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毓策展生活化 為眾敞藝術大門

THE MERIT TIMES
文/陳昭妤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去年台南文藝生態展「麻豆大地藝術季」也是出自「宜東文化」之手。 圖/宜東文化提供
「潮藝術」讓羅健毓驕傲的還有連續4年都請來不同的藝術家合作,激盪新火花。圖/宜東文化提供
宜東文化籌辦潮藝節,與藝術家合作打造海港文化,圖為藝術家蔡潔莘的作品。 圖/取自宜東文化臉書
談起策展過程,羅健毓總難掩興奮和熱情,浪漫體質裡帶著理性思惟成了她最大特色。圖/沈昱嘉
文/陳昭妤

基隆港邊,微鹹的海水味撲鼻而來,站在大海之前,羅健毓深受感動,猛地就喊出了:「我要創造一個不是在陸地上的藝術節!」那個被同事笑罵「神經病」的瞬間,卻成就了連續4年獲得好評的基隆「潮藝術」。創立「宜東文化」邁入10年,談起策展過程,羅健毓的語氣依舊急促、眼眶仍會激動到溼潤。

「從成立宜東以來我就有個想法,那就是要做面對群眾的事。」除了地方藝術季,羅健毓也投入吃力不討好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從台灣文學館的「文學力」、鐵道部、鶯歌陶瓷博物館到景美人權園區等常設展,試著將生硬主題說得柔軟,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跨入藝術大門。

在「策展」2字已成顯學的今日,她選擇將自己縮到最小,退到作品之後,「展覽是集眾人之力完成的,我希望是『宜東』這個品牌被大家記憶,而不是我這個人,畢竟潮流是一時的,作品才是長久的。」

赴愛丁堡進修

遇藝術季實習機會

說起話來直爽率性,笑聲充滿渲染力,羅健毓在藝術圈裡長年被暱稱為「東東」。「我名字筆畫很多又很陽剛,所以從念書開始就都是用『東東』這個小名闖蕩。」可愛的小名出自奶奶,剛出生時奶奶那一句:「這是什麼小東西!」讓她自此成了「東東」。出身宜蘭的她不諱言家中環境算好,父母雖都任教職,思想卻相當開放。

「宜蘭來的東東」於是長成了「宜東文化」的創辦人。踏入藝術圈前,剛從大傳系畢業的她其實熱愛攝影,為了學會使用大型棚拍攝影機,一畢業她就跑到婚紗店當攝助,成了當時中山北路少見的女攝影助理,扛著笨重器材上山下海,好不容易升為副攝影師,卻累到生了一場大病。她轉到公關公司摸索,對這「可以穿得漂漂亮亮的工作」開始有了憧憬,決定到英國愛丁堡深耕進修,卻在那裡,遇見了更為她心動的方向。

「其實我最初到英國念的也是PR,後來發現他們多是研究英國本地的公關案例,但我知道我終究要回台灣的,就決定去別的系旁聽看看。」當時她就讀的愛丁堡大學最有名的科系實是「Festival Producing」,教的是怎麼組織出一個藝術節慶、對外宣傳、危機管理等,羅健毓愈上愈有興趣,聽了幾堂就決定轉系。

彼時台灣還沒有「策展」概念,念完回來要做些什麼,羅健毓沒多想,直到畢業前她有個機會到了愛丁堡藝術季實習,才確立了「我想做這個。」她觀察一個成功的藝術季不僅靠內容,還包括城市治理、交通整合、連結公部門資源和人才等方方面面,「我才發現原來我滿喜歡做這種整合性的工作。」

開創宜東文化

打造富新意潮藝術 

學成歸國,卻沒太多相關的工作機會,因緣際會下她先到了骨董店工作,養出精準的眼力和品味。兩年後她轉進畫廊體系,首開先例辦了幾場成功的飯店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為彼時的當代藝術圈開啟了全新的思惟和風潮。但當代藝術圈待久了,鎮日面對的盡是畫廊與藏家,對羅健毓來說,似乎少了點滋味,她想遇見更多人,為藝術除去年紀、身分、財富等門檻,做出一道所有人都能進出的大門。「宜東文化」的起點於焉誕生。

