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14 ) 日本殖民:果物

THE MERIT TIMES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字級
收藏文章
20觀看次
橘子的採收景象 1920年代,台灣橘子園內的採收景象,因橘子樹比較高,工人們需要踩著梯子才能摘取。橘子品種多元,果肉香甜多汁、帶點微酸的滋味。因為攜帶方便,直接剝皮即可食用,是民間常見的水果。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土檨仔 1920年代,台灣芒果樹,閩南語稱為「檨仔」或「土檨仔」,為台灣特產水果。據考證,這是荷蘭人從印尼引進的熱帶水果,後來遍植於開發最早的嘉南平原,因香甜多汁,成為廣受人們喜愛的水果。 光復後,經過配種改良的品種,果肉碩大,產量大幅增加,逐漸取代果粒較小的土芒果,芒果沙冰亦成為夏季消暑的甜品。儘管如此,仍然有人偏愛香甜味濃的土芒果,用手剝皮、大口咀嚼,是無可取代的鄉土味享受。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中台灣鳳梨罐頭工廠 1930年代,中台灣一處鳳梨罐頭工廠。日本時代,殖民政府大力發展鳳梨加工產業,興盛期在高雄和台中約有80間鳳梨罐頭工廠,主要輸往日本,並透過日本大商社銷往世界各地。 光復後,民眾經濟能力逐年提高,鳳梨罐頭成為年節禮品與日常甜點,相關產業更為興旺。不過,如今時興吃新鮮蔬果、喝現榨果汁,鳳梨罐頭銷量大減,多半用來做沙拉或搭配料理。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飽滿的香蕉 1920年代,台灣香蕉樹。香蕉是台灣的代表水果之一,因大量出口而有「香蕉王國」的稱呼。香蕉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從中可以攝取很多營養,並且因為剝皮即可食用,也是外出旅遊時常攜帶的水果。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植物檢查所內的柑橘檢驗 1920年代,植物檢查所內的工人們正在檢查要輸往日本的柑橘。日本殖民政府在1921年建立台灣植物檢查制度,主要是為了防止柑橘類水果輸往日本時帶入蜜柑小實蠅,危害日本柑橘產業。柑橘類水果與香蕉、鳳梨並列台灣三大水果物產,然而,因為香蕉、鳳梨都不需經過相關檢驗,也讓柑橘類貿易受到不小的影響。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木瓜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木瓜樹。木瓜、鳳梨、龍眼、柑橘類等水果,皆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品,其中又以高屏地區的品質最為優秀。木瓜未成熟時果皮為綠色,成熟後會由綠轉黃,台灣人喜愛搭配牛奶榨成飲品,稱作「木瓜牛奶」,是很受歡迎的飲料。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椰子的果實 1920年代,南台灣的椰子樹。椰子的用途十分廣泛,成熟果實內部富含乳白色果肉與清甜的椰子汁,可以直接食用或做成加工食品。堅硬的外殼還可加工製成杯碗、燈具、樂器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咖啡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咖啡樹。尚未成熟的咖啡樹果實是綠色的,之後會慢慢由黃轉紅,通常每顆果實會有兩顆咖啡豆。無論是咖啡樹的品種或豆子的烘焙方式,都十分複雜、講究,研磨、沖泡與品嘗咖啡,也都是一門專業的學問。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柚子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柚子樹。柚子又名「文旦」,喜歡生長在溫暖且潮溼的地方,屬於柑橘屬果樹,通常在中秋節前收成,吃起來酸酸甜甜。因為柚子又大又圓,象徵團圓,且諧音和保「佑」、「遊子」相似,逐漸成為中秋必吃的水果。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九曲堂殖產局鳳梨田的採收景象 1930年代,農民在高雄九曲堂殖產局的田地採收鳳梨。鳳梨原產於南美洲,17世紀隨著西方殖民者傳入歐洲,後再傳到亞洲,由於多汁酸甜、有解暑之效,廣受歡迎。台灣的鳳梨種植主要分布在南台灣平原,是重要的外銷農作物,甜點鳳梨酥亦享譽國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九曲堂殖產局鳳梨田的採收景象

