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回族在西南

THE MERIT TIMES
文/出谷司馬
字級
收藏文章
26觀看次
文/出谷司馬

時序來到了春天,這也意味著伊斯蘭教「齋戒月」(Ramadan)的到來。

今年的齋戒月從三月二十三日開始,這一天在天空中看到的月亮被稱為「齋戒新月」,也預表了穆斯林為期一個月的齋戒月就此展開。雖然穆斯林在這一個月還是照常上班上課,但是按照信仰的規定,他們在這段時間從日出到日落之間都不能飲食與喝水,必須等到日落之後才能進食。

在台灣,由於近年有許多穆斯林朋友來到這裡工作與生活,齋戒月的相關習俗也才漸漸被大家所知曉。其實,伊斯蘭信仰對中國西南與西北地區的人們並不陌生,甚至有數個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信仰伊斯蘭教,而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回族」。

「回族」名稱的由來可以上溯到唐朝。當時,有一群被稱為「回鶻」或是「回回」的族群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西北地區;到了元代,官方把突厥為主的中亞民族統稱為「回回」,使得這些住在黃河西北一帶靠近中亞的族群都被視為「回回」。由於後來這些「回回」大多成為伊斯蘭教信徒,所以也就連帶地將伊斯蘭教稱為「回教」了。

「回族」這個稱呼,在中華民國建立時就被認定為「漢滿蒙回藏」五族之一,可見得無論在人口或是地域分布上都不容小覷。而在當代中國的行政區劃分中,由於回族特有的飲食、文化與宗教信仰,因此在地域劃分時多半都會設立「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或是「民族鄉」。這些回民後來也有很大一部分來到西南,光是西南地區的回族鄉就有二十八個之多,大多集中在雲南或是貴州西部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然而,隨著回族與其他族群的融合與交流,伊斯蘭信仰在一些族群間也慢慢變淡,所以,回族不一定就是穆斯林,或是不一定會遵守伊斯蘭的戒律;不過,伊斯蘭的習俗倒是融入了回族的日常生活裡,特別是在飲食習慣上。

按照伊斯蘭的律法,穆斯林在飲食上有其獨特要求,除了前述的齋戒月之外,穆斯林不吃豬肉、不飲酒,即便是牛羊肉也必須在宰殺前經過特定的儀式,以符合教內「清真」(Halal)的要求。所以像在四川、成都這樣的大城市,都會有特定的回族區販賣「清真認證」的食物,供穆斯林購買與食用。

服飾上,回民男子多會戴著被稱為「禮拜帽」的「回回帽」,因為在宗教儀式中,穆斯林必須將前額與鼻尖著地叩拜,自然不能有帽沿;宗教領袖則會在頭上纏布,因此我們可以在很多古代文獻中看到「纏頭回回」這樣的記載。至於回族婦女則必須披戴頭巾,用以遮蓋頭髮、耳朵、脖子至胸部。

婚俗上,雖然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有提到,穆斯林最多可以娶四個太太,但因為在地法令的限制,回族仍然受到法律一夫一妻的限制。

除了回族以外,中國官方認定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還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也都是以伊斯蘭為主要的宗教信仰。而這些民族的認定,除了一般的血緣與風俗之外,宗教信仰的認同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也因此在五十五個族群間形成較為特殊的風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