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麥積山石窟 擺脫水患 讓「東方微笑」永駐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郎兵兵、崔嘉琪
字級
收藏文章
51觀看次
麥積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彌立像,因神態天真微笑迷人,被譽為「東方微笑」。圖/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提供
文物保護人員在麥積山石窟開展數字化工作。圖/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提供
一千六百多年前,後秦皇帝姚興在隴右名勝天水麥積山的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座洞窟,後經歷代王朝營建重修,麥積山石窟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 圖/新華社
麥積山石窟第133窟內的造像局部。圖/新華社
文/記者郎兵兵、崔嘉琪

一千六百多年前,後秦皇帝姚興在隴右名勝天水麥積山的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座洞窟,後經歷代王朝營建重修,麥積山石窟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



一九五○年代,大批石窟研究專家雲集麥積山調查,使得沉寂山林數百年的絲路遺珠再度聞名天下。

七十年來,這座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的人類文化遺產,以那標誌性的「東方微笑」,吸引著一代代護窟人扎根深山密林,加固危岩,治理「水患」,文物保護修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如今,納入敦煌研究院一體化管理後,麥積山石窟保護、研究、弘揚工作全面提質升級,開啟嶄新篇章。

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

夏季煙雨濛濛,一座形似「麥垛」的奇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絕壁之上密如蜂巢般的窟龕和摩崖大佛在四周滿目蒼翠的映襯下,令人心曠神怡。這是近期記者走進甘肅省天水市初見麥積山石窟時的真切體驗。

今年恰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成立七十周年,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們穿越時空追尋麥積舊夢。

當年,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麥積山已是滿目瘡痍。山體表面岩石鬆動存在垮塌風險,內部多條深度裂縫縱橫交錯,嚴重威脅著洞窟文物安全。

一九七○年代,隨著麥積山山體「固本強基」工程推進,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也同步展開。

「借助加固工程搭建的腳手架,我們當時邀請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專家,帶著所裡人員對東、西崖壁上的大型摩崖塑像進行固定復位搶救性保護修復,也為我們培養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主任馬千說。

一九八六年,麥積山文物保管所提升建制並更名為「天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進一步加強。

「古人怎麼修我們就怎麼修,麥積山石窟的日常保養維護就沒有中斷過。」馬千說,他們堅持用傳統修復工藝做常態化維護,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探索出了麥積山泥塑、壁畫傳統保護修復與現代科技保護相結合的修復理念和技法,同時對每個石窟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並按照輕重緩急制定中長期保護修復規畫,從而避免重大險情發生。

加固工程解除了危及麥積山文物安全的核心威脅,麥積山石窟的保護工作也由「保命」階段轉入「治病」階段。

莫高窟之所以保存較好,原因之一就是其乾燥的氣候。然而,麥積山林區多雨潮溼,既造就了「麥積煙雨」絕美景致,也給石窟保護帶來了「水患」,塑像和壁畫容易出現空鼓、開裂、脫色等病害。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麥積山石窟的保護是一個更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治病」離不開研究。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主任董廣強曾長期在石窟保護一線工作,在那個技術匱乏的年代,他對「滲水」這一頑疾治理有很多「巧思」。

人人都知道降雨後洞窟會滲水,但董廣強思考的是降雨和滲水之間的具體關係。每逢降雨他就記下初始降雨時間,往山上第五十七窟滲水點位跑,最多的一天上去八次,看水隔多久能到達點位。經過半年多觀測,他摸索出規律,一般從降雨開始到滲水點位滴水,間隔時間約為十五小時。他興奮地做了觀測報告並向專家組彙報。最終他的努力為相關洞窟滲水治理提供重要參考。

二○○三年五月,大陸國家文物局撥款人民幣五十萬元,完成麥積山石窟山體滲水治理一期工程,有效地緩解滲水對洞窟的影響。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岳永強說,近四十年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共計對五十餘個洞窟開展了保護加固工作,修復塑像二百餘身,修復壁畫二百餘平方公尺。

