。我沒有什麼願望要祈求,心情也清平無波,僅僅就這樣緩步繞著堂內主祀的佛像,細睇佛像周邊多尊的護法金剛。這些護法金剛外觀本應是光燦華麗,如今色澤皆已斑駁。 當我走過一圈又回到佛前參拜處立定凝視著佛像時,堂內一位老先生,也是工作人員,神態謙和,舉止從容,走過來客氣地跟我打了招呼,然後用日文跟我說了一串話。我說我不是日本人,他隨即用英文跟我介紹,說金堂的藥師佛是仿製的,真品現在保存在東京博物館,但佛像旁邊的護法金剛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真品…… 聽他說著,我望向方才近身見過,已褪色的數尊金剛,突然有種與古代時空錯身而過的感覺,彷彿走過的是歷史中曾經的絢麗與豐饒。只是所有的絢麗與豐饒,在光陰面前,最終都將回到沉靜與樸素。 離開本堂前,跟這位老先生請購了一盒神護寺的專用香。我很喜歡神護寺線香,它的味道像一縷光自雲間篩落,帶著一絲霧暈的微妙光影。每次來都會帶一盒下山,在平常的日子裡點著。 從金堂走往山門,我總是走得特別慢。三步一回首,五步一流連。心想,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呢?♣

MORE
/49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