談起讓宜東文化被看見的「潮藝術」,羅健毓語調裡漾起興奮,彷彿基隆港邊的海水又出現在眼前。2019年她接到基隆市政府邀約,便想著要做出個藝術季典範,先是頭兩年突破限制,租了老舊大型遠洋漁船,將不同的藝術展覽放入其中,打造出經典的「海上美術館」,去年又再籌辦「海味食堂」,讓來參加的人能隨時進到食堂品嘗基隆小吃,展示視覺藝術之餘,還延伸出了味覺記憶。

但地方文化,當然不只美好一面,「剛開始做時就一直被提醒:在岸邊要小心外籍漁工。但其實台灣漁業很大一塊都是靠他們,不是台灣人,因為漁船上的生活太辛苦了。」不繞開總被視為陰暗危險的外籍漁工文化,而是透過和藝術家激盪,重新讓外地人認識這塊藏著夢想的角落。

夢幻海龍宮展

帶入外籍漁工議題

2020那年她邀來和愛馬仕合作多年的藝術家于安如,透過外籍漁工的訪談,在大型遠洋漁船上創作出作品「海龍宮之夢」。「于安如用Disco舞廳的閃閃球、珍珠、粉紅絨布等等,在船長室布置出一個充滿想像的『海龍宮』。抵達這裡前,你會先走過漁工們狹小的生活空間,看到他們怎麼用灶煮飯、睡在小木櫃裡,體驗他們的生活日常。」

當走進最後的海龍宮時,就如在殘酷現實裡見到海市蜃樓,極糟的生活環境裡裝載著漁工們忍受這一切的意義,那便是「逐夢」。「很多外籍漁工離鄉背井來這工作,不外乎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夢,可是船上生活這麼困難,這個夢最終會不會變成像是海龍宮一樣的泡影?」展覽一出,引發熱議,也讓外籍漁工議題得到更廣泛的討論。



博物館展門檻高 用熱忱克服困難

就如博物館展示設計,亦是羅健毓打造大眾藝術之夢的方式之一。

做過畫廊裡的高端藝術、經手過要價不斐的骨董買賣,讓羅健毓更心動的反而是影響一個人看待藝術的起點,「做博物館比做藝術季辛苦很多,一般策展人很少會來做這塊,因為它有學術門檻,你事前要做非常大量的內容研究,而且在博物館裡做展覽的設計師或團隊都得隱姓埋名。」看向辦公室裡正努力為「工研院50周年──文物史料館常設展」埋頭苦幹的同事們,羅健毓直言:「如果對展覽沒有愛,很難做下去。」

而常設展因長期開放給一般大眾,如何把生硬冗長的歷史或內容轉化成各年齡層都能吸收的程度,更是一大考驗。

談起展覽,耗盡全力,如同每次做完常設展都像死過一回。「常常做完時都會想,好累喔!乾脆公司關起來休息好了!」羅健毓笑起來,但誰都知道她不可能停下腳步的。「確實工作久了都會疲乏倦怠,可是也只有做展覽可以一直接觸到最新的議題,很像你離開學校之後,卻還有機會一直持續Input。」

但邁入第十年,她坦言自己有很深的焦慮,包括下一個10年要走到什麼位置,除了現正做的泛文化展覽或藝術季,羅健毓還想著未來是否可能透過業界聯盟的方式進入品牌展、商展、會展領域,「一間公司活不活得下去,有時候跟你的才華沒關係,更多時候是你能不能做個好的經營者。」

關上浪漫開關,羅健毓深知理性仍是這一行不可或缺的特質。但她仍喜歡講到展覽還會激動的自己,也嚮往能引導人才發揮專長的自己,邁向下一個10年的路上,她深信只要不忘記最初上路的初衷,浪漫也好理性也罷,終能走出最滿意的那條路來。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