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台灣鐵道文化系列(17-11)自製鋁貨車與各式新製車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自製30噸煤斗車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技術工人製造30噸煤斗車的情形。此車設計採自動卸貨之箱斗型式,車抵達目的地時,只需要轉動把手藉著齒輪連動作用,即能自動開啟下方左右搧門,讓煤炭慢慢卸下。 施工期間,此車曾經舉行製造工程展覽,獲各方好評。同年10月到11月間,又新造35噸煤斗車23輛,出車速度每日1輛。製造成本上大約只有從日本購買價格的一半,成效卓著。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冶具製造客車車頂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使用冶具製造客車車頂。在生產大量化,產品標準化的原則下,台北機廠製造客貨車車輛,均先將新造車輛分為車頂左右側鈑、集成後端鈑與車架等大件,分別裝載於標準冶具上,進行局部組立焊接或鉚拉工作。待各部分工作完成後,始進行總組立裝配成完整的車輛。這種利用冶具進行局部組立的方式迅速有效,而且能夠使產品標準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國產鋁製貨車外觀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自製鋁製貨車外觀。過去製造貨車的鋼料仰賴進口,不僅價格高且易鏽蝕,生產木料價格亦高且不耐用。歐美先進國家採用鋁料造車行之多年,效果頗佳,加以本省鋁料產量豐富,具有發展鋁製車輛的良好條件。 民國52年(1963)11月間,台北機廠曾試製15噸鋁製敞車1輛,運作成果良好。民國53年(1964)8月,與該輛為藍本擴大使用鋁件之範圍,另外製作同型鋁車9輛出廠,成為台灣鐵路行車進入輕量化之先聲,同時有效促進了載重減輕和保養的目標。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快速組立的57輛鋼體高邊車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採用新的分工合作制度,加快工作效率。由於台灣經濟日趨繁榮,貨運車皮不敷使用,台灣鐵路局在美援項目下向日本採購散裝鋼體高邊車57輛,在台北機廠應用據點制分工合作,一日之間將57 輛鋼體高邊車全部組立完成,突破了鐵路局裝配行車速度的最高紀錄。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自轉型冶具製造貨車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使用自轉型冶具製造貨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技術工人生產18噸油糟車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技術工人製造18噸油糟車的情形。製造方法採用據點制連續生產辦法,車架全部電焊,日出新車1輛。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製通勤客車內部: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的短程客車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新製通勤客車內部。此型車輛普遍使用於短程路線和鐵道支線,與民眾關係十分密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製30噸煤斗車外觀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製造的30噸煤斗車外觀。為了配合經濟建設,滿足運輸煤炭礦石的需要,台灣鐵路局於民國43年(1954)由台北機廠製造30噸煤斗車41輛,以取代過去由日本購買的同型煤斗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新製18噸油槽車外觀 民國54年(1965),台北機廠製造的18噸油糟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鐵道文化: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定價:3800元

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向新

世語文化洽購:

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