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高薪轉投手工藝 歐洲職場精英群起降檔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手工藝工作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圖/美聯社、網路
盧安達在吉佳利設立創業中心。圖/美聯社、網路
高收入的外來者已推升清邁的物價。圖/美聯社、網路
歐洲許多人士捨棄高階職務,轉而從事捏陶、木工等行業。圖/美聯社、網路
一些人士決定離開辦公室,另尋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工作。圖/美聯社、網路
數位遊民浪潮興起,愈來愈多人從事遠距工作。圖/美聯社、網路
數位遊民風潮讓一些城市的房租飆漲。圖/美聯社、網路
許多專業人士不再追求升遷。圖/美聯社、網路
盧達政府開設領導力課程,培植更多企業家。圖/美聯社、網路
盧安達希望把首都吉佳利打造成科技重鎮。圖/美聯社、網路
編譯/潘楠慕

在職場階梯不斷向上攀登,曾經是許多人的目標;但近來歐洲國家卻出現一個新趨勢,室內設計師轉職成為麵包師傅,原本在銀行任職的金融專業人才捨棄高薪,轉而經營奶酪店;還有一些業務人員放棄原本的工作,學習如何成為木工或電工。

非營利媒體及網路新聞研究網站The Conversation在法國進行的調查顯示,約2成6的受訪者考慮轉換跑道;許多原本擔任高階管理人員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受訪者,考慮投入手工藝領域;這種現象被稱為「降檔」(downshifting),依據劍橋詞典的定義,這代表「捨棄收入優渥但極為困難的工作,轉而從事能獲得更多時間和滿足感,但收入較少的工作」。

這種有違長期趨勢的現象,引發社會學家關注;過去,多數進入職場的人士以升遷、加薪為主要目標;對於已經升遷至高層職務或受過較高等教育者來說,轉向手工藝產業,有如自願降級。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戴恩(Antoine Dain)為了釐清「降檔」的動機,對相關人士進行訪調。戴恩指出,多數轉職從事手工藝工作的人士,均注重工作的體驗;除了物質方面的滿足以及專業地位的聲望之外,這些人士更重視成就感以及更充實的工作體驗。

同時,這些人士通常有較佳經濟能力,也有隨時回到原有領域的能力。一名轉職為木匠的受訪者,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坦言,他的家庭環境原就富裕,這讓他擁有隨自己心意「從這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的資本。

另一位受訪者也表示,即使「降檔」後的狀況出乎預期,他們仍可輕易在原本的專業領域找到工作。擁有愈多專業的人士,愈有能力打破產業的藩籬,追求更符合個人價值觀的工作。

手工藝產業要求的教育水準通常低於這些人士原本領域的標準,且收入通常較低、較不穩定。然而,這些「降檔」的受訪者表示,轉換工作後並不會出現降級的感受,因為他們更關注的是成就感,而非新職業的社會地位。

一位原本在銀行擔任客戶經理的受訪者,目前自行製作並販售奶酪;他表示,手工藝工作比以前從事的職業「更有意義」;他說;「過去我日復一日,重複著類似的工作內容,後來我捫心自問,不願意再這麼過40年。」

戴恩彙整受訪者的回應後發現,辦公室工作常需久坐;其次,這類工作有時涉及非專業的因素,例如政治、政策,致使工作產生無效率感。最後,這類工作通常分工明顯,容易讓人感覺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數字或齒輪。

相較之下,手工藝工作的勞動程度較強,感覺上對健康更有益;其次,手工藝工作的成果與反應相當直接,從業者付出的努力很快會獲得肯定;這樣的成就感,是促使許多專業高管捨棄光鮮亮麗職務,投入手工藝的關鍵。



推動城市創業 盧安達打造非洲矽谷

非洲盧安達首都吉佳利的城市樣貌,正快速轉變。為了提振經濟成長,盧安達政府與國際機構合作,以對商業友好的政策吸引投資,並鼓勵創業,希望在吉佳利打造媲美美國科技重鎮的「非洲矽谷」。

在吉佳利推動城市創業精神的重要建築,均出自美國MASS Design Group設計師團隊。近來,該團隊接受瑞典極光基金會(Norrsken Foundation)委託,在吉佳利建造「極光吉佳利館」(Norrsken Kigali House)。這個創業中心在2023年3月落成,每天吸引約600名企業家使用其內部設施。

吉佳利市政府表示,設計師團隊選擇一所廢棄學校,改建為創業中心,把建築物由原本的封閉狀態,轉變為開放式空間。

MASS團隊的高階主管班寧瑪納(Christian Benimana)指出,盧安達歷經內戰和種族滅絕危機後,該國政府決定跳脫窠臼,透過創新手段及政策,為盧安達打造未來各領域的解決方案。MASS團隊依據這種思惟,「跳出框架」,設計出有如公共廣場般的開放式創業中心,目標是每天吸引1000名企業家或創業者。

盧安達當局的努力已有成效,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2022 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盧安達在低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1;若維持目前的步調,有機會晉身中低收入經濟體。

盧安達總統卡加米(Paul Kagame)自2000年掌權迄今,持續推動大型建設計畫,目標是2035年讓該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目前,盧安達準備投資1億美元,在吉佳利建設區域金融中心,進一步吸引外國投資,並培育人才,開設領導力學程,為年輕、有抱負的企業家提供支持,培養下一代的領導人;最遠大的目標,則是讓「非洲矽谷」成為資金和創新科技的樞紐。



數位遊民 拉高社區生活成本

數位化時代來臨,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愈來愈多人成為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人類學博士生庫克(Dave Cook)表示,光是美國籍的數位遊牧民族就達1700萬人,比新冠疫情前增加逾一倍。

同一項調查並顯示,美國還有7200萬人考慮加入這個行列。庫克指出,這種結合旅遊與工作的遠距上班模式已成為全球性現象,除了美國,其他地區的數位遊牧民族數量也不斷增加。

庫克表示,與其說數位遊牧是工作,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透過網路,就能兼顧工作與旅行,並能享有生活平衡、自由、免通勤、降低生活成本等好處。

然而,數位遊牧民族尋求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之際,可能為當地社區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促使城市的工作及生活型態轉變。以泰國清邁為例,這座城市被稱為「全球數位遊牧之都」(digital nomad capital of the world)。當地的網際網路穩定,交通運輸發達,並有許多咖啡館和共享辦公室,以及短期出租的房屋。

對於前來此地的歐美外籍人士而言,清邁的物價相對便宜,但仍高出當地的民眾生活水準;由於外籍人士願意支付較高的租金,使房租不斷上揚,無力承租的當地民眾被迫遷離。

葡萄牙里斯本也是受害城市之一,當地宜人的氣候和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數位遊牧民族湧入。當地民眾認為,這種所謂「共享經濟」,已造成當地生活品質下滑。城市社會學家霍勒蘭(Max Holleran)抨擊:「數位遊牧其實是很諷刺的現象,一些在本國無力負擔生活成本的人,前往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影響這些地區的物價、房市。數位遊牧民族能任意遷徙,地方社區卻須承擔這些負面效應。」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