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 ( 10-1) 台灣南部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台南法華寺 1900年代,台南法華寺,與開元寺並稱為台南兩大古剎。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故居,於明朝永曆年間所建之「夢蝶園」,李茂春去世後,改為「準提庵」。清朝康熙23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改名「法華寺」。 乾隆年間,知府蔣允焄在此挖湖築樓,泛舟遨遊。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日治後期,因為遭到盟軍轟炸,法華寺被毀大半。光復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其歷史意義深遠,且規制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列為三級古蹟。 台南法華寺〈夢蝶園記〉碑文,為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撰;清朝嘉慶5年,裔孫李夢瓊、宗寅等重給勒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赤崁樓海神廟 1930年代,台南赤崁樓的海神廟(上右)與文昌閣,前方為大士殿。這座建築曾經是鄭氏王朝政治和信仰中心,訴說著台灣早年豐富多采的歷史。 1624年,占領澎湖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經營重點轉到南台灣,於台南修築堡壘和市街,興建了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前者是今天的安平古堡,或者則是赤崁樓。1661年,大明遺臣鄭成功揮師渡海,驅逐荷蘭人,計畫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首先即占領普羅民遮城,改設承天府衙門,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荷蘭人戰敗離開後,鄭成功在台灣設立了東寧王朝,承天府為其政治中心。 大清時代,此樓一度作為火藥庫,隨後坍塌沒落。乾隆年間,台灣縣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並定時開放供人參觀,因而有府城八景之一「赤嵌夕照」之美名。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在赤崁樓內建造大士殿;光緒年間,知縣沈受謙在赤崁樓原址上建造了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並為振興文教興建蓬壺書院,為赤崁樓址平添壯偉氣派。 日本時代,最初將赤崁樓作為醫院和學校,五子祠後因颱風倒塌拆除。隨後百年間,赤崁樓多次重修而有今日之規模,成為全台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鳳山城隍廟 1930年代,鳳山街城隍廟,又稱鳳邑城隍廟,主祀鳳山縣城隍顯佑伯,配祀文武判官、陰陽司、二十四司、范謝將軍等神祇;後殿祀奉東嶽大帝、十殿閻王。 鳳山城隍廟原來位於左營舊城,大清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後,舊城殘破不堪,鳳山縣治遷至今鳳山市內,除重建鳳山城隍廟,並在廟內立了一座〈忠節流芳〉石碑,以表彰林爽文事件殉難的縣令湯大奎、湯荀業父子與典史史謙。 日本統治時期,曾一度將鳳山城隍廟改為陸軍醫院,後來又重修,恢復為寺廟。台灣光復後,地方仕紳集資重修城隍廟,信徒日增,香火鼎盛,加上位於熱鬧市區,亦成觀光景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開元寺 1900年代,台南開元寺,是台灣最早的官方寺院。1680年,明鄭時期,鄭經為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的「北園別館」,為開元寺的前身,董氏去世後廢園。大清時期,此處改建為「海會寺」,後來因該寺為台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又稱「開元寺」。1772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整修該寺,奠基今日之格局,並留下碑記。 台灣光復後,經過眾多修士和施主的努力,幾次大翻修,附近亦增建了佛學書院、禪學院、圖書館、幼稚園、慈愛醫院與安養中心等設施。內部供奉四大天王,開山堂並供有延平郡王鄭成功神位。此外,寺內亦有眾多名士題詞,典故豐富,是台灣最古老的名寺之一。(考證撰文╱何之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溫陵媽廟 1900年,台南溫陵媽廟,又稱「溫陵廟」。溫陵,也就是泉州的古稱。嘉慶12年間,福建溫陵遷台人士集資,在上橫街(今忠義路)上、近打石街(今民生路)處,建立溫陵媽廟,主祀分靈泉州天后宮之天上聖母,配祀觀音佛祖、太陽星君、中軍爺、千里眼、順風耳等神。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日軍將溫陵媽廟作為台南野戰郵局,廟內神桌悉變作收取信件包裹的櫃檯;隔年4月,改為台南一等郵便電信局,營業地點沿用清朝的郵政機構,設在溫陵媽廟,是日本時代初期,第一個郵局與電信局合併的郵便電信局。 1913年,南歐文藝復興式圓頂的台南郵便局興建完成啟用,溫陵媽廟始恢復原貌並重新整修;然因屬於私產,後因土地糾紛遭到拆除。民國46年,由信徒集資購得現址土地,並與里內原有的朝興宮合併,稱作「朝興宮溫陵廟」,於民國53年重建完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鳳山城隍廟

