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酷熱改變農務傳統

THE MERIT TIMES
編譯/潘楠慕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河內農民改在夜間種稻避暑。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東南亞多國今年都面臨熱浪,農民紛紛改在日落後才下田種稻,避免熱傷害。 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一群嗷嗷待哺的知更鳥雛鳥。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在英格蘭一處保護區的塘鵝。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塞內加爾牧民帶著牲口取水,熱浪乾旱使得遊牧人水資源更形吃緊。 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阿爾巴尼亞的一群紅鶴。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美國堪薩斯市一名孩童享受水霧消暑。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越南河內的一批農民7月1日打著燈在夜裡種稻。圖/法新社、美聯社、網路
編譯/潘楠慕

邁入7月,全球氣溫頻頻改寫高溫紀錄,極端高溫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也愈發顯著,包括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受酷熱影響,越南稻農紛紛改在夜裡種稻,台灣花蓮也有農民摸黑下田,趕在日出之前完成農事,都是為了避免白天頂著烈日耕作的折磨。

在越南河內郊區一處稻田裡,陳氏蘭(Tran Thi Lan,譯音)和幾名農民凌晨3點在一片漆黑中,靠著頭燈、手電筒,照亮眼前小小一方田地,手腳俐落地插秧,要在太陽出來前,趕快完成這一天的農活。由於今年南亞、東南亞國家紛紛出現破紀錄高溫,越南北部、中部許多稻農都像陳氏蘭這樣,改在夜裡種稻來「避暑」。

現年47歲的陳氏蘭說:「白天大太陽直晒我的背,田裡被晒熱的水打在我臉上,這樣種田真的很辛苦。」她表示,前陣子熱浪稍緩的那幾天,她還是恢復在白天下田,但是7月初新一波熱浪來襲,就不得不又改在夜間種稻。

不過,在夜裡摸黑種稻確實不便,陳氏蘭一邊就著頭燈燈光照射的範圍,快速地把秧苗插下,一邊說,「光線不夠,這些秧苗可能沒辦法插整齊」。

62歲的農民阮雄方(Nguyen Hung Phuong,譯音)也是為了避開白天的酷熱,分別在下午4時到晚上9時,以及凌晨3時到上午9時兩個時段下田。他表示,雖然白天看得比較清楚,但是「氣溫非常高,白天耕作非常不舒服,也很耗體力」,而且改成晚上種田有意外的好處,讓他「比較專心做事,生產力反而更高」。

越南農民夜間種稻的現象並非今年才出現,56歲的農婦阮氏杏(Nguyen Thi Hanh,譯音)表示,她的家人幾年前就開始在夜晚下田;她說,當年還不像今年這麼酷熱,晚上插秧對稻子也有好處,因為稻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其實(夜間種稻)更好,因為田裡的水比較涼,更適合幼苗生長」。

根據越南國家氣象預報中心(NCHMF)資料,今年許多地方都受到高溫衝擊,越南中北部沿海省分義安省襄陽縣5月6日創下44.2oC度的高溫,打破去年在河靜省寫下的43.4oC度最高溫紀錄,6月底氣溫雖然稍降,但是中部、北部高溫也仍在35到40oC度之間。

三清社的40歲農民黎萬夏(Le Van Ha,譯音)認為,砍伐樹木致使近幾年來的氣溫持續升高,「每年氣溫上升1或2oC」,他現在得在凌晨2點起床務農,避開白天的烈日。

不只越南,台灣花蓮7月初連續出現38oC極端高溫,迫使玉里、秀林的農民摸黑下田,要在日出之前完成農務。在秀林鄉務農的陳姓農民說,白天得頂著烈日下田,會被晒得頭痛,而且太陽大,雜草也長得快,現在4時就要起床到田間整理,早上8時就得收工,「每天都在跟太陽比早起」。



季節脫序 鳥兒繁殖也亂了套

全球暖化使春季更早來臨,但北美多種鳴禽類鳥兒難以跟上春神腳步的變化而錯過繁殖期,導致育雛數量減少。最新研究預測,到21世紀末,鳴禽繁殖率將減少12%,且情況將隨暖化加劇而日趨嚴重,嚴重傷害鳥類族群多樣性。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和密西根州立大學(MSU)合作的研究指出,鳥兒如果太早或者太晚開始進入繁殖季,會因惡劣氣候以及食物取得等問題導致繁殖率降低,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鳥兒已經無法跟上時節變化。

密西根州大研究員楊弗萊許(Casey Youngflesh)說:「最晚到21世紀末,春天可能提早25天開始,而鳥兒繁殖期只會提早6.75天,我們認為,鳴禽繁殖率可能因此減少約12%。」

這份研究利用「鳥類族群研究所」(IBP)的資料,計算棲息在北美179處森林和其周邊區域的41種鳴禽,在2001年到2018年間繁殖時間點和數量,然後用衛星影像判定每處棲息地植被出現時間。資料顯示,當春天過早來臨,或者鳥類太早或太晚開始繁殖,繁殖數量就會減少。

一些鳥類較能適應春天提早來臨,繁殖率反而更高,例如北美紅雀、比氏葦鷦鷯,但這是少數的例外,多數鳥類都無法跟上春天提早降臨的腳步。候鳥遷徙至繁殖地做好建立領域的準備時間也更緊迫,繁殖節奏同樣被打亂。

這份研究報告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研究人員說,自1970年代以來,北美鳥類種群已經流失了3分之1,隨著氣候暖化,鳥類繁殖期與植物生長搭配不上的情況將愈來愈普遍,對部分物種的多樣性來說,可能有災難性的後果。



暖化加劇複合型災害 衝擊9成地球人

全球暖化升高熱浪和乾旱同時衝擊的複合型災害,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研究預估,在高碳排量情況下,暖化將使這種複合型災害加劇10倍,全球90%的人口都將受害,可能擴大社會不平等,也削減自然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能力。

牛津大學教授斯萊特(Louise Slater)和中國大陸武漢大學研究員尹家波在《自然永續》(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溫度不斷竄升,複合型乾旱和熱浪事件對世界各地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系統的威脅程度,將會高於這兩種情況各自造成的傷害,較貧窮和鄉村地區所受的衝擊尤甚。報告指出:「在最高碳排量情況下,由於暖化和陸地蓄水量減少的影響,極端複合災害的頻率預期會提高10倍,即使是在最低碳排量情況下,未來氣候將使超過90%的全球人口和國內生產毛額(GDP),都受到複合型災害衝擊。」

美國賓州大學(UPenn)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曼恩(Michael Mann)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氣候變遷將加速複合型乾旱和熱浪事件發生頻率。研究團隊推算,到本世紀晚期,全球20%的陸地區,每年會發生2次這種複合型災害、每次可能持續25天、強度增加4倍。相比之下,最近觀察期中的這類事件發生頻率是約每年1.2起、持續不到10天,且強度較低。

研究指出,最容易受害的地理區包括北美東部、南美的東南部、中歐、東非和中亞、澳洲北部。研究呼籲採取主動積極措施,包括降低碳排量和適應氣候變遷的調整策略,來建立氣候韌性,防範受複合型災害衝擊。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