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葡萄成熟時

THE MERIT TIMES
文/林念慈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文/林念慈

歷史上,小女子常為帝國覆滅而背鍋,如「衝冠一怒為紅顏」、「一騎紅塵妃子笑」,而水果則為美女扛責,如荔枝之於楊貴妃、葡萄之於妲己;原本甜美的榮寵,轉瞬間成了串串苦果,而戰火中的嫣然一笑,亦如點點美人淚。

我想借羅隱的詩句一用:「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葡萄,古作蒲陶、蒲萄或蒲桃,一直予人「驕奢逸樂」之感。它來自歐亞,自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中國,是得來不易的「舶來品」,唯天家貴冑才能擁有,試想,千里運送,貢入帝鄉,其中該有多少辛酸血淚?商朝妲己大概還沒有葡萄可吃,但作為影視的烘托手法,君王醉臥佳人膝,寵妃以纖纖玉指剝葡萄皮,一邊親密餵食,這畫面確實活色生香。再者,葡萄可釀美酒,因釀造、保存、運送不易,酒始終是奢侈品,加上迷離、享樂的氣氛,更顯得葡萄是「紅顏禍水」。

不過,明人岳正《類博稿》則持不同的觀點,他大讚葡萄有德:藤幹瘦,是廉;有節而堅,是剛;枝鬚弱,是謙;葉片成蔭,是仁;有藤蔓卻不依附,是和;有果實可品嘗、釀酒,是才;味道甜且能入藥,是用;根枝屈伸以時,是道。另有元人張雨的〈溫日觀葡萄〉題畫詩:「請師截斷葛藤路,還我黑月摩尼珠!」唯有剪斷葛藤,才能取下墨黑如夜色的葡萄,正如我們也需截去煩惱,才能明心見性,找回失落許久的寶珠,這無價之寶,當是人的「本來面目」吧!

那蔓生的「葛藤」從何而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就是大多煩惱的起源,有太多想望,便容易產生失落感,求不得苦,若因此產生氣惱、不甘願,更苦。明代畫家徐渭有幅知名的〈墨葡萄圖〉,筆墨酣暢、寫意,大塊水墨點成葉,神似而靈動,畫上還以草書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畫家自比如葡萄藏於野藤,有懷才不遇的悵然;徐渭一生坎坷,終至癲狂,傷人也傷己,他搆不到架上的葡萄,也失卻了澄明的「摩尼珠」。

不屬於我們的,還是讓它在架上繼續發亮吧,已經擁有的,也請好好品嘗,珍惜那甜美的滋味;還有一些事情,它不是不甜,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醞釀,請安靜等待,當葡萄成熟時,幸福一定會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