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傷疤

THE MERIT TIMES
文/台北天文館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圖/123RF
文/台北天文館 

我們可能沒意識到巨大天體撞擊地表的機率問題,地球非常善於隱藏它的傷疤,我們自以為是地認定過往小行星的撞擊證據,可以協助我們更好地規畫及防範下一次災難的到來,美國航太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首席科學家James Garvin認為,我們可能錯誤解讀了過往100萬年內,發生的小行星撞擊痕跡,如果他的研究結果是對的,那麼似乎有些不那麼大的石塊也會成為危害。

隕石輕撞 磨損地表



所有隕石撞擊中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約6600萬年前,在猶加敦半島上的一個大洞了,它可能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死亡。在目前的統計中,每1億年會出現一次這種10公里等級的龐然大物撞擊,但是每60萬年會出現的1公里等級小行星撞擊,也足夠搖動地球上的塵埃,並將地球籠罩於陰影之下,造成嚴重的飢荒事件。

雖然現在人類可以掃描天空,搜尋那些大到足以產生危害的天體,也能從地質紀錄中探尋到實際隕石撞擊過的蹤跡,但是當我們愈往過去深入,這個紀錄就愈不明朗,地球的動態行為,包含風、水、地殼運動等不斷地磨損地表,就連比較近期的事件,也很難透過灰塵和生物學的累積來解釋。

重擊嚴重 造成坑洞



研究團隊使用了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觀察過去100萬年中形成大型撞擊坑的風化遺跡,以衡量它們的真實大小,從分析結果來看,大多數隕石坑,再外圍都有些微弱的環,超出了原先認定的「外緣」,例如:哈薩克境內有一個12至14公里寬的窪地,叫做「Zhamanshin」,許多人認為是一顆直徑200至400公尺的隕石,於9萬年前撞擊地球形成的,這是最近一次最可能造成核子冬天的隕石撞擊,在這次的分析中,團隊認為實際上它留下了一個直徑接近30公里的隕石坑。另外3個大型隕石坑的外緣徑也被重新計算,都是原先的2至3倍。

舊模型的改進是好事,但這些新發現的環可能不只是撞擊後的漣漪,而是撞擊後噴出來的碎片集中在外緣落下,又或者,它們只是一場數據資料的虛影,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假設,雖然我們正忙著建立各種系統以避免嚴重的小行星撞擊,但是地球過去的傷疤,我們應該想盡辦法去了解才是,該研究曾在2023年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中所發表。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