1930年代,鳳山街城隍廟,又稱鳳邑城隍廟,主祀鳳山縣城隍顯佑伯,配祀文武判官、陰陽司、二十四司、范謝將軍等神祇;後殿祀奉東嶽大帝、十殿閻王。

鳳山城隍廟原來位於左營舊城,大清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後,舊城殘破不堪,鳳山縣治遷至今鳳山市內,除重建鳳山城隍廟,並在廟內立了一座〈忠節流芳〉石碑,以表彰林爽文事件殉難的縣令湯大奎、湯荀業父子與典史史謙。

日本統治時期,曾一度將鳳山城隍廟改為陸軍醫院,後來又重修,恢復為寺廟。台灣光復後,地方仕紳集資重修城隍廟,信徒日增,香火鼎盛,加上位於熱鬧市區,亦成觀光景點。



台南赤崁樓海神廟

1930年代,台南赤崁樓的海神廟(上右)與文昌閣,前方為大士殿。這座建築曾經是鄭氏王朝政治和信仰中心,訴說著台灣早年豐富多采的歷史。

1624年,占領澎湖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經營重點轉到南台灣,於台南修築堡壘和市街,興建了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前者是今天的安平古堡,或者則是赤崁樓。1661年,大明遺臣鄭成功揮師渡海,驅逐荷蘭人,計畫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首先即占領普羅民遮城,改設承天府衙門,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荷蘭人戰敗離開後,鄭成功在台灣設立了東寧王朝,承天府為其政治中心。

大清時代,此樓一度作為火藥庫,隨後坍塌沒落。乾隆年間,台灣縣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並定時開放供人參觀,因而有府城八景之一「赤嵌夕照」之美名。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在赤崁樓內建造大士殿;光緒年間,知縣沈受謙在赤崁樓原址上建造了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並為振興文教興建蓬壺書院,為赤崁樓址平添壯偉氣派。

日本時代,最初將赤崁樓作為醫院和學校,五子祠後因颱風倒塌拆除。隨後百年間,赤崁樓多次重修而有今日之規模,成為全台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台南開元寺

1900年代,台南開元寺,是台灣最早的官方寺院。1680年,明鄭時期,鄭經為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的「北園別館」,為開元寺的前身,董氏去世後廢園。大清時期,此處改建為「海會寺」,後來因該寺為台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又稱「開元寺」。1772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整修該寺,奠基今日之格局,並留下碑記。

台灣光復後,經過眾多修士和施主的努力,幾次大翻修,附近亦增建了佛學書院、禪學院、圖書館、幼稚園、慈愛醫院與安養中心等設施。內部供奉四大天王,開山堂並供有延平郡王鄭成功神位。此外,寺內亦有眾多名士題詞,典故豐富,是台灣最古老的名寺之一。(考證撰文╱何之浩)



台南法華寺

1900年代,台南法華寺,與開元寺並稱為台南兩大古剎。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故居,於明朝永曆年間所建之「夢蝶園」,李茂春去世後,改為「準提庵」。清朝康熙23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改名「法華寺」。

乾隆年間,知府蔣允焄在此挖湖築樓,泛舟遨遊。此後,「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日治後期,因為遭到盟軍轟炸,法華寺被毀大半。光復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其歷史意義深遠,且規制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列為三級古蹟。

台南法華寺〈夢蝶園記〉碑文,為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撰;清朝嘉慶5年,裔孫李夢瓊、宗寅等重給勒石。



台南溫陵媽廟

1900年,台南溫陵媽廟,又稱「溫陵廟」。溫陵,也就是泉州的古稱。嘉慶12年間,福建溫陵遷台人士集資,在上橫街(今忠義路)上、近打石街(今民生路)處,建立溫陵媽廟,主祀分靈泉州天后宮之天上聖母,配祀觀音佛祖、太陽星君、中軍爺、千里眼、順風耳等神。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日軍將溫陵媽廟作為台南野戰郵局,廟內神桌悉變作收取信件包裹的櫃檯;隔年4月,改為台南一等郵便電信局,營業地點沿用清朝的郵政機構,設在溫陵媽廟,是日本時代初期,第一個郵局與電信局合併的郵便電信局。

1913年,南歐文藝復興式圓頂的台南郵便局興建完成啟用,溫陵媽廟始恢復原貌並重新整修;然因屬於私產,後因土地糾紛遭到拆除。民國46年,由信徒集資購得現址土地,並與里內原有的朝興宮合併,稱作「朝興宮溫陵廟」,於民國53年重建完成。



《台灣古寺歷史影像:附日本寺院與神社》

定價2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1500元,意者請洽新世語文化: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