1930年代,農民在高雄九曲堂殖產局的田地採收鳳梨。鳳梨原產於南美洲,17世紀隨著西方殖民者傳入歐洲,後再傳到亞洲,由於多汁酸甜、有解暑之效,廣受歡迎。台灣的鳳梨種植主要分布在南台灣平原,是重要的外銷農作物,甜點鳳梨酥亦享譽國際。



橘子的採收景象

1920年代,台灣橘子園內的採收景象,因橘子樹比較高,工人們需要踩著梯子才能摘取。橘子品種多元,果肉香甜多汁、帶點微酸的滋味。因為攜帶方便,直接剝皮即可食用,是民間常見的水果。



柚子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柚子樹。柚子又名「文旦」,喜歡生長在溫暖且潮溼的地方,屬於柑橘屬果樹,通常在中秋節前收成,吃起來酸酸甜甜。因為柚子又大又圓,象徵團圓,且諧音和保「佑」、「遊子」相似,逐漸成為中秋必吃的水果。



飽滿的香蕉

1920年代,台灣香蕉樹。香蕉是台灣的代表水果之一,因大量出口而有「香蕉王國」的稱呼。香蕉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從中可以攝取很多營養,並且因為剝皮即可食用,也是外出旅遊時常攜帶的水果。



咖啡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咖啡樹。尚未成熟的咖啡樹果實是綠色的,之後會慢慢由黃轉紅,通常每顆果實會有兩顆咖啡豆。無論是咖啡樹的品種或豆子的烘焙方式,都十分複雜、講究,研磨、沖泡與品嘗咖啡,也都是一門專業的學問。



木瓜樹

1920年代,南台灣的木瓜樹。木瓜、鳳梨、龍眼、柑橘類等水果,皆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品,其中又以高屏地區的品質最為優秀。木瓜未成熟時果皮為綠色,成熟後會由綠轉黃,台灣人喜愛搭配牛奶榨成飲品,稱作「木瓜牛奶」,是很受歡迎的飲料。



椰子的果實

1920年代,南台灣的椰子樹。椰子的用途十分廣泛,成熟果實內部富含乳白色果肉與清甜的椰子汁,可以直接食用或做成加工食品。堅硬的外殼還可加工製成杯碗、燈具、樂器等。



台灣土檨仔

1920年代,台灣芒果樹,閩南語稱為「檨仔」或「土檨仔」,為台灣特產水果。據考證,這是荷蘭人從印尼引進的熱帶水果,後來遍植於開發最早的嘉南平原,因香甜多汁,成為廣受人們喜愛的水果。

光復後,經過配種改良的品種,果肉碩大,產量大幅增加,逐漸取代果粒較小的土芒果,芒果沙冰亦成為夏季消暑的甜品。儘管如此,仍然有人偏愛香甜味濃的土芒果,用手剝皮、大口咀嚼,是無可取代的鄉土味享受。



植物檢查所內的柑橘檢驗

1920年代,植物檢查所內的工人們正在檢查要輸往日本的柑橘。日本殖民政府在1921年建立台灣植物檢查制度,主要是為了防止柑橘類水果輸往日本時帶入蜜柑小實蠅,危害日本柑橘產業。柑橘類水果與香蕉、鳳梨並列台灣三大水果物產,然而,因為香蕉、鳳梨都不需經過相關檢驗,也讓柑橘類貿易受到不小的影響。



中台灣鳳梨罐頭工廠

1930年代,中台灣一處鳳梨罐頭工廠。日本時代,殖民政府大力發展鳳梨加工產業,興盛期在高雄和台中約有80間鳳梨罐頭工廠,主要輸往日本,並透過日本大商社銷往世界各地。

光復後,民眾經濟能力逐年提高,鳳梨罐頭成為年節禮品與日常甜點,相關產業更為興旺。不過,如今時興吃新鮮蔬果、喝現榨果汁,鳳梨罐頭銷量大減,多半用來做沙拉或搭配料理。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