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星雲大師應有的作為

THE MERIT TIMES
文/張群(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2000年10月14日,作者回佛光山總本山參加功德主會,於如來殿禪淨法堂與大師歡喜合影。圖/張群提供
文/張群(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我與佛光山的因緣,可追溯到1990年。有一天,無意中走到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上的佛光山普門寺,直接搭電梯上樓到文物流通處,看到《佛光大辭典》這一套四大本的黑色套書,深深吸引著我的目光。我翻了幾頁後,當場決定請購回家。但一套是一萬元台幣,我身上僅有幾百塊錢,法師竟然說:「沒關係!書你先請回去,有錢再拿過來。」也沒要我留下任何資料,沒隔多久,我就奉調到花蓮履新了。當時對佛光山法師「給人方便」的宗風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7年,大師法駕花蓮舉辦皈依典禮,我們一家四口都報名,皈依在大師的座下;翌年我從軍中退伍,旋即進入佛光山花蓮禪淨中心擔任道場義工,主要負責推廣《人間福報》。

2006年,我考上檀講師,並在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上,接受大師親自授證。感謝大師在佛光會設立檀講師制度,讓在家信眾也可以上台分享佛法,感佩大師的睿智及創新,我也非常感謝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的提攜,給我機會學習與承擔。

堅持一師一道 感恩大師諄諄教悔

學佛過程中,我堅持一師一道,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入佛門二十多年來,難免會遭遇一些所謂的「逆境考驗」,但我都用大師的一句話「有佛法就有辦法」,來克服艱難險阻並激勵自己。因為,人不可能一生都平步青雲,凡事順遂,重點是要把逆境當作逆增上緣的資糧,這才符合佛教「無常」的定義。

所謂「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我個人雖然經歷了家庭的經濟危機,及身體病痛等問題,但最後都能圓滿解決;也曾因投資不當,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頓,經過這幾年的工作努力,現已走出人生的低谷與陰霾。2019年,因顏面神經失調,歷經一個多月的治療而痊癒,期間我秉持大師「與病為友」的觀念,及「有佛法就有辦法」的信心,才能曲直向前、否極泰來。大師的身教與言教,著實影響我的人生,感謝大師的諄諄教誨。

我被大師悲願宏深、菩薩行者的性格深深感動,大師一生行誼風範,以平實、平凡、平淡、平等、平常的心待人接物,為佛教、為眾生,興學育才,化導有情,度眾無量無邊。

一生闡揚妙諦 慈悲喜捨人間菩薩

大師說法善於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他用通俗化的佛法,又不失蘊含佛法的奧義,他具有中國四大菩薩的精神:大師有「觀音菩薩」的慈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大師曾說:「世間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失去,但不可以沒有慈悲。」他凡事總是先替人著想,給人方便;又具「文殊菩薩」的智慧,應世無礙,闡揚妙諦,時時以佛法滋潤眾生乾涸的心,讓聞法者心開意解,如獲至寶。

他如「普賢菩薩」的大行,帶動佛教走入國際,是人間佛教理念的推手與實踐者;他有「地藏菩薩」的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甚至發願生生世世都要來人間當和尚,效法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

我們都是凡夫,難免會有無明煩惱、五蘊不調的時候,大師告訴我們,有委屈時,就以「心甘情願」來調伏內心;在懈怠時,以「有永遠休息的時候」作為警惕;在人事上,以「結緣總比結怨好」作為依歸;在理財上,以「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作為方向;在工作上,以「不比較、不計較」作為指引。

貫徹非佛不作 示教利喜宣揚正法

大師肩負弘傳佛法的使命,為了讓正法久住,發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以直探佛陀本懷「示教利喜」、「眾生平等」、「八宗兼弘」宣揚佛法。

他承襲禪宗臨濟法脈,兼容六祖惠能大師及太虛大師的人間性思想,一生極力倡導「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人間淨土理念,落實並建設於人間。他力排眾議,勇於革新,思想觀念又能與時俱進,作獅子吼,權巧方便地接引社會各界人士,同霑法益,將當代佛教的層次,帶到最高境界。現今人間佛教,蔚然成為當代佛教普世價值的思想主流,大師厥功甚偉。

大師進一步告訴我們,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並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除此之外,他認為發展讀書會,是未來弘法的方向,唯有發展讀書會,信徒才能年輕化、知識化,這也是解門修持的入道要門之一。大師悲憫眾生、普門大開,無非是要提升信眾的心靈層次,豐富生活的內涵,進而解決生活、生命、生死的問題。

倡導日行三好 四給五和人間淨土

大師一生的事業,都是因願力而成就。大師提倡「人生三百歲」,他善於創造因緣、隨順因緣,懂得順勢而為,卻也很有耐心等待因緣成熟。設大學、辦報紙、成立電視台等理想,都是年輕時定下的目標,直到三十多年後才成就,但是他一以貫之,不曾改變。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大師曾說:「要用智慧莊嚴,不要用金錢堆砌。」他認為人不一定要擁有金錢、感情,擁有信心、悲心、大眾、人緣,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大師說:「學佛的人要發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道業上才能圓滿究竟。」大師心心念念弘揚佛法,分分秒秒只為眾生,一生從來不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爭,不為個人的榮辱毀譽而辯。他告訴我們:「只要有信心,就有未來;只要有佛法,自然有辦法。」大師也曾經處於一無所有,萬分苦難的窘境,卻從不悲觀、不失望,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一時的,只要目標確立,現實總有改變的一天。

我們要學習大師不怕苦,不怕難,不向逆境低頭的堅毅性格。大師個人的生活,則崇尚簡樸,多年前在接受《中央日報》訪問時,曾說:「生活中,只要有一張桌子、一杯茶水、一份報紙,人生就滿足了。」誠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形容大師一生德行,題寫「富有三千界,貴為人天師」對聯一副送給大師,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不假修飾的讚歎。

實現佛光普照 法水長流的人間佛教

2500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從此圓滿了自己累劫的修行,也為熱惱的娑婆世界灑下清涼的甘露法水。大師一生經過嚴密而恢弘的人生歷練與宗教體驗,個人持戒嚴謹,所以成就他智慧圓滿,德相莊嚴,悲心無量、氣度恢弘。

由於大師深切體認佛教重視現實生活的人間性,因此提倡人間佛教,主張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並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於將來的回報。大師認為,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本來是佛教最終的目標,但是了生脫死,並不是逃避現實生活、遁隱山林,而是要走入社會家庭,從日常的身心淨化中去下功夫,淑世濟人。

大師的性格樂於「成人之美」,且不念舊惡。他常鼓勵佛光人,外在的一切「享有就好,不一定要擁有」,甚至要善用佛法「轉煩惱為菩提」,用心經營真、善、淨、美,內在的人生。

大師開演佛法,總是能夠契理契機,應化群疑;處眾理事圓融,賓主盡歡;心性隨緣放曠,任運無礙,舉重若輕,所以他自許「星雲」。如果沒有悟道證量的人,是無法通達義趣,智慧大用現前,但我在大師的身上卻能找到菩薩應化的痕跡。

不可思議的是,大師又能將佛法的精髓「慈悲與智慧」,化之於無形無相,以不可得,行一切方便;面對分別相,不作分別想。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平實易懂,且能契入每個人的生活中。一言以蔽之,無非勗勉我們要在生活中實踐「三好、四給、五和」,將善的力量,擴散到社會每個角落。

相信現今的社會,正需要這股正向的力量,我們更要積極推廣《星雲大師全集》,將「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弘傳於世界五大洲,利樂有情。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