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時鐘規律者易瘦 陽光飲食運動是關鍵

THE MERIT TIME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建立穩定節律,白天環境要夠亮,晚上要夠暗,幫助身體效率「極大化」,才會有良好的新陳代謝與精神狀況。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如果今天有兩個人,吃的東西與分量完全一致,活動量也相同,唯一差別只有「晝夜節律」(又稱「生理時鐘」)正常與否,那麼這兩個人體重的變化會一致嗎?答案是不會。即使其他條件不變,晝夜節律不穩定者,會比晝夜節律穩定者容易發胖。因此,想要減肥者,除了控制飲食且多加運動外,培養穩定的晝夜節律,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表示,晝夜節律受陽光影響,比如體溫、自律神經、消化系統、肌肉等,都會隨著晝夜節律的調節而有不同變化。舉例來說,凌晨四點半血壓最低、早上十點警覺性最高等生理表現,都是晝夜節律的展現。從精神、體力、心血管到腸胃功能,各種身體機能與表現,都受到生理時鐘的影響,肥胖自然也不例外。

很多人聽過「晚上吃飯,比早上更容易胖」這句話,這正是反映了晝夜節律與肥胖的關係。

規律進食

日夜環境對比明顯

蘇聖傑進一步解釋,可以將胰臟想像成總經理,遇到血糖時,他會叫肌肉、肝臟、脂肪三個員工把「醣」移走,此時由於員工工作勤奮,因此新陳代謝較好,脂肪也比較不會堆積;相反的,晝夜節律不佳或是因「熬夜」而違反生理時鐘時,如同員工協調性變得不好,即使胰臟有心工作,但肌肉、肝臟與脂肪,可能會認為「現在不是我的上班時間」,因此會罷工或無法好好配合,導致人體容易發胖。

所謂晝夜節律的好壞,指的是「節奏清楚」的程度,如同音樂的強拍與弱拍,節律應該愈清楚愈好,包括晚上應該分泌褪黑激素、白天則不該分泌,又如同晚上血壓應該相對白天較低一樣,當晝夜節律清楚了,身體機能自然也更穩定。

但如果是因為工作或是個人喜好,而強迫自己變成夜貓子,抑或是因為環境有干擾因子,如電燈、噪音等影響,導致作息被破壞等等,則可能會導致晝夜節律不正常,進而影響身體機能。

適度校正

達到良好新陳代謝

蘇聖傑表示,想讓身體效率「極大化」,建立穩定節律很重要。除了營造對比明顯的環境外,比如白天周圍要夠亮,晚上則要夠暗,也可以透過規律的進食時間,來建立節律。舉例來說,讓你的進食時間點固定,比如固定在早上八點、中午十二點、晚上六點吃飯,並且最晚八點過後不進食,讓身體能配合進食時間有預期地分泌胰島素。

他也強調,儘管由於環境、基因等差異,造成每個人的晝夜節律不相同,但是並不會有「完全顛倒」的狀況產生;因此,在建立節奏的穩定性時,不要試圖違反身體的機能,而是要在合理情況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透過「校正」,讓身體節律如同樂團「調音」一般,達成和諧且良好的狀態。

陽光、飲食、運動,其實都是校正時鐘的一種手段,藉此能讓身體知道白天與晚上的分野,才會有良好的新陳代謝、精神狀況,也比較能避免肥胖問題上身。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