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 東部小鎮馬里勿 校長之鄉夢工廠

THE MERIT TIMES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鳳林車站廣場的「晴耕雨讀」牌坊。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箭瑛大橋」的興建,有一段感人的教師殉職故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校長夢工廠內部。圖/花蓮縣文化局
台9線鳳林段路樹修剪整齊,被喻為「綠色水母」。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鳳林有全台密度最高的菸樓聚落,圖為「廖快菸樓」。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鳳林車站廣場的蝸牛意象,提醒遊客放慢腳步,沉澱心靈。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鳳林校長夢工廠,是東台灣僅存的郡級長官宿舍。圖/花蓮縣文化局
手作古早味是「慢活小鎮」鳳林的熱門體驗遊程。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電影《箭瑛大橋》海報。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水黃皮綠色隧道。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花蓮縣鳳林鎮約有6成是客家人,是個典型的客家庄,由於人民勤勞儉樸、重視教育,因而孕育出許多讀書人;所謂「美濃出博士,鳳林出校長」,鳳林出身的小學校長有百餘人,是全台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因此被譽為「校長之鄉」。

鳳凰展翅 台灣首座慢城

鳳林鎮位於花東縱谷內,距花蓮市區約30公里,兩旁有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夾峙,在狹長的花蓮縣地形中,剛好居於中心位置。由於人口外流嚴重,全鎮人口至今不到1.1萬人,其中老年人就占2成5,是全國少數的長壽鄉之一。

阿美族稱鳳林為「馬里勿」,是上坡的意思。相傳鳳林未開發前,是一大片茂盛的樹林,樹上纏繞一種名叫「木蘭」的植物,從外觀上看起來,猶如「鳳凰展翅」一般,因此遷徙到當地開墾的漢人,見到此情景,就稱當地為「鳳林」。

鳯林目前仍保有早期農村的生活樣貌,經常可見婦女在圳溝旁洗衣,小溪裡還有蜆與河蚌;尤其每到農曆春節,許多家戶仍使用柴燒大灶炊粿,因「慢活」與「慢食」等條件,2014年獲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座「慢城」。

晴耕雨讀 車站慢活意象

由於鳳林是東部最大的客家庄,因此鳳林火車站到處可見客家特色裝飾,例如車站外觀是以「菸樓」意象打造,空間以客家染布點綴;車站廣場兩側分別有「晴耕雨讀」、「蝸牛」意象,除了展現客家人勤奮精神、重視教育之外,也提醒遊客放慢腳步,沉澱心靈,配合鳯林的「慢活」節奏。

綠色水母 田間花園祕境

台9線鳯林段兩旁路樹,被修剪成半圓體,加上榕樹下垂的氣根,隨風搖曳,就像飄浮的綠色水母,被網友稱讚「很療癒」。附近農路20年前種下的水黃皮,如今已為「水黃皮綠色隧道」;冬季田間的油菜花、向日葵,河川浮覆地的波斯菊花海,儼然成為花園祕境。

文風鼎盛 文化館夢工廠

位於鳳智里的「校長夢工廠」,日據時期為「花蓮港廳鳳林支廳長官官舍」,目前是東台灣僅存的郡級長官宿舍。1945年台灣光復後,成為鳳林國中校長宿舍,1986年以後,因無人使用而荒廢;2003年由鎮公所規畫為地方文化館,修繕後定名為「校長夢工廠」。

「校長夢工廠」裡展出多名校長學習及奉獻的經歷,並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鳳林的教育與學風。夢工廠後方有一座「敬字亭」惜字樓,是客家庄的文化特徵,由於古人認為文字非常神聖,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敬地燒掉,展現客家人的傳統精神。

箭瑛大橋 紀念殉職教師

鳳林隔著花蓮溪與山興相望,早年僅有一座竹橋銜接兩岸,1977年10月6日清晨「黛納」颱風來襲,造成花蓮溪水氾濫,竹橋遭沖毀,山興國小教師張箭、鄧玉瑛等人為了到校上課,冒險渡河,因河水湍急,2人不幸被洪水沖走而殉職。

張箭、鄧玉瑛兩名教師殉職的消息,引起政府重視,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深受感動,決定興建水泥大橋,以改善偏鄉交通,並為表彰兩名教師克盡職守、因公殉職的精神,且在橋頭設公園、立銅像紀念。張箭、鄧玉瑛的故事,曾於1985年拍攝成同名電影《箭瑛大橋》。

客家文物 傳承硬頸精神

「鳳林鎮客家文物館」位於鳳林公園內,是東台灣第一座客家文物館,文物館的面積雖然不大,但館藏卻十分豐富,其中展示的許多器具都是當地人自發性捐出。展出內容包括:花蓮客家人的墾拓紀錄、信仰、交通、生活器具、傳統服飾、早期農具等,頗能發人思古幽情。

菸樓聚落 全台密度最高

鳳林地區適合菸草生長,加上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鼓勵種菸、製菸,以及台灣光復後的東部開發經濟政策,促成製菸業發展,形成台灣密集度最高的菸樓聚落。鳳林多屬「大阪式菸樓」,特色是排煙口突出屋頂,有利排煙。目前保留完整的菸樓有33棟,融和日式建築特色與客家文化風情。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