持久綻放藝術魅力

暖色的燈光照亮第一百三十三窟,身著工裝的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文物修復師牟常有正在默默製作一個木骨架,用來修復一尊佛像的蓮花底座,而他身旁的窟龕裡就是著名的麥積山「東方微笑」小沙彌立像。只有半米高的小沙彌,低頭俯身,嘴角微微翹起,表現出少年獨有的天真無邪和憨態可掬,令人忍俊不禁。因而,他也在一眾含情脈脈的造像中脫穎而出,成為麥積山最標誌性的「表情包」。

「塑像是有生命的,在修復過程中,他能和你產生互動,看著他生病了,你就想千方百計把他治好。作為石窟保護人,我們最希望的就是看到麥積山石窟『微笑永駐』,持久綻放藝術魅力。」牟常有說。



古老石窟煥新彩 數位化留住文物芳華

近日,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內的一處攝影棚,來自敦煌研究院的攝影團隊正在為一件精美雕塑複製品拍照。七月,六十餘件精美的麥積山石窟文物複製品將赴深圳市南山博物館展出,將麥積山石窟文物的美向更多人傳達。

二○一七年,麥積山石窟整體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麥積山文物保護工作不斷提質增效,實現跨越式發展。

「整體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五年來,我們先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三項,申報了文物保護專項課題十二項,申請國家專項經費兩千餘萬元,累計對十八個洞窟進行保養維護,共計修復壁畫七十二平方公尺,修復塑像二十六身,對外展覽以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均有顯著提升。」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說。

宣傳弘揚石窟文化

目前,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正在進行一項浩繁重大的工程︱︱為窟「著史」,撰寫麥積山石窟考古報告,此項工作主要由副所長張銘和學術委員會祕書長孫曉峰等牽頭。報告將保存石窟的完整信息,成為研究、保護、弘揚的重要一手資料。考古報告需利用數字化測量、碳十四測年等技術,對石窟所有文物信息,以文字、數字化測繪、圖版、影像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客觀、科學、準確記錄,並進行初步的復原和對比研究。

「我目前承擔麥積山第一百二十窟~第一百二十七窟考古報告,也希望通過這個考古研究機會鍛鍊一批中青年的優秀研究骨幹,並通過定期舉辦學術沙龍、外出交流壯大研究力量,以更好發掘麥積山石窟的價值,宣傳弘揚石窟文化。」孫曉峰說。

二○二二年,「絲路華光︱︱敦煌、麥積山石窟藝術展」榮獲「甘肅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社會教育部主任何洪岩說,為了讓石窟之美向更多人傳達,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不僅長期將館藏文物、文物臨摹品在各地展出,還常態化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普及文化知識,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遊學、研學和石窟文化教育交流活動。

多元文化在此交融

近年來,董廣強和團隊正依託先進技術對麥積山石窟主要洞窟進行整窟3D掃描並進行存檔,包括壁畫塑像和建築空間等完整信息。「麥積山石窟受自然條件影響,棧道空間小,遊客承載力有限,絕大多數遊客不能進入精美洞窟,這是令人遺憾的。」他說,數位化不僅可以留住文物「芳華」,還將為對外展覽等活化利用提供條件,讓更多人感受千年石窟的魅力。

如今,走在麥積山石窟窟區,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遊客登臨棧道有序觀賞石窟,欣賞栩栩如生的千年雕塑壁畫,感受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煙雨籠罩、橫雲飛渡之際,「麥積煙雨」景觀讓人如入仙境。經過加固、滲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護工作,曾飽受「水患」、「鳥患」摧殘的古老石窟,如今得以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形成美好和諧的山水石窟畫卷。

「風雨相伴七十載,一代代麥積人的堅守和探索,使得麥積山石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在未來的發展中,麥積人要站上更高的舞台,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懷,充分發掘麥積山石窟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做好創造性轉化,讓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