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10-3) 台灣南部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台南延平郡王祠(日本時代開山神社) 1900年代初,台南延平郡王祠。最早明朝永曆年間,台南已有民眾建廟祭延平郡王鄭成功,清朝時因政治忌諱,改稱「開山王廟」。 1874年,清朝同治年間,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保禎因牡丹社事件來台,接受台灣府進士楊士芳、道員夏獻綸與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及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請求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亦即請求朝廷為鄭成功建立官廟,公開祭祀。此時,距離明鄭王朝滅亡大約200年。 事實上,大清皇帝康熙對鄭成功孤軍奮戰的精神始終抱著敬意,曾撰寫對聯一幅:「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因此,同治皇帝即刻批准建祠之奏,並聘請福州師傅林恩培前來營造。 此時的延平郡王祠設有三川門,前殿、後殿、東西廡、東西轅門、儀仗所、祭器庫、廨舍,四周為高2丈多的紅磚牆。東、西轅門上分別有「聖朝褒祀」及「明室遺臣」之木匾;三川門正面中央有直書「奉旨祀典」及下方橫書「明延平郡王祠」之石製門額,左門為「擎天」,右門為「闢地」,皆為沈葆楨所書,後方則掛有木匾「前無古人」。 延平郡王祠完工後,閩台官員雲集,沈葆楨撰聯:「闢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流傳後世。成為官廟後,每年固定時間祭祀,各級官員和文人紛紛落筆,一敘心跡。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由於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被視為日本與台灣血緣和歷史的連結。延平郡王祠改名為「開山神社」,成為日人在台最早設置的神社,也是戰前日本海外殖民地神社中,唯一從廟宇改為神社的特例。台灣光復後,開山神社改為延平郡王祠和鄭成功紀念館,再次重建並舉行國祭,以紀念鄭成功的忠烈精神,同時祈禱國泰民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本親王妃參拜台南孔廟 1929年10月,日本東伏宮依仁親王妃周子參拜台南孔廟。由於日本也有孔學,對孔子學說十分崇尚,因此日本王族和高官訪問台灣時也會參拜孔廟以表敬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鄭成功木雕像 1920年代,台南延平郡王祠內的木雕神像。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孔廟大成殿 1920年,台南孔廟大成殿,為孔廟建築群中位階最高的,是台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典故,為國定一級古蹟。 1662年,鄭成功來台之初忙於軍務,無暇顧及文教建設。鄭經在位時,輔政的陳永華見在台各項建設已漸次就緒,才奏請「建聖廟,立學校」。明鄭滅亡後,清朝繼續推動台灣儒學教育發展。1778年,台灣知府蔣元樞進呈〈重修台郡建築圖說〉,描繪了修復後的「全台首學」景象。簡單說,從明鄭到大清兩百多年間,孔廟是台灣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等同最高學府,創立時間最早、位階最高,故有「全台首學」之譽。東大成坊外北側立有一塊下馬碑,以滿、漢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12字,推斷為清康熙年間所刻,反映了孔廟極為崇高的地位。 日本時代,孔廟仍然受到尊敬。日本人深知中國古禮,對於沒有經過平民革命的日本而言,儒學精神的鞏固甚至超過中國。因此,日本殖民政府將台南孔廟視為日本文化的根源之一,不只各級官員前來祭拜,連皇族來台也會到孔廟致敬。光復後,台南孔廟經過多次整修,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實踐中華古禮的信仰中心。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孔廟一隅 1920年,台南孔廟部分建築,古意盎然,是台灣文化氛圍最濃厚的地方之一。 台南孔廟占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三合院,三進兩廂,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右廟第一進為大成門,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進為崇聖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堂前原有兩廊,分列六藝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東邊建朱子祠(日本時代毀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延平郡王祠(日本時代開山神社)

1900年代初,台南延平郡王祠。最早明朝永曆年間,台南已有民眾建廟祭延平郡王鄭成功,清朝時因政治忌諱,改稱「開山王廟」。

1874年,清朝同治年間,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保禎因牡丹社事件來台,接受台灣府進士楊士芳、道員夏獻綸與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及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請求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亦即請求朝廷為鄭成功建立官廟,公開祭祀。此時,距離明鄭王朝滅亡大約200年。

事實上,大清皇帝康熙對鄭成功孤軍奮戰的精神始終抱著敬意,曾撰寫對聯一幅:「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因此,同治皇帝即刻批准建祠之奏,並聘請福州師傅林恩培前來營造。

此時的延平郡王祠設有三川門,前殿、後殿、東西廡、東西轅門、儀仗所、祭器庫、廨舍,四周為高2丈多的紅磚牆。東、西轅門上分別有「聖朝褒祀」及「明室遺臣」之木匾;三川門正面中央有直書「奉旨祀典」及下方橫書「明延平郡王祠」之石製門額,左門為「擎天」,右門為「闢地」,皆為沈葆楨所書,後方則掛有木匾「前無古人」。

延平郡王祠完工後,閩台官員雲集,沈葆楨撰聯:「闢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流傳後世。成為官廟後,每年固定時間祭祀,各級官員和文人紛紛落筆,一敘心跡。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由於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被視為日本與台灣血緣和歷史的連結。延平郡王祠改名為「開山神社」,成為日人在台最早設置的神社,也是戰前日本海外殖民地神社中,唯一從廟宇改為神社的特例。台灣光復後,開山神社改為延平郡王祠和鄭成功紀念館,再次重建並舉行國祭,以紀念鄭成功的忠烈精神,同時祈禱國泰民安。



台南孔廟大成殿

1920年,台南孔廟大成殿,為孔廟建築群中位階最高的,是台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典故,為國定一級古蹟。

1662年,鄭成功來台之初忙於軍務,無暇顧及文教建設。鄭經在位時,輔政的陳永華見在台各項建設已漸次就緒,才奏請「建聖廟,立學校」。明鄭滅亡後,清朝繼續推動台灣儒學教育發展。1778年,台灣知府蔣元樞進呈〈重修台郡建築圖說〉,描繪了修復後的「全台首學」景象。簡單說,從明鄭到大清兩百多年間,孔廟是台灣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等同最高學府,創立時間最早、位階最高,故有「全台首學」之譽。東大成坊外北側立有一塊下馬碑,以滿、漢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12字,推斷為清康熙年間所刻,反映了孔廟極為崇高的地位。

日本時代,孔廟仍然受到尊敬。日本人深知中國古禮,對於沒有經過平民革命的日本而言,儒學精神的鞏固甚至超過中國。因此,日本殖民政府將台南孔廟視為日本文化的根源之一,不只各級官員前來祭拜,連皇族來台也會到孔廟致敬。光復後,台南孔廟經過多次整修,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實踐中華古禮的信仰中心。



日本親王妃參拜台南孔廟

1929年10月,日本東伏宮依仁親王妃周子參拜台南孔廟。由於日本也有孔學,對孔子學說十分崇尚,因此日本王族和高官訪問台灣時也會參拜孔廟以表敬意。



台南孔廟一隅

1920年,台南孔廟部分建築,古意盎然,是台灣文化氛圍最濃厚的地方之一。

台南孔廟占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三合院,三進兩廂,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右廟第一進為大成門,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進為崇聖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堂前原有兩廊,分列六藝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東邊建朱子祠(日本時代毀壞)。



鄭成功木雕像

1920年代,台南延平郡王祠內的木雕